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八下历史第三、四单元测试卷【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八下历史第三、四单元测试卷【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1 21:48:5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八下历史3 、4单元测试03
(建议用时: 60分钟 满分: 6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8年12月,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 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 道路的宣言。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A )
A.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D.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右图是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生死契约”, 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份史料( A )
A.折射出农民“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B.见证了昔日小渔村的发展历程
C.说明了对外开放过程的曲折性
D.表明了人民公社旧体制被废除
3.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向社会公众及职
工发行股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股” 。该“股票”可用于研究 ( C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同年,国家决定开放包括天津、 上海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在这些地区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材 料反映出经济特区的发展( D )
A.加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B.奠定了中国沿海城市发展的基础
C.完全解决了对外开放的不利因素
D.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的扩大
5.1982年8月,浙江义乌县委、县政府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 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自此,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红糖”的小商品生意起家,发展成为全球最 大的小商品市场。这说明( D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对外开放首先从浙江省开始
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D.改革开放释放社会经济活力
6. 中共十三大被称为“前进的里程碑” 。它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 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该会议系统阐述了( A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一时搞不明白它姓什么,是否为资本主 义所独有的东西,那就坚决地试,试对了就敞开,试错了就纠正。这 一谈话( D )
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B. 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8.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每个人都是“梦之队” 的一员,每个人都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汇聚起推动 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这强调了实现中国梦必须( D )
A.坚持实事求是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共享发展理念 D.凝聚中国力量
9.下图为创作于1964年的油画《我们走在大路上》,作品描绘了一群 年轻的藏族修路工人在放工途中边走边唱的场景,其中几位藏族青年 女工肩扛铁锹,步伐有力。从这幅画作中,我们能够感悟到( A )
A.藏族同胞投身经济建设的精神风貌
B.西藏人民追求和平解放的迫切心情
C.党领导人民推进三大改造的坚强意志
D.西藏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坚定决心
10.“‘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 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 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材料旨在
( B )
A.说明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B.称赞“一国两制”符合国情、切实可行
C.强调“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唯一模式
D.说明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中央政府持续推进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澳门中葡平台建 设、支持澳门经济多元可持续发展、支持澳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等。 这充分体现( D )
A.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 B.海峡两岸密切的经贸交流
C.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 D.“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推进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 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 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表明中国共产 党( C )
A.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 B.武力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C.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D.谴责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城市发展】(9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的武汉街头
改革开放后的武汉街景
材料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1978—1984年,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 有恢复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1985—1991年,乡镇 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 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1992年以来,城市化全面推进阶 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我 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指出改革开放前后的武汉经历了怎样 的生活变迁。(4分)
[答案] ①城市住房条件不断改善;②城市道路拓宽;③交通方式多样 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3分)
[答案] 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由沿海向内地扩 展。(2分)
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双重推动。(1分)
(3)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城市病” 。结合你的日 常见闻,你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注重哪些问题?(2分)
[答案] ①应注意做好城市规划;②缓解交通拥挤;③治理环境污染; 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4.【对外开放】(8分)
材料一: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对广东省委某些同志提出 的在邻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的意见, 表示赞同,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 钱,可以给些政策。
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 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材料二:浦东地处上海黄浦江东岸。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交通不便,
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比浦西落后。那里分布着破旧的工厂和阡陌纵 横的田野,只有少量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上海人一般都不愿意到浦东 工作和居住,以致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
自从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以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 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快对浦东的建设, 浦东迅速崛起……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 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 域的经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在深圳等地建立特区的有 利因素。(2分)
[答案] 地理位置有优势,靠近港澳地区,有利于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浦东和深圳等地发展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 ①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②经济发展迅速,成就显著;③ 起到示范作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深圳和上海浦东的发展体现的精神。 (2分)
[答案] ①开拓进取;②不断创新;③敢为天下先。(言之有理即可,2分)
15.【制度创新】(9分)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 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 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材料二:“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的实际利益,因 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正如江泽民同 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评价道:“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 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 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主要依据和目的。(3分)
[答案] 主要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现实情况。(1分)
目的:让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真正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 家作主。(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国两制”构想得以实施的原 因。(4分)
[答案] ①兼顾各方利益,适用性强(或具有高度灵活性);②中国综 合国力提升所带来的坚实保障;③有利于推动和平统一,符合国家统 一的需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制度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的一系 列成就,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答案] ①制度改革创新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②要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答出其中一点、 言之有理即可,2分)
16.【思想解放】(10分)
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温度的媒介。围绕“图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 自拟标题,展开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0分)
[答案] (示例)观点: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两个凡是”的推行引起广大人民的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 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为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召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基本的指导 思想,大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由此可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推动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开启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综上所述,思想 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2张PPT)
