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张PPT。第六单元21 曹刿论战21 曹刿论战整 体 感 知3.请简要概括每段的内容,并指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解析] 解答此题,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入手,抓住每段的关键语句,同时了解事件发展的脉络。 [答案] (概括内容)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过程。第三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战)。 21 曹刿论战合 作 交 流4.内容探究:
(1)长勺之战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可以从战前准备、战机把握等方面分析。 [答案] ①曹刿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 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认无埋伏后,再乘胜追击,大获全胜。②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③鲁庄公能够知人善任,虚心听从曹刿的意见。④曹刿的深谋远虑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⑤战前准备充分。⑤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最主要的在于“人和”。 21 曹刿论战(2)仔细阅读课文,分析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析] 结合文中描写曹刿言行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案]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1 曹刿论战5.写法探究: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解析] 对比的作用在于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答案] 战前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浅陋形成对比;战时曹刿实地调查、抓准时机与鲁庄公不作调查、急躁冒进进行对比;战后曹刿对取胜细说原委与鲁庄公的茫然不知进行对比。通过这些对比,更突出了曹刿的足智多谋和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21 曹刿论战6.难点探究: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解析] 结合文中描写鲁庄公言行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案] 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 佑”上,说明他政治上的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1 曹刿论战归 纳 总 结本文通过写弱鲁战胜强齐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1 曹刿论战课件9张PPT。第六单元22 邹忌嘲讽纳谏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整 体 感 知3.根据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判断文章写了几部分内容。 [解析]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 [答案] 写了两部分内容:邹忌劝谏齐王,齐王纳谏。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合 作 交 流4.内容探究:
(1)面对妻、妾、客的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解析]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各有差别。联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一句可知,邹忌并没有被冲昏头脑。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 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由此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邹忌的人物形象。 [解析] 要抓住文中描写邹忌言行的句子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 邹忌在周围人的交口称赞中,能保持头脑冷静,能正 确认识自己,可见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当他通过观察思考,由现象到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维缜密、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当他把这一生活现象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位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善于发现问题的谋士形象就跃然纸上。而他高超的劝谏艺术更进一步刻画出他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3)邹忌用什么方法成功地说服了齐王?齐王以什么方式纳谏?纳谏后有什么效果? [解析] 回答前两问,要抓住文中描写邹忌、齐王言行的句子进行分析归纳。回答最后一问,可以直接从文中摘抄相关语句。 [答案] 邹忌采用设喻、类比说理、以小见大的方法,由己及 君,由家事到国事,委婉地说服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齐王以奖赏进谏者的方式纳谏,表明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效果:国内方面,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外交方面,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5.难点探究:《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以从邹忌和齐王两个角度考虑。 [答案] 示例: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②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③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归 纳 总 结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了邹忌有自知之明,明智、精细,善于推理,能借助生活小事讽喻齐王的谋臣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的愿望。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10张PPT。第六单元23 渔翁移山23 愚公移山整 体 感 知3.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哪几幅图画? [解析] 《愚公移山》共四段,分别写了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过程和结果。在概括时,可以抓住每段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用简明的语言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案]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 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3 愚公移山合 作 交 流4.内容探究:
(1)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解析] 仔细阅读课文,可从人力和自然两方面考虑。 [答案]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 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3 愚公移山(2)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解析] 分析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可以抓住他们各自的语言进行分析。分析其作用,要着眼于上下文的内部联系。 [答案]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 全然不同,从他们的措辞和说话的语气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23 愚公移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对运土问题的讨论,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 “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且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显得自然合理。 23 愚公移山5.写作探究: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解析]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文中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他只看到一个人的力量,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故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味。 23 愚公移山[答案] 这里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因为“愚公”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同时,“愚”还有 “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因为他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23 愚公移山6.难点探究: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解析] 分析文章主旨,可从愚公这一形象的塑造方面入手。 [答案]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想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去奋斗。 23 愚公移山归 纳 总 结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面对困难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3 愚公移山课件10张PPT。第六单元24 《诗经》两首24 《诗经》两首整 体 感 知3.《关雎》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解析] 概括事件可采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组织语言。 [答案]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追求而不得,便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只能在梦中圆梦: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4 《诗经》两首4.《蒹葭》中哪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解析]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进行概括。 [答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 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作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4 《诗经》两首合 作 交 流5.主题探究:
(1)《关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解析] 我国古代的诗论中就提出“诗言志”一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4 《诗经》两首(2)《蒹葭》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解析] 这首诗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应主要抓住景物描写及描写人物活动的相关细节。 [答案] 诗歌每章的前四句都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主人公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主人公的怅惘之情,又有主人公对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4 《诗经》两首6.写作探究:《关雎》这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了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了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句。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解析] 分析重章叠句的作用,可从感情抒发和语言节奏方面入手。 [答案] 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 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 的美,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4 《诗经》两首7.难点探究:《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他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解析] 分析写作手法,主要从赋、比、兴等方面入手。 [答案] 不同。《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的故事,只是选择了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4 《诗经》两首归 纳 总 结《关雎》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24 《诗经》两首24 《诗经》两首《蒹葭》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的爱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