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第3单元测试03
范围:第3单元(建议用时: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习完第三单元,八年级(2)班举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甲】千百年来,无数优秀的诗人发展和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他们的诗成为一代代人心灵的寄托。无论是(yìlì)的巍巍青山,还是(liúshì)的悠悠江水,又或是凋零的片片落叶……当它们遇到了诗人,便有了悲喜,有了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栖息在诗的国度,感受翩然而至的诗意,追溯过去的时光。【乙】相信这次活动一定会点燃大家品味诗歌、创作诗歌。
1.(4分)以上是小鄂同学写的开场白,部分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他拿不准,请你帮助他填写完整。
yìlì屹立liúshì流逝栖息··qīxī追溯··zhuīsù
2.(2分)【甲】【乙】两句均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甲】“发展”和“继承”换位置。【乙】在“创作诗歌”后面加上“的热情”。
3.(2分)在学习《桃花源记》的过程中,小鄂读到“缘溪行”时,觉得“缘”字颇有意思,于是查找了该字的早期写法(如右图)。根据解释,“缘”字由“糸”和“彖”构成,“糸”指“布帛”,“彖”本义指猪嘴,它上吻部比下吻部大,而能半包住下吻部,引申为“包边”。那么,“缘”的本义是:衣服的包边。
4.(2分)小汉注意到“缘”的同音字“源”,查找后发现二者均有多种义项。请结合材料,正确选择“缘”和“源”,填在下列诗句中的横线处。
字形 义项 填空
缘 ①缘故。②边。③缘分。④沿着,顺着 (1)不是将心就无事,都缘无事可关心。 (2)云起难知处,泉流自有源。 (3)寂寂缘岩畔,相期无数人。 (4)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
源 ①水流起头的地方。 ②来源。③姓
5.(2分)学习完本单元关于自然美景的文章,小汉撰写了描绘山水风光的对联,如“春风吹绿千枝柳”,请为他选择对应的下联,并将其工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写汉字):时雨催红万树花
①夜雨瞒人去润花②南燕双归万户春③时雨催红万树花④旭日光辉照万家
6.(8分)在“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中,小鄂和小汉组织了“亲近诗文·创意小制作”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一【为教室布置“对话经典”墙贴】:可以选用如“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诗经》篇目中的经典诗句贴墙,配以现代流行音乐进行咏唱,领略经典之美。
任务二【制作小书灯】:可以将《桃花源记》中“④黄发垂髫,⑤并怡然自乐”,以老少的快乐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名句,用毛笔书写在灯罩上,暮色四合时点亮灯,给人雅致又温情的感觉。
任务三【制作书签】:可以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的两句诗“气蒸云梦泽,⑥波撼岳阳城”题在书签上;也可以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⑦海内存知己,⑧天涯若比邻”题在书签上,送给即将分别的伙伴,愿友谊长存!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7—8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7.(2分)全诗用“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描绘了湖上亭一派宜人的景色。
8.(2分)古诗最后一句“啼”字表面是写黄莺的叫声,同时也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离别的啼哭,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去内心的感伤(或对湖上亭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A)。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商人白有功言:在泺(luò)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B)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
被犬身,便令跨坐。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
剧①,镫而腹藏,腰而尾赘②,跪拜起立,灵变不讹。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C)。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学解马,作诸剧: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
②镫而腹藏,腰而尾赘:时而蹬藏于犬腹之下,时而从狗背跃至狗尾。
9.(4分)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文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尝贻余核舟一 根据语境推断(联系上下文) (1)赠送
见一人荷竹簏 成语参考法(荷枪实弹) (2)扛、肩负
昭君频频回顾 课内迁移法(元方入门不顾) (3)回头看
别取一木雕儿 查阅词典法(①分,分开。②离别,告别。③另,另外) (4)另外(填汉字)
10.(2分)请将“之”“者”“于”还原到文中的括号内。A(之)B(于)C(者)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
[答案]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安置已,叱犬疾奔。
布置完毕后,大声呵斥狗迅速地奔跑。
13.(4分)【甲】【乙】两文所表达的主题有何相似之处?