统编八下历史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统编版八下历史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历史3、4单元测试03
范围:(3、4单元)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8年12月,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
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
道路的宣言。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
A
A. 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 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D.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右图是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生死契约”,
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份史料( )
A
A. 折射出农民“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B. 见证了昔日小渔村的发展历程
C. 说明了对外开放过程的曲折性
D. 表明了人民公社旧体制被废除
3.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向社会公众及职
工发行股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股”。该“股票”可用于研究
( )
C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同年,国家决定开放包括天津、
上海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在这些地区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材
料反映出经济特区的发展( )
D
A. 加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B. 奠定了中国沿海城市发展的基础
C. 完全解决了对外开放的不利因素
D. 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的扩大
5.1982年8月,浙江义乌县委、县政府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
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自此,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红糖”的小商品生意起家,发展成为全球最
大的小商品市场。这说明( )
D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对外开放首先从浙江省开始
C.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D. 改革开放释放社会经济活力
6.中共十三大被称为“前进的里程碑”。它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
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该会议系统阐述了( )
A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D.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一时搞不明白它姓什么,是否为资本主
义所独有的东西,那就坚决地试,试对了就敞开,试错了就纠正。这
一谈话( )
D
A.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B. 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8.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每个人都是“梦之队”
的一员,每个人都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汇聚起推动
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这强调了实现中国梦必须( )
D
A. 坚持实事求是 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 共享发展理念 D. 凝聚中国力量
9.下图为创作于1964年的油画《我们走在大路上》,作品描绘了一群
年轻的藏族修路工人在放工途中边走边唱的场景,其中几位藏族青年
女工肩扛铁锹,步伐有力。从这幅画作中,我们能够感悟到( )
A
A. 藏族同胞投身经济建设的精神风貌
B. 西藏人民追求和平解放的迫切心情
C. 党领导人民推进三大改造的坚强意志
D. 西藏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坚定决心
10.“‘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
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
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材料旨在
( )
B
A. 说明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B. 称赞“一国两制”符合国情、切实可行
C. 强调“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唯一模式
D. 说明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中央政府持续推进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澳门中葡平台建
设、支持澳门经济多元可持续发展、支持澳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等。
这充分体现( )
D
A. 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 B. 海峡两岸密切的经贸交流
C. 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 D. “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推进
1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
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
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表明中国共产
党( )
C
A.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 B. 武力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C. 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D. 谴责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城市发展】(9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的武汉街头
改革开放后的武汉街景
材料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1978—1984年,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
有恢复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1985—1991年,乡镇
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
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1992年以来,城市化全面推进阶
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我
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指出改革开放前后的武汉经历了怎样
的生活变迁。(4分)
[答案] ①城市住房条件不断改善;②城市道路拓宽;③交通方式多样
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3分)
[答案] 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由沿海向内地扩
展。(2分)
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双重推动。(1分)
(3)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城市病”。结合你的日
常见闻,你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注重哪些问题?(2分)
[答案] ①应注意做好城市规划;②缓解交通拥挤;③治理环境污染;
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4.【对外开放】(8分)
材料一: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对广东省委某些同志提出
的在邻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的意见,
表示赞同,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
钱,可以给些政策。
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
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材料二:浦东地处上海黄浦江东岸。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交通不便,
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比浦西落后。那里分布着破旧的工厂和阡陌纵
横的田野,只有少量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上海人一般都不愿意到浦东
工作和居住,以致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
自从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以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
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快对浦东的建设,
浦东迅速崛起……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
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
域的经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在深圳等地建立特区的有
利因素。(2分)
[答案] 地理位置有优势,靠近港澳地区,有利于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浦东和深圳等地发展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 ①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②经济发展迅速,成就显著;③
起到示范作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深圳和上海浦东的发展体现的精神。
(2分)
[答案] ①开拓进取;②不断创新;③敢为天下先。(言之有理即可,2分)
15.【制度创新】(9分)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
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
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材料二:“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的实际利益,因
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正如江泽民同
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评价道:“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
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
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主要依据和目的。(3分)
[答案] 主要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现实情况。(1分)
目的:让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真正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
家作主。(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国两制”构想得以实施的原
因。(4分)
[答案] ①兼顾各方利益,适用性强(或具有高度灵活性);②中国综
合国力提升所带来的坚实保障;③有利于推动和平统一,符合国家统
一的需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制度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的一系
列成就,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答案] ①制度改革创新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②要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答出其中一点、
言之有理即可,2分)
16.【思想解放】(10分)
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温度的媒介。围绕“图片中的历史”,
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标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0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答案] (示例)观点: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两个凡是”的推行引起广大人民的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
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为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召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基本的指导
思想,大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由此可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推动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开启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综上所述,思想
