优质课堂同步 人教版 2015-2016学年度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 第一单元(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质课堂同步 人教版 2015-2016学年度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 第一单元(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2 11:01:09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1 藤野先生1 藤野先生整 体 感 知4.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1 藤野先生合 作 交 流5.内容探究:通读全文,按地点的变换“‘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把课文分为三部分,并概括大意。[解析] 首先,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句子,依据这些句子提示,划分出结构层次。然后,按照“人物+事件+事件结果”的形式,把事件概括出来。1 藤野先生[答案] 第一部分(1~3):“我”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我”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我”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1 藤野先生6.主题探究:“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根据课文内容简要回答。[解析] 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可以结合文章的结尾段及文中描写“我”的心理的句子进行分析。[答案] “我”对藤野先生充满感激、怀念,体现在:(1)装订、收藏讲义;(2)悬挂先生照片;(3)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充满愧疚;(4)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1 藤野先生7.写法探究: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1 藤野先生[答案]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日暮里和水户表现出作者的忧国之情,这种感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看电影事件是交代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1 藤野先生8.难点探究: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描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解析] 要解答这一疑问,可以按这样的思路: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出他们的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态度?1 藤野先生[答案]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盘辫子”这个特征,勾勒他们追随封建统治者的形象。“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以便升官授爵。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
“清国留学生”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满房烟尘斗乱”。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1 藤野先生归 纳 总 结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叙述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往事,同时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变化历程,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无限感激之情。1 藤野先生藤


生 一、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1~3) 二、与藤野先生相
识、相处、离别 (1)往仙台、初到仙台(4~5) 相识(6~10) 相处(11~23)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3)弃医从文的
经过(24~31)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4)离别(32~35) 赠照片 题字惜别 叮嘱 三、对藤野先生的怀念(36~38) 装订收藏讲义 悬挂先生照片 多写文章 课件12张PPT。2 我的母亲2 我的母亲整 体 感 知4.本文行文质朴自然,饱含深情地表达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品质,主要写了以下几件事:每天叫“我”早起,谆谆教诲,催“我”上学,表现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母亲保护儿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当“我”说了轻薄的话时,受到重重的责罚,母亲可谓____________,教“我”做人用心良苦;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来不骂一句,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表现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受了两个嫂子的气,也是能忍就忍,表现她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听了五叔的牢骚话又表现了她性格刚烈的一面。 责罚严厉 宽以待人,品行善良 宽厚、和善、容忍 2 我的母亲合 作 交 流5.内容探究:课文写了母亲哪些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解析] 学习课文首先要读懂课文,从整体把握课文,本题主要帮助同学们理解全文内容。[答案] 概括地说,写了两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母亲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对“我”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就帮“我”穿好衣服,催“我”早早去上学; 2 我的母亲在做人上,除了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爱。写母亲作为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①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②如何与“我”大嫂、二嫂相处,如何处理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特点。③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有刚气的一面。2 我的母亲6.主题探究: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试加以概括。 [解析] 概括文章的主旨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件,由主要事件旳记叙中概括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文章的开头结尾句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 文章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九年(1895~1904)之中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教子严而有方,是作者的恩师、慈母、严父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我的母亲7.写法探究: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自己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解析] 本文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自己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景,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这更多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和对自己的影响上。 2 我的母亲[答案]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2 我的母亲8.难点探究:赏析下列句子。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解析]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关键点、重点词语,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回答,或者看句子有无运用修辞方法。2 我的母亲[答案]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儿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了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2)这两句话,拿母亲“从来”的“仁慈”“温和”跟“有时候”的“刚气”作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母亲待人宽厚但并不懦弱的个性特点。她能容忍别人给她带来困难,但绝不容忍别人对她进行侮辱。这两个方面共同表现了这位独立支撑大家庭的寡妇的坚韧刚毅的性格。 2 我的母亲(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一再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用了“如果” “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运用排比句,显得热情洋溢,激情澎湃,鲜明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敬重之情。 2 我的母亲归 纳 总 结这篇文章是胡适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优秀的品质和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文字质朴,语言坦诚,仿佛在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让内心的感受缓缓流淌,所有的真情都浸透在字里行间,毫不矫揉造作。 2 我的母亲我


亲 第一部分
(1~3) “我”身弱——文绉绉 喜读书——装先生 长辈否——失音乐 老师撕——失学画 “我”的性
格及成因 第二部分
(4~12) 母叫“我”——早起省 母责“我”——轻薄言 母当家——容上下 母尊严——质问叔 严以教子
宽以待人 第三部分
 (13) 儿少时——影响深 好脾气——和待人 宽恕人——体谅人影响深远
感激不尽怀 念




