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3 11:24:26

文档简介

(共94张PPT)
专题二 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3.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4.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专题体系 重构建
01
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请简述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提示:①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玄武岩)和侵入岩(花岗岩)。
②沉积岩经外力作用形成,其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代表岩石有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③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如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2.请回答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的转化关系和条件。
提示:①岩浆只能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也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来。
②所有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都能生成沉积岩。
③所有的岩石经变质作用都可生成变质岩。
④所有的岩石经过重熔再生都可生成岩浆。
二、内力作用与地貌
1.读图,在图中填出地质构造名称,并据图分析甲、乙两处构造地貌的成因。
提示:填图略。(提示:甲处为背斜,乙处为向斜。)
地貌类型:甲处为谷地,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乙处为山岭,形成原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2.请描述断层的形成原理,并说明其应用。
提示:形成原理: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或张力而断裂、位移,相对下沉的岩块形成地堑,如汾河谷地;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地垒,如庐山、华山、泰山。
应用:工程建设避开断层;易发育河谷(断层处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1.请完成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2.喀斯特地貌
3.请列举流水和风力作用的主要地貌。
提示:流水侵蚀地貌:瀑布、峡谷(“V”形谷)、沟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地貌: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雅丹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沙丘、沙垄。
高频考点 精研析
02
1.(2024·山东卷)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约3 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图1)。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图2),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据此完成下题。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导致古锡拉岛演变为环形群岛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火山喷发 B.地壳运动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思维流程]
[我的解答]___
A
2.(2023·浙江1月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 
②切穿背斜轴部
③切穿向斜轴部 
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1)___ (2)___
A
C
1.内力作用主导影响下的地貌分布
(1)板块构造运动影响下的宏观地貌分布
①板块张裂处:多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和海洋。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处:多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③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处:多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2)不同地质构造影响下的微观地貌分布
①褶皱构造中,背斜一般形成山地,向斜一般形成谷地或盆地;在外力长期作用下,地表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②断层构造中,岩块上升处形成断块山地,岩块下降处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2.巧析地质剖面图中的地质作用过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动态变化过程”在地质作用中的考查主要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分析不同地质构造在形成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及对地貌的影响。一般后发生的地质作用,要对原来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形或岩石进行破坏(或覆盖)。判断时,要特别注意看交界面(或接触面),如下图所示: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自然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图中①→②→③→④,地质年代越来越老。
(2)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周围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周围岩层的形成时期,如图中⑤晚于所有沉积岩。
(3)若地层出现倾斜,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这种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4)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是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期地壳发生抬升运动,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是当地一开始有沉积作用,等地壳抬升后,原沉积物(岩)被剥蚀;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变干),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5)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然后接受堆积而成;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则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在遭受外部侵蚀。
考向一| 地质构造与地貌
(2024·潍坊三模)暑假期间,某学校地理实践小组对某地区开展地质考察,下图示意该地区的地形地质平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甲处为(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谷
2.断层线两侧地块的相对运动状况是(  )
A.西南部抬升,东北部下降
B.西北部抬升,东南部下降
C.西南部下降,东北部抬升
D.西北部下降,东南部抬升


3.推测该断层发生的时间是(  )
A.石炭纪—三叠纪
B.三叠纪—白垩纪
C.白垩纪—古近纪
D.古近纪—新近纪

1.D 2.C 3.D 解析:第1题,甲处地表岩层中间为三叠系,往两侧依次为二叠系和石炭系地层,满足向斜构造“中间新、两翼老”的特点,同时此处海拔较东北、西南两侧低,因此甲地为向斜谷。第2题,由上题可知,断层核心部位的甲处为向斜构造,出露的三叠系岩层在断层线东北部较窄,西南部较宽,在小空间尺度上,这种差异是外力侵蚀、堆积作用不同导致的,读图可知,本区域为遭受侵蚀的山地地形,断层东北部的三叠系地层窄,说明其断裂抬升后遭受侵蚀更严重,而西南部三叠系地层宽,说明遭受侵蚀较轻,相对下降。第3题,读图可知,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和古近系地层,都受该断层活动影响而发生错动,故断层不可能在石炭纪至古近纪之间的任何地质时间形成,A、B、C错,因此推测该断层发生的时间是古近纪—新近纪,D正确。
考向二| 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2024·台州二模)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区域岩层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石英岩、白云岩、片岩、千枚岩
B.千枚岩、片岩、白云岩、石英岩
C.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白云岩
D.白云岩、石英岩、千枚岩、片岩
5.该地铜矿脉(  )
A.形成时间早于千枚岩
B.由沉积作用形成
C.形成时间晚于大理岩
D.主要呈东西走向


4.B 5.C 解析:第4题,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出现背斜构造,而背斜构造岩层呈现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特征,图示背斜轴中部为千枚岩,向外依次为片岩、白云岩、石英岩,所以图示区域岩层由老到新排序为千枚岩、片岩、白云岩、石英岩。第5题,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铜矿脉部分侵入大理岩,所以其形成应该晚于大理岩,C正确;该地铜矿脉形成于千枚岩的内部,其形成时间应该晚于千枚岩,A错误;该地铜矿脉由内力作用形成,B错误;据图中指向标可知,该地铜矿脉主要呈南北走向,D错误。
1.(2024·广东卷)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 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图1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图2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题。
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
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吹蚀 ⑤流水侵蚀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2)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  )
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
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
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
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1)___ (2)___
B
D
2.(2024·全国甲卷)右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1)~(3)题。
(1)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  )
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
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
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
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

(2)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  )
A.冻融造成的变形
B.构造挤压变形
C.流水不均匀沉积
D.风沙差异沉积

(3)距今约15千年~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  )
A.持续升温
B.持续降温
C.波动升温
D.波动降温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我的解答](1)___ (2)___ (3)___
D
A
C
1.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沙垄等堆积地貌。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1)必要条件
(2)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缓的原因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堆积物 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流速减缓 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沉积环境 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洋、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3.风积地貌的形成条件分析
物质条件
——沙源 外地输沙 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带来;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来
当地沙源 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表土裸露;破坏植被,地表裸露;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
动力条件
——大风 大尺度 所处的风带或季风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
小尺度 地形特征——平坦、狭管效应
堆积条件 阻挡 地形阻挡,植被阻挡,人工沙障等
4.从时间尺度看外力地貌的演化
(1)河流阶地的形成: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阶地上有沉积物(层)→地壳稳定,河流泥沙沉积→河流阶地。
(2)地下溶洞的形成:海洋沉积环境→深厚的石灰岩→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水的淀积作用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柱等。
(3)海岸线的变迁
①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蚀作用(海水顶托作用)强,流水沉积作用弱→海岸线后退,海岸线变短→海岸上有海洋沉积物(贝壳等)。
②海退:海平面下降→流水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海洋堆积作用强→海岸线长度变长→贝壳堤与海岸线距离扩大。
考向一| 河流阶地地貌
(2024·宁波二模)河流阶地形成与地壳间歇性抬升相关。下图为流向曾发生过改向的某河流某一河段阶地标高示意图,T1至T6表示阶地年龄从新到老,阶地标高与水面高程呈正相关。据此完成1~2题。
1.水面高程决定河流的流向,该河段流向发生改向的时期是(  )
A.T1—T2 B.T3—T4
C.T4—T5 D.T5—T6
2.造成该河流改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水位变化