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10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八下历史3 、4单元测试03
(建议用时: 60分钟 满分: 6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8年12月,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 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 道路的宣言。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A )
A.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D.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右图是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生死契约”, 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份史料( A )
A.折射出农民“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B.见证了昔日小渔村的发展历程
C.说明了对外开放过程的曲折性
D.表明了人民公社旧体制被废除
3.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革,向社会公众及职
工发行股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股” 。该“股票”可用于研究 ( C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同年,国家决定开放包括天津、 上海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在这些地区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材 料反映出经济特区的发展( D )
A.加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B.奠定了中国沿海城市发展的基础
C.完全解决了对外开放的不利因素
D.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的扩大
5.1982年8月,浙江义乌县委、县政府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允许农 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自此,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红糖”的小商品生意起家,发展成为全球最 大的小商品市场。这说明( D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对外开放首先从浙江省开始
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D.改革开放释放社会经济活力
6. 中共十三大被称为“前进的里程碑” 。它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 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该会议系统阐述了( A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一时搞不明白它姓什么,是否为资本主 义所独有的东西,那就坚决地试,试对了就敞开,试错了就纠正。这 一谈话( D )
A.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B. 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D.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8.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每个人都是“梦之队” 的一员,每个人都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汇聚起推动 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这强调了实现中国梦必须( D )
A.坚持实事求是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共享发展理念 D.凝聚中国力量
9.下图为创作于1964年的油画《我们走在大路上》,作品描绘了一群 年轻的藏族修路工人在放工途中边走边唱的场景,其中几位藏族青年 女工肩扛铁锹,步伐有力。从这幅画作中,我们能够感悟到( A )
A.藏族同胞投身经济建设的精神风貌
B.西藏人民追求和平解放的迫切心情
C.党领导人民推进三大改造的坚强意志
D.西藏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坚定决心
10.“‘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 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 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材料旨在
( B )
A.说明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
B.称赞“一国两制”符合国情、切实可行
C.强调“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唯一模式
D.说明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中央政府持续推进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澳门中葡平台建 设、支持澳门经济多元可持续发展、支持澳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等。 这充分体现( D )
A.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 B.海峡两岸密切的经贸交流
C.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 D.“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推进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 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 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表明中国共产 党( C )
A.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 B.武力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C.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D.谴责外部势力干涉台湾问题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城市发展】(9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的武汉街头
改革开放后的武汉街景
材料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1978—1984年,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 有恢复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1985—1991年,乡镇 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 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1992年以来,城市化全面推进阶 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我 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指出改革开放前后的武汉经历了怎样 的生活变迁。(4分)
[答案] ①城市住房条件不断改善;②城市道路拓宽;③交通方式多样 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3分)
[答案] 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由沿海向内地扩 展。(2分)
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双重推动。(1分)
(3)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往往伴随着各种“城市病” 。结合你的日 常见闻,你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注重哪些问题?(2分)
[答案] ①应注意做好城市规划;②缓解交通拥挤;③治理环境污染; 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4.【对外开放】(8分)
材料一: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对广东省委某些同志提出 的在邻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的意见, 表示赞同,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 钱,可以给些政策。
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 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材料二:浦东地处上海黄浦江东岸。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交通不便,
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比浦西落后。那里分布着破旧的工厂和阡陌纵 横的田野,只有少量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上海人一般都不愿意到浦东 工作和居住,以致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
自从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以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 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加快对浦东的建设, 浦东迅速崛起……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 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 域的经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在深圳等地建立特区的有 利因素。(2分)
[答案] 地理位置有优势,靠近港澳地区,有利于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浦东和深圳等地发展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 ①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②经济发展迅速,成就显著;③ 起到示范作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深圳和上海浦东的发展体现的精神。 (2分)
[答案] ①开拓进取;②不断创新;③敢为天下先。(言之有理即可,2分)
15.【制度创新】(9分)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 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 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材料二:“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的实际利益,因 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正如江泽民同 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评价道:“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 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 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主要依据和目的。(3分)
[答案] 主要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现实情况。(1分)
目的:让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真正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 家作主。(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国两制”构想得以实施的原 因。(4分)
[答案] ①兼顾各方利益,适用性强(或具有高度灵活性);②中国综 合国力提升所带来的坚实保障;③有利于推动和平统一,符合国家统 一的需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制度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的一系 列成就,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答案] ①制度改革创新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②要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答出其中一点、 言之有理即可,2分)
16.【思想解放】(10分)
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温度的媒介。围绕“图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 自拟标题,展开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0分)
[答案] (示例)观点: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
论述:“两个凡是”的推行引起广大人民的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 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为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召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基本的指导 思想,大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由此可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推动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开启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综上所述,思想 解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