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时空坐标
1914年 6月 7月 9月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1月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萨拉
热窝
事件
一战
爆发
马恩河
战役
日本与中国签订“二十一条”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美国
和中
国参
战
一战
结束
巴黎和
会召开
国际联
盟成立
华盛顿
会议召开
课程标准: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战争爆发的相关史实;
2.认识一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目录
壹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贰
第一次世界大战
叁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肆
习题检测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壹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工厂制度
(中小企业为主)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大企业
(垄断组织)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
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前)
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图(1914)
由19世纪的两次工业化而催生的新一轮殖民主义冲突名为“新帝国主义”,尤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美国、日本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兴起,逐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入了对亚洲非洲等地的殖民掠夺活动。
1.帝国主义的形成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英德、法德、俄德、俄奥矛盾重重。
2.帝国主义各国矛盾重重
英法美德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1913-1914年占有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殖民地瓜分完毕
获得更大的市场与殖民地
从殖民地大国手中夺取殖民地
争夺与冲突
我们无意将任何人推入阴影,但是我们也要在阳光下取得一席之地。……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
——德国外交部长标洛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英德、法德、俄德、俄奥矛盾重重。
2.帝国主义各国矛盾重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材料 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看不调和的、板故大国都希望把全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得商业收入。英国......与德国......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千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333页
英德矛盾
“法国将阿尔萨斯全省(除贝尔福地区)和洛林部分地区(包括梅斯和蒂永维尔)永久割让给德意志帝国。”
法兰克福条约》第1条(1871年5月10日)
法德矛盾
俾斯麦备忘录(1878年):
“俄国若试图独占巴尔干,将破坏欧洲均势.....德国必须站在奥匈一边以遏制斯拉夫势力的膨胀。”
俄国驻德大使报告(1890年):
“柏林已明确转向维也纳.....我们失去了制约奥匈在巴尔干冒险行为的最后杠杆。”
俄德矛盾
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西备忘录(1878年):
“俄国若控制保加利亚,将直接威胁达尔马提亚海岸......奥匈必须联合德国迫使俄国退让。”
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利斯基电报(1908年):
“维也纳的背信弃义令人震惊!我们必须在塞尔维亚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立场。”(来源:《俄国驻维也纳大使馆密电集》)
俄奥矛盾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3.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形成
目的
表现
影响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1880-1914年部分欧洲列强
常备军人数(万)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奥匈帝国 俄国
1914年
1880年
36万
52万
51万
91万
42万
89万
22万
35万
26万
36万
79万
135万
同盟国和协约国常备军人数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4.意识形态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付出的代价:
(1)法国把阿尔萨斯与洛林割让予德国;
(2)规定法国付出五十亿法郎作为赔偿德国在战争所失;
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级一致要求报仇雪恨。
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
“去巴黎吃早饭!一刺刀挑死一个法国人”这就是在运送德军去首都的火车上乱涂的字。这是1914年8月,天气睛好,部队的士气也很好。政府说过,战争会迅速结束。
极端民族主义者支持国家对外扩张,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5.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在巴尔干的争夺与巴尔干民族解放斗争相交织
两次巴尔干战争不仅在巴尔干地区制造出新的矛盾,也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提供了机会。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招致了巴尔干国家的强烈反对和俄国的不满,引发了新的危机。……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人教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6-7页
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
地理位置重要
民族关系复杂
局势加速恶化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
奥匈帝国
俄国支持
德国支持
思考: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6.直接原因(导火索)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普林西普被捕
斐迪南大公夫妇身亡
7月28日,奥、德对塞宣战;
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对俄国宣战;
8月13日,英法对奥匈宣战……
萨拉热窝事件后各国的反应
萨拉热窝事件为何会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1)内因:巴尔于半岛各民族林立,宗教情况复杂,利益纷争、教派冲突时有发生。
(2)外因:巴尔干半岛地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前沿。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为了争夺黑海的通道,发生多次战争;英国和法国为了保护贸易通道,多次插手巴尔干半岛局势;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了扩张势力,也在打吞并巴尔干半岛的主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
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时间
1.全面爆发:
1914 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1)从战争的定义看,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符合此定义。
(2)从战争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3)从战争的目的看,一战的主要参战国如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参战目的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地位。
(4)从战争的进程看,帝国主义各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进行了长期残酷的争夺,这显示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
(5)从战争的结果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情景探究
一战爆发初期欧洲民众的态度
战争爆发之初,欧洲各国的一般市民都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甚至作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部分的爱尔兰人,也暂时放下了对自治事业的争取,而普遍怀有与英国本土那样的战争热情。男人们蜂拥而至征兵所,唯恐战争在他们参军前就结束了。
材料反映了什么
(1)反映了欧洲民族主义情绪的膨胀。
(2)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错误认知,欧洲民众对战争的残酷性缺乏真实的感受。
(3)反映了当时媒体和宣传的误导,这种非理性情绪的渲染助推了战争规模的扩大,影响了战争走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欧洲的三条战线
1.概况
西线:英法军队 德军。决定性战场
东线:德奥联军 俄军。
南线:奥军 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
2.特点:
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西线、东线和南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过程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西线