1.B 2.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阶地标高与水面高程呈正相关”及题干“水面高程决定河流的流向”可知,河流自河流阶地标高高处向河流阶地标高低处流。据图可知,在T5—T6时期,河流阶地标高为巫山>奉节>故陵镇,故河水流向为自巫山向故陵镇流;至T4时期,河流阶地标高变为奉节>故陵镇>巫山,故此时河水为自奉节向故陵镇和巫山流;至T3时期,河流阶地标高变为故陵镇>奉节>巫山,故此时河流流向为自故陵镇向巫山流。所以河流流向发生改变的时期是T3—T4时期。第2题,地壳抬升会使河流的下切作用增强,可能导致河流的流向发生改变。但是,地壳抬升通常会导致河
流整体下切,而不是单一改向,A错误;流水沉积会在河流的下游形成沉积物堆积,可能导致河流的河床抬高,但这更多会影响河流的流速和流量,而非直接导致河流改向,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地壳间歇性抬升有关,当地壳抬升时,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增强,据图可知,在T5—T6时期,河流阶地标高为巫山>奉节>故陵镇,但由于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地壳抬升幅度不同,T3—T4时期,与故陵镇和巫山相比,奉节阶地标高变化幅度(190~125)最大,地壳的抬升幅度最大,流水下切侵蚀强度最大,导致至T3时期河流阶地标高变为故陵镇>奉节>巫山,从而造成该河流改向,故造成该河流改向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C正确;水位变化通常是由季节、降雨或其他气象因素引起的,可能影响河流的流速和流量,但通常不足以直接导致河流改向,D错误。
考向二| 黄土地貌
(2024·保定二模)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节理裂隙入渗时,会对裂隙壁面产生渗流潜蚀作用。在渗流潜蚀作用下,黄土裂隙会演化成一种特殊的地貌——黄土潜蚀洞穴,洞穴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这是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共同作用的复杂水土耦合过程。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裂隙性黄土潜蚀洞穴形成过程。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黄土裂隙洞穴发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和流水沉积
B.生物风化和冻土冻融
C.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
D.流水溶蚀和流水沉积
4.随着裂隙的扩大,流水对裂隙壁面的侵蚀强度(  )
A.逐渐增强
B.逐渐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
D.先减弱,后增强


5.③过程中,裂隙底部出现凹槽的主要原因是(  )
A.黄土吸水饱和,负重增加导致崩塌
B.裂隙底部积水,地下径流发生侧蚀
C.底层黄土较软,抗流水侵蚀能力差
D.进水口水量大,对底层黄土冲刷强

3.C 4.C 5.B 解析:第3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黄土裂隙洞穴发育是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的共同作用,C正确;黄土裂隙洞穴发育与流水沉积无关,A错误;黄土高原的冻融作用不明显,B错误;黄土可溶性小,黄土裂隙洞穴形成与流水溶蚀无关,D错误。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随着裂隙的扩大,水量无明显变化,裂隙壁面在一开始形成时受到流水的侵蚀较强;随着裂隙的增大,流水对裂隙壁面的侵蚀会减弱,故流水对裂隙壁面的侵蚀强度先增强后减弱。第5题,③过程还未形成崩塌,A错误;裂隙底部积水后,形成地下径流发生侧蚀,会侵蚀裂隙底部,出现凹槽,B正确;黄土层较软会发生多种可能情况,不是凹槽形成的主要原因,C错误;进水口水量大则对入口的侵蚀强,而图中入口处没有明显变大,说明进水口水量不大,D错误。
1.(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考点三 地表形态的影响与地质灾害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我的解答]
(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
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
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速度。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泥石流多发生在高海拔地区,发生隐蔽,难以被发现。
2.(2023·福建卷)泥石流暴发后,部分物质冲出沟口,沟内残留物质会影响下一次泥石流的冲出量。图1 示意某条沟及沟口景观。该沟于 2013 年、2019 年和 2020 年暴发了泥石流,沟口冲出量分别为 11.50万m3、11.91万m3和11.04万m3。引发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依次下降。图2示意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的堆积体。据此完成(1)~(2)题。
(1)2013年与2019年沟内物质量相近,但2013年泥石流冲出量较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泥石流暴发前(  )
A.沟道弯曲度较小
B.降雨冲刷较强
C.沟内的空间较大
D.土壤水分较少

(2)图2中PQ线示意的堆积体剖面结构最可能是(  )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1)___ (2)___
C
A
1.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的成因比较
分类 相同点 不同点
滑坡 ①地形起伏大;②地质构造破碎;③地壳活动剧烈;④植被覆盖率低;⑤人类的不合理活动;⑥雨量集中(或冰川大量融化) ①暴雨或地下水浸润土体或岩体;②岩体或土体松动;③陡坡
泥石流 ①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②暴雨、冰川融水激发地表水冲刷
崩塌 ①坡脚侵蚀;②岩石易产生裂隙(风化作用、冻胀作用);③地表水增加土壤重量
2.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3)实施预防措施,修建护坡工程。
(4)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考向一| 地表形态与高山流石滩
(2024·邵阳二模)我国高山流石滩主要分布在
西藏、云南和四川的西部山地,这些地区年
均温在-4℃以下,最热月均温也在0℃以下,
经常出现霜冻、雪雹和强风。流石滩岩块与
碎石在重力和潜流的作用下会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扇形岩屑坡。流石滩上植被稀少,但植物花色艳丽,是许多珍稀独特的高山花卉的天堂。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高山流石滩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势高,昼夜温差大 ②风力大,风蚀较强 ③高寒地段,紫外线强 ④气温低,寒冻劈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有关扇形岩屑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磨圆度高,分选性好
B.气温高,扇形岩屑坡移动速度快
C.坡度大,扇形岩屑坡分布范围广
D.全球变暖,扇形岩屑坡上限下移


