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大津巴布韦
大津巴布韦是古津巴布韦国家都城的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它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你知道这幅图片是出自于哪个地方吗?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非洲文明?
新课导入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非洲、美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 5 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时空坐标
世界历史上的5--15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中古时期
历史概念
中古非洲与美洲:西非先后出现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美洲的阿拉特克人和印加人分别建立了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
壹
古代非洲文明
贰
古代美洲文明
叁
习题检测
古代非洲文明
古代非洲文明
一
一
非洲分成三部分:非洲本土、欧洲的非洲、亚洲的非洲。“非洲本土”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的非洲”指被视为“欧洲的延伸”的大陆北缘。“亚洲的非洲”指尼罗河流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西非
北非
中非
东非
南非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本课提及的非洲文明
沙漠
高原
海洋
山地
沼泽地
地形复杂,不易开发
古代非洲文明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下独立发展
(1)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2)生产工具的进步
班图人,全称班图尼格罗人,非洲最大的民族,非洲南半部说班图语系诸语言的各族人民的统称,主要居住在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班图人的语言属于班图语系。
班图人
掌握了冶铁技术
①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
②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1.班图文明
一
思考:依据材料,概括班图人的迁徙对非洲文明发展有何影响
在迁徙过程中,班图人与其他族相互融合形成一些新的部落或民族…他们由赤道附近的某一地区扩散到赤道以南的广大地区,并且人口不断增殖繁衍。过去农业是主要的行业,后来畜牧业也成为重要的生计,手工业也日益发达。在迁徙过程中互相流动和混合,大的部落联盟的建立,使原始氏族制日趋瓦解,一些地区出现了国家组织。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非洲通史》
①人口不断繁衍增长
②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③推动民族融合和国家组织出现
西非
东非
南非
1.班图文明
一
埃塞俄比亚岩石教堂
Q1:岩石教堂是属于什么宗教场所?
Q2:岩石教堂地处非洲东北部,临近阿拉伯半岛,
应该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为何是一所基督教堂呢?
—基督教
(二)古代东非文明
1.阿克苏姆王国
在埃塞俄比亚地区,文明兴起
公元前后
4世纪
鼎盛期,地方强国(将基督教定为国教)
最盛时版图包括红海两岸的大片地区。
阿克苏姆王国遗址
非洲第一个基督教国家
(1)兴起与发展
(2)文明概况:
材料二:
阿克苏姆国家信仰基督教,居民主要从事农牧业,国际贸易也很兴旺,每年从红海的国际贸易获得巨额收入。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一:
随着国势的强盛,阿克苏姆的王权和国家机器日益强化。阿克苏姆的君主开始采用“万王之王”的称号,中央王权逐渐加强。
——摘编自何芳川《阿克苏姆》
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王权发达,奴隶制。
从事农牧业,国际贸易兴旺。
信仰基督教。
阿克苏姆时代金币
阿克苏姆锡安山圣玛丽亚教堂
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对外贸易发达,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融。
2.东非沿海诸国
摩加迪沙
蒙巴萨
桑给巴尔
摩加迪沙
蒙巴萨
桑给巴尔
10-15世纪
东非沿海国家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 (摩加迪沙) 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伊本·白图泰著,马金鹏译《伊本·白图泰游记》
从材料中,你能得出这个城市什么信息?
畜牧业发达
对外贸易发达
手工业发达
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中国瓷器
思考:在东非坦桑尼亚发现的中国瓷器,说明什么?
与中国有往来
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
非洲
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
阿拉伯商人
黄金、象牙和奴隶
一
(三)古代西非文明
加纳
马里
桑海
8-15世纪,加纳、马里、桑海相继兴起
1324--1326年,(马里国王)曼萨·穆萨率领庞大队伍去麦加朝觐。队前有500名手执金杖的奴隶开道,队后有80头骆驼,满载黄金,声势浩大。曼萨·穆萨沿途施舍,慷慨大方,挥金如土。途经开罗时,他赏赐埃及官吏的黄金,竟然引起开罗黄金价格暴跌,可见所赐黄金数量之巨。从此,马里富强之声誉,远扬欧洲。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思考:从材料中,你能得出这个城市什么信息?
