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八下历史期中测试卷(1—11课)【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八下历史期中测试卷(1—11课)【2025春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1 21:51:02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统编八下历史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统编版八下历史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历史期中测试04
范围:(1—11课)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60分)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
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
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 )
A
A. 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纪元
B.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C.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D.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百货公司石家庄分公司的商业
广告。广告上标注了该公司经营的产品和公司地址,还在醒目的位置
书写了宣传标语。据此推断,当时( )
D
A. 经济困难,政府实行物资限量供应
B. 国有企业重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C. 物美价廉,国营百货公司统购统销
D. 企业经营与宣传国家政策相结合
3.毛泽东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
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
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C
A.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 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56年,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正式下
了装配线,当时车间里到处回响着的机械轰鸣声、劳动号子声和工具
碰撞声交织成一曲豪迈昂扬的奋斗者之歌。材料反映了( )
A
A. 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高涨 B.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C. “一五”计划已经基本完成 D. 国家工业布局全面调整
5.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记载: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
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
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主要反映了( )
A
A.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B. 小农经济难以应对自然灾害
C. 广大农民认同土地改革 D. 人民公社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
6.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石油工人一
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这些口
号反映的是( )
A
A. 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精神
B. 新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C. 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 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7.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
章,紧密地联系当时思想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针对性。同年,
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首先针对
的是( )
A
A. “两个凡是”的方针 B. “以阶级斗争为纲”
C.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D. “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8.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3 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各种专业
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商品经济开始活跃起来。产生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B
A. 脱贫攻坚取得突破 B. 农村改革普遍推行
C. 国企改革深入推进 D.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9.1986年,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体制·目标·人》一书中明确指出:生产
要素中的人与财产要有效配置,就应有相应的市场机制,这种市场机
制必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股份经济和劳务市场。由于他力主
股份制和所有制改革,因而被称为“厉股份”“厉民营”。厉以宁的观点
( )
D
A. 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B. 消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C. 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 D. 顺应了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
10.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
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
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
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
A.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找到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下图所示内容的主题是( )
A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B.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12.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国是国际发展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也是建设性的贡献者。倡议成立亚投行,就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举动,有利
于促进各方实现互利共赢。由此可见,亚投行的建立( )
D
A. 自始至终中国居于主导地位 B. 彻底改变了现有国际经济体系
C. 使中国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D. 有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9分)
材料一: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
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
投资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注
重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抗美援
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
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
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
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4分)
[答案]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②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③注
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过程
长的原因。(3分)
[答案] ①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缺乏认识;③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④资料不全;⑤基础设施薄
弱;等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分)
[答案] ①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基础;②要制定符合我国国
情的发展战略;③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等等。(答出其中两点、
言之有理即可,2分)
14.【农业发展】(9分)
材料一: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
革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期间,各地方政府组织了人民法庭,依法惩办一切违抗或破
坏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
材料二:1987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
年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 676亿
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倍。农民家庭的年纯收入也有了成倍的增长,
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得以顺利推行的原因。(4分)
[答案] ①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政治保障;②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
经验;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保障;④政府严格贯彻执
行土地改革法令。(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变化的表现。概括说明导致
这一变化的政策因素。(3分)
[答案] 表现:①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农民家庭的年纯收入不断增
长;②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或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每点1分,
共2分)
政策因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1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央人民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2分)
[答案] ①解放农村生产力;②改善农民生活;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④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等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15.【脱贫攻坚 成就斐然】(8分)
材料一:2020年11月23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日子,我国最
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全国832个县全部脱
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
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材料二: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
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能完成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主要原因。(2分)
[答案]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举措;④坚持人民至上和开拓
创新;⑤动员了全国人民的全面参与。(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完成脱贫攻坚、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
(4分)
[答案]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的一
步;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③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
感和幸福感。(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对世界的贡献:①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②为全球减贫
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③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如何进一步改善人
民生活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答案] ①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6.【改革与开放】(10分)
材料:改革开放大事记(部分)。
改革 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分田包干到户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
任制》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
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 1980年5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为经济特区
1984年5月,进一步开放大连、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相继开放武汉、重庆等沿江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等
续表
改革开放作为一项伟大事业,从内容上讲包括改革和开放,对内
是改革,对外是开放;从实践上看是一个整体,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
改革需要开放,开放促进改革。改革提供了制度和政策支持,为中国
的开放奠定了基础;开放为改革提供了外部需求和压力。
——摘编自杜兰晓《开放也是改革》(《人民日报》)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开放的关系”,自拟标题
并结合相关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0分)
[答案] (示例)观点:我国改革和开放是同时进行的,二者是相辅相
成的关系。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贫穷落后
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改革与开放
的紧密结合。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意味着对内进行体制创