【甲】【乙】两文都赞扬了我国民间工艺匠人精湛的技艺和杰出的才能(2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2分)。
I解析]附【乙】文参考译文:
商人白有功说:在泺口河上,看见一人背着竹篓,牵着两条很大的狗。从他的背篓里取出木雕美人,一尺多高,手和眼睛都能转动,(容貌)装扮就像活的(一般)。又用锦缎做的小鞍垫披在狗的身上,然后就让木雕美人跨坐在上面。布置完毕后,大声呵斥狗迅速地奔跑。(木雕)美人自己立起,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时而蹬藏于犬腹之下,时而从狗背跃至狗尾。(在狗身上)叩拜起立,灵活变化没有一点差错。又作昭君出塞的样子,(他)另外取出一个木雕,(在其身上)插上野鸡的翎子,(为其)披上羊皮做的裘衣,骑在(另一只)狗上跟随在(作昭君的那个木雕)后面。(扮作)昭君(的木雕)频频回头,(穿着)羊裘衣(的木雕在后面)扬鞭(在后面)追赶,真像是活生生的人一样。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为什么口音很难改变
①说着同一种语言的人,口音却可能千差万别。口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口音形成后很难改变?
②环境对于语言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分散在不同的地理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形成特定的发音方式。说着同样语言的一群人如果被分为两部分,分别在两个孤立的岛上生活,随着时间流逝,地理距离与社会隔离会让他们发展出各自的方言或口音,甚至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③一些专家认为,口音还与地方气候有关。例如,西北地区海拔高,空气干燥,声波传播远,故语音高亢嘹亮;四川盆地气候湿度大,声波衰减快,故四川话尾音粗长而通透;江浙地区气候温润,故语速快,声音清越;广东湿热,海风大,故鼻音重;东北气候寒凉,吸气慢,呼气快,主要靠嘴呼吸,口音也是口腔共鸣多,鼻腔共鸣少。
④人的口音一般是在幼时形成的,随着年龄增大,想改掉口音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在婴幼儿阶段,我们的大脑中有着极为丰富和敏感的神经突触,使得我们具有强大的语言学习能力。然而,在青春期结束后,学习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学习新语言的能力会逐渐下降。
有实验证明,人脑纹状皮层的神经突触增长最旺盛的时期是在人出生2—4个月,在出生后8—12个月的时候达到顶峰,这个时候婴幼儿的神经突触比成年人要多50%左右,随后神经突触慢慢减少。到十多岁时,
会丧失40%的神经突触。这些丧失的神经突触是被大脑自动修剪掉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人生的早期阶段,我们有语言本能,能够轻松学会几种语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本能就会减弱。普通人在十多岁之后,语言学习变得不那么容易、自然。因此,一个人成年后很难改变他幼年形成的口音。
⑤我们还会发现:大多数中国人说外语总是改不了中式发音,大多数外国人说中文也有很奇怪的口音。这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日本人说英语、印度人说英语也带有独特的发音。
⑥为什么我们很难说一口纯正的外语?人在幼时学习母语,一开始都是吞吞吐吐的,这是因为幼儿刚开始用口腔肌肉练习发音,后来练得越来越熟练,口腔的肌肉已经形成下意识的动作了,自然就伶牙俐齿了。而当我们成年后学习外语时,发音时口腔肌肉已经习惯用母语的发音方式了。这就是为何成年人矫正口音十分困难的原因。因为我们的母语会干扰外语发音。成年人学习外语时,听到外语发音,大脑首先会在自己熟悉的母语发音中去寻找与之相似的音,然后会认为听到的这个音就是母语中的某个音。如日本人说英语r、l不分,不是
因为舌头硬,也不是口腔结构有问题,而是因为日语里也有个r,这个r的发音介乎于英语的r和l之间,干扰了他们对英语r、l的识别。而印度人说英语口音很重,因为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有庞大的英语使用群体,有标准的用本地文字表示英语的方式,这使得印度的英语口音独特而稳定。
(选自《现代中学生》2023年第9期,有删改)
14.(2分)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
A.环境会影响语言,说着同样语言的人被分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生活必定发展出不同的方言。
B.我们有强大的语言学习能力,得益于婴幼儿阶段大脑中有着极为丰富和敏感的神经突触。
C.大多数中国人说外语改不了中式发音,大多数外国人说中文有奇怪口音,这是普遍现象。
D.人幼时学母语能从吞吞吐吐到伶牙俐齿,是因口腔肌肉经过发音练习已形成下意识动作。
[解析]A项,由第②段“说着同样语言的一群人如果被分为两部分,分别在两个孤立的岛上生活,随着时间流逝,地理距离与社会隔离会让他们发展出各自的方言或口音,甚至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可知,文中是一种推测的语气,选项“必定”说法绝对化。
15.(3分)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例如,西北地区海拔高,空气干燥,声波传播远,故语音高亢嘹亮;四川盆地气候湿度大,声波衰减快,故四川话尾音粗长而通透;江浙地区气候温润,故语速快,声音清越。
举例子。(1分)通过列举西北地区、四川盆地、江浙地区的气候及口音特点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口音与地方气候有关”,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分)
16.(2分)唐代诗人贺知章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请用本文内容来说明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的原因。
①人的口音一般是在幼时形成的,随着年龄增大,想改掉口音并不容易;②人在十多岁后,神经突触慢慢减少,语言本能会减弱,语言学习变得不那么容易、自然;③人成年后,发音时口腔肌肉已经习惯用母语的发音方式,矫正口音十分困难。由此可说明诗句所言“乡音无改”的原因。(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2024·浙江宁波期末)