1.C 2.B 解析:第1题,在剧烈的昼夜气温变化、强紫外线照射和冻融作用下,大量岩石表面裂隙发育,不断崩解破碎,岩块和碎石沿着山坡(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滑动,在较平坦处堆积形成流石滩,①③④正确;风蚀作用不是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②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扇形岩屑坡是流石滩岩块和碎石形成的,岩石磨圆度差,分选性差,A错误;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增加,潜流流量增多,导致扇形岩屑坡的流动速度加快,B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扇形岩屑坡是流石滩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的,移动速度较慢,说明坡度较小,C错误;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退缩,扇形岩屑坡分布上限上移,D错误。
考向二| 地表形态与滑坡
(2024·滨州一模)山体滑坡会导致地表树木发生倾斜,滑坡体滑动速度与形成时间对树木形态影响较大,马刀树(图左)和醉汉树(图右)的形成通常与滑坡有关。据此完成3~4题。
3.马刀树形态可以指示(  )
A.滑坡体重量 B.滑坡发生时间
C.滑坡体体积 D.滑坡滑动方向
4.与马刀树所在滑坡体相比,醉汉树所在滑坡体(  )
A.滑动速度慢,形成时间短
B.滑动速度慢,形成时间长
C.滑动速度快,形成时间短
D.滑动速度快,形成时间长


3.D 4.C 解析:第3题,马刀树是发生滑坡后,树木倾斜,随着后期的生长逐渐变直,因此形成下部弯、上部直的形态,弯曲指向滑坡的下坡方向,所以,马刀树形态可以指示滑坡滑动方向,D正确;马刀树无法指示滑坡体重量、滑坡发生时间和滑坡体体积,A、B、C错误。第4题,滑坡刚刚发生时,滑坡体上的树木是东倒西歪的,因此醉汉树所在滑坡体形成时间短,滑坡速度快,导致树木明显倾倒,C正确,A错误;马刀树是滑坡后树木随着后期的生长逐渐变直形成的,因此马刀树所在滑坡体形成时间长,B、D错误。
海岸线的变迁
微专题
2
考情分析 2023年浙江6月卷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
2024年甘肃卷新西兰南岛东侧班克斯半岛形成;
2024年重庆卷厦门岛观音山沙滩人工堤岸
命题预测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对海岸带变迁多有考查,海岸线的变化既涉及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又涉及外力作用(流水堆积、海浪堆积、海浪侵蚀等),还涉及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1.海岸线形态
海岸线有的平直(如非洲大陆),有的弯曲、破碎(如欧洲)。其形成因素及影响如下:
2.海岸线类型
类型 利用
基岩海岸:海岸以岩石为主,岸坡陡峭,形成海岸侵蚀地貌,海岸线往往较为曲折 适合建港口
砂砾质海岸:海岸的潮间带主要是砂砾,是在海浪的长期沉积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平直的岸线 适合旅游开发
淤泥质海岸:多分布在有大量细颗粒泥沙输入的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沿岸 宜建设盐场,多渔业资源
生物海岸:多分布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主要有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贝壳堤海岸等 可以减少风暴潮对海岸的侵蚀
3.海岸线变化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陆面升降
A.地壳运动:地壳上升,陆面上升,海岸线向海洋移动。
b.岩层形变:岩层上覆重力(如冰川消融)减少,岩层形变恢复,陆面上升。
②海平面升降
A.海水水量变化: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海岸线向陆地移动。
b.海水体积变化:海水温度升高,体积膨胀,海平面升高。
③海浪作用(与河流作用此消彼长)
A.海浪侵蚀:海岸性质(石质海岸;淤泥质海岸)。
b.海浪沉积:沿岸流;河流径流量;流域内落差影响下的挟沙能力。
(2)人文因素:填海造陆;流域内植被变化;建设水库、大坝拦沙;港口;超采地下水等导致地面沉降;温室气体排放。
(2024·贵港模拟)淤积、侵蚀中心是指海岸线演变过程中淤积或侵蚀作用在三角洲面积变化空间上的中心点,其位置变化情况会对海岸线的地貌形态、水文环境等产生影响。下图为黄河三角洲(局部)淤积、侵蚀中心变迁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监测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NSS B.GIS
C.BDS D.RS
2.据图可推断黄河三角洲(  )
A.淤积、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一致
B.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内陆退缩
C.2002年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
D.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大于侵蚀中心


1.D 2.C 解析:第1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有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D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黄河角洲的面积变化资料来源于RS技术,连续拍摄多张遥感影像对比可分析面积的变化。故选D。第2题,由图可知,淤积、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不一致,A错误;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海洋扩张,B错误;1996年东南入海口的河道废弃,2002年淤积中心转移到东北地区,且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C正确;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小于侵蚀中心,D错误。故选C。
(2024·镇江模拟)杭州湾的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南缘。东晋时期以来,杭州湾地区地壳相对稳定,但两岸海岸线变迁幅度较大。下图示意杭州湾北岸金山卫附近海岸线变迁。据此完成3~4题。
3.杭州湾北岸泥沙的主要来源是(  )
A.长江来沙
B.钱塘江来沙
C.黄浦江来沙
D.潮流挟带的泥沙
4.关于杭州湾北岸海岸线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西北方向后退
B.向东南方向推进
C.北部向东推进、南部向西北后退
D.北部向西后退、南部向东南推进