新和完善,开放则意味着对外学习和借鉴。改革为开放提供了内部动
力和基础,开放则为改革引入了外部资源和经验,二者相互促进。
例如: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就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推动了
国内的市场化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则是在引进外资和先进管理经验
的基础上进行的。
综上所述,改革和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有
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10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八下历史期中测试04
(范围: 1-11课 建议用时: 60分钟 满分: 6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 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
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 A )
A.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纪元
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C.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百货公司石家庄分公司的商业 广告。广告上标注了该公司经营的产品和公司地址,还在醒目的位置 书写了宣传标语。据此推断,当时( D )
A.经济困难,政府实行物资限量供应
B.国有企业重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C.物美价廉,国营百货公司统购统销
D.企业经营与宣传国家政策相结合
3.毛泽东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
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 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C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56年,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正式下 了装配线,当时车间里到处回响着的机械轰鸣声、劳动号子声和工具 碰撞声交织成一曲豪迈昂扬的奋斗者之歌。材料反映了( A )
A.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高涨 B.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C.“一五”计划已经基本完成 D. 国家工业布局全面调整
5.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记载: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 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 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主要反映了( A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B.小农经济难以应对自然灾害
C.广大农民认同土地改革 D.人民公社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
6.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石油工人一 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 。这些口 号反映的是( A )
A.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精神
B.新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C.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7.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 章,紧密地联系当时思想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针对性。同年,
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首先针对 的是( A )
A.“两个凡是”的方针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D.“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8.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3 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各种专业 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商品经济开始活跃起来。产生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脱贫攻坚取得突破 B.农村改革普遍推行
C.国企改革深入推进 D.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9.1986年,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体制·目标·人》一书中明确指出:生产 要素中的人与财产要有效配置,就应有相应的市场机制,这种市场机
制必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股份经济和劳务市场。由于他力主 股份制和所有制改革,因而被称为“厉股份”“厉民营” 。厉以宁的观点 ( D )
A.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B.消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 D.顺应了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
10.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 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 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 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 )
A.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找到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下图所示内容的主题是( A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B.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12.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国是国际发展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也是建设性的贡献者。倡议成立亚投行,就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举动,有利 于促进各方实现互利共赢。由此可见,亚投行的建立( D )
A.自始至终中国居于主导地位 B.彻底改变了现有国际经济体系
C.使中国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D.有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9分)
材料一: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 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 投资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注 重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抗美援 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 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 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 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4分)
[答案]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②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③注 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过程 长的原因。(3分)
[答案] ①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缺乏认识;③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④资料不全;⑤基础设施薄 弱;等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分)
[答案] ①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基础;②要制定符合我国国 情的发展战略;③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等等。(答出其中两点、 言之有理即可,2分)
14.【农业发展】(9分)
材料一: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 革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期间,各地方政府组织了人民法庭,依法惩办一切违抗或破 坏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
材料二:1987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 年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93.3% 。农业总产值达到4 676亿 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倍。农民家庭的年纯收入也有了成倍的增长, 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得以顺利推行的原因。(4分)
[答案] ①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政治保障;②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 经验;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保障;④政府严格贯彻执 行土地改革法令。(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变化的表现。概括说明导致 这一变化的政策因素。(3分)
[答案] 表现:①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农民家庭的年纯收入不断增 长;②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或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每点1分, 共2分)
政策因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1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央人民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2分)
[答案] ①解放农村生产力;②改善农民生活;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④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等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15.【脱贫攻坚 成就斐然】(8分)
材料一:2020年11月23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日子,我国最 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全国832个县全部脱 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 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材料二: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 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能完成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主要原因。(2分)
[答案]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举措;④坚持人民至上和开拓 创新;⑤动员了全国人民的全面参与。(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完成脱贫攻坚、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
(4分)
[答案]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的一 步;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③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 感和幸福感。(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对世界的贡献:①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②为全球减贫 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③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如何进一步改善人 民生活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答案] ①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6.【改革与开放】(10分)
材料:改革开放大事记(部分)。
改革 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分田包干到户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 任制》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 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 1980年5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为经济特区 1984年5月,进一步开放大连、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相继开放武汉、重庆等沿江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等
改革开放作为一项伟大事业,从内容上讲包括改革和开放,对内 是改革,对外是开放;从实践上看是一个整体,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 改革需要开放,开放促进改革。改革提供了制度和政策支持,为中国 的开放奠定了基础;开放为改革提供了外部需求和压力。
——摘编自杜兰晓《开放也是改革》(《人民日报》)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 自拟标题 并结合相关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0分)
I答案] (示例)观点:我国改革和开放是同时进行的,二者是相辅相 成的关系。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贫穷落后 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改革与开放 的紧密结合。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意味着对内进行体制创 新和完善,开放则意味着对外学习和借鉴。改革为开放提供了内部动 力和基础,开放则为改革引入了外部资源和经验,二者相互促进。
例如: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就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推动了 国内的市场化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则是在引进外资和先进管理经验 的基础上进行的。