信仰伊斯兰教
极其富有
拥有奴隶
还有什么特征?
1.文明概况:
手持黄金球的马里国王曼萨·穆萨
(三)古代西非文明
所属地区 国家名称 兴起时间 发展概况
西非 加纳 8-15世纪
马里 桑海 (1)文明概况:结合教材,概括西非三大帝国的共同特点?
黄金资源丰富,控制商路,极其富有;
注重扩张征服,实行中央集权;
信奉伊斯兰教;兴建大学、文化繁荣
“盐从北方来,金子从南方来,知识和学问,都得从廷巴克图来”
——西非谚语
西非和北非之间商贸活跃
沙漠商队(绘画作品)
①
③
②
发挥想象力,左图标示出的①②③分别可以看出什么信息。
①骆驼——交通工具,运输商品
②走路的人——可能是随行的奴隶,手里拿着的可能是武器,守卫商队安全
③一头驴载着商品即将抵达古城廷巴克图
一
(四)古代南非文明—津巴布韦
所属地区 国家名称 兴起时间 发展概况
南非 津巴布韦 11世纪末建立 14-15世纪鼎盛 大津巴布韦遗址;巨石建筑
1.文明概况:
“津巴布韦”一词源于班图语,意为“石头城”
大津巴布韦遗址鸟瞰图
大津巴布韦在公元13-15世纪,曾是南部非洲古王国的都城,遗址1877年被西方人发现。大津巴布韦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分内城和卫城两个部分,有宫殿、神庙、城墙和房屋。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占地达一万多亩。
遗址内的圆锥塔
地区 主要文明 时间 特点
东非 阿克苏姆王国:王权较发达;对外贸易发达(环印度洋贸易);信仰基督教 4世纪达极盛时期
城市国家(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以园艺业为主;商业发达、城市繁荣 10—15世纪 西非 加纳、马里、桑海帝国:中央集权;黄金贸易繁荣;重视文化教育 8—16世纪 南非 津巴布韦文化 14—15世纪达到鼎盛 ①文明相对孤立,发展迟滞且进程缓慢;
②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③各区域文明的发展具有延续性、扩散性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④各区域文明间独具特色
基础梳理
古代美洲文明
贰
古代美洲文明
一
二
思考:美洲大陆的原住民是?
印第安文明
—印第安人(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
印第安人,是对除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印第安人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国。
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美洲土著印第安人
古代美洲部落首领佩戴的黏土面具
额纹上刻着3个玉米棒
说明玉米对古代美洲的重要性
美洲出土的叼着玉米棒的狗雕像
一
印第安文明
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4世纪 12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16世纪
玛雅文明
印加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热带雨林、沙漠、戈壁、平原、山脉等自然屏障,让整个美洲隔绝于其他大陆,很难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只能独自默默发展。
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玛雅文明的辉煌正是建立在其较高的农业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其农业生产成就与使用的极其简陋和落后的生产工具存在着巨大反差。印第安人在天文、历法和建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但社会形态进化过程却十分地缓慢。在印第安各文明中,凡是与宗教信仰、精神彼岸世界有关系的科学技术都相当发达,而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却十分落后。甚至在印第安文明中很多被称为“城市”的地方,既非“城”也非“市”,而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它们的长期延续性与东半球文明城市的迁移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明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情景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生产工具落后,但农业成就突出;宗教信仰、精神彼岸世界方面的科学技术发达,生产生活方面的科学技术落后;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社会发展缓慢;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城市是宗教活动中心,具有长期延续性。