3.A 4.C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杭州湾的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因此其泥沙主要来源于长江,A正确;在我国沿海存在的沿岸流挟带泥沙向南运动,使钱塘江泥沙向南移动;黄浦江能提供一定泥沙,但不是主要来源;潮流挟带的泥沙较少,也不是主要来源,B、C、D错误。第4题,读图可知,以金山卫附近为界,杭州湾北岸的海岸线从东晋到现代的变迁可分为两部分,北部逐渐向东扩展推进,南部向西北坍塌后退,C正确。
(2024·甘肃卷)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下图示意该区域地形。据此完成第5题。
5.班克斯半岛的形成过程是(  )
A.洋流侵蚀海岸线凹向陆地
B.海岸差异侵蚀残留的山地
C.构造抬升使浅海成为陆地
D.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
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班克斯半岛地势起伏较大,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且有多个峡湾分布,是海岸地区遭受差异侵蚀之后,残留山地形成的,B正确;该地洋流为西南流向东北,洋流侵蚀应导致西南侧凹陷,A错误;构造抬升不会形成海岸线曲折的峡湾地貌,C错误;题目描述的是半岛而非岛屿,D错误。
√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3.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4.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请简述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提示:①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玄武岩)和侵入岩(花岗岩)。
②沉积岩经外力作用形成,其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代表岩石有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③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如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2.请回答三大类岩石及岩浆之间的转化关系和条件。
提示:①岩浆只能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也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来。
②所有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都能生成沉积岩。
③所有的岩石经变质作用都可生成变质岩。
④所有的岩石经过重熔再生都可生成岩浆。
二、内力作用与地貌
1.读图,在图中填出地质构造名称,并据图分析甲、乙两处构造地貌的成因。
提示:填图略。(提示:甲处为背斜,乙处为向斜。)
地貌类型:甲处为谷地,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乙处为山岭,形成原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2.请描述断层的形成原理,并说明其应用。
提示:形成原理: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压力或张力而断裂、位移,相对下沉的岩块形成地堑,如汾河谷地;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地垒,如庐山、华山、泰山。
应用:工程建设避开断层;易发育河谷(断层处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1.请完成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2.喀斯特地貌
3.请列举流水和风力作用的主要地貌。
提示:流水侵蚀地貌:瀑布、峡谷(“V”形谷)、沟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地貌: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雅丹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沙丘、沙垄。
 内力作用与地貌
1.(2024·山东卷)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约3 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图1)。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图2),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据此完成下题。
导致古锡拉岛演变为环形群岛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火山喷发 B.地壳运动
C.海浪侵蚀
C.风力侵蚀
[思维流程]
[我的解答]A
2.(2023·浙江1月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 
②切穿背斜轴部
③切穿向斜轴部 
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1)A (2)C
1.内力作用主导影响下的地貌分布
(1)板块构造运动影响下的宏观地貌分布
①板块张裂处:多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和海洋。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处:多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③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处:多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2)不同地质构造影响下的微观地貌分布
①褶皱构造中,背斜一般形成山地,向斜一般形成谷地或盆地;在外力长期作用下,地表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②断层构造中,岩块上升处形成断块山地,岩块下降处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2.巧析地质剖面图中的地质作用过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动态变化过程”在地质作用中的考查主要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分析不同地质构造在形成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及对地貌的影响。一般后发生的地质作用,要对原来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形或岩石进行破坏(或覆盖)。判断时,要特别注意看交界面(或接触面),如下图所示:
(1)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自然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如图中①→②→③→④,地质年代越来越老。
(2)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周围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周围岩层的形成时期,如图中⑤晚于所有沉积岩。
(3)若地层出现倾斜,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这种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4)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是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期地壳发生抬升运动,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是当地一开始有沉积作用,等地壳抬升后,原沉积物(岩)被剥蚀;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变干),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5)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然后接受堆积而成;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则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在遭受外部侵蚀。
考向一| 地质构造与地貌
(2024·潍坊三模)暑假期间,某学校地理实践小组对某地区开展地质考察,下图示意该地区的地形地质平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甲处为(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谷
2.断层线两侧地块的相对运动状况是(  )
A.西南部抬升,东北部下降
B.西北部抬升,东南部下降
C.西南部下降,东北部抬升
D.西北部下降,东南部抬升
3.推测该断层发生的时间是(  )
A.石炭纪—三叠纪
B.三叠纪—白垩纪
C.白垩纪—古近纪
D.古近纪—新近纪
1.D 2.C 3.D 解析:第1题,甲处地表岩层中间为三叠系,往两侧依次为二叠系和石炭系地层,满足向斜构造“中间新、两翼老”的特点,同时此处海拔较东北、西南两侧低,因此甲地为向斜谷。第2题,由上题可知,断层核心部位的甲处为向斜构造,出露的三叠系岩层在断层线东北部较窄,西南部较宽,在小空间尺度上,这种差异是外力侵蚀、堆积作用不同导致的,读图可知,本区域为遭受侵蚀的山地地形,断层东北部的三叠系地层窄,说明其断裂抬升后遭受侵蚀更严重,而西南部三叠系地层宽,说明遭受侵蚀较轻,相对下降。第3题,读图可知,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和古近系地层,都受该断层活动影响而发生错动,故断层不可能在石炭纪至古近纪之间的任何地质时间形成,A、B、C错,因此推测该断层发生的时间是古近纪—新近纪,D正确。
考向二| 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2024·台州二模)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区域岩层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石英岩、白云岩、片岩、千枚岩