综上所述,改革和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有 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八下历史期中测试04
(范围: 1-11课 建议用时: 60分钟 满分: 6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 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
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这表明新中国的成立( A )
A.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纪元
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C.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百货公司石家庄分公司的商业 广告。广告上标注了该公司经营的产品和公司地址,还在醒目的位置 书写了宣传标语。据此推断,当时( D )
A.经济困难,政府实行物资限量供应
B.国有企业重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C.物美价廉,国营百货公司统购统销
D.企业经营与宣传国家政策相结合
3.毛泽东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
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 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C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56年,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正式下 了装配线,当时车间里到处回响着的机械轰鸣声、劳动号子声和工具 碰撞声交织成一曲豪迈昂扬的奋斗者之歌。材料反映了( A )
A.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高涨 B.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C.“一五”计划已经基本完成 D. 国家工业布局全面调整
5.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在日记中记载: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 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 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主要反映了( A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B.小农经济难以应对自然灾害
C.广大农民认同土地改革 D.人民公社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
6.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石油工人一 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 。这些口 号反映的是( A )
A.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精神
B.新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C.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7.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 章,紧密地联系当时思想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针对性。同年,
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首先针对 的是( A )
A.“两个凡是”的方针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D.“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8.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3 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各种专业 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商品经济开始活跃起来。产生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脱贫攻坚取得突破 B.农村改革普遍推行
C.国企改革深入推进 D.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9.1986年,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体制·目标·人》一书中明确指出:生产 要素中的人与财产要有效配置,就应有相应的市场机制,这种市场机
制必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股份经济和劳务市场。由于他力主 股份制和所有制改革,因而被称为“厉股份”“厉民营” 。厉以宁的观点 ( D )
A.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B.消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 D.顺应了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
10.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 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 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 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 )
A.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找到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下图所示内容的主题是( A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B.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12.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国是国际发展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也是建设性的贡献者。倡议成立亚投行,就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推动完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举动,有利 于促进各方实现互利共赢。由此可见,亚投行的建立( D )
A.自始至终中国居于主导地位 B.彻底改变了现有国际经济体系
C.使中国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D.有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9分)
材料一: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 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 投资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注 重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抗美援 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 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 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 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 (4分)
[答案]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②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③注 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过程 长的原因。(3分)
[答案] ①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缺乏认识;③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④资料不全;⑤基础设施薄 弱;等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分)
[答案] ①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基础;②要制定符合我国国 情的发展战略;③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等等。(答出其中两点、 言之有理即可,2分)
14.【农业发展】(9分)
材料一: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 革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期间,各地方政府组织了人民法庭,依法惩办一切违抗或破 坏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
材料二:1987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 年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93.3% 。农业总产值达到4 676亿 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倍。农民家庭的年纯收入也有了成倍的增长, 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得以顺利推行的原因。(4分)
[答案] ①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政治保障;②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 经验;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保障;④政府严格贯彻执 行土地改革法令。(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变化的表现。概括说明导致 这一变化的政策因素。(3分)
[答案] 表现:①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农民家庭的年纯收入不断增 长;②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或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每点1分, 共2分)
政策因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1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央人民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2分)
[答案] ①解放农村生产力;②改善农民生活;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④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等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15.【脱贫攻坚 成就斐然】(8分)
材料一:2020年11月23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日子,我国最 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全国832个县全部脱 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 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材料二: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 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能完成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的主要原因。(2分)
[答案]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举措;④坚持人民至上和开拓 创新;⑤动员了全国人民的全面参与。(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完成脱贫攻坚、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任务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
(4分)
[答案]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的一 步;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③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 感和幸福感。(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对世界的贡献:①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②为全球减贫 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③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如何进一步改善人 民生活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答案] ①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6.【改革与开放】(10分)
材料:改革开放大事记(部分)。
改革 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分田包干到户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 任制》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 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 1980年5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为经济特区 1984年5月,进一步开放大连、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992年,相继开放武汉、重庆等沿江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等
改革开放作为一项伟大事业,从内容上讲包括改革和开放,对内 是改革,对外是开放;从实践上看是一个整体,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 改革需要开放,开放促进改革。改革提供了制度和政策支持,为中国 的开放奠定了基础;开放为改革提供了外部需求和压力。
——摘编自杜兰晓《开放也是改革》(《人民日报》)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 自拟标题 并结合相关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0分)
I答案] (示例)观点:我国改革和开放是同时进行的,二者是相辅相 成的关系。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贫穷落后 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改革与开放 的紧密结合。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意味着对内进行体制创 新和完善,开放则意味着对外学习和借鉴。改革为开放提供了内部动 力和基础,开放则为改革引入了外部资源和经验,二者相互促进。
例如: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就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推动了 国内的市场化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则是在引进外资和先进管理经验 的基础上进行的。
综上所述,改革和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有 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