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
【线索梳理】
1.科技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历程:西汉前期,掌握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印刷术 历程: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此后又出现了木活字技术、铜活字印刷 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指南针 历程:战国时,制成司南;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 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又传到欧洲
火药 历程:唐朝发明并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元朝发明了火铳 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传播:14世纪初,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医学 春秋战国 扁鹊: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被中医沿用至今 《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两汉 华佗:东汉人,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创编的“五禽戏”能强身健体 “医圣”张仲景:东汉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明朝 《本草纲目》:李时珍著,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天文历法 西汉 《太初历》:有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二十四节气等内容,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宋朝 “十二气历”:沈括创制,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定月份,有利于安排农事
元朝 《授时历》:郭守敬编,与现在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
数学 魏晋南北朝 魏国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割圆术,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 南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农学 魏晋南北朝 《齐民要术》:贾思勰著,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明朝 《农政全书》:徐光启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地理 魏晋南北朝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著作
明朝 《徐霞客游记》: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
建筑 秦朝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秦长城,以防匈奴南侵
隋朝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明朝 明长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 紫禁城:明朝的宫城,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2.文化
文学 《诗经》与“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现实主义文学风格;“楚辞”是爱国诗人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新体诗歌,开创了古典文学抒情浪漫主义的先河 唐诗:唐朝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代表人物: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 宋词: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 元曲: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明清小说:小说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诞生了四大名著等作品
绘画 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步辇图》:“画圣”吴道子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 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是美术史上不朽之作 元朝: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颊,其作品被称为“神品”,代表作《秋郊饮马图》
书法 魏晋南北朝:锺繇独创楷书书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东晋王義之(“书圣”)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盛行楷书,代表有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宋元:盛行行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
戏曲 杂剧:宋代为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元朝艺人吸收杂剧和诸宫调之长,创造了元杂剧。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昆曲:从万历年间到清嘉庆初达到极盛,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其代表 京剧: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被称为“京戏”或“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史学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写,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司马光与司马迁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专项训练】
1.1933年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中指出:“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材料所指的“四大发明”中,东汉蔡伦改进(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2.下图是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的养生运动导引图。该图反映了汉朝时( )
A.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
C.有强身健体的意识 D.呈现统一国家的气象
3.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4.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进一步扩种,加之面粉发酵技术的成熟以及石磨的普及,麦食地位不断提升,胡汉融合的丰富饮食文化进一步显现。下列文献中最早记录该时期麦类作物栽培和麦食生产加工的是( )
A.《兰亭集序》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5.“立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该诗中的人物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是( )
A.《大明历》的创制 B.圆周率的计算 C.指南车的制造 D.千里船的制造
6.某校书法社团学员在临摹《兰亭集序》书法字帖时,被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笔势所折服。《兰亭集序》的作者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欧阳询
7.从下表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人物 贡献
祖冲之 采用多年观测和计算的数据,编制《大明历》。
贾思勰 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著成《齐民要术》。
郦道元 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完成《水经注》一书。
A.集中于农业领域 B.成果领先于世界
C.理论与实践结合 D.坚持以民生为本
8.王安石曾在《元日》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根据诗中的描述,推测其隐含的科技成就是( )
A.印刷术 B.指南针 C.火药 D.造纸术
9.宋朝时,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这主要说明宋朝时期( )
A.儒家思想备受推崇 B.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活字印刷普遍使用 D.文化助力技术创新
10.“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产生资本主义”这一说法主要反映( )
A.三大发明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B.国家、宗教未能对欧洲社会的转型发挥作用
C.三大发明外传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
D.指南针推动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11.下表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幻灯片的内容,据此判断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宋应星《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B.升华创新的秦汉文化
C.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12.明代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这体现长城( )
A.功能具有多样性 B.旨在抵御外来侵略
C.象征着皇权至上 D.技术先进质量优异
13.《红楼梦》中叙述了贾府的亲戚、身为“皇商”的花花公子薛蟠,打死人“便如没事人一般”,自谓“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满面笑容的凤姐接过三千两银子的贿赂,神不知鬼不觉地害死两条人命;贾珍、贾琏、贾蓉这群贾府的“爷儿”们,更是毫不掩饰地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这说明《红楼梦》( )
A.塑造了官逼民反的英雄人物形象 B.批判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黑暗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D.体现了古典现实主义的风格
14.作品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强烈要求个性自由,堪称明朝戏曲之冠。该作品是( )
A.《窦娥冤》 B.《长生殿》 C.《牡丹亭》 D.《红楼梦》
15.1722年,乾隆下令纂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收录的标准十分明确:凡儒家学说的书籍,优先收录;凡官吏之著作,大多收录;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诗文与著作优先收录。由此可知( )
A.《四库全书》深受儒学影响 B.政府企图构建统治合法性
C.统治者对典籍的认识不充分 D.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16.文化自信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好历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和智慧。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文学艺术】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 图一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 图二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 图三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冤》 图四
(1)图一诗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2)结合图二,概括这时期文学形式的特点。
(3)图三作品是什么体裁?