B.千枚岩、片岩、白云岩、石英岩
C.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白云岩
D.白云岩、石英岩、千枚岩、片岩
5.该地铜矿脉(  )
A.形成时间早于千枚岩
B.由沉积作用形成
C.形成时间晚于大理岩
D.主要呈东西走向
4.B 5.C 解析:第4题,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出现背斜构造,而背斜构造岩层呈现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特征,图示背斜轴中部为千枚岩,向外依次为片岩、白云岩、石英岩,所以图示区域岩层由老到新排序为千枚岩、片岩、白云岩、石英岩。第5题,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铜矿脉部分侵入大理岩,所以其形成应该晚于大理岩,C正确;该地铜矿脉形成于千枚岩的内部,其形成时间应该晚于千枚岩,A错误;该地铜矿脉由内力作用形成,B错误;据图中指向标可知,该地铜矿脉主要呈南北走向,D错误。
 外力作用与地貌
1.(2024·广东卷)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 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图1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图2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
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吹蚀 ⑤流水侵蚀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2)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  )
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
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
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
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1)B (2)D
2.(2024·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据此完成(1)~(3)题。
(1)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  )
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
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
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
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
(2)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  )
A.冻融造成的变形
B.构造挤压变形
C.流水不均匀沉积
D.风沙差异沉积
(3)距今约15千年~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  )
A.持续升温
B.持续降温
C.波动升温
D.波动降温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我的解答](1)D (2)A (3)C
1.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沙垄等堆积地貌。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1)必要条件
堆积物 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流速减缓 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沉积环境 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洋、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2)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缓的原因和沉积环境的差异,导致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3.风积地貌的形成条件分析
物质条件 ——沙源 外地输沙 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带来;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来
当地沙源 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表土裸露;破坏植被,地表裸露;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
动力条件 ——大风 大尺度 所处的风带或季风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
小尺度 地形特征——平坦、狭管效应
堆积条件 阻挡 地形阻挡,植被阻挡,人工沙障等
4.从时间尺度看外力地貌的演化
(1)河流阶地的形成: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阶地上有沉积物(层)→地壳稳定,河流泥沙沉积→河流阶地。
(2)地下溶洞的形成:海洋沉积环境→深厚的石灰岩→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水的淀积作用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柱等。
(3)海岸线的变迁
①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蚀作用(海水顶托作用)强,流水沉积作用弱→海岸线后退,海岸线变短→海岸上有海洋沉积物(贝壳等)。
②海退:海平面下降→流水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海洋堆积作用强→海岸线长度变长→贝壳堤与海岸线距离扩大。
考向一| 河流阶地地貌
(2024·宁波二模)河流阶地形成与地壳间歇性抬升相关。下图为流向曾发生过改向的某河流某一河段阶地标高示意图,T1至T6表示阶地年龄从新到老,阶地标高与水面高程呈正相关。据此完成1~2题。
1.水面高程决定河流的流向,该河段流向发生改向的时期是(  )
A.T1—T2 B.T3—T4
C.T4—T5 D.T5—T6
2.造成该河流改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 B.流水沉积
C.流水侵蚀 D.水位变化
1.B 2.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阶地标高与水面高程呈正相关”及题干“水面高程决定河流的流向”可知,河流自河流阶地标高高处向河流阶地标高低处流。据图可知,在T5—T6时期,河流阶地标高为巫山>奉节>故陵镇,故河水流向为自巫山向故陵镇流;至T4时期,河流阶地标高变为奉节>故陵镇>巫山,故此时河水为自奉节向故陵镇和巫山流;至T3时期,河流阶地标高变为故陵镇>奉节>巫山,故此时河流流向为自故陵镇向巫山流。所以河流流向发生改变的时期是T3—T4时期。第2题,地壳抬升会使河流的下切作用增强,可能导致河流的流向发生改变。但是,地壳抬升通常会导致河流整体下切,而不是单一改向,A错误;流水沉积会在河流的下游形成沉积物堆积,可能导致河流的河床抬高,但这更多会影响河流的流速和流量,而非直接导致河流改向,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地壳间歇性抬升有关,当地壳抬升时,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增强,据图可知,在T5—T6时期,河流阶地标高为巫山>奉节>故陵镇,但由于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地壳抬升幅度不同,T3—T4时期,与故陵镇和巫山相比,奉节阶地标高变化幅度(190~125)最大,地壳的抬升幅度最大,流水下切侵蚀强度最大,导致至T3时期河流阶地标高变为故陵镇>奉节>巫山,从而造成该河流改向,故造成该河流改向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C正确;水位变化通常是由季节、降雨或其他气象因素引起的,可能影响河流的流速和流量,但通常不足以直接导致河流改向,D错误。
考向二| 黄土地貌
(2024·保定二模)地表水沿黄土中的节理裂隙入渗时,会对裂隙壁面产生渗流潜蚀作用。在渗流潜蚀作用下,黄土裂隙会演化成一种特殊的地貌——黄土潜蚀洞穴,洞穴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这是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共同作用的复杂水土耦合过程。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裂隙性黄土潜蚀洞穴形成过程。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黄土裂隙洞穴发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和流水沉积
B.生物风化和冻土冻融
C.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
D.流水溶蚀和流水沉积
4.随着裂隙的扩大,流水对裂隙壁面的侵蚀强度(  )
A.逐渐增强
B.逐渐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
D.先减弱,后增强
5.③过程中,裂隙底部出现凹槽的主要原因是(  )
A.黄土吸水饱和,负重增加导致崩塌
B.裂隙底部积水,地下径流发生侧蚀
C.底层黄土较软,抗流水侵蚀能力差
D.进水口水量大,对底层黄土冲刷强
3.C 4.C 5.B 解析:第3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黄土裂隙洞穴发育是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的共同作用,C正确;黄土裂隙洞穴发育与流水沉积无关,A错误;黄土高原的冻融作用不明显,B错误;黄土可溶性小,黄土裂隙洞穴形成与流水溶蚀无关,D错误。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随着裂隙的扩大,水量无明显变化,裂隙壁面在一开始形成时受到流水的侵蚀较强;随着裂隙的增大,流水对裂隙壁面的侵蚀会减弱,故流水对裂隙壁面的侵蚀强度先增强后减弱。第5题,③过程还未形成崩塌,A错误;裂隙底部积水后,形成地下径流发生侧蚀,会侵蚀裂隙底部,出现凹槽,B正确;黄土层较软会发生多种可能情况,不是凹槽形成的主要原因,C错误;进水口水量大则对入口的侵蚀强,而图中入口处没有明显变大,说明进水口水量不大,D错误。
