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7张PPT)
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3.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4.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专题体系 重构建
01
一、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在图中□处标注气压高低,并在短线上用箭头标出气流运动方向。
提示: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在下图中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及风向。
提示:
2.在下图中画出甲、乙两地风向。
提示:
3.比较A、B、C、D四地风力大小。
提示:A>B>C>D。
4.影响风力(风速)大小的因素
影响因素 语句正确表述
水平气压梯度力
(温度梯度)
摩擦力
地形
植被
距高压远近
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摩擦力越小,风力越大
地形平坦开阔,风力大
植被越少,风力越大
距高压(风源地)越近,风力越大
三、天气系统
1.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画出锋面、气流运动方向,标注冷暖气团。
提示:
2.绘制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示意图。用箭头表示气流水平、垂直运动方向。文字标注高、低压。
提示:
四、大气环流与气候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甲 内画出风向,判断图中a、b、c、d、e对应的气压带和风带。
提示:画图如下:
a赤道低压带、b东北信风带、c副热带高压带、d西风带、e副极地低压带。
(2)在图乙中画一幅以北极为中心的北半球风带投影图。
提示:
2.以北半球为例,填写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高频考点 精研析
02
1.(2024·安徽卷)下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 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1)~(3)题。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1)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
(2)观测期间该地( )
①第1天晴朗无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该时段可能为( )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
√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我的解答](1)___ (2)___ (3)___
B
D
B
2.(2024·广东卷)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下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2)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
√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1)___ (2)___
B
D
1.从地—气系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1)抓住下列因素,根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分析气温的高低。
①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②地势高低: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③天气状况:晴天,白天气温高,光照强。
④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2)考虑下垫面情况,根据地面对热量的吸收效率,分析地面温度的高低。
①反射率:反射率大(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吸热少。
②比热容:比热容大(水域>砂石),吸热慢,白天气温低。
(3)考虑大气状况,根据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分析气温的高低。
①大气密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效果差),气温低。
②大气成分: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多,气温高。
2.从对流层的气温分布分析大气中的逆温现象
(1)逆温的表现及生消过程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其生消过程图解如下:
(2)逆温现象产生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出现在城市上空的逆温阻碍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加重近地面的大气污染,并降低大气能见度,增加酸雨出现的概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②有利影响
a.在某些山坡或河谷地区,逆温成为一种气候资源而得到利用。例如,我国新疆的伊犁谷地,逆温现象从10月持续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逆温层提高了伊犁谷地冬季的气温,坡地上的多年生果树可不必埋土保护,即能避免或减轻低温冻害;在这里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可减少保温材料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为当地牲畜提供了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b.逆温层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因此逆温可以抑制由大风、沙尘、强对流天气引起的沙尘暴发生。
c.逆温出现在高空,对在相应空间中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晴空万里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3.结合大气的两种作用巧析常见地理现象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
①抓住某地的地势高低、气候的降水特征、天气的阴晴状况,分析太阳辐射的多寡。
②抓住大气分子对太阳可见光的散射作用,解释空中的彩霞现象。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
考向一| 大气受热过程
(2024·济南模拟)对流层顶作为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之间的分界层,它的高度决定着降水、云系的最高点和各种天气现象的位置。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对流层顶的气压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图1为1979—2016年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对流层顶多年平均气压场(单位:hPa),图2为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气压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气压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2.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1—12月
√
√
3.伴随着对流层顶高度升高,青藏高原地区( )
A.雷暴天气增多
B.雪线整体降低
C.湖泊面积减小
D.夏季风减弱
√
1.A 2.B 3.A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对流层顶多年平均气压场等压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不同纬度的对流层顶的气压不同,原因是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导致地面气温不同,从而影响对流层顶的气压场分布,A正确;与地形、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关系小,B、C、D错误。第2题,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在相同时间间隔内,对流层顶的气压值减小幅度越大,对流层顶的上升幅度越大。根据图中曲线可知,4—5月气压值减小幅度最大,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B正确。第3题,对流层顶高度升高,说明地面气温更高,对流强烈,产生对流天气频率增多,雷暴天气增多,A正确;气温升高,雪线整体上升,B错误;气温上升,高山冰雪融化多,湖泊面积增大,C错误;青藏高原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海陆热力差异更大,夏季风增强,D错误。
考向二| 热力环流
(2024·北京二模)葫芦岛南临辽东湾,多海陆风。海陆风对当地大气环境与污染物输送有重要影响。下图为葫芦岛海陆风日臭氧(O3)、二氧化氮(NO2)质量浓度及气温统计。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 )
A.6—12时,随气温上升,O3质量浓度持续上升
B.13—15时,O3质量浓度持续上升并达最高值
C.14时气温达最高值,NO2质量浓度达最低值
D.一天中,O3与NO2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始终一致
5.葫芦岛大气中O3质量浓度最大值出现在( )
A.太阳辐射最强时段
B.陆风势力最强时段
C.海风势力最强时段
D.NO2质量浓度最高时段
√
√
4.B 5.C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6—12时,随气温上升,O3质量浓度波动上升,A错误。13—15时,O3质量浓度持续上升并达最高值,B正确。该日气温约在12时达到最高,C错误。一天中,O3与NO2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大致呈负相关,D错误。第5题,葫芦岛大气中O3质量浓度最大值约出现在15时前后,此时陆地温度高,气压较低,海洋温度偏低,气压高,吹海风,且海风势力强,C正确,B错误。太阳辐射最强时段在12时前后,A错误。NO2质量浓度最高时段在0时前后,D错误。
1.(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1)。图2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
考点二 天气系统
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
[思维流程]
[我的解答]
B处位于南半球盛行西风带,盛行偏北风,AB段河谷整体呈南北走向,敞口向南;B处位于谷口,且南侧湖面气温较低,形成冷湿偏南风,与当地暖干偏北风相遇形成锋面。移动方向:向北。
2.(2024·江苏卷)干线是干气团与温度相近的湿气团交汇而形成的天气系统,其形成与特定下垫面有关,常引发强对流天气。下图为河套地区某日干线位置移动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天气过程中,20时干线位置向西移动,主要是由于( )
A.气压降低 B.气温降低
C.风向转变 D.风速减小
(2)推测此次天气过程引发的对流,在夜晚将( )
A.稳定不变 B.不断增强
C.逐渐减弱 D.波动变化
√
√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1)___ (2)___
C
C
1.掌握“天气系统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2.掌握天气系统与天气判断的三大方法
(1)图像法——把握等压线分布图的特点。
