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李凭箜篌引》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李凭箜篌引》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2 09: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诗仙

诗圣

诗佛

诗魔

诗鬼

李白
杜甫
王维
白居易
李贺
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他的一生仕途坎坷,抑郁痛苦,27岁病卒于家中。他是中国历代诗人中个性风格最鲜明的诗人。人称“鬼才”、“诗鬼”。文学史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意境扑朔迷离,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本首诗歌是作者当时聆听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
李贺
(790——816)
(李贺)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相关典故:呕心沥血
(李贺)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
李凭箜篌引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李凭箜篌引
请同学们听曲子展开想象,并描述你所联想的画面。
李凭箜篌引
【作者】李贺 【朝代】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韵脚(四次换韵):秋 流 愁 篌/叫 笑/光 皇/处 雨 妪 舞 树 兔
李凭使用他的“神技”来表现声音的美妙,那么李贺又用了什么“鬼技”将乐师随着音乐形象的展开而慢慢引出呢?
声音是一种无形的事物,当我们要描摹一种无形的事物常常要借助有形的事物来表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化无形为有形,写出画面感。
本诗中哪些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呢?哪些是现实中的场景?
李凭箜篌引
【作者】李贺 【朝代】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实写:箜篌之精美;演奏箜篌的时间地点;演奏者
想象中的意象:云、江娥、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女娲补天处、神妪、鱼、蛟、吴质、兔
虚实结合的部分: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本诗采用了大量想象中的场景来描摹李贺心中的音乐,你认为这些想象中的场景具有哪些特点?
意象上的累积
大量使用神话传说中的仙人、灵兽,以他们如痴如醉的反应来表现李凭音乐之美妙、感染力之深。
使用云、芙蓉、香兰这些静态的意象,采用拟人手法赋予它们动态和感情,仿佛它们正随着音乐起伏而悲喜。
展开想象在脑海里构筑画面,你对这些场景有什么感受?
空山凝云 江娥啼竹 素女愁 玉碎凰叫 荷泣兰笑 国都冷光 石破天惊 老鱼跳波瘦蛟起舞 吴质不眠 露湿寒兔
意象的凄艳诡谲
哀伤、凄冷的意境
展开想象在脑海里构筑画面,你对这些场景有什么感受?
李凭箜篌引
【作者】李贺 【朝代】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展开想象在脑海里构筑画面,你对这些场景有什么感受?
涉及典故1、“空山凝云”句:《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典故2、江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
典故3、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大量用典,含蓄悲凄
诗人故意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诗人为什么先写“吴丝蜀桐张高秋”后写“李凭中国弹箜篌”呢?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分辨出来吗?
展开想象,这些场景给你哪些感受?
以声类声
以形类声
展开想象,这些场景给你哪些感受?
音乐渐入佳境,起伏变幻不定,时而悲时而喜,时而宏伟,时而轻快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意象:女娲补天处、雨、神妪、鱼、蛟、吴质、兔
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说说你对这些场景的感受?
石破天惊:出自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形容古乐器箜篌弹奏出来的声音高亢激越,惊天动地 ,后用以指使人震惊之意,也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典故1女娲补天:女娲石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汤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典故2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典故3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典故4吴质伐桂: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李凭箜篌引
【作者】李贺 【朝代】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当做一首乐曲来划分出诗句段落,你认为该如何划分?
音乐起
音乐中
音乐高潮
音乐结尾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你认为这一联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十二门前融冷光说明他的乐声传遍长安,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京城中的皇帝,也被他的乐声所打动,不仅说明他乐声的动听,也说明他身价之高。从侧面表现出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
紫皇一语双关,既指人间的皇帝也指仙界的天帝,巧妙过渡,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
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⑴,衰灯络纬啼寒素⑵。谁看青简一编书⑶,不遣花虫粉空蠹⑷。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⑸。秋坟鬼唱鲍家诗⑹,恨血千年土中碧⑺。
⑴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
⑵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
⑶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
⑷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
⑸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