桃花源在哪里梁衡
①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桃花源记》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②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福建武夷山区。从福州出发过永安县,车停在路边,有指示牌:桃花源。我说这柏油马路一条、石山一座,
怎么是桃花源?主人说:“不急,先请下车。”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峰荡漾,胸爽如洗。
③再沿路北上就是著名的武夷山。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的石山顶,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这时席地而坐,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云,悠然自得。草坪上散摆着些茶桌,武夷山的“大红袍”茶海内知名,你在这里尽可细品杯中乾坤,把玩手中岁月。那天我正低头品茗,忽听有人呼唤,隔数桌之外走过一人,原来是十多年未见的一位朋友,
不期在此相遇。我们相抱而呼,以茶代酒,痛饮一番。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着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
④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
⑤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⑥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上引吭高歌。还有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⑦那天演的还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界。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你不得不承
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
⑧一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席间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⑨桃花源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选自梁衡《心中的桃花源》,有删改)
17.(3分)【探·桃源之境】请你跟随作者的脚步,探寻文中两处桃花源,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桃花源 所至所见 所感
福建武夷山 溯流探源——登石山顶——(2)赏景品茗——旧友重逢 “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着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
恩施(1)武陵山(区) 洞中观歌舞——农家吃酒食 (3)“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桃花源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填文中原句)
18.(3分)【寻·桃源之地】文章标题为《桃花源在哪里》,某同学提议说修改为《寻找桃花源》,请你回答是否可以,并阐明理由。
不可以。“桃花源在哪里”是一个疑问句,文章标题以疑问形式展开(1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起到了引导人们寻找桃花源的作用(1分)。改为“寻找桃花源”则过于直接(1分),因此不能修改。
19.(3分)【品·桃源之美】文章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请以第②段中画线句为例,赏析这种语言风格的作用。
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峰荡漾,胸爽如洗。
四字短语典雅而富有韵味,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神似的景物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更好地切合了桃花源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主题。(3分,意思对即可)
20.(3分)【创·桃源之遇】奇思妙想拍摄梁衡与陶渊明相遇的场景。为了帮助小组同学更好地表演,请你发挥想象描述陶渊明身处今日“桃花源”的状态(如神情、动作、心理等)。
陶渊明身处今日的桃花源,神情悠然自得。他轻轻闭上眼睛,深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睁开眼后,他目光柔和地扫过四周的风景,似乎被这里的宁静和美丽所打动。他嘴角微扬,露出满足而欣慰的笑容,仿佛心中的理想世界在此刻得到了完美呈现。(3分,想象合理即可)
(五)(2024·荆州期中改编)近日,某校八年级(3)班邀请你参加围绕《经典常谈》举办的读书交流会。请阅读下面的名著《经典常谈》选段,完成21—24题。
【甲】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
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
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乙】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
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21.(2分)读到【甲】段最后一句“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小文不太理解,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该句的含义。