①依据等压线分布,判断气压场类型,确定天气状况。
②依据等压线的数值分布及疏密状况,判断某地风向、风力。
③依据等压线弯曲或符号,判断锋面类型。
(2)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天气特征 天气系统判断
大风降温天气 冷锋活动
连续性降水 暖锋或准静止锋
沿海地区风暴潮、大风、特大暴雨天气 台风活动(气旋系统)
晴空万里 高压控制
低压槽上多降水 锋面气旋活动
高压区外围大风天气 高压脊
(3)活动规律法——把握典型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①冷锋主要在冬半年活动,如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等。
②暖锋主要在夏半年活动,特别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的降水多是由暖锋带来的。
③我国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等。
④7—8月长江流域出现伏旱是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结果;冬季,我国北方常受亚洲高压控制。
⑤夏秋季节,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于春季和秋季的华北、东北地区。
3.理清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间的联系
考向一| 锋面系统
(2025·日照模拟)锢囚锋是由冷锋追上暖锋或由两支冷锋迎面相遇,将锋前的暖气团抬离地面,近地面由原来的两个锋面合并后形成的新锋面。2024年3月29日,我国东北地区经历一次典型的锢囚锋形成过程,天气变化明显。下图示意该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及天气系统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能反映图示冷暖锋重合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的是( )
√
2.与单一的冷锋或暖锋过境相比,图中锢囚锋过境时降水特征是
( )
A.降水量小,降水区域广
B.降水量大,降水区域广
C.降水量大,降水区域小
D.降水量小,降水区域小
√
1.A 2.B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冷暖锋重合处冷锋已经追上暖锋,将暖气团抬升至上空,近地面应被冷气团控制,C、D错误;由于是冷锋追上暖锋,故近地面的冷气团运动方向是一致的,B错误,A正确。第2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单一的冷锋或者暖锋,降水是锋后或锋前,范围有限,降水量较小;而图示锢囚锋主要是由于冷锋移动速度较快,追上了暖锋,把暖气团抬升得更高,暖气团在高空影响的区域更大,水汽分布也广,导致云层更厚且控制区域更广,因此降水量更大,降水区域更广,A、C、D错误,B正确。
考向二| 气旋与反气旋
(2024·威海二模)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它产生在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阵雨、暴雨、冰雹和龙卷风。地表受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形成的雷暴,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的发生一般经历积云、成熟、消散三个阶段(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推测,成熟阶段气团雷暴( )
A.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此消彼长,云体变薄
B.下垫面遇热形成上升气流
C.下沉气流在近地面扩散,风力减弱
D.下垫面遇冷形成下沉气流
4.气团雷暴消散的主要原因有( )
①降水的冷却效应 ②空气湿度增加 ③地面持续增温 ④高空冷空气下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3.B 4.D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在气团雷暴的成熟期,下垫面持续遇热形成上升气流,云体深厚,并没有变薄,B正确,A错误。“下沉气流在近地面扩散,风力减弱”“下垫面遇冷形成下沉气流”属于消散期气团雷暴的特征,C、D错误。第4题,降水的冷却效应使得上升气流减弱,同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高空冷空气下沉也促使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最终导致气团雷暴消散,①④正确。空气湿度增加及地面持续增温有利于促进雷暴的持续发育,不会导致雷暴消散,②③错误。故选D。
1.(2024·浙江6月卷)甲、乙两地为北美大陆西岸中纬度沿海城市。下图为两地逐月降水量累计图。据此完成(1)~(2)题。
考点三 大气环流与气候
(1)与甲地相比,乙地( )
A.雨季持续时间较长
B.冬季降水比例较高
C.夏季降水概率较高
D.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2)影响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
√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1)___ (2)___
B
D
2.(2024·甘肃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南极海域表层海水中叶绿素光合作用所需的营养素含量丰富,但陆地物质输入匮乏、铁元素不足,导致该海域光合作用潜力无法充分发挥,成为典型的高营养素—低叶绿素海域。凯尔盖朗海台是一个顶面平坦宽阔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间,宽200~600千米,北部最高处有岛屿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下图示意凯尔盖朗海台及周边等深线。
(1)描述图中岛屿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推测环南极海域叶绿素水平变化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
(1)特征: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
原因:纬度较高,且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而降温;四面环海,且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
(2)全球变暖,水温升高,南极陆缘冰融化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提高;叶绿素水平提高,光合作用增强,固定更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含量,降低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缓解全球变暖。
1.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不同于热力环流,它是大尺度、宏观的,主要影响降水。无论是降水多、降水少,还是降水季节变化大,其特征都是相对稳定的。
(1)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气候特征稳定;受不同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征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
(2)季风环流控制地区,一般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但并不是受季风影响的地方,就会形成季风气候。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有东亚、南亚等地区。
(3)季风并非只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世界上季风明显的地区如下图所示:
也可以借助南亚季风的成因分析非洲几内亚湾北部、索马里半岛附近区域以及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季风成因。
2.气候成因分析与特征描述的思路
(1)气候的成因分析
(2)气候特征的描述
(3)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气候特点→植被生长状况或枯枝落叶多少→土壤
①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
②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③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4)气候对人口、城市、建筑的影响
(5)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3.理解并记忆以北半球为例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示意图。通过此模式图,掌握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形成原因、气候特征等。
考向一| 气候类型判读及影响因素
(2024·扬州模拟)下图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B.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
C.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D.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2.给甲、乙两地带来降水的大气环流分别是( )
A.东南季风 极地东风
B.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C.盛行西风 赤道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风
√
√
1.D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应为北半球气候,排除A、C;甲地最低气温在0℃以上,降水量分布较为均匀,结合选项可知,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正确,排除B。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全年温和湿润;乙地年最低气温出现在6月,最低气温在15℃以上,降水集中在当地夏季,因此,为南半球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给乙地带来降水的大气环流为赤道低压带,C正确,排除A、B、D。
考向二|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024·岳阳模拟)伊朗西南部多山地,年降水总量少,夏季降水特别稀少,但空气相对湿度较高。一般情况下受苏丹低压影响,伊朗西南部冬季时有降水出现。2022年伊朗西南部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夏季强降水天气,引发了洪涝、泥石流等灾害。下图示意伊朗西南部冬季降水时的大气环流。据此完成3~4题。
3.伊朗西南部夏季降水少、湿度高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苏丹低压带来水汽
B.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临近海洋水汽较多
C.海拔较高,风力小水汽不易扩散
D.海拔较高,冰川融水带来水汽
4.推测2022年夏季伊朗西南部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有( )
①西南季风异常 ②盛行西风影响 ③苏丹低压控制 ④山地多地形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