⑹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⑺“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赏析李贺作品《秋来》,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李贺个人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多病而抑郁的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出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络纬哀鸣;那鸣声,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快到岁末了。这一、二两句既照应了题目“秋来”,更是全诗的引子。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
那作者是因为什么而痛苦呢?“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呖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在衰灯明灭之中,在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这两句,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死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
在风雨淋涔之中,诗人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诗人与鬼魂在这一刻取得了共鸣,他们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诗人表面上是说鲍照,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苦昼短
飞光飞光⑴,劝尔一杯酒⑵。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⑶。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⑷。
食熊则肥⑸,食蛙则瘦⑹。
神君何在⑺?太一安有⑻?
天东有若木⑼,下置衔烛龙⑽。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⑾,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⑿?
谁似任公子⒀,云中骑碧驴⒁?
刘彻茂陵多滞骨⒂,嬴政梓棺费鲍鱼⒃。
⑴光:飞逝的光阴。南朝梁沈约《宿东园》诗:“飞光忽我遒,岂止岁云暮。”
⑵“劝尔”句:语出《世说新语·雅量》:“晋代孝武帝司马曜时,天上出现长星(即彗星),司马曜有一次举杯对长星说:‘劝尔一杯酒,自古哪有万岁天子?’”
⑶青天、黄地:语出《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也,天玄而地黄。”
⑷煎人寿:消损人的寿命。煎:煎熬,消磨。
⑸“食熊”句:古人以熊掌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为珍肴,富贵者才能食之。
⑹蛙:代指贫穷者吃的粗劣食品。
⑺神君:汉时有长陵女子,死后被奉为神,称神君。汉武帝病时曾向她乞求长生。(参看《史记·封禅书》)
⑻太一:天帝的别名,是天神中的尊贵者。战国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安:哪里。
⑼若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名,东方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扶桑,西方日落处有若木。屈原《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王逸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
⑽衔烛龙:传说中的神龙,住在天之西北,衔烛而游,能照亮幽冥无日之国。屈原《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这里借指为太阳驾车之六龙。
⑾不得:不能。回:巡回。
⑿服黄金、吞白玉:道教认为服食金玉可以长寿。《抱朴子·内篇·仙药》:“《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⒀似:一作“是”。任公子:传说中骑驴升天的仙人,其事迹无考。
⒁碧:一作“白”。
⒂刘彻:汉武帝,信神仙,求长生,死后葬处名茂陵。《汉武帝内传》:“王母云:刘彻好道,然神慢形秽,骨无津液,恐非仙才也。”滞骨:残遗的白骨。
⒃嬴政: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輼凉车中,……会暑,上輼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梓棺:古制天子的棺材用梓木做成,故名。鲍鱼:盐渍鱼,其味腥臭。
诗人不用人间的意象,而用仙界神仙的意象,这对表现李凭箜篌的音乐有什么作用?
我们可以来看 “梦入神山教神妪”这一句。想象奇特,亦真亦幻,这样,既写出了箜篌音乐的惊天地泣鬼神,更体现了诗歌本身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这可以说是李贺诗歌“鬼气”的第一个表现。
意象的“鬼”
意象诡异
吴丝蜀桐张(奏)高秋
空山凝云颓(停)不流
昆山玉碎凤凰叫(鸣)
芙蓉泣露香兰笑(愁)
十二门前融(浸)冷光
石破天惊逗(落)秋雨
老鱼(锦鳞)跳波瘦蛟(潜蛟)舞
用词的“鬼”
李贺选词用字,力求给人以陌生感,追新逐奇,有一种独特的神韵,神出鬼没。这可以说是李贺鬼韵味的第二个特点。
用词新奇
前四句为什么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呢?
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章法的“鬼”
写音乐的常见手法
环境渲染法 动作描绘法
以声摹声法 以形摹声法联想典故法 议论抒情法听者反应法
章法的“鬼”
章法的“鬼”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环境渲染法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动作描绘法
以声摹声法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听者反应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章法的“鬼”
章法奇绝
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环境渲染法
以声摹声法、以形摹声法
联想典故法、环境渲染法
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环境渲染法、听者反应法
李贺诗歌“鬼气”的几方面韵味,充分显示李贺的确无愧“鬼才”的称号,在这首诗歌中,不管从音韵、意象、还是用词、章法,诗歌都表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李贺也都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堪称一绝。
将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作比较,体会其异同。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