 地表形态的影响与地质灾害
1.(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我的解答]
(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
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
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速度。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泥石流多发生在高海拔地区,发生隐蔽,难以被发现。
2.(2023·福建卷)泥石流暴发后,部分物质冲出沟口,沟内残留物质会影响下一次泥石流的冲出量。图1 示意某条沟及沟口景观。该沟于 2013 年、2019 年和 2020 年暴发了泥石流,沟口冲出量分别为 11.50万m3、11.91万m3和11.04万m3。引发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依次下降。图2示意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的堆积体。据此完成(1)~(2)题。
(1)2013年与2019年沟内物质量相近,但2013年泥石流冲出量较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泥石流暴发前(  )
A.沟道弯曲度较小
B.降雨冲刷较强
C.沟内的空间较大
D.土壤水分较少
(2)图2中PQ线示意的堆积体剖面结构最可能是(  )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1)C (2)A
1.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的成因比较
分类 相同点 不同点
滑坡 ①地形起伏大;②地质构造破碎;③地壳活动剧烈;④植被覆盖率低;⑤人类的不合理活动;⑥雨量集中(或冰川大量融化) ①暴雨或地下水浸润土体或岩体;②岩体或土体松动;③陡坡
泥石流 ①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②暴雨、冰川融水激发地表水冲刷
崩塌 ①坡脚侵蚀;②岩石易产生裂隙(风化作用、冻胀作用);③地表水增加土壤重量
2.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3)实施预防措施,修建护坡工程。
(4)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考向一| 地表形态与高山流石滩
(2024·邵阳二模)我国高山流石滩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和四川的西部山地,这些地区年均温在-4℃以下,最热月均温也在0℃以下,经常出现霜冻、雪雹和强风。流石滩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潜流的作用下会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扇形岩屑坡。流石滩上植被稀少,但植物花色艳丽,是许多珍稀独特的高山花卉的天堂。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高山流石滩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势高,昼夜温差大 ②风力大,风蚀较强 ③高寒地段,紫外线强 ④气温低,寒冻劈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有关扇形岩屑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磨圆度高,分选性好
B.气温高,扇形岩屑坡移动速度快
C.坡度大,扇形岩屑坡分布范围广
D.全球变暖,扇形岩屑坡上限下移
1.C 2.B 解析:第1题,在剧烈的昼夜气温变化、强紫外线照射和冻融作用下,大量岩石表面裂隙发育,不断崩解破碎,岩块和碎石沿着山坡(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滑动,在较平坦处堆积形成流石滩,①③④正确;风蚀作用不是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②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扇形岩屑坡是流石滩岩块和碎石形成的,岩石磨圆度差,分选性差,A错误;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增加,潜流流量增多,导致扇形岩屑坡的流动速度加快,B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扇形岩屑坡是流石滩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的,移动速度较慢,说明坡度较小,C错误;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退缩,扇形岩屑坡分布上限上移,D错误。
考向二| 地表形态与滑坡
(2024·滨州一模)山体滑坡会导致地表树木发生倾斜,滑坡体滑动速度与形成时间对树木形态影响较大,马刀树(图左)和醉汉树(图右)的形成通常与滑坡有关。据此完成3~4题。
3.马刀树形态可以指示(  )
A.滑坡体重量 B.滑坡发生时间
C.滑坡体体积 D.滑坡滑动方向
4.与马刀树所在滑坡体相比,醉汉树所在滑坡体(  )
A.滑动速度慢,形成时间短
B.滑动速度慢,形成时间长
C.滑动速度快,形成时间短
D.滑动速度快,形成时间长
3.D 4.C 解析:第3题,马刀树是发生滑坡后,树木倾斜,随着后期的生长逐渐变直,因此形成下部弯、上部直的形态,弯曲指向滑坡的下坡方向,所以,马刀树形态可以指示滑坡滑动方向,D正确;马刀树无法指示滑坡体重量、滑坡发生时间和滑坡体体积,A、B、C错误。第4题,滑坡刚刚发生时,滑坡体上的树木是东倒西歪的,因此醉汉树所在滑坡体形成时间短,滑坡速度快,导致树木明显倾倒,C正确,A错误;马刀树是滑坡后树木随着后期的生长逐渐变直形成的,因此马刀树所在滑坡体形成时间长,B、D错误。
考情分析 2023年浙江6月卷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 2024年甘肃卷新西兰南岛东侧班克斯半岛形成; 2024年重庆卷厦门岛观音山沙滩人工堤岸
命题预测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对海岸带变迁多有考查,海岸线的变化既涉及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又涉及外力作用(流水堆积、海浪堆积、海浪侵蚀等),还涉及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1.海岸线形态
海岸线有的平直(如非洲大陆),有的弯曲、破碎(如欧洲)。其形成因素及影响如下:
2.海岸线类型
类型 利用
基岩海岸:海岸以岩石为主,岸坡陡峭,形成海岸侵蚀地貌,海岸线往往较为曲折 适合建港口
砂砾质海岸:海岸的潮间带主要是砂砾,是在海浪的长期沉积作用下形成的相对平直的岸线 适合旅游开发
淤泥质海岸:多分布在有大量细颗粒泥沙输入的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沿岸 宜建设盐场,多渔业资源
生物海岸:多分布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主要有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贝壳堤海岸等 可以减少风暴潮对海岸的侵蚀
3.海岸线变化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陆面升降
A.地壳运动:地壳上升,陆面上升,海岸线向海洋移动。
b.岩层形变:岩层上覆重力(如冰川消融)减少,岩层形变恢复,陆面上升。
②海平面升降
A.海水水量变化: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海岸线向陆地移动。
b.海水体积变化:海水温度升高,体积膨胀,海平面升高。
③海浪作用(与河流作用此消彼长)
A.海浪侵蚀:海岸性质(石质海岸;淤泥质海岸)。
b.海浪沉积:沿岸流;河流径流量;流域内落差影响下的挟沙能力。
(2)人文因素:填海造陆;流域内植被变化;建设水库、大坝拦沙;港口;超采地下水等导致地面沉降;温室气体排放。
(2024·贵港模拟)淤积、侵蚀中心是指海岸线演变过程中淤积或侵蚀作用在三角洲面积变化空间上的中心点,其位置变化情况会对海岸线的地貌形态、水文环境等产生影响。下图为黄河三角洲(局部)淤积、侵蚀中心变迁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监测三角洲海岸线变化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NSS B.GIS
C.BDS D.RS
2.据图可推断黄河三角洲(  )
A.淤积、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一致
B.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内陆退缩
C.2002年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
D.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大于侵蚀中心
1.D 2.C 解析:第1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有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D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黄河角洲的面积变化资料来源于RS技术,连续拍摄多张遥感影像对比可分析面积的变化。故选D。第2题,由图可知,淤积、侵蚀中心随时间变化方向不一致,A错误;1976—1996年东南海岸线向海洋扩张,B错误;1996年东南入海口的河道废弃,2002年淤积中心转移到东北地区,且入海口已由东南改道东北方向,C正确;2006年后淤积中心变幅小于侵蚀中心,D错误。故选C。
(2024·镇江模拟)杭州湾的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南缘。东晋时期以来,杭州湾地区地壳相对稳定,但两岸海岸线变迁幅度较大。下图示意杭州湾北岸金山卫附近海岸线变迁。据此完成3~4题。
3.杭州湾北岸泥沙的主要来源是(  )
A.长江来沙
B.钱塘江来沙
C.黄浦江来沙
D.潮流挟带的泥沙
4.关于杭州湾北岸海岸线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西北方向后退