3.B 4.D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伊朗西南部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较少;伊朗西南部临近海洋,晴天蒸发旺盛,水汽含量较高,B正确;苏丹低压一般在冬季出现,A错误;海拔高不会只影响夏季降水,C、D错误。第4题,伊朗夏季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如果降水变多,说明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西南季风增强,①正确;结合当地的海陆位置可以推测,水汽来源于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的西南季风加强,从海上挟带大量水汽,形成地形雨,④正确;夏季盛行西风带北移,此处受盛行西风影响的可能性小,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苏丹低压一般出现在当地的冬季,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大气效应
微专题
3
考情分析 2021年山东卷6题考查与焚风效应有关的局地环流;
2023年山东卷17题考查焚风发生时间、地形对焚风发展变化的影响;
2024年山东卷16题考查湖泊对雾的形成的影响
命题预测 有关大气效应的相关现象的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居多,如焚风效应、狭管效应、温室效应、阳伞效应、下垫面对天气的影响等
一、焚风效应
1.概念: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
2.原理:气流在经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作上升运动,随着高度不断上升,气流的温度不断下降,水汽凝结释放大量潜热并发生降水,导致水分减少。当气流越过山顶后,沿着背风坡以干绝热直减率下沉,空气明显增温减湿,形成焚风。
3.影响
不利影响:较强的焚风会加剧旱情,使背风坡的农作物减产;容易造成森林火灾;可能会导致河流上游大量的积雪融化,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或者引起雪崩。
有利影响:焚风会融化积雪,可以促进牧草的生长,为当地的牲畜提供食物来源;可以增加热量,促进当地农作物生长,使农作物的成熟期提前。
二、大湖效应
1.概念: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量,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2.原理:冬季,北半球气温降低,大湖的湖水可能不会完全结冰,此时的湖水相比空气较为温暖,当冷空气在经过湖面时,从中得到了水蒸气和热量,到达大湖对岸陆地后,气温迅速降低,空气承载不了过多水分,形成雪降落下来。大湖产生的“大湖效应”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促使了暴雪的形成。
“大湖效应”形成降雪的四个特殊条件:
①足够开阔的水面。水域面积越大,空气经过的距离越大,产生的对流作用也就越大。
②未结冰的水面。如果水面结冰,通过的空气就不能吸收水分,“大湖效应”随即停止。
③水陆温差大。温差越大,冷空气从水面吸收的水分就越多。
④微风。如果风力太强,则不利于水分进入经过的冷空气。
3.主要影响地区
就世界范围来看,有三个地方最为典型:北美五大湖地区、哈得孙湾东岸、日本本州岛和北海道的西海岸。在我国山东半岛北部也有“大湖效应”降雪,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经过相对温暖潮湿的海面,在山东半岛丘陵地形抬升的作用下,引发暴风雪。
三、狭管效应
1.产生原理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
2.形成条件
(1)有气流经过且气流与峡谷走向一致;
(2)狭管:自然的峡谷、山口地形;高层建筑间的狭窄地带。
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狭管效应”的威力大小,与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密切关联。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概率越大,反之则越小。
3.影响
(1)积极影响:降温、吹散雾霾;风力发电站选址;利于通风散热。
(2)消极影响:引起强沙尘暴天气;高层建筑易引发飞坠事故,影响行人安全;灾害性大风掀翻车辆等造成事故。
(2024·重庆模拟)南乔治亚岛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焚风频发。下图示意南乔治亚岛(54.00°S~54.92°S,35.83°W~38.00°W)夏季某次大气运动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岛焚风频发的大气环流是( )
A.极地东风 B.西南季风
C.东南信风 D.盛行西风
√
2.下列图示表示甲地大气温度随高度垂直变化趋势的可能是( )
√
1.D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焚风效应出现在该地夏季,该地纬度位置位于54.00°S~54.92°S,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盛行西风控制,盛行西风提供暖空气,在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D正确;极地东风为冷气流,不易形成焚风效应,且该地位于中纬度地区,不受极地东风影响,A错误;该地不受西南季风和东南信风控制,B、C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甲地下部主要是冷空气,在空气抬升高度线以上是暖空气,暖空气抬升会导致自空气抬升高度线以上的高空出现逆温,D正确,A、B、C错误。
(2024·邯郸模拟)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在我国渤海湾地区,大湖效应十分明显。右图为山东半岛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和大湖效应形成的天气特征相似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4.下列城市中年平均积雪量最大的是( )
A.青岛市 B.莱州市
C.烟台市 D.荣成市
√
√
3.B 4.C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大湖效应的冷空气经过大湖湖面时,空气被增温增湿,气温高于湖泊迎风岸的空气气温,相当于暖湿气流流向冷气团,类似于暖锋对天气的影响。第4题,从渤海带来的暖湿空气,到达山东半岛后经陆地抬升容易形成降水,因青岛市、荣成市距渤海较远,降雪量较少,烟台市地处山地迎风坡,降雪量整体多于莱州市。
5.(2024·武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发现锅盖下有水珠,是因为水汽遇到冷的盖子发生了凝结的现象。“锅盖效应”是由于地表上覆结构密闭,水分不能排出而引起的浅层土体含水率增加的现象,水汽向上迁移至浅层称为正向“锅盖效应”,反之称为反向“锅盖效应”。土壤内部或外部大气温差的变化是导致双向“锅盖效应”产生水的重要条件。地处我国西北荒漠的塔拉滩光伏电站建成后,由于地基处理时机械碾压导致浅层土体更加密实,地表形成一层类似“锅盖”的覆盖层,场区内出现了大面积长草的现象。下图为双向“锅盖效应”形成机理示意图。
(1)指出塔拉滩光伏电站中地表浅层水汽来源。
(2)冬季和夏季土壤内部或外部大气温差的变化是揭开双向“锅盖效应”的关键,请分析其形成原理。
(3)双向“锅盖效应”使野草大量存活,说明野草对塔拉滩光伏电站的影响。
解析:第(1)题,在塔拉滩光伏电站中,地表浅层水汽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土壤内部的水分,这些水分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或者降水等形成的。二是外部大气中的水汽,当大气中的水汽遇到冷的地表覆盖层时,会发生凝结现象,形成浅层水汽。第(2)题,在冬季,由于气温较低,但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土壤内部的温度相对较高,而外部大气的温度较低。这种温差会导致水汽从土壤内部向外部大气迁移,形成正向“锅盖效应”。在夏季,情况则相反,土壤外部的温度较高,而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土壤内部的温度相对较低,这时,水汽会从外部大气向土壤内部迁移,形成反向“锅盖效应”。
第(3)题,有利影响:野草大量存活,能够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增加之后,能够降低近地面风速,减少风沙的产生,减少对光伏面板的覆盖,有利于光伏发电。不利影响:野草会遮挡光伏板,影响光伏板的采光效果,从而降低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野草的生长会对光伏电站的设备和基础设施造成损坏,例如堵塞排水系统、侵蚀电缆等;野草的存在会增加火灾的风险,尤其是在干燥的季节。
答案:(1)大气中的水汽;土壤内部的水汽。
(2)冬季,西北地区冬季气温低,且由于光伏板的遮阴作用,浅层土体温度低于深层土壤温度,水汽由高温区迁移至低温区冷凝,发生正向“锅盖效应”。夏季,气温高,且由于光伏板的遮阴作用,大气温度高于土壤浅层温度,发生反向“锅盖效应”。
(3)有利影响: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土地荒漠化;减少风沙产生,有利于光伏发电。
不利影响:野草遮挡光伏板,降低发电效率;对光伏设备造成损坏;大面积野草增加了火灾风险。
雾
微专题
4
考情分析 2024年山东卷16题(1)考查浓雾天气形成的原因,(2)说明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
命题预测 雾的形成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洋流等知识点。雾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较大,且雾的类型多样,逐渐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
一、雾形成的气象条件
一是微风或静风;二是水汽充足,即大气中水汽含量达到90%以上至100%,并且伴有冷凝,产生雾滴;三是近地层空气形成下冷上暖的稳定层,或称逆温层,空气流动性差。雾一般是出现在晴朗、微风或静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的夜间和清晨,即具备形成雾的气象条件。
二、雾的种类
1.辐射雾:在日落后地面的热气辐射至天空,冷却后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气,而潮湿的空气便会因此降至露点以下,并形成无数悬浮于空气里的小水点,这便是辐射雾。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风弱时出现,在日出后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
2.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这种雾常伴随毛毛雨的天气。
3.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的水汽在水面附近遇上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4.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5.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一般雾后便是持续性的降雨。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方暖空气云层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气内,经蒸发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而锋后雾,则由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经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因为锋面附近的雾常随着锋面一起移动,军事上常常利用这种锋面雾来掩护部队。
6.混合雾:两团接近饱和的空气在水平方向相互混合达到饱和发生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混合雾,有时也指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
7.烟雾:通常所说的烟雾是烟和雾同时构成的固、液混合态气溶胶,如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等。
8.谷雾:通常发生在冬天的山谷里。当较重的冷空气移至山谷里,暖空气同时亦在山顶经过时产生了温度逆增现象,生成了谷雾,而且可以持续数天。