(4)图四这部长篇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是什么?
【科技发明】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5)根据培根的评述,请回答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
【建筑艺术】
沈阳故宫建成于1636年,它既体现了东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又深受中原传统宫殿建筑的深刻影响,是满汉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 图一 图二
(6)图一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实物史料
B.口述史料
(7)结合图二,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出现了纸,东汉时蔡伦对原来的造纸工艺进行改进,用树皮、麻头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使纸的质量和产量大大提高,对世界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故A项正确;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排除B项;宋朝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排除C项;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故选:A。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的养生运动导引图”可知,这属于我国古代的医疗保健体操。这充分证明,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利用体操运动作为锻炼身体、防病治病的意识了,C项正确;图示的体操动作,体现不出休养生息的政策、民族交融、统一国家的气象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重视疾病的预防,创造了“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等。《三国演义》中,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为他做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华佗。故选:B。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进一步扩种,加之面粉发酵技术的成熟以及石转磨的普及,麦食地位不断提升,胡汉融合的丰富饮食文化进一步显现。”及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全书内容丰富,包括了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防旱保墒,选种育种,粮食和蔬菜作物的栽培,果树的培植和嫁接。畜禽的饲养和医治,食品的加工和储藏,以及野生植物的利用等,B项正确;《兰亭集序》属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排除A项;《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的科技著作,排除C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农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B。
5.答案:B
解析:“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祖冲之。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在数学方面,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故选:B。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故A符合题意;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都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与《兰亭集序》不符,排除BCD。故选:A。
7.答案:C
解析:阅读材料,根据表格中“采用多年观测和计算的数据”“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证明和丰富”“在研究前人地理学著作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火药。上述诗歌中的“爆竹”指的是北宋火药的使用,故选C。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宋朝时,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可知,印刷术的发展对文化的发展起推动作用,B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排除A;材料说的是雕版印刷术的普遍,不是活字印刷术的普遍使用,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技术对文化的推动作用,不是文化助力技术创新,排除D。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据“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产生资本主义”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说法主要反映三大发明外传对欧洲社会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故选:C。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几部明朝的科技著作都对历史上的科技成就进行了总结,这表明学习的主题是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故选C。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沿线设有屯田区进行生产,在附近的多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可知,明长城不仅是一个军事防御设施,还承担着保护屯田区,促进农牧贸易的功能,A项正确;长城的确是旨在抵御外来侵略,但材料主要表达的不是这一内容,排除B项;象征着皇权至上的是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修建,排除C项;技术先进质量优异也是明长城的特点,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红楼梦》中叙述了贾府的亲戚、身为“皇商”的花花公子薛蟠,打死人“便如没事人一般”,自谓“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满面笑容的凤姐接过三千两银子的贿赂,神不知鬼不觉地害死两条人命;贾珍、贾琏、贾蓉这群贾府的“爷儿”们,更是毫不掩饰地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这说明《红楼梦》批判了封建社会(顽固势力)的黑暗,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红楼梦》,而《水浒传》塑造了官逼民反的英雄人物形象,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统治制度”的内容,排除C项;古典主义崇尚古风,多是选择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和故事这类严肃的题材,力图用古典的法则来“改造”现实生活的物象;而现实主义则是以赞美大自然、描绘现实中普通人的生活为主旨,直接关注和评判社会现实本身,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C符合题意;关汉卿的《窦娥冤》描写了窦娥遭受无辜陷害,反被贪官判处死刑的故事,排除A;洪昇的《长生殿》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成为昆曲传世之作,排除B;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排除D。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根据“凡儒家学说的书籍,优先收录;凡官吏之著作,大多收录;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诗文与著作优先收录”可知,《四库全书》的收录的标准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D项正确;A项不符合“凡官吏之著作,大多收录”,排除;材料中的做法并非构建统治合法性,排除B项;C项不是《四库全书》收录的标准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
16.答案:(1)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厚的浪漫情怀。
(2)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宋词的风格主要有婉约派风格和豪放派风格,词境由于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3)元曲。
(4)思想性强,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5)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印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6)A。
(7)满汉文化融合;清朝初期的皇宫
解析:(1)风格特点:根据材料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诗歌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厚的浪漫情怀。
(2)特点:根据材料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是宋词。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宋词的风格主要有婉约派风格和豪放派风格,词境由于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3)体裁:根据材料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窦娥冤》的体裁是元曲。《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元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
(4)意义:根据材料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触及清朝中期的社会生活,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5)活字印刷术根据材料首先是在学术上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印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药:根据材料“其次在战争中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指南针:根据材料“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6)类别:根据材料图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因此,沈阳故宫是A实物史料。
(7)信息点:根据材料图六“是满汉文化融合的典范”可知,沈阳故宫是满汉文化融合的典范;根据材料图六“沈阳故宫建成于1636年”可知,沈阳故宫是清朝初期的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