B.向东南方向推进
C.北部向东推进、南部向西北后退
D.北部向西后退、南部向东南推进
3.A 4.C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杭州湾的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因此其泥沙主要来源于长江,A正确;在我国沿海存在的沿岸流挟带泥沙向南运动,使钱塘江泥沙向南移动;黄浦江能提供一定泥沙,但不是主要来源;潮流挟带的泥沙较少,也不是主要来源,B、C、D错误。第4题,读图可知,以金山卫附近为界,杭州湾北岸的海岸线从东晋到现代的变迁可分为两部分,北部逐渐向东扩展推进,南部向西北坍塌后退,C正确。
(2024·甘肃卷)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下图示意该区域地形。据此完成第5题。
5.班克斯半岛的形成过程是(  )
A.洋流侵蚀海岸线凹向陆地
B.海岸差异侵蚀残留的山地
C.构造抬升使浅海成为陆地
D.冲积平原扩张与岛屿相连
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班克斯半岛地势起伏较大,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且有多个峡湾分布,是海岸地区遭受差异侵蚀之后,残留山地形成的,B正确;该地洋流为西南流向东北,洋流侵蚀应导致西南侧凹陷,A错误;构造抬升不会形成海岸线曲折的峡湾地貌,C错误;题目描述的是半岛而非岛屿,D错误。
专题限时评价(二) 地表形态的变化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下龙湾(约20°54′N,107°12′E)地处越南东北部,拥有典型的海上喀斯特景观,小明同学假期期间前往该地研学旅行。下图为下龙湾主要岩溶洞穴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地貌在石灰岩形成之后依次经历了(  )
A.地壳下沉、流水溶蚀、地壳抬升、水平挤压
B.水平挤压、地壳抬升、流水溶蚀、地壳下沉
C.地壳抬升、流水溶蚀、水平挤压、地壳抬升
D.流水溶蚀、地壳下沉、水平挤压、地壳下沉
2.图示剖面中的黏土状沉积物主要来自(  )
A.地下水搬运
B.海水搬运
C.重力崩塌
D.物理风化
1.C 2.A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石灰岩在浅海环境沉积形成,经过地壳抬升露出海面,之后被海水、雨水等流水溶蚀形成溶洞,溶洞形成后发生水平挤压导致溶洞和石灰岩整体倾斜,一段时期后再次经历地壳抬升,旧的溶洞被抬高,新的溶洞发育。因此石灰岩形成之后依次经历了地壳抬升、流水溶蚀、水平挤压、地壳抬升,C正确。第2题,石灰岩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缝隙,地表水流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溶洞中的地下水搬运、沉积易在溶洞内部形成黏土状沉积物,A正确;海水难以将碎屑物搬运进入地势较高的海岸溶洞中,B错误;重力崩塌产生的碎屑物颗粒较大,一般不会形成黏土状沉积物,C错误;物理风化发生在昼夜温差大或寒暑变化大的地区,下龙湾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物理风化作用一般较弱,D错误。
(2024·武汉一模)水系格局是内外营力共同影响下的长时间尺度地貌演化结果,下图示意某河流水系依甲—乙—丙—丁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干流的发育方向为(  )
A.由西北向东南
B.由北向南
C.由东南向西北
D.由南向北
4.促使图中水系发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下蚀 B.侧蚀
C.溯源侵蚀 D.沉积
5.丁图中A地可能经历了(  )
A.地壳抬升
B.地壳下沉
C.水平错动
D.火山活动
3.C 4.C 5.A 解析:第3题,通过观察四幅图,可得出干流不断向西北源头方向延长,因此干流发育方向为由东南向西北,C正确。第4题,图中干流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溯源侵蚀使得河流不断变长,C正确;下蚀使河床加深,侧蚀使河床展宽,均不会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A、B错误;沉积作用会导致河道淤积,不会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D错误。第5题,丁图中A处原有河流干流流经,但后来成为分水岭,可能是地壳抬升导致河流水系发生改变,A正确;A处为分水岭,地壳下沉、水平错动和火山活动均较难形成分水岭,B、C、D错误。
(2024·广西卷)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  )
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成岩作用
B.成岩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C.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7.根据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推测上溪群地层区(  )
A.属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B.由寒武纪早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C.属于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6.C 7.D 解析:第6题,由材料“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可知,原始岩石是砂岩,砂岩由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形成;而后岩浆侵入砂岩,砂岩经历了变质作用。故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C正确,A、B、D错误。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可知,上溪群地层区中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其在寒武—奥陶纪为海洋环境,推测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地层出露形成陆地,D正确;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纪早期均早于奥陶纪,演化为陆地环境不会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A、B、C错误。
泰山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泰山石是地下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的有大量纹理、质地坚硬的岩石。泰山石因抗蚀性强,形成了峰峦高崖,古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誉。泰山的形成经历了古泰山形成、海陆演变、现代泰山形成的阶段。据此完成8~9题。
8.泰山的形成演化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9.关于泰山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泰山石属于变质岩
B.泰山因海拔高著名
C.泰山石主要形成于新生代之前
D.现代泰山主要受流水和风力作用影响
8.C 9.B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泰山的形成经历了古泰山形成、海陆演变、现代泰山形成的阶段。所以先有地下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的有大量纹理、质地坚硬的岩石,因此最早是岩浆活动(②),再由于地壳运动,岩层下沉,受海水的不断侵蚀(①),后经地壳的抬升,露出海平面(④),最后由于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现代的断块山(③),综上所述,泰山形成演化顺序为②①④③,C正确。第9题,泰山海拔并不是很高,主要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质特点,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著名,B错误,符合题意;由于泰山的形成经过了高温高压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过程属于变质作用,因此泰山石属于变质岩,A正确,不符合题意;泰山形成在新生代,泰山石形成于新生代之前,C正确,不符合题意;现代泰山主要受流水和风力作用影响,D正确,不符合题意。
不整合面是指在地质历史中,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沉积区抬升,使得地层发生沉积间断和剥蚀,之后又发生沉降并重新开始沉积的作用面。下图示意北非中部某区域南北向地层剖面。图中甲地层下部发现了大量海洋生物化石,乙地层顶部存在冰碛(冰川沉积物)岩层。据此完成10~12题。
10.地质历史时期,图示地层受过不同时期的外力侵蚀次数是(  )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11.图示区域(  )
①Ⅰ处现代为沿海平原
②Ⅱ处早古生代为沉积盆地
③Ⅲ处现代为沿海平原
④Ⅲ处早古生代为高大山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甲岩层形成初期的自然环境是(  )
A.气候逐渐转暖
B.海平面下降
C.地势高陡峻峭
D.裸子植物繁盛
10.B 11.A 12.A 解析: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不整合面地层存在被剥蚀的现象,由图中岩层接触面状态,可以判断图中地下岩层有4条不整合面,说明该区域地质历史时期有4次明显上升运动,使得岩层处于高处而被外力侵蚀,B正确。第11题,Ⅰ处海拔略大于0,且地表平坦,应属于沿海平原,Ⅲ处海拔远大于0,且远离海拔接近0的位置,不可能是沿海平原,①正确,③错误。Ⅱ处早古生代有巨厚的沉积地层,应为沉积盆地,②正确。Ⅲ处地层虽向上隆起,但高大山脉海拔高,易受外力侵蚀,然而早古生代沉积地层完整,未遭受外力侵蚀,④错误,A正确。第12题,乙地层顶部存在冰碛岩层,说明当时处于寒冷时期,此地有大量的冰川存在;甲地层下部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时期气候转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这里变成了海洋,该地容易被海水淹没,说明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平坦,A正确,B、C错误。裸子植物繁盛时期应是中生代,志留纪属于古生代,D错误。