其它
第二阶段 1915年 东线 南线
1916年 西线
第三阶段 1917年 第四阶段 1918年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双方伤亡近130多万、首现坦克)
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
1918年同盟国投降
(四)华工参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
用“以工代兵”的形式,派遣约40万劳工赴欧洲战场
目的: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1918年英国报上的标题《秘密的中国军队帮助我们赢得了一场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
“华工是世界上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的队形。”
——法国福熙元帅
“一战华工以血肉之躯架起从战争通往和平的‘桥梁’,他们为欧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比利时波普林格市长克里斯托弗·德雅盖
(五)美国参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仅向协约国就提供了约200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原因:
(1)经济利益:①参战前的“中立”,是为了捞取战利品,等待参战的最佳时机。②德国与美国在拉美的矛盾不断加剧;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和贷款激增,同协约国的利益紧密联系。④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
(2)战争准备:大战开始时,美国尚未作好战争准备,国内人民反战情绪浓厚。
(3)寻找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威胁美国利益,给美国
(4)国际形势:俄国二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
影响:美国的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局势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在政治上:美国一直以“和平主义”的面目出现。美国宣战使许多原来宣布中立的国家纷纷加入协约国方面,扩大了协约国阵营,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双方カ量的对比。
(2)在军事方面:凡尔登战役之后,德国在战略上失去主动,但仍有相当兵力,美国参战使军事形势朝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转变。
(3)在财政物资方面:美国加大了对协约国的援助。
(六)俄国退出一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3月俄国退出战争
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
《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1917年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一战有何影响
(1)美国参战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使胜利的天平向协约国一方倾斜。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等国家对德宣战,协约国一方阵营进一步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2)十月革命结束了俄国与同盟国的战争,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包括交战国在内的欧洲和世界的革命运动,这一革命运动成为制止战争的重要因素。
(六)俄国退出一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3月俄国退出战争
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
《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福煦车厢签约情景
(车厢由法国专门运来,当年普法战争结束时,两国在此签约)
(七)特点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清单
一战中的装甲车
用于作战物质运输的飞艇
一战中英军的坦克
持续时间长
涉及国家多
波及范围广
造成危害大
高新科技广泛应用
(八)影响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阵亡将士墓地遍布欧洲大陆
战争历时1565天
直接或间接卷入国家33个
造成约10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受伤
战火影响的人达15亿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2/3
直接经济损失达2700多亿美元
枪声响起,没有赢家
1.带来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八)影响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2.殖民体系: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在一战中,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这使他们能够利用在战争中所熟习的军事装备和最新技术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另一方面,由于战争供应的需要和忙于相互厮杀,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八)影响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3.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十月革命
战后的美国,挟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优势和政治上的威望,不仅要与欧洲分享战后世界秩序规划者的角色,而且要领导世界。俄国则通过十月革命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以美、苏为两大力量中心的两极格局初漏端倪。日本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八)影响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4.思想观念:大战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极一时。
每年11月11日为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日
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由此产生。
(八)影响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5.社会:改变欧洲社会结构,妇女地位提高,女权运动兴起。
战争不仅为妇女进入社会提供了机会,也使妇女不得不承担起过去由男子承担的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到各行各业,妇女们显示出令男子和她们自已都不曾预料到的力量。这不仅使妇女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妇女的自信心。
——彭沛《浅谈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妇女地位的改善》
妇女生产军火
妇女在军队服役
思维点拨
一战对中国有何影响
(1)政治上: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经济上:一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在一战期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开始反思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4)外交上:促使中国的外交政策从消极走向积极,“民意外交”和“侨务外交”成为当时政府权衡对外政策时不得不兼顾的因素。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叁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
(1)1919年1月28日—6月28日,巴黎凡尔赛宫。
(2)参与国:27国(不包战败国和苏俄)
(3)三巨头: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里孟梭;美国:威尔逊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人称“百灵鸟”。主张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被称为“狐狸”。主张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让其支付战争赔款,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均势。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外号“老虎”。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赔款以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对与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的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
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要求合法占领原德国太平洋诸岛和中国山东的权利。
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主张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
与会国的主要代表和企图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凡尔赛体系
2.《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德国及其同盟国承担战争罪责
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
限制德国军备
废除普遍义务兵制,只能保留10万陆军和36艘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和潜艇等。
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赔款2260亿马克,在42年内赔偿完,后改为1320亿马克,66年还清