①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②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22.(2分)根据【乙】段中“诗言志”的启示,同学们选择《诗经》中的名句,对其进行解读。下列对“诗言志”的育人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诉我们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诉我们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
C.“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告诉我们可以用另一方的事物打败眼前令自己为难的事物。
D.“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告诉我们要追求正直、光明磊落的道德行为和精神境界。
[解析]C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意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常用来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而不是用另一方的事物打败眼前令自己为难的事物。
23.(2分)在读书交流会上,同学探讨阅读方法。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阅读方法,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如果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去读读《〈说文解字〉第一》。
B.读《经典常谈》,不能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之类,而要“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C.阅读《经典常谈》,要提倡古人“尊古”“崇古”的旧习,精读整本书,从而达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
D.一个同学对古代的“说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去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解析]C项,《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普及经典文化而写的著作,我们阅读时应该以现代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经典,而不是盲目提倡古人“尊古”“崇古”的旧习。
24.(2分)阅读心得分享环节即将开始,请你从《经典常谈》中选择一则自己喜欢的篇目,参照示例,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论语》思想深刻,涵盖了儒家的礼、义、智、信、忠、孝、悌等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示例】我最喜欢《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字典,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工具书。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几种常见的分析字义的方法,了解到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从而对汉字进行寻根溯源。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良好的沟通方式、恰当的交流言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班级组织同学们分享沟通交流的技巧,请你从下面两个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当我们想表达一个观点时,如何能让人信服呢?老师给出了下面的方法提示,并邀请你给同学们示范。请你寻找材料,结合方法提示论证“做事需专一,不可三心二意”的观点。(80字左右)
方法提示 方法一:引用经典名著中的精辟见解或援用名人名言,经典名言是有公信力的 方法二:列举具体的、典型的事例,以表明该观点的提出是有例可循的
【示例】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任何人成功的背后都需要付出专心的投入与辛劳的汗水。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涮笔的水池都被染黑了。最终,王羲之成为一代“书圣”。是用心专一成就了王羲之深厚的书法造诣。
任务二:请根据下图向同学们说明倾听的注意事项,以提高交流的效率。(80字左右)
【示例】同学们,别人说话时,我们应该认真倾听。人要坐端正,身体朝向说话的人且不要乱动,眼睛要看着对方。倾听过程中,可以点头表示回应,可以整理听到的内容,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看法。如有疑问,可以提出。
26.(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请以《生活因沟通而多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沟通交流。对话山水,我们品悟自然,陶冶性情;对话他人,我们体会生活,学会成长;对话经典,我们浸润文化,启迪心灵……请将《一次的对话》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调查显示,约有60%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现实生活中,亲子之间存在隔阂的现象并不鲜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有效沟通似乎成了难题。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你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第3单元测试03