9.冰雾:当任何类型的雾气里的水点被冷凝为冰片时便会生成冰雾。通常需要温度低于凝点时会生成,所以常见于南北极。
10.团雾:团雾是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近地层空气温度下降,湿度上升,水汽凝结而形成。团雾又名“坨坨雾”,其本质上也是雾,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出现的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团雾外视线良好,团雾内一片朦胧,团雾区域性强、预测预报难,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团雾会导致能见度的突然变化,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极具危害性,容易酿成重大交通事故。
三、雾的危害
1.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出行,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2.有害雾滴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3.降低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易导致支气管炎等。
4.雾对金属的腐蚀性强。
(2024·绍兴二模)辐射雾指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下图为福建省沿海某地某年5月1日14时至3日14时风速、气温及相对湿度随时间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最可能出现辐射雾的时段是( )
A.a时段 B.b时段
C.c时段 D.d时段
2.与其他时间相比,该地出现辐射雾时大气( )
A.保温作用较强 B.削弱作用较弱
C.对流运动较强 D.环境质量较差
√
√
1.A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辐射雾指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a时段气温较低、相对湿度较大、风速较低,有利于近地面空气水汽凝结而形成雾,容易出现辐射雾,A正确;b、c、d时段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气温较高,不会出现辐射雾,B、C、D错误。第2题,辐射雾是由于地表辐射冷却形成的,说明保温作用没有明显增强,A错误;辐射雾会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B错误;近地面气温较低,对流运动较弱,C错误;近地面风速较低,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环境质量较差,D正确。
3.(2024·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右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
(1)分析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2)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低层的雾逐渐发展增强,形成了“上云下雾、云雾共存”的特征。说明在夜间,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
解析:第(1)题,由图文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黄海沿岸,本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形成的。结合图例可知,此时图示区域有冷锋过境,地面受冷气团控制,温度较低;风力较弱,并以偏东风为主,空气湿度较大。因此可以分析出该地浓雾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天气系统、风向、风力、水汽等。第(2)题,题干强调分析夜间云层的作用,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可知,夜间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地面降温慢,从而导致海陆温差减小,风力减弱,有利于雾的发展,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好,浓雾发展越快。
答案:(1)该地经历冷锋过境,受冷气团控制,地面温度较低;地处沿海地区,此时盛行偏东风,其挟带丰富的水汽由海洋吹向陆地,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暖湿气流遇到冷的下垫面,形成平流雾;此时风力较弱,不利于雾的消散,浓雾得以形成并维持。
(2)该地夜间云层厚,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地面降温幅度减缓,海陆温差减小,风力减弱,不利于雾的消散,暖湿气流遇冷形成雾,逐渐积累,雾越来越浓,发展速度加快。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3.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4.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一、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在图中□处标注气压高低,并在短线上用箭头标出气流运动方向。
提示: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在下图中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及风向。
提示:
2.在下图中画出甲、乙两地风向。
提示:
3.比较A、B、C、D四地风力大小。
提示:A>B>C>D。
4.影响风力(风速)大小的因素
影响因素 语句正确表述
水平气压梯度力 (温度梯度) 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摩擦力 摩擦力越小,风力越大
地形 地形平坦开阔,风力大
植被 植被越少,风力越大
距高压远近 距高压(风源地)越近,风力越大
三、天气系统
1.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画出锋面、气流运动方向,标注冷暖气团。
提示:
2.绘制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示意图。用箭头表示气流水平、垂直运动方向。文字标注高、低压。
提示:
四、大气环流与气候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甲内画出风向,判断图中a、b、c、d、e对应的气压带和风带。
提示:画图如下:
a赤道低压带、b东北信风带、c副热带高压带、d西风带、e副极地低压带。
(2)在图乙中画一幅以北极为中心的北半球风带投影图。
提示:
2.以北半球为例,填写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1.(2024·安徽卷)下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 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2)观测期间该地( )
①第1天晴朗无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该时段可能为( )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我的解答](1)B (2)D (3)B
2.(2024·广东卷)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下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2)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1)B (2)D
1.从地—气系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1)抓住下列因素,根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分析气温的高低。
①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②地势高低: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③天气状况:晴天,白天气温高,光照强。
④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2)考虑下垫面情况,根据地面对热量的吸收效率,分析地面温度的高低。
①反射率:反射率大(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吸热少。
②比热容:比热容大(水域>砂石),吸热慢,白天气温低。
(3)考虑大气状况,根据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分析气温的高低。
①大气密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效果差),气温低。
②大气成分: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多,气温高。
2.从对流层的气温分布分析大气中的逆温现象
(1)逆温的表现及生消过程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其生消过程图解如下:
(2)逆温现象产生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出现在城市上空的逆温阻碍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加重近地面的大气污染,并降低大气能见度,增加酸雨出现的概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②有利影响
A.在某些山坡或河谷地区,逆温成为一种气候资源而得到利用。例如,我国新疆的伊犁谷地,逆温现象从10月持续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逆温层提高了伊犁谷地冬季的气温,坡地上的多年生果树可不必埋土保护,即能避免或减轻低温冻害;在这里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可减少保温材料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为当地牲畜提供了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b.逆温层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因此逆温可以抑制由大风、沙尘、强对流天气引起的沙尘暴发生。
c.逆温出现在高空,对在相应空间中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晴空万里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3.结合大气的两种作用巧析常见地理现象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
①抓住某地的地势高低、气候的降水特征、天气的阴晴状况,分析太阳辐射的多寡。
②抓住大气分子对太阳可见光的散射作用,解释空中的彩霞现象。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
考向一| 大气受热过程
(2024·济南模拟)对流层顶作为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之间的分界层,它的高度决定着降水、云系的最高点和各种天气现象的位置。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对流层顶的气压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图1为1979—2016年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对流层顶多年平均气压场(单位:hPa),图2为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气压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气压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2.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1—12月