亲 课件10张PPT。3 我的第一本书3 我的第一本书整 体 感 知4.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求学生活的回忆,“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小学一年级的那本国语课本,也是作者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________,人间的________,同学的________和上学的乐趣。艰辛 温情 友谊 3 我的第一本书合 作 交 流5.内容探究:文章开头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有什么作用?[解析] 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是引出话题。[答案]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3 我的第一本书6.主题探究: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解析] 理解书里浸透的情感,理解书里渗透的时代的辛酸。特别要扣住能够直接表明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子和段落,例如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与最后一段。 [答案]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它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3 我的第一本书7.写法探究: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认为他比“我”有出息,而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解析] 此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 3 我的第一本书[答案]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来,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 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时,乔元贞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后来“我”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去上学,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他一辈子只能在生活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意义。 3 我的第一本书8.难点探究: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如何理解“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解析] 结合文中作者流露的感情来思考“没有幽默”“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等语句的含义。 3 我的第一本书[答案]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3 我的第一本书归 纳 总 结“我的第一本书”不是指自己写的第一本书,而是指作者童年时代用过的一本有特殊意义的小学教科书。作者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苦难的读书生活。作者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3 我的第一本书我的
第一
本书 第一部分(1):一生难忘第一本书 第二部分(2~13):父子情深、同学
情真、朋友情挚 第三部分(14):苦难童年,人生奠基 父子
同学
朋友
之情 课件12张PPT。4 列夫·托尔斯泰4 列夫·托尔斯泰再 读 课 文4.本文写托尔斯泰,作者认为托尔斯泰作者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针对托尔斯泰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答案]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针对托尔斯泰作者写了: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轮廓结构丑陋,面部表情可憎,长相普通,身材矮小敦实,侏儒,眼神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 4 列夫·托尔斯泰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____________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______________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_________________茂密的须发。 [解析] 这些词语也是作者对人物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对这些词语的记忆和运用方面的探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皱似树皮 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像泡沫一样 热带森林般 4 列夫·托尔斯泰细 读 课 文6.概括内容: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他的外貌有怎样的特征?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解析] 结合第一至五段分析写作内容,概括其外貌特征,并结合相关句子欣赏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的好处。 4 列夫·托尔斯泰[答案] 第一至四段是正面描写,第一段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须发特点——多毛,须发浓密;第二段主要描写了他的面部轮廓、结构,“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第三段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忧郁”“消沉”“愚钝和压抑”;第四段从穿戴、职业两方面写其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 一 员。第五段是侧面描写,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 到失望。在进行外貌描写时,不仅运用了比喻,而且比喻中有夸张,比喻和夸张联合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 人产生美的遐想,如灰白的鬈发,像堆在额头上的泡沫;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般茂密;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 4 列夫·托尔斯泰7.走进主旨: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概括。 [解析] 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由对主要事件旳记叙描写中概括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文学世界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4 列夫·托尔斯泰8.写法探究:在刻画托尔斯泰的形象时,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 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特征的句子,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案] 主要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作用:比喻和夸张联合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4 列夫·托尔斯泰9.合作交流: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解析] 通读全文可知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表现托尔斯泰的不凡之处,因此前半部分看似有损“伟大”的外貌描写应理解为作者的独特艺术匠心——欲扬先抑的反衬手法。 4 列夫·托尔斯泰[答案] 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的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中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高贵的灵魂,反衬他精美绝伦的眼睛——作者以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4 列夫·托尔斯泰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列夫·托尔斯泰收 束 课 文本文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肖像,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对他犀利眼睛的描写,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赞美之情。 4 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 第一部分
(1~5):
外貌特征
(平庸甚至丑陋) 多毛、须发浓密 面
部 田野村夫的脸孔 忧郁、消沉 普通大众的脸抑第二部分
(6~9):
非同寻常的眼睛
深邃、犀利 犀利的目光 蕴含丰富的情感 扬 崇


美 课件8张PPT。5 我的童年5 我的童年整 体 感 知4.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我”离开故乡的原因。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 “我”的启蒙老师 童年时的小伙伴合 作 交 流5.内容探究: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答案] 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咸菜”,吃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5 我的童年6.主题探究: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析] 概括文章的主旨,是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概括时先看文章的开头结尾处有无主旨句,如果有,就进行扩充和概括,得出答案。[答案] 作者通过对童年单调生活的回忆,展现了令人心酸的生活和让人温暖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 5 我的童年7.写法探究:课文写了父亲和叔父的童年生活,初读起来离作者的童年有点远,能否删去?为什么?[解析] 由这一内容可以想象出父亲与叔父为生计所付出的努力,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并且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国学大师,其间的艰辛可以想象。[答案] 课文写了父亲和叔父的童年生活,是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父辈兄弟情深,兄弟二人一起在故乡过了一段寄人篱下的生活,又一起远离家乡去人生地疏的济南谋生,父辈们的生活直接影响孩子的童年,所以不能删去。5 我的童年8.难点探究:“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答案] 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进“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提醒做父母的爱护子女要得法。5 我的童年归 纳 总 结本文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灰黄的童年,平淡的叙述中展现了令人心酸的生活和让人温暖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5 我的童年我的
童年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艰辛父辈们——挣扎每天最高的享受——温情开始认字——启蒙离开故乡——思念灰黄的童年 灰黄的
童年 5 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