范围:第3单元(建议用时: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习完第三单元,八年级(2)班举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甲】千百年来,无数优秀的诗人发展和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他们的诗成为一代代人心灵的寄托。无论是(yìlì)的巍巍青山,还是(liúshì)的悠悠江水,又或是凋零的片片落叶……当它们遇到了诗人,便有了悲喜,有了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栖息在诗的国度,感受翩然而至的诗意,追溯过去的时光。【乙】相信这次活动一定会点燃大家品味诗歌、创作诗歌。
1.(4分)以上是小鄂同学写的开场白,部分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他拿不准,请你帮助他填写完整。
yìlì屹立liúshì流逝栖息··qīxī追溯··zhuīsù
2.(2分)【甲】【乙】两句均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甲】“发展”和“继承”换位置。【乙】在“创作诗歌”后面加上“的热情”。
3.(2分)在学习《桃花源记》的过程中,小鄂读到“缘溪行”时,觉得“缘”字颇有意思,于是查找了该字的早期写法(如右图)。根据解释,“缘”字由“糸”和“彖”构成,“糸”指“布帛”,“彖”本义指猪嘴,它上吻部比下吻部大,而能半包住下吻部,引申为“包边”。那么,“缘”的本义是:衣服的包边。
4.(2分)小汉注意到“缘”的同音字“源”,查找后发现二者均有多种义项。请结合材料,正确选择“缘”和“源”,填在下列诗句中的横线处。
字形 义项 填空
缘 ①缘故。②边。③缘分。④沿着,顺着 (1)不是将心就无事,都缘无事可关心。 (2)云起难知处,泉流自有源。 (3)寂寂缘岩畔,相期无数人。 (4)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
源 ①水流起头的地方。 ②来源。③姓
5.(2分)学习完本单元关于自然美景的文章,小汉撰写了描绘山水风光的对联,如“春风吹绿千枝柳”,请为他选择对应的下联,并将其工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写汉字):时雨催红万树花
①夜雨瞒人去润花②南燕双归万户春③时雨催红万树花④旭日光辉照万家
6.(8分)在“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中,小鄂和小汉组织了“亲近诗文·创意小制作”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一【为教室布置“对话经典”墙贴】:可以选用如“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诗经》篇目中的经典诗句贴墙,配以现代流行音乐进行咏唱,领略经典之美。
任务二【制作小书灯】:可以将《桃花源记》中“④黄发垂髫,⑤并怡然自乐”,以老少的快乐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名句,用毛笔书写在灯罩上,暮色四合时点亮灯,给人雅致又温情的感觉。
任务三【制作书签】:可以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的两句诗“气蒸云梦泽,⑥波撼岳阳城”题在书签上;也可以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⑦海内存知己,⑧天涯若比邻”题在书签上,送给即将分别的伙伴,愿友谊长存!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7—8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7.(2分)全诗用“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描绘了湖上亭一派宜人的景色。
8.(2分)古诗最后一句“啼”字表面是写黄莺的叫声,同时也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离别的啼哭,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去内心的感伤(或对湖上亭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A)。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商人白有功言:在泺(luò)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B)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
被犬身,便令跨坐。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
剧①,镫而腹藏,腰而尾赘②,跪拜起立,灵变不讹。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C)。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学解马,作诸剧: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
②镫而腹藏,腰而尾赘:时而蹬藏于犬腹之下,时而从狗背跃至狗尾。
9.(4分)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文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尝贻余核舟一 根据语境推断(联系上下文) (1)赠送
见一人荷竹簏 成语参考法(荷枪实弹) (2)扛、肩负
昭君频频回顾 课内迁移法(元方入门不顾) (3)回头看
别取一木雕儿 查阅词典法(①分,分开。②离别,告别。③另,另外) (4)另外(填汉字)
10.(2分)请将“之”“者”“于”还原到文中的括号内。A(之)B(于)C(者)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
[答案]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安置已,叱犬疾奔。
布置完毕后,大声呵斥狗迅速地奔跑。
13.(4分)【甲】【乙】两文所表达的主题有何相似之处?