3.伴随着对流层顶高度升高,青藏高原地区( )
A.雷暴天气增多
B.雪线整体降低
C.湖泊面积减小
D.夏季风减弱
1.A 2.B 3.A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对流层顶多年平均气压场等压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不同纬度的对流层顶的气压不同,原因是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导致地面气温不同,从而影响对流层顶的气压场分布,A正确;与地形、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关系小,B、C、D错误。第2题,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在相同时间间隔内,对流层顶的气压值减小幅度越大,对流层顶的上升幅度越大。根据图中曲线可知,4—5月气压值减小幅度最大,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B正确。第3题,对流层顶高度升高,说明地面气温更高,对流强烈,产生对流天气频率增多,雷暴天气增多,A正确;气温升高,雪线整体上升,B错误;气温上升,高山冰雪融化多,湖泊面积增大,C错误;青藏高原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海陆热力差异更大,夏季风增强,D错误。
考向二| 热力环流
(2024·北京二模)葫芦岛南临辽东湾,多海陆风。海陆风对当地大气环境与污染物输送有重要影响。下图为葫芦岛海陆风日臭氧(O3)、二氧化氮(NO2)质量浓度及气温统计。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 )
A.6—12时,随气温上升,O3质量浓度持续上升
B.13—15时,O3质量浓度持续上升并达最高值
C.14时气温达最高值,NO2质量浓度达最低值
D.一天中,O3与NO2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始终一致
5.葫芦岛大气中O3质量浓度最大值出现在( )
A.太阳辐射最强时段
B.陆风势力最强时段
C.海风势力最强时段
D.NO2质量浓度最高时段
4.B 5.C 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6—12时,随气温上升,O3质量浓度波动上升,A错误。13—15时,O3质量浓度持续上升并达最高值,B正确。该日气温约在12时达到最高,C错误。一天中,O3与NO2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大致呈负相关,D错误。第5题,葫芦岛大气中O3质量浓度最大值约出现在15时前后,此时陆地温度高,气压较低,海洋温度偏低,气压高,吹海风,且海风势力强,C正确,B错误。太阳辐射最强时段在12时前后,A错误。NO2质量浓度最高时段在0时前后,D错误。
天气系统
1.(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1)。图2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
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
[思维流程]
[我的解答]
B处位于南半球盛行西风带,盛行偏北风,AB段河谷整体呈南北走向,敞口向南;B处位于谷口,且南侧湖面气温较低,形成冷湿偏南风,与当地暖干偏北风相遇形成锋面。移动方向:向北。
2.(2024·江苏卷)干线是干气团与温度相近的湿气团交汇而形成的天气系统,其形成与特定下垫面有关,常引发强对流天气。下图为河套地区某日干线位置移动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天气过程中,20时干线位置向西移动,主要是由于( )
A.气压降低 B.气温降低
C.风向转变 D.风速减小
(2)推测此次天气过程引发的对流,在夜晚将( )
A.稳定不变 B.不断增强
C.逐渐减弱 D.波动变化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1)C (2)C
1.掌握“天气系统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2.掌握天气系统与天气判断的三大方法
(1)图像法——把握等压线分布图的特点。
①依据等压线分布,判断气压场类型,确定天气状况。
②依据等压线的数值分布及疏密状况,判断某地风向、风力。
③依据等压线弯曲或符号,判断锋面类型。
(2)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天气特征 天气系统判断
大风降温天气 冷锋活动
连续性降水 暖锋或准静止锋
沿海地区风暴潮、大风、特大暴雨天气 台风活动(气旋系统)
晴空万里 高压控制
低压槽上多降水 锋面气旋活动
高压区外围大风天气 高压脊
(3)活动规律法——把握典型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①冷锋主要在冬半年活动,如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等。
②暖锋主要在夏半年活动,特别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的降水多是由暖锋带来的。
③我国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等。
④7—8月长江流域出现伏旱是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结果;冬季,我国北方常受亚洲高压控制。
⑤夏秋季节,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于春季和秋季的华北、东北地区。
3.理清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间的联系
考向一| 锋面系统
(2025·日照模拟)锢囚锋是由冷锋追上暖锋或由两支冷锋迎面相遇,将锋前的暖气团抬离地面,近地面由原来的两个锋面合并后形成的新锋面。2024年3月29日,我国东北地区经历一次典型的锢囚锋形成过程,天气变化明显。下图示意该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及天气系统状况。据此完成1~2题。
1.能反映图示冷暖锋重合处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的是( )
2.与单一的冷锋或暖锋过境相比,图中锢囚锋过境时降水特征是( )
A.降水量小,降水区域广
B.降水量大,降水区域广
C.降水量大,降水区域小
D.降水量小,降水区域小
1.A 2.B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冷暖锋重合处冷锋已经追上暖锋,将暖气团抬升至上空,近地面应被冷气团控制,C、D错误;由于是冷锋追上暖锋,故近地面的冷气团运动方向是一致的,B错误,A正确。第2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单一的冷锋或者暖锋,降水是锋后或锋前,范围有限,降水量较小;而图示锢囚锋主要是由于冷锋移动速度较快,追上了暖锋,把暖气团抬升得更高,暖气团在高空影响的区域更大,水汽分布也广,导致云层更厚且控制区域更广,因此降水量更大,降水区域更广,A、C、D错误,B正确。
考向二| 气旋与反气旋
(2024·威海二模)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它产生在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阵雨、暴雨、冰雹和龙卷风。地表受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形成的雷暴,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的发生一般经历积云、成熟、消散三个阶段(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推测,成熟阶段气团雷暴( )
A.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此消彼长,云体变薄
B.下垫面遇热形成上升气流
C.下沉气流在近地面扩散,风力减弱
D.下垫面遇冷形成下沉气流
4.气团雷暴消散的主要原因有( )
①降水的冷却效应 ②空气湿度增加
③地面持续增温 ④高空冷空气下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B 4.D 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在气团雷暴的成熟期,下垫面持续遇热形成上升气流,云体深厚,并没有变薄,B正确,A错误。“下沉气流在近地面扩散,风力减弱”“下垫面遇冷形成下沉气流”属于消散期气团雷暴的特征,C、D错误。第4题,降水的冷却效应使得上升气流减弱,同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高空冷空气下沉也促使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最终导致气团雷暴消散,①④正确。空气湿度增加及地面持续增温有利于促进雷暴的持续发育,不会导致雷暴消散,②③错误。故选D。
大气环流与气候
1.(2024·浙江6月卷)甲、乙两地为北美大陆西岸中纬度沿海城市。下图为两地逐月降水量累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甲地相比,乙地( )
A.雨季持续时间较长
B.冬季降水比例较高
C.夏季降水概率较高
D.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2)影响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1)B (2)D
2.(2024·甘肃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南极海域表层海水中叶绿素光合作用所需的营养素含量丰富,但陆地物质输入匮乏、铁元素不足,导致该海域光合作用潜力无法充分发挥,成为典型的高营养素—低叶绿素海域。凯尔盖朗海台是一个顶面平坦宽阔的海底高地,位于46°S~64°S之间,宽200~600千米,北部最高处有岛屿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台东侧海域叶绿素水平显著高于周边其他海域。下图示意凯尔盖朗海台及周边等深线。
(1)描述图中岛屿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推测环南极海域叶绿素水平变化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思维流程]
第(1)题,
第(2)题,
[我的解答]
(1)特征: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温度低,较为寒冷;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多风暴。
原因:纬度较高,且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而降温;四面环海,且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含量较高。
(2)全球变暖,水温升高,南极陆缘冰融化提供的营养物质增多,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叶绿素水平提高;叶绿素水平提高,光合作用增强,固定更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含量,降低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缓解全球变暖。
1.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不同于热力环流,它是大尺度、宏观的,主要影响降水。无论是降水多、降水少,还是降水季节变化大,其特征都是相对稳定的。
(1)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气候特征稳定;受不同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候特征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
(2)季风环流控制地区,一般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但并不是受季风影响的地方,就会形成季风气候。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有东亚、南亚等地区。