将德国在山东半岛权益转交给日本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法国元帅福煦
谁签署这个条约,谁的手就要烂掉。
——德国总理谢德曼
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痛恨(漫画)
实质: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二)华盛顿体系
时间 1921年-1922年
背景 美英日海军军备竞赛;美日在中国的矛盾
目的 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以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内容 (1)太平洋及远东问题:
英美日法《四国条约》——英日同盟中止
(2)限制海军军备问题:英美日法意《五国海军条约》
——5:5:3:1.75:1.75
(3)解决中国山东问题:英美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国公约》——列强统一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较多特权)
1921-1922 华盛顿会议
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三)国际联盟(1920-1946年)
建立
目的
性质
宗旨
评价
实质
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提出。 1920.1盟约正式生效,国联成立,总部日内瓦。
威尔逊发表“十四点和平纲领”
1920年成立国际联盟
美国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
是凡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1)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 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5)美国没有加入,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的支持力量。
是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情景探究
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1)委任统治制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
(2)委任统治制度的目的是谋求国际化地解决殖民地统治问题,即在国际联盟监管下、按照国际法以貌似公正的形式解决列强纠纷,避免更大的国际冲突,这是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殖民统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形式取代了过去那种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但对殖民地来说,不过是“才离狼窝,又入虎口”。
知识拓展
国际联盟的进步性
(1)维护和平的理念与尝试
①倡导和平解决争端,致力于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冲突,为各国提供了一个谈判和协商的平台。②积极推动各国裁军,体现了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破坏性的认识。
(2)促进国际合作:国联试图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在卫生、劳工等社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
(3)国际法的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公约和决议,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国际行为。国际法庭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司法途径,推动了国际法的实施和发展。国际法庭的判决虽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国解决争端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四)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是凡尔赛会议英国代表团成员,因抗议协约国对德国经济制裁过于苛刻而中途辞职。1919年他发表了《和平的经济后果》,预见了日后德国民族主义情绪的爆涨和因此导致的灾难。
1.进步性:
(1)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确认了民族自决,顺应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3)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得到确立;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削弱,美苏日崛起。
2.局限性:
(1)体系自身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
(2)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鲜明的帝国主义特征,未能根除矛盾,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课堂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与
战后国际秩序
一战的
背景
一战的
进程
一战后的
国际秩序
国际联盟
1、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2、导火线:
3、性质:
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
1、爆发:
2、时间:
3、过程: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萨尔维亚宣战。
1914-1918
三条战线、三个阶段、特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
重要条约:
国际组织: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没有带来真正和平,反而孕育另一场大战
一战的影响
习题检测
肆
1.19世纪80年代起,德国的几家大银行开始投资土耳其铁路建设。为争取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访问土耳其,并在演讲中称自己是土耳其苏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国与土耳其签订科尼亚—巴格达—波斯湾铁路租借权的“初步协议”。德国的上述举措( )
A.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体现了德国军国主义思想滋长
C.反映了欧洲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意在推动土耳其的工业化进程
A
2.“此战是一场消耗战。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坦克作为陆战之王初次登上战争舞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在这次战役中,协约国军以损失61.5万人的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这次战役( )
A.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 B.标志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C.导致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D.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A
3.1912年刚刚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就发布《大总统令外交部妥筹禁绝贩卖“猪仔”及保护华侨办法》和《大总统令广东都督严禁贩运“猪仔”文》,民国政府开始下令搜捕客头,查处客馆。据此可知( )
A.减少劳动力外流是政府首要任务 B.华工出国务工开始有了政策依据
C.这有利于打击非法掳掠华工行为 D.华人华侨的往来行为被严令禁止
C
4.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中国“以工代兵”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 )
A.有利于战后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B.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促使华工精神享誉于国际社会 D.动摇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A
5.《凡尔赛条约》曾被德国人称为一种专制独裁或一项奴隶条约。1924年开始,英国和美国放宽了对德国的赔款要求。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这反映了( )
A.德国摆脱了《凡尔赛条约》束缚 B.世界大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C.德国成为二战的战争策源地 D.国际联盟大力推行绥靖政策
B
6.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主要内容实际只有两点:一是规定缔约国要“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发展并维持一有力量之政府”;二是“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即美国主张的门户开放政策。材料说明这一条约( )
A.维护了主要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 B.客观上对中国有道义保护的作用
C.粉碎了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 D.承认了伪满洲国政权的存在
B
7.美国历史学家休斯指出:“正是第一次大战,使得欧洲社会不可能在旧基础上重建。这次战争‘为未来洗好了牌’;它造成一种人们无法维持国内国际稳定的局面,从而下一次大战终于不可避免。”此观点( )
A.揭示了一战后国际体系的不稳定 B.承认了一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C.预告了法西斯势力必将再起战端 D.指出了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A
8.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美国意在( )
A.表达对凡尔赛体系的强烈不满 B.增强国联的权威性和普遍性
C.操纵国际联盟以谋取世界霸权 D.缓和国际关系提倡民族自决
C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