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堂同步 人教版 2015-2016学年度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件 第五单元(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质课堂同步 人教版 2015-2016学年度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件 第五单元(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22 10:53:00

文档简介

课件7张PPT。第五单元17 公 输17 公 输整 体 感 知3.墨子止楚攻宋的目的是怎样达到的? [解析] 全文以“见”字一线穿珠,依次写了墨子与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守三件事。 [答案] 第一步,让公输盘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义的;第二步,让楚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窃疾”的;第三步,通过模拟攻守,迫使楚王放弃攻宋。 17 公 输合 作 交 流4.内容探究:本文塑造了哪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描写人物语言、行为的句子。 [答案]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17 公 输5.主题探究: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之间三个回合的斗争,表现了墨子怎样的思想? [解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在文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答案] 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17 公 输6.难点探究: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 从文中找出描写墨子语言的句子,紧扣劝说技巧回答。 [答案] 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根据不同的 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用五个“不可谓”,义正词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②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③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墨子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无奈和苦涩呀。 17 公 输归 纳 总 结课文记述的是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进行论辩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模拟作战的方法向对方展示了实际的守御力量,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充分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17 公 输课件12张PPT。第五单元18 《孟子》两章18 《孟子》两章整 体 感 知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解析] 判断议论文的论点,常常关注四个位置:标题、开头、中间、结尾。分析其论证层次,则可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点—结论”的思路进行概括。 18 《孟子》两章[答案]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将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18 《孟子》两章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答案] 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由以上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得出论点。 18 《孟子》两章合 作 交 流5.内容探究: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中作者为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解析]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文中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相关语句进行概括。 18 《孟子》两章[答案] ①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从进攻一方而言,突出地利的重要性;②城高、兵利、粮足却不守——从防守一方而言,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18 《孟子》两章(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解析] 分析事实论据的作用,一般要指出它论证了什么观点。 [答案] 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等六人的事例。这些人都是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由卑微到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的道理。 18 《孟子》两章6.难点探究: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解析] 可从论证方法、论证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第一章 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章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逆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推论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 18 《孟子》两章不同点: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相同。第一章的论点在文章开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章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18 《孟子》两章归 纳 总 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述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关系,强调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18 《孟子》两章18 《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多难兴邦的道理。 课件9张PPT。第五单元19 鱼我所欲也19 鱼我所欲也整 体 感 知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解析] 文章开头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19 鱼我所欲也[答案]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 “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味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 19 鱼我所欲也合 作 交 流4.内容探究:“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解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旨在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本性、天良,即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主旨就在这一劝勉上。 19 鱼我所欲也[答案] “本心”具体指本性、天良,即“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19 鱼我所欲也5.写法探究: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解析] 分析论证方法首先要理解文意,然后把握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内涵进行判断。 [答案] ①道理论证,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②举例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③比喻论证,如鱼与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论证。④对比论证,如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19 鱼我所欲也6.难点探究:如何评价本文的思想内容? [解析]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事例和社会现实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 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意义,对后人的精神修养也有极 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乃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做出正确的抉择。 19 鱼我所欲也归 纳 总 结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19 鱼我所欲也课件10张PPT。第五单元20 《庄子》故事两侧20 《庄子》故事两则整 体 感 知[解析] 把握故事的用意关键在于弄清庄子所说的这则寓言的寓意。 [答案] 一方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淡泊名利;另一方面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的嘴脸。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讽刺他,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0 《庄子》故事两则20 《庄子》故事两则合 作 交 流5.内容探究:
(1)读完《惠子相梁》后,你眼中的庄子和惠子各是什么样的人。 [解析] 分析庄子和惠子的形象,要找出描写二人言行的句子,然后进行分析。 [答案] 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机智、幽默。惠子: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 20 《庄子》故事两则(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案]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0 《庄子》故事两则6.写法探究: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中,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辩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解析] 庄子胜在思想的博大和机敏的应答上。庄子在最后的回答中偷换概念,将惠子问的“怎么知道”偷换为“在哪里知道”,既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又巧妙地结束了论辩。 [答案] 辩题:庄子能否知道“鱼乐”。
庄子的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的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的论据二: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乐”时,说明你已经知20 《庄子》故事两则道我知道鱼儿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的快乐的。
惠子的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的论据: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20 《庄子》故事两则7.难点探究:庄子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 [解析]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追求自由的思想和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答案] 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0 《庄子》故事两则归 纳 总 结20 《庄子》故事两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二人充满机智的论辩,表现了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外界契合无间,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的艺术家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