【甲】【乙】两文都赞扬了我国民间工艺匠人精湛的技艺和杰出的才能(2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2分)。
I解析]附【乙】文参考译文:
商人白有功说:在泺口河上,看见一人背着竹篓,牵着两条很大的狗。从他的背篓里取出木雕美人,一尺多高,手和眼睛都能转动,(容貌)装扮就像活的(一般)。又用锦缎做的小鞍垫披在狗的身上,然后就让木雕美人跨坐在上面。布置完毕后,大声呵斥狗迅速地奔跑。(木雕)美人自己立起,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时而蹬藏于犬腹之下,时而从狗背跃至狗尾。(在狗身上)叩拜起立,灵活变化没有一点差错。又作昭君出塞的样子,(他)另外取出一个木雕,(在其身上)插上野鸡的翎子,(为其)披上羊皮做的裘衣,骑在(另一只)狗上跟随在(作昭君的那个木雕)后面。(扮作)昭君(的木雕)频频回头,(穿着)羊裘衣(的木雕在后面)扬鞭(在后面)追赶,真像是活生生的人一样。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为什么口音很难改变
①说着同一种语言的人,口音却可能千差万别。口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口音形成后很难改变?
②环境对于语言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分散在不同的地理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形成特定的发音方式。说着同样语言的一群人如果被分为两部分,分别在两个孤立的岛上生活,随着时间流逝,地理距离与社会隔离会让他们发展出各自的方言或口音,甚至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③一些专家认为,口音还与地方气候有关。例如,西北地区海拔高,空气干燥,声波传播远,故语音高亢嘹亮;四川盆地气候湿度大,声波衰减快,故四川话尾音粗长而通透;江浙地区气候温润,故语速快,声音清越;广东湿热,海风大,故鼻音重;东北气候寒凉,吸气慢,呼气快,主要靠嘴呼吸,口音也是口腔共鸣多,鼻腔共鸣少。
④人的口音一般是在幼时形成的,随着年龄增大,想改掉口音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在婴幼儿阶段,我们的大脑中有着极为丰富和敏感的神经突触,使得我们具有强大的语言学习能力。然而,在青春期结束后,学习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学习新语言的能力会逐渐下降。
有实验证明,人脑纹状皮层的神经突触增长最旺盛的时期是在人出生2—4个月,在出生后8—12个月的时候达到顶峰,这个时候婴幼儿的神经突触比成年人要多50%左右,随后神经突触慢慢减少。到十多岁时,
会丧失40%的神经突触。这些丧失的神经突触是被大脑自动修剪掉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人生的早期阶段,我们有语言本能,能够轻松学会几种语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本能就会减弱。普通人在十多岁之后,语言学习变得不那么容易、自然。因此,一个人成年后很难改变他幼年形成的口音。
⑤我们还会发现:大多数中国人说外语总是改不了中式发音,大多数外国人说中文也有很奇怪的口音。这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日本人说英语、印度人说英语也带有独特的发音。
⑥为什么我们很难说一口纯正的外语?人在幼时学习母语,一开始都是吞吞吐吐的,这是因为幼儿刚开始用口腔肌肉练习发音,后来练得越来越熟练,口腔的肌肉已经形成下意识的动作了,自然就伶牙俐齿了。而当我们成年后学习外语时,发音时口腔肌肉已经习惯用母语的发音方式了。这就是为何成年人矫正口音十分困难的原因。因为我们的母语会干扰外语发音。成年人学习外语时,听到外语发音,大脑首先会在自己熟悉的母语发音中去寻找与之相似的音,然后会认为听到的这个音就是母语中的某个音。如日本人说英语r、l不分,不是
因为舌头硬,也不是口腔结构有问题,而是因为日语里也有个r,这个r的发音介乎于英语的r和l之间,干扰了他们对英语r、l的识别。而印度人说英语口音很重,因为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有庞大的英语使用群体,有标准的用本地文字表示英语的方式,这使得印度的英语口音独特而稳定。
(选自《现代中学生》2023年第9期,有删改)
14.(2分)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
A.环境会影响语言,说着同样语言的人被分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生活必定发展出不同的方言。
B.我们有强大的语言学习能力,得益于婴幼儿阶段大脑中有着极为丰富和敏感的神经突触。
C.大多数中国人说外语改不了中式发音,大多数外国人说中文有奇怪口音,这是普遍现象。
D.人幼时学母语能从吞吞吐吐到伶牙俐齿,是因口腔肌肉经过发音练习已形成下意识动作。
[解析]A项,由第②段“说着同样语言的一群人如果被分为两部分,分别在两个孤立的岛上生活,随着时间流逝,地理距离与社会隔离会让他们发展出各自的方言或口音,甚至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可知,文中是一种推测的语气,选项“必定”说法绝对化。
15.(3分)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例如,西北地区海拔高,空气干燥,声波传播远,故语音高亢嘹亮;四川盆地气候湿度大,声波衰减快,故四川话尾音粗长而通透;江浙地区气候温润,故语速快,声音清越。
举例子。(1分)通过列举西北地区、四川盆地、江浙地区的气候及口音特点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口音与地方气候有关”,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分)
16.(2分)唐代诗人贺知章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请用本文内容来说明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的原因。
①人的口音一般是在幼时形成的,随着年龄增大,想改掉口音并不容易;②人在十多岁后,神经突触慢慢减少,语言本能会减弱,语言学习变得不那么容易、自然;③人成年后,发音时口腔肌肉已经习惯用母语的发音方式,矫正口音十分困难。由此可说明诗句所言“乡音无改”的原因。(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2024·浙江宁波期末)
桃花源在哪里梁衡
①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桃花源记》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②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福建武夷山区。从福州出发过永安县,车停在路边,有指示牌:桃花源。我说这柏油马路一条、石山一座,