(3)季风并非只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世界上季风明显的地区如下图所示:
也可以借助南亚季风的成因分析非洲几内亚湾北部、索马里半岛附近区域以及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季风成因。
2.气候成因分析与特征描述的思路
(1)气候的成因分析
(2)气候特征的描述
(3)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气候特点→植被生长状况或枯枝落叶多少→土壤
①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
②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③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4)气候对人口、城市、建筑的影响
(5)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光照、温度和雨量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3.理解并记忆以北半球为例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示意图。通过此模式图,掌握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形成原因、气候特征等。
考向一| 气候类型判读及影响因素
(2024·扬州模拟)下图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B.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
C.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D.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2.给甲、乙两地带来降水的大气环流分别是( )
A.东南季风 极地东风
B.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C.盛行西风 赤道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风
1.D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应为北半球气候,排除A、C;甲地最低气温在0℃以上,降水量分布较为均匀,结合选项可知,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D正确,排除B。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全年温和湿润;乙地年最低气温出现在6月,最低气温在15℃以上,降水集中在当地夏季,因此,为南半球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给乙地带来降水的大气环流为赤道低压带,C正确,排除A、B、D。
考向二|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024·岳阳模拟)伊朗西南部多山地,年降水总量少,夏季降水特别稀少,但空气相对湿度较高。一般情况下受苏丹低压影响,伊朗西南部冬季时有降水出现。2022年伊朗西南部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夏季强降水天气,引发了洪涝、泥石流等灾害。下图示意伊朗西南部冬季降水时的大气环流。据此完成3~4题。
3.伊朗西南部夏季降水少、湿度高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副热带高压带控制,苏丹低压带来水汽
B.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临近海洋水汽较多
C.海拔较高,风力小水汽不易扩散
D.海拔较高,冰川融水带来水汽
4.推测2022年夏季伊朗西南部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有( )
①西南季风异常 ②盛行西风影响 ③苏丹低压控制 ④山地多地形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B 4.D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伊朗西南部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较少;伊朗西南部临近海洋,晴天蒸发旺盛,水汽含量较高,B正确;苏丹低压一般在冬季出现,A错误;海拔高不会只影响夏季降水,C、D错误。第4题,伊朗夏季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如果降水变多,说明副热带高压势力减弱,西南季风增强,①正确;结合当地的海陆位置可以推测,水汽来源于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的西南季风加强,从海上挟带大量水汽,形成地形雨,④正确;夏季盛行西风带北移,此处受盛行西风影响的可能性小,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苏丹低压一般出现在当地的冬季,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
考情分析 2021年山东卷6题考查与焚风效应有关的局地环流; 2023年山东卷17题考查焚风发生时间、地形对焚风发展变化的影响; 2024年山东卷16题考查湖泊对雾的形成的影响
命题预测 有关大气效应的相关现象的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居多,如焚风效应、狭管效应、温室效应、阳伞效应、下垫面对天气的影响等
一、焚风效应
1.概念: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
2.原理:气流在经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作上升运动,随着高度不断上升,气流的温度不断下降,水汽凝结释放大量潜热并发生降水,导致水分减少。当气流越过山顶后,沿着背风坡以干绝热直减率下沉,空气明显增温减湿,形成焚风。
3.影响
不利影响:较强的焚风会加剧旱情,使背风坡的农作物减产;容易造成森林火灾;可能会导致河流上游大量的积雪融化,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或者引起雪崩。
有利影响:焚风会融化积雪,可以促进牧草的生长,为当地的牲畜提供食物来源;可以增加热量,促进当地农作物生长,使农作物的成熟期提前。
二、大湖效应
1.概念: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量,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2.原理:冬季,北半球气温降低,大湖的湖水可能不会完全结冰,此时的湖水相比空气较为温暖,当冷空气在经过湖面时,从中得到了水蒸气和热量,到达大湖对岸陆地后,气温迅速降低,空气承载不了过多水分,形成雪降落下来。大湖产生的“大湖效应”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促使了暴雪的形成。
“大湖效应”形成降雪的四个特殊条件:
①足够开阔的水面。水域面积越大,空气经过的距离越大,产生的对流作用也就越大。
②未结冰的水面。如果水面结冰,通过的空气就不能吸收水分,“大湖效应”随即停止。
③水陆温差大。温差越大,冷空气从水面吸收的水分就越多。
④微风。如果风力太强,则不利于水分进入经过的冷空气。
3.主要影响地区
就世界范围来看,有三个地方最为典型:北美五大湖地区、哈得孙湾东岸、日本本州岛和北海道的西海岸。在我国山东半岛北部也有“大湖效应”降雪,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经过相对温暖潮湿的海面,在山东半岛丘陵地形抬升的作用下,引发暴风雪。
三、狭管效应
1.产生原理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
2.形成条件
(1)有气流经过且气流与峡谷走向一致;
(2)狭管:自然的峡谷、山口地形;高层建筑间的狭窄地带。
城市“峡谷风”是各大城市面临的新问题,有关国际组织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狭管效应”的威力大小,与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密切关联。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概率越大,反之则越小。
3.影响
(1)积极影响:降温、吹散雾霾;风力发电站选址;利于通风散热。
(2)消极影响:引起强沙尘暴天气;高层建筑易引发飞坠事故,影响行人安全;灾害性大风掀翻车辆等造成事故。
(2024·重庆模拟)南乔治亚岛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焚风频发。下图示意南乔治亚岛(54.00°S~54.92°S,35.83°W~38.00°W)夏季某次大气运动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岛焚风频发的大气环流是( )
A.极地东风 B.西南季风
C.东南信风 D.盛行西风
2.下列图示表示甲地大气温度随高度垂直变化趋势的可能是( )
1.D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焚风效应出现在该地夏季,该地纬度位置位于54.00°S~54.92°S,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盛行西风控制,盛行西风提供暖空气,在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D正确;极地东风为冷气流,不易形成焚风效应,且该地位于中纬度地区,不受极地东风影响,A错误;该地不受西南季风和东南信风控制,B、C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甲地下部主要是冷空气,在空气抬升高度线以上是暖空气,暖空气抬升会导致自空气抬升高度线以上的高空出现逆温,D正确,A、B、C错误。
(2024·邯郸模拟)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在我国渤海湾地区,大湖效应十分明显。下图为山东半岛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和大湖效应形成的天气特征相似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4.下列城市中年平均积雪量最大的是( )
A.青岛市 B.莱州市
C.烟台市 D.荣成市
3.B 4.C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大湖效应的冷空气经过大湖湖面时,空气被增温增湿,气温高于湖泊迎风岸的空气气温,相当于暖湿气流流向冷气团,类似于暖锋对天气的影响。第4题,从渤海带来的暖湿空气,到达山东半岛后经陆地抬升容易形成降水,因青岛市、荣成市距渤海较远,降雪量较少,烟台市地处山地迎风坡,降雪量整体多于莱州市。
5.(2024·武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发现锅盖下有水珠,是因为水汽遇到冷的盖子发生了凝结的现象。“锅盖效应”是由于地表上覆结构密闭,水分不能排出而引起的浅层土体含水率增加的现象,水汽向上迁移至浅层称为正向“锅盖效应”,反之称为反向“锅盖效应”。土壤内部或外部大气温差的变化是导致双向“锅盖效应”产生水的重要条件。地处我国西北荒漠的塔拉滩光伏电站建成后,由于地基处理时机械碾压导致浅层土体更加密实,地表形成一层类似“锅盖”的覆盖层,场区内出现了大面积长草的现象。下图为双向“锅盖效应”形成机理示意图。
(1)指出塔拉滩光伏电站中地表浅层水汽来源。
(2)冬季和夏季土壤内部或外部大气温差的变化是揭开双向“锅盖效应”的关键,请分析其形成原理。
(3)双向“锅盖效应”使野草大量存活,说明野草对塔拉滩光伏电站的影响。
解析:第(1)题,在塔拉滩光伏电站中,地表浅层水汽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土壤内部的水分,这些水分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或者降水等形成的。二是外部大气中的水汽,当大气中的水汽遇到冷的地表覆盖层时,会发生凝结现象,形成浅层水汽。第(2)题,在冬季,由于气温较低,但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土壤内部的温度相对较高,而外部大气的温度较低。这种温差会导致水汽从土壤内部向外部大气迁移,形成正向“锅盖效应”。在夏季,情况则相反,土壤外部的温度较高,而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土壤内部的温度相对较低,这时,水汽会从外部大气向土壤内部迁移,形成反向“锅盖效应”。第(3)题,有利影响:野草大量存活,能够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增加之后,能够降低近地面风速,减少风沙的产生,减少对光伏面板的覆盖,有利于光伏发电。不利影响:野草会遮挡光伏板,影响光伏板的采光效果,从而降低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野草的生长会对光伏电站的设备和基础设施造成损坏,例如堵塞排水系统、侵蚀电缆等;野草的存在会增加火灾的风险,尤其是在干燥的季节。