一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美洲三大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
一
(一)玛雅文明
文明 时间 表现
玛雅文明 约前1500年形成 15世纪中期衰落
政治:
经济:
文化:
城市国家,等级制度
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城市建筑、陶器精美;独特的文字;
复杂的历法纪年;
采用20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玛雅人塑像
古玛雅城市遗址
库库尔坎金字塔
玛雅人最著名的建筑。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不同,玛雅人的金字塔不是坟墓,而是神庙。玛雅人先用土垒起高台,在台上修建庙宇,台周修建石阶,祭司通过石阶接近众神,众神通过石阶下访人类。
奴隶制比较发达,阶级分化严重
一
(一)玛雅文明
玛雅文字
玛雅数字
玛雅历法
玛雅文字手抄本(朗达)
波南帕克神庙壁画
(二)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主要分布在今墨西哥地区。形成于14世纪初,1521年为西班牙人所毁灭。
传说,阿兹特克的首领得到神的指示说,你们一直往南走, 如果看到一只鹰叼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那里就是你们的新家园。经过二三百年的跋涉,在14世纪初,他们来到今天墨西哥城附近的特斯科科湖。阿兹特克人到达湖边时,居然真发现一只鹰叼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的奇特景观。于是,他们便在这里定居。为了纪念这次长征的首领墨西,他们把这块地儿叫作墨西哥。
墨西哥国徽
结构松散的王国
一
(二)阿兹特克文明
文明 时间 表现
阿兹特克文明 14-16世纪
政治:
经济:
城市:
等级制度(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
基础是农业,发明“浮动园地”
特诺奇蒂特兰作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浮动园地”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面铺垫上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每次播种之前,农民们都要挖些新的湖土,铺在“浮动园地”上,因此其表面随着一次次耕种而不断增高。“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人口和财富不断剧增。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
(二)阿兹特克文明
太阳金字塔
特诺奇蒂特兰:仙人掌生长的地方
阿兹特克人的手工业和贸易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城市生活相当发达。都城特诺奇蒂特兰面积约10平方千米,有房子60000幢,人口有20万—30万,有防波堤保护城市,有引水渠将淡水引到城市。城内有广场,有定期的集市,市场上物品齐全。
阿兹特克人居民相信灵魂永存,并相信存在至高无上的主宰。他们崇拜自然神,还信奉创造神、太阳神、雨神、玉米神、羽蛇神等。他们国王被看成神的化身,祭神时以战俘为牺牲。其特异习俗之一是以活人为祭品,每年有数千人被祭神灵。武士以献身祭坛为荣。
阿兹特克人的社会组织
阿兹特克人到达墨西哥谷地时是一个部落,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城邦,城邦内部分为四个区,每个区又由若干个氏族组成。每个氏族选出一位负责将氏族和整个部落联系起来的人,组成部落最高会议,行使司法、行政和军事等职能。
情景探究
阿兹特克人的组织有何特点
氏族社会下的阿兹特克城邦仍保留原始民主的特征。
一
(三)印加文明
文明 时间 表现
印加文明 12-16世纪 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到鼎盛
政治:
经济:
最高统治者是国王,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
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美洲文明形势图
位于秘鲁库斯科省西北的
马丘比丘古城遗址
印加之路
秘鲁发行的印加结绳记事邮票
思考:印加人怎样统治他们庞大的帝国?