下图示意延川黄河蛇曲地质遗迹发育的河流阶地剖面。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中多级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
A.地层间歇性下降、流水侵蚀
B.地层间歇性抬升、流水堆积
C.地层间歇性下降、流水堆积
D.地层间歇性抬升、流水侵蚀
14.图示黄河河床位于(  )
A.背斜顶部
B.断层线附近
C.向斜槽部
D.板块分界线附近
13.D 14.B 解析:第13题,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落差变大,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加强,使原来的河漫滩相对河流升高,形成了河谷两侧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图示出现多次阶地形成,地层应为间歇性抬升,A、C错误,阶地形成主要是下切侵蚀后河漫滩转变为阶地,B错误,D正确。第14题,图示两侧岩层基本呈水平分布,不是褶皱结构,A、C错误;对比两侧岩层可知,东侧岩层相对下沉,西侧岩层相对上升,可知该地岩层发生断裂位移,为断层结构,B正确;由我国地理位置和世界板块分布可知,该区域不是板块交界地带,D错误。
江汉—洞庭盆地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由长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和长江以南的洞庭盆地两部分组成。末次冰期后盆地河湖水位大致经历了全新世早期(阶段Ⅰ)快速上升、全新世中期(阶段Ⅱ)下降、全新世晚期(阶段Ⅲ)再次上升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海平面的升降会影响海水的顶托能力,从而影响河湖水位的升降。下图为江汉—洞庭盆地全新世中晚期地形变化。据此完成15~17题。
15.全新世早期(阶段Ⅰ)与该盆地河湖水位快速上升相关的有(  )
①降水减少 ②极地冰川增多 ③碎屑物质的搬运沉积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全新世中期,形成切割平原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平面下降,河流下切
B.水位升高,流水沉积
C.海平面升高,河流沉积
D.地壳抬升,流水下切
17.由高低不平的切割平原演化为地势起伏和缓的湖积平原,与其形成相关的是(  )
A.风力减弱
B.气温升高
C.植被增加
D.降水减少
15.C 16.A 17.B 解析:第15题,末次冰期后,气温迅速回升,降水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河湖水位会快速上升,①错误;气温上升,极地冰川融化量增多,冰川减少,②错误;降水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增强,大量碎屑物质在该盆地沉积,河湖水位上升,③正确;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顶托作用增强,河湖水位因此快速上升,④正确。第16题,由材料可知,阶段Ⅱ河湖水位下降,海平面下降,顶托作用减弱,导致河湖水位下降,流水速度加快,侵蚀作用加强,河流下切,前期形成的沉积物被切割,形成切割平原,A正确。第17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阶段Ⅱ河湖水位下降,形成切割平原;阶段Ⅲ河湖水位上升,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地势起伏和缓的湖积平原。根据15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是导致湖泊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B正确;风力减弱、植被增加、降水减少都不是导致湖泊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A、C、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抬升时,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从下到上(由新到老)依次命名为T1、T2……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下图为青衣江沿线各阶地不同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毫米/年)示意图。
(1)描述毛家坝T5、T4、T3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并分析毛家坝T5阶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2)概括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的变化,并分析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
(3)说明河流阶地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T1到T7阶地依次变老,T6—T5时期为T5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T5—T4时期为T4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快;T4—T3时期为T3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所以T5、T4、T3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先变快,后变慢。地壳稳定时,河流下蚀减弱,河流以沉积为主,泥沙在近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使该河段落差增大;河流流速加快,会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河流如果发生多次侵蚀下切,近岸河底形成T5阶地。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T1到T7阶地依次变老。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向下游方向推移,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所以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栗子坪阶地数量较少,阳坪阶地数量较多,说明两地河流下切程度不同,主要原因是基岩软硬程度不同,栗子坪基岩较硬,河流下切作用较弱,阳坪基岩较软,河流下切作用较强。第(3)题,阶地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发展农业;阶地地势平坦,建筑施工难度低,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基础设施建设;河流下蚀、泥沙沉积,矿物富集,有利于开采矿物;通过对河床两岸阶地岩层的研究,可为地质运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答案:(1)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先变快,后变慢。地壳稳定时,河流下蚀减弱,河流以沉积为主,泥沙在近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地壳抬升使该河段落差增大;河流流速加快,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使河床位置向下加深,近岸河底形成T5阶地。
(2)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基岩软硬程度不同。
(3)阶地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发展农业;阶地地势平坦,建筑施工难度低;阶地与沉积作用有关,矿物易富集形成矿床;通过对河床两岸阶地岩层的研究,可以推测该地的地质运动。
19.(2024·淄博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敦煌雅丹地质公园,俗称“敦煌雅丹魔鬼城”,主要由风力在湖(河)相沉积地层上侵蚀形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雅丹地貌群落。地质公园在中更新世晚期是古罗布泊的湖滨。地层中有深厚的湖相沉积层,晚更新世来自北面山地的暂时性洪流带来大量砾石覆盖在湖相沉积层之上。晚更新世中晚期,古疏勒河干流曾自东向西流经地质公园,后因构造运动而改道,在干涸的古疏勒河河道上逐渐发育了雅丹地貌。地质公园南北两侧地层中存在湖相沉积物,但没有发育雅丹地貌。下图为甘肃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区及周边地质剖面示意图。
(1)简述古疏勒河为敦煌雅丹地貌形成提供的物质条件。
(2)在图中方框内用箭头分别表示断层两侧断盘的运动方向,并说明此次构造运动对雅丹地貌形成所起的作用。
(3)雅丹地质公园内北部片区的雅丹垄槽大致呈南北走向,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解析:第(1)题,晚更新世来自北面山地的暂时性洪流带来大量砾石覆盖在湖相沉积层之上,使得湖相沉积层不能裸露地表接受风力侵蚀,故不能发育雅丹地貌。但是古疏勒河自东向西流经地质公园,流水的侵蚀作用使得河床处的砾石被搬运,湖相沉积层裸露;同时河流搬运的沉积物在湖相沉积层之上堆积,形成河相沉积物。这都为雅丹地貌的进一步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古疏勒河干流在晚更新世中晚期改道,雅丹地貌下部岩体曾经抬升,故判断该断层线左侧岩体相对上升、右侧岩体相对下降。由于构造运动使得地壳抬升,河流下方的河湖沉积物得以裸露;在太阳辐射、风力侵蚀作用下,沉积物脱水变干、产生裂隙,使其容易受到风力的侵蚀作用,为雅丹体进一步发育创造了条件。第(3)题,雅丹垄槽的走向与裂隙方向和盛行风向有关。根据材料可知,晚更新世有来自北面山地的暂时性洪流,洪流方向自北向南,会冲刷出南北走向的沟槽;该地位于我国甘肃省,冬季盛行偏北风,会导致沟槽进一步遭受侵蚀变宽,最终形成南北走向的雅丹垄槽。
答案:(1)侵蚀搬运砾石层,使湖相沉积层出露;沉积大量河相沉积物。
(2)
地势抬高,沉积地层高于侵蚀基准面;古疏勒河改道,河湖相沉积物裸露;沉积物脱水变干;产生裂隙节理;易受风力侵蚀。
(3)暂时性洪流冲刷出南北向的沟槽;偏北风沿沟槽继续侵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