答案:(1)大气中的水汽;土壤内部的水汽。
(2)冬季,西北地区冬季气温低,且由于光伏板的遮阴作用,浅层土体温度低于深层土壤温度,水汽由高温区迁移至低温区冷凝,发生正向“锅盖效应”。夏季,气温高,且由于光伏板的遮阴作用,大气温度高于土壤浅层温度,发生反向“锅盖效应”。
(3)有利影响: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土地荒漠化;减少风沙产生,有利于光伏发电。
不利影响:野草遮挡光伏板,降低发电效率;对光伏设备造成损坏;大面积野草增加了火灾风险。
考情分析 2024年山东卷16题(1)考查浓雾天气形成的原因,(2)说明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
命题预测 雾的形成涉及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洋流等知识点。雾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较大,且雾的类型多样,逐渐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
一、雾形成的气象条件
一是微风或静风;二是水汽充足,即大气中水汽含量达到90%以上至100%,并且伴有冷凝,产生雾滴;三是近地层空气形成下冷上暖的稳定层,或称逆温层,空气流动性差。雾一般是出现在晴朗、微风或静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的夜间和清晨,即具备形成雾的气象条件。
二、雾的种类
1.辐射雾:在日落后地面的热气辐射至天空,冷却后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气,而潮湿的空气便会因此降至露点以下,并形成无数悬浮于空气里的小水点,这便是辐射雾。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风弱时出现,在日出后不久或风速加快后便会自然消散。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
2.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这种雾常伴随毛毛雨的天气。
3.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的水汽在水面附近遇上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4.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
5.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一般雾后便是持续性的降雨。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方暖空气云层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气内,经蒸发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而锋后雾,则由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经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因为锋面附近的雾常随着锋面一起移动,军事上常常利用这种锋面雾来掩护部队。
6.混合雾:两团接近饱和的空气在水平方向相互混合达到饱和发生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混合雾,有时也指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
7.烟雾:通常所说的烟雾是烟和雾同时构成的固、液混合态气溶胶,如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等。
8.谷雾:通常发生在冬天的山谷里。当较重的冷空气移至山谷里,暖空气同时亦在山顶经过时产生了温度逆增现象,生成了谷雾,而且可以持续数天。
9.冰雾:当任何类型的雾气里的水点被冷凝为冰片时便会生成冰雾。通常需要温度低于凝点时会生成,所以常见于南北极。
10.团雾:团雾是由于地面辐射冷却,近地层空气温度下降,湿度上升,水汽凝结而形成。团雾又名“坨坨雾”,其本质上也是雾,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出现的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团雾外视线良好,团雾内一片朦胧,团雾区域性强、预测预报难,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团雾会导致能见度的突然变化,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极具危害性,容易酿成重大交通事故。
三、雾的危害
1.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出行,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2.有害雾滴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3.降低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易导致支气管炎等。
4.雾对金属的腐蚀性强。
(2024·绍兴二模)辐射雾指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下图为福建省沿海某地某年5月1日14时至3日14时风速、气温及相对湿度随时间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最可能出现辐射雾的时段是( )
A.a时段 B.b时段
C.c时段 D.d时段
2.与其他时间相比,该地出现辐射雾时大气( )
A.保温作用较强 B.削弱作用较弱
C.对流运动较强 D.环境质量较差
1.A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辐射雾指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空气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a时段气温较低、相对湿度较大、风速较低,有利于近地面空气水汽凝结而形成雾,容易出现辐射雾,A正确;b、c、d时段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气温较高,不会出现辐射雾,B、C、D错误。第2题,辐射雾是由于地表辐射冷却形成的,说明保温作用没有明显增强,A错误;辐射雾会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B错误;近地面气温较低,对流运动较弱,C错误;近地面风速较低,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环境质量较差,D正确。
3.(2024·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沿海某区域某时段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浓雾天气,给当地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气象部门指出,此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形成的。下图示意该区域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
(1)分析此次浓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2)夜间,该区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低层的雾逐渐发展增强,形成了“上云下雾、云雾共存”的特征。说明在夜间,云对雾发展快慢的影响。
解析:第(1)题,由图文信息可知,该地位于黄海沿岸,本次浓雾为平流雾,是由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形成的。结合图例可知,此时图示区域有冷锋过境,地面受冷气团控制,温度较低;风力较弱,并以偏东风为主,空气湿度较大。因此可以分析出该地浓雾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天气系统、风向、风力、水汽等。第(2)题,题干强调分析夜间云层的作用,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可知,夜间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地面降温慢,从而导致海陆温差减小,风力减弱,有利于雾的发展,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好,浓雾发展越快。
答案:(1)该地经历冷锋过境,受冷气团控制,地面温度较低;地处沿海地区,此时盛行偏东风,其挟带丰富的水汽由海洋吹向陆地,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暖湿气流遇到冷的下垫面,形成平流雾;此时风力较弱,不利于雾的消散,浓雾得以形成并维持。
(2)该地夜间云层厚,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地面降温幅度减缓,海陆温差减小,风力减弱,不利于雾的消散,暖湿气流遇冷形成雾,逐渐积累,雾越来越浓,发展速度加快。
专题限时评价(三) 地球上的大气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24·潍坊模拟)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区PM2.5污染有所改善,O3(人类排放的氮氧化物受阳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污染问题开始突显,目前PM2.5与O3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下图示意2017—2022年山西省各地市PM2.5污染日、O3污染日及PM2.5和O3复合污染日各月出现的合计天数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分别对应( A )
A.复合污染天数 PM2.5污染天数 O3污染天数
B.复合污染天数 O3污染天数 PM2.5污染天数
C.PM2.5污染天数 复合污染天数 O3污染天数
D.O3污染天数 复合污染天数 PM2.5污染天数
2.与O3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的自然因素有( C )
①湿度 ②温度 ③风速 ④太阳辐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乌鲁木齐机场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势低洼处,2023年12月8—14日,该机场出现一次长时间的强浓雾天气,浓雾发生前,该地地表升温明显,15日,伴随着大风、降温,浓雾在短时间内消散。下图为浓雾出现时地面海平面气压场(▲为机场位置)。据此完成3~5题。
3.乌鲁木齐机场发生浓雾最严重时的天气可能是( )
A.风力较小的晴朗天气
B.风力较小的阴天天气
C.风力较大的晴朗天气
D.风力较大的阴天天气
4.乌鲁木齐机场此次浓雾天气持续时间长的原因有( )
①地势低洼,谷底增温快 ②地势低洼,地形较封闭 ③天气晴朗,逆温层稳定 ④冬季风大,气流干扰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此次浓雾天气对当地的影响是( )
A.增强植物蒸腾
B.大气污染物浓度降低
C.增加当地降水
D.增加土壤湿度