怎么是桃花源?主人说:“不急,先请下车。”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峰荡漾,胸爽如洗。
③再沿路北上就是著名的武夷山。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的石山顶,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这时席地而坐,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云,悠然自得。草坪上散摆着些茶桌,武夷山的“大红袍”茶海内知名,你在这里尽可细品杯中乾坤,把玩手中岁月。那天我正低头品茗,忽听有人呼唤,隔数桌之外走过一人,原来是十多年未见的一位朋友,
不期在此相遇。我们相抱而呼,以茶代酒,痛饮一番。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着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
④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
⑤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⑥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上引吭高歌。还有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⑦那天演的还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界。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你不得不承
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
⑧一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席间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⑨桃花源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选自梁衡《心中的桃花源》,有删改)
17.(3分)【探·桃源之境】请你跟随作者的脚步,探寻文中两处桃花源,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桃花源 所至所见 所感
福建武夷山 溯流探源——登石山顶——(2)赏景品茗——旧友重逢 “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着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
恩施(1)武陵山(区) 洞中观歌舞——农家吃酒食 (3)“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桃花源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填文中原句)
18.(3分)【寻·桃源之地】文章标题为《桃花源在哪里》,某同学提议说修改为《寻找桃花源》,请你回答是否可以,并阐明理由。
不可以。“桃花源在哪里”是一个疑问句,文章标题以疑问形式展开(1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起到了引导人们寻找桃花源的作用(1分)。改为“寻找桃花源”则过于直接(1分),因此不能修改。
19.(3分)【品·桃源之美】文章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请以第②段中画线句为例,赏析这种语言风格的作用。
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峰荡漾,胸爽如洗。
四字短语典雅而富有韵味,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神似的景物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更好地切合了桃花源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主题。(3分,意思对即可)
20.(3分)【创·桃源之遇】奇思妙想拍摄梁衡与陶渊明相遇的场景。为了帮助小组同学更好地表演,请你发挥想象描述陶渊明身处今日“桃花源”的状态(如神情、动作、心理等)。
陶渊明身处今日的桃花源,神情悠然自得。他轻轻闭上眼睛,深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睁开眼后,他目光柔和地扫过四周的风景,似乎被这里的宁静和美丽所打动。他嘴角微扬,露出满足而欣慰的笑容,仿佛心中的理想世界在此刻得到了完美呈现。(3分,想象合理即可)
(五)(2024·荆州期中改编)近日,某校八年级(3)班邀请你参加围绕《经典常谈》举办的读书交流会。请阅读下面的名著《经典常谈》选段,完成21—24题。
【甲】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
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
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乙】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
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21.(2分)读到【甲】段最后一句“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小文不太理解,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该句的含义。
①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②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22.(2分)根据【乙】段中“诗言志”的启示,同学们选择《诗经》中的名句,对其进行解读。下列对“诗言志”的育人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诉我们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诉我们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
C.“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告诉我们可以用另一方的事物打败眼前令自己为难的事物。
D.“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告诉我们要追求正直、光明磊落的道德行为和精神境界。
[解析]C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意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常用来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而不是用另一方的事物打败眼前令自己为难的事物。