加强中央集权
教材深挖
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
马丘比丘是印加人建造的古城,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的山脊上。遗址中的宫殿、神庙、城墙以及给排水设施,都充分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观察这幅图片,阅读图片右侧的文字说明,指出这一古城的修建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反映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也反映了印加帝国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空间区域 国家/地区 存续 时间 国家 形态 代表 城市 文明特征
中美 玛雅文明 玛雅潘
阿兹特克文明 特诺奇蒂特兰
南美 印加文明 库斯科
城邦国家
玉米种植为主的农业、金字塔庙宇等城市建筑、20进位制和“0”的概念、精美陶器、象形文字 、复杂历法
结构松散的王国
崇尚战争和武力、城市建设发达;太阳金字塔等建筑;农业是经济基础,浮动园地
统一帝国
中央集权制、统治机构体系完善;土地国有、贵族政治、结绳记事、详细人口调查、完善道路系统
前2000年至16世纪
12世纪至16世纪
13世纪至16世纪
基础梳理
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发展道路的异同
归纳总结
(1)相同点:
农业的持续发展及文明区城的扩大为古代非洲与美洲区域性帝国的兴起莫定了基础。
广泛存在使用奴隶的现象,在社会发展进程上落后于亚欧地区。
在新航路开辟前均已形成庞大帝国,随着西欧殖民扩张的到来,这些古老的帝国快速被冲垮。
(2)不同点:古代非洲帝国多在河流两岸兴起,它们通过陆路与海路介入地中海区域贸易圈及印度洋区域贸易圈,与亚欧大陆存在着持续不断的经贸文化交流;古代美洲文明主要集中在盆地,长时期处于孤立封闭的发展状态,甚至美洲各区域文明之间也很少联系,但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了种类繁多的农作物及家畜家禽,创造农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古代文明
......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一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史》
学思之窗
如何理解古代文明的多源特点
(1)各个地区虽然地理环境不同,但当人类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会有类似的解决办法。考古证明,,不同地区的人类文明有可能独立创造文明。
(2)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不同,文明在出现的时间和特点上会存在重要的差别。
课堂小结
古代非洲与美洲
古代非洲文明
古代美洲文明
东非:阿克苏姆、摩加迪沙等
西非:加纳、马里、桑海
南非:津巴布韦
玛雅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
印加文明
习题检测
叁
1.从公元3世纪起,阿克苏姆王国开始铸造金属货币,成为非洲第一个制作金属货币的国家。阿克苏姆王国的货币主要包括金币、银币和铜币三种,上面刻有国王的肖像、徽记和铭文(如下图)。据此可知,阿克苏姆王国( )
A.君权至上观念浓厚 B.商品经济异常繁荣
C.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D.货币体系臻于完善
C
2.中国很早就与东非有贸易往来,最有力的证据是( )
A.《新全球史》记载的阿拉伯人在中国和东非之间的贸易
B.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陵墓中出土的中国瓷器
C.在中国出土的象牙
D.伊斯兰教的传入
B
3.据如表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
A.促使西非文明呈现混合型特点 B.促进非洲文明朝多样性演进
C.确立了桑海在东非的霸主地位 D.导致了南非地区的四分五裂
路线 班图人迁徙概况
西线 西迁后建立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南线 抵达南非,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东线 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B
4.大津巴布韦遗址在24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着三组建筑:第一组是一连串堡垒般的城墙;第二组是建在卫城脚下的巨大的椭圆形花岗石围墙,被称之为神庙;第三组介于围墙和神庙之间,包括许多功能不同的房屋,如商业交换、冶炼、制作农产品等。该建筑群反映出大津巴布韦( )
A.存有政治权力中心 B.对外交流非常活跃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汲取外来技术成果
A
5.考古研究发现,美洲玛雅文明晚期,许多以前修建的神庙的金字塔变成了国王的陵慕,甚至出现了专为国王修建的金字塔陵墓。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国家财力日益枯竭 B.君权神授观念盛行
C.国家开始走向统 D.王权政治得到加强
D
6.某学者认为,美洲阿兹特克人在军队的支持下,向被征服的臣民征收赋税与贡物,但维系各部落、各地区微弱联系的仅仅只有纳贡,而没有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文化观和经济基础,整个社会看上去管理有序,实质上却十分松散。该学者意在强调阿兹特克( )
A.社会结构具有脆弱性
B.上层社会掌握军事权
C.统治者内部矛盾尖锐
D.普通百姓生活压力大
A
7.15—16世纪,印加统治者将新控制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垦荒,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安置在相邻的梯田上,并以新部落群体名称给梯田命名。这些举措( )
A.确保了社会的粮食供应 B.有利于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
C.推动土地所有制的转变 D.有效抵御了西班牙殖民侵略
B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