3.A 4.C 5.D 解析: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浓雾较为明显时风力较小,雾气不易扩散,排除C、D;晴朗天气温差较大,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地表温度较低,水汽极易凝结形成雾天,而阴天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好,降温作用并不明显,不易形成雾天,A正确,排除B。第4题,结合材料“浓雾发生前,该地地表升温明显”可知,浓雾发生时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昼夜温差较大,夜间地表温度较低,极易形成逆温层,对流活动减弱,且该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势低洼处,地形较为封闭,雾气不易扩散,②③正确;地势低洼地区谷底增温作用较慢,排除①;风力较大,浓雾天气持续时间较短,排除④。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浓雾天气出现时,会使得空气中湿度增加,从而间接使土壤湿度增加,D正确;此时为12月,当地进入冬季,植物大多休眠或枯萎,蒸腾很弱,排除A;浓雾天气出现对于当地降水影响较小,排除C;浓雾天气出现,使得该地区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浓度升高,排除B。
长湖位于江汉平原,面积122~150平方千米,对周边地区的小气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冬季长湖能显著提高日最低气温,不同风向下增温的范围和强度存在差异。下图示意长湖某年1月12—28日南北两岸不同风向下的最低气温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与吹偏北风时相比,冬季长湖吹偏南风时( )
①南岸增温更强 ②北岸增温更强
③整体增温效果强 ④整体增温效果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长湖的增温作用最明显的是( )
A.南风偏大的晴朗夜晚
B.北风偏大的晴朗白天
C.风力偏小的阴雨夜晚
D.风力偏小的阴雨白天
6.C 7.A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吹偏南风时,北岸的气温高于南岸,相比吹偏北风时,北岸增温更强,①错误,②正确。吹偏南风时,两岸温差总体大于吹偏北风时的温差,说明偏南风经过时湖泊吸收的热量比偏北风经过时湖泊吸收的热量更多,整体增温效果更强;且偏南风来自较低纬度,本身增温效果也比偏北风强,③正确,④错误,C正确。第7题,由图可知,与南岸相比,长湖北岸增温较明显,吹偏南风的时候增温明显,在晴朗的夜晚,湖泊周边陆地上空的气温明显低于湖泊上空的气温,湖泊与周边陆地的温差更大,湖泊的增温作用更显著,A正确。白天时湖泊因比热容大,升温慢,增温作用不明显,B、D错误。阴雨天气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地表温度下降慢,湖泊的增温作用不明显,C错误。
(2024·聊城二模)“雷打雪”是指因冷暖气团交汇产生强对流天气,并在降雪过程中伴有雷电的天气现象。2023年12月,济南市出现了“雷打雪”现象。下图示意为济南市2023年12月气温变化曲线。据此完成8~10题。
8.依据材料推测济南市出现“雷打雪”现象的时间可能是( B )
A.12月8日 B.12月14日
C.12月16日 D.12月25日
9.若形成此次“雷打雪”现象的天气系统继续发展,会出现( D )
A.阴雨连绵 B.天气转晴
C.雾霾天气 D.暴雪天气
10.此次“雷打雪”现象给济南带来的影响是( C )
A.春小麦受灾严重
B.基础设施彻底瘫痪
C.病虫害灾害减轻
D.大气污染程度增加
(2024·潍坊二模)广西柳城县中回山云海是当地特色景观之一,其出现与当地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当地多辐射雾,当雾抬升离开地面到达或高于山顶时,形成云海景观。下图示意中回山某次云海形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11~12题。
11.观赏中回山云海的最佳时间为( )
A.夏季 日出前的早晨
B.夏季 日出后的早晨
C.冬季 日出前的早晨
D.冬季 日出后的早晨
12.甲地比乙地近地面风速大,是由于甲地( )
A.海面阻力小 B.靠近风源地
C.气压梯度大 D.多种风叠加
11.D 12.A 解析:第11题,由图中等压线的数值1 042.5可知,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此季节为冬季,A、B错误;由“当雾抬升离开地面”可知,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出现下热上冷的大气结构,出现逆温层,才能形成云海景观,故观赏中回山云海的最佳时间应为冬季日出后的早晨,D正确,C错误。第12题,甲地比乙地近地面风速大,由图可知,甲在海洋,乙在陆地,陆地摩擦力大,海面摩擦力小,阻力小,A正确;读图可知,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稀疏,气压梯度力更小,C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风源地、风的叠加对风速的影响,B、D错误。
(2024·扬州模拟)中纬度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会受高空西风环流的影响。下图示意亚洲局部地区某年11月7日20时至8日20时三个时刻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示天气系统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14.图示期间,M地最可能出现( )
A.气温降低,雪花飘飘
B.气压升高,风和日丽
C.气温升高,黄沙漫漫
D.气压降低,台风过境
13.D 14.A 解析:第13题,由经纬度和陆地轮廓可知,该天气系统位于中纬度区域,其移动受高空西风环流的影响逐渐向东移动,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低压中心的位置由西至东依次为丙、乙、甲,所以图示天气系统出现的先后顺序为丙、乙、甲,D正确。第1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M地经历冷锋过境,气温降低,C、D错误;冷锋过境天气不稳定,可能出现降水(雪),且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不会风和日丽,B错误,A正确。
(2024·德州模拟)温带气旋发展速度达到24小时内下降24hPa,就称为爆发性气旋,也称“气象炸弹”。该类气旋的演变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图1),有时会具有“T”型结构。2018年1月3—6日在西北大西洋上发生了一个超强爆发性气旋,移动路径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15~16题。
15.关于爆发性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汇,形成“T”型结构
B.Ⅱ阶段,冷锋势力减弱
C.Ⅲ阶段,冷锋加强,且锋区不断向气旋中心后部发展
D.Ⅳ阶段,气旋逐渐成熟,在低压中心附近形成相对冷的中心
16.此次超强爆发性气旋给美国东海岸带来了严重的( )
A.低温和暴雪
B.低温和洪涝
C.暴雪和海啸
D.洪涝和海啸
15.B 16.A 解析:第15题,Ⅰ阶段形成初始锋面波动阶段,气旋的冷暖锋开始连接,但没有形成“T”型结构,A错误;由图可知,Ⅱ阶段由于气旋环流的加强,相对连续的冷、暖锋锋面断裂,冷锋与锋面气旋系统主体逐渐分离,说明冷锋势力出现减弱迹象,B正确;Ⅲ阶段形成“T”型结构,锋区向气旋中心后部弯曲,低压中心北部的暖锋锋区加强,且锋区不断向气旋中心后部发展,形成后弯锋,冷锋锋区则继续东移,逐渐远离气旋并继续减弱,东移的冷锋与暖锋呈现近似垂直的“T”型结构,C错误;Ⅳ阶段,气旋逐渐成熟,由于冷锋已经远离气旋中心,暖空气被大量卷进气旋中心,在低压中心附近形成相对暖的中心,D错误。第16题,超强爆发性气旋属于锋面气旋系统,锋面气旋过境能够带来降水(雪)天气,同时该锋面气旋强度很大,中心气压很低,气压下降速度快,会强烈吸引高纬度冷空气南下,且该气旋形成于海洋,挟带了大量水汽,会给其移动路径附近的美国东海岸带来低温和暴雪天气,A正确;此时是1月,美国东海岸气温较低,降水大多是降雪形式,不易发生洪涝,B错误;海啸多由海底地震或者火山爆发引起,超强爆发性气旋不会引起海啸,C、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7.(2024·淄博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北西部地区地处过渡带,生态环境较脆弱,冬季易发火灾,冬季局地环流是该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调查研究冬季局地环流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可为当地保护环境提供决策依据。受局地环流影响,该区域冬季气温较高,出现了一条向北显著凸出的暖脊(图1)。图1示意东北西部地区1月海平面平均气温分布,海平面气温是由实测近地面气温按标准的垂直递减率换算而成,可以更好地体现局地环流对气温的影响。
(1)说明东北西部地区冬季气温较高的原因。
(2)据图1在图2中补充高程和(1月海平面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及其图例。
(3)指出AB、BC两段增温幅度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4)从局地环流的角度,说明东北西部地区冬季易发火灾的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冬季盛行偏西风(或西北风);据图中等高线可知,东北西部地区受山脉的影响,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焚风效应,导致增温。第(2)题,海平面气温是由实测近地面气温按标准的垂直递减率换算而成,AB段等高线密集,坡度陡,高程下降速度快,受焚风效应影响大,气温升高;BC段地形起伏和缓,焚风效应影响小,气温下降。第(3)题,差异:据补充完整的图2可知,AB段增温幅度大,BC段增温幅度小。原因:AB段等高线密集,坡面陡,下沉气流显著,焚风效应显著,BC段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形起伏和缓,下沉气流较弱,焚风效应弱。第(4)题,盛行下沉气流,焚风效应显著,气温较高,湿度减小,风力较大,多大风效应。
答案:(1)冬季盛行偏西风(或西北风);该区域地处山地东坡(或冬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导致增温。
(2)
(3)差异:AB段增温幅度大(BC段增温幅度小)
原因:AB段坡面陡,气流下沉运动显著;或BC段地形起伏和缓,气流下沉运动弱。
(4)焚风效应下气温较高,产生减湿、大风效应。
18.(2024·青岛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夏季一日内,印度南部往往出现两轮降水云团东移的现象。西高止山脉西坡下午降水强度最大,其降水云团向东越过山脊后东移,随着时间变晚,降水强度逐渐减弱;夜间,东海岸附近形成另一降水云团,云团东移入海,强度逐渐增大,直到日出之后再减弱。下图示意印度南部沿11°N一日内两轮降水云团的形成及移动情况。
(1)分析西高止山脉西坡下午降水强度最大的原因。
(2)从地形角度,分析14:30—17:30降水强度逐渐减弱的原因。
(3)说明第二轮降水云团东移入海后,海—气相互作用对降水逐渐增强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大气受热过程看,下午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形成的对流雨多;从热力环流看,下午海风旺盛,海风叠加西南季风,水汽充足,多地形雨。由图可知,西高止山脉西侧坡度较大,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强。第(2)题,结合图示可知,14:30—17:30,云团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云团在东移过程中位于陆地上,缺乏水汽来源,且地表海拔降低,云团与地面距离增大,水汽在下降过程中易蒸发。第(3)题,结合图示可知,第二轮降水云团东移入海后,由陆地进入海洋,且西南季风加速海水蒸发,水汽来源丰富;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夜晚海面温度高于陆地,海面盛行上升气流,有利于形成降水。
答案:(1)西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下午海风势力较强,与西南季风叠加,输送水汽较多;下午西坡光照强,气温高,对流运动强烈,抬升作用显著,降水强度大。
(2)位于西高止山脉的背风坡,水汽输送减少;地表海拔逐渐降低,云团与地面距离增大,雨滴在下降过程中易被蒸发。
(3)海洋面积广阔,水汽蒸发量较大;西南季风加速海水蒸发;夜晚海面温度比陆地高,上升气流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