23.(2分)在读书交流会上,同学探讨阅读方法。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阅读方法,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如果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去读读《〈说文解字〉第一》。
B.读《经典常谈》,不能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之类,而要“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C.阅读《经典常谈》,要提倡古人“尊古”“崇古”的旧习,精读整本书,从而达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
D.一个同学对古代的“说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去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解析]C项,《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普及经典文化而写的著作,我们阅读时应该以现代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经典,而不是盲目提倡古人“尊古”“崇古”的旧习。
24.(2分)阅读心得分享环节即将开始,请你从《经典常谈》中选择一则自己喜欢的篇目,参照示例,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包含了孔子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论语》思想深刻,涵盖了儒家的礼、义、智、信、忠、孝、悌等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示例】我最喜欢《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大字典,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工具书。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几种常见的分析字义的方法,了解到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从而对汉字进行寻根溯源。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良好的沟通方式、恰当的交流言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班级组织同学们分享沟通交流的技巧,请你从下面两个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当我们想表达一个观点时,如何能让人信服呢?老师给出了下面的方法提示,并邀请你给同学们示范。请你寻找材料,结合方法提示论证“做事需专一,不可三心二意”的观点。(80字左右)
方法提示 方法一:引用经典名著中的精辟见解或援用名人名言,经典名言是有公信力的 方法二:列举具体的、典型的事例,以表明该观点的提出是有例可循的
【示例】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任何人成功的背后都需要付出专心的投入与辛劳的汗水。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涮笔的水池都被染黑了。最终,王羲之成为一代“书圣”。是用心专一成就了王羲之深厚的书法造诣。
任务二:请根据下图向同学们说明倾听的注意事项,以提高交流的效率。(80字左右)
【示例】同学们,别人说话时,我们应该认真倾听。人要坐端正,身体朝向说话的人且不要乱动,眼睛要看着对方。倾听过程中,可以点头表示回应,可以整理听到的内容,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看法。如有疑问,可以提出。
26.(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请以《生活因沟通而多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沟通交流。对话山水,我们品悟自然,陶冶性情;对话他人,我们体会生活,学会成长;对话经典,我们浸润文化,启迪心灵……请将《一次的对话》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调查显示,约有60%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现实生活中,亲子之间存在隔阂的现象并不鲜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有效沟通似乎成了难题。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你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7张PPT)
统编八下语文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统编版八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语文第3单元测试03
范围:第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习完第三单元,八年级(2)班举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
动,请你来参加。
【甲】千百年来,无数优秀的诗人发展和继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他们的诗成为一代代人心灵的寄托。无论是(yìlì)的巍巍青山,还是
(liúshì)的悠悠江水,又或是凋零的片片落叶……当它们遇到了诗人,
便有了悲喜,有了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栖息在
诗的国度,感受翩然而至的诗意,追溯过去的时光。【乙】相信这次
活动一定会点燃大家品味诗歌、创作诗歌。
1.(4分)以上是小鄂同学写的开场白,部分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他拿
不准,请你帮助他填写完整。
yìlì______ liúshì______ 栖息_____ 追溯 _______
屹立
流逝
qīxī
zhuīsù
2.(2分)【甲】【乙】两句均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甲】“发展”和“继承”换位置。【乙】在“创作诗歌”后面加上“的热情”。
3.(2分)在学习《桃花源记》的过程中,小鄂读到“缘溪行”时,觉得
“缘”字颇有意思,于是查找了该字的早期写法(如右图)。根据解释,
“缘”字由“糸”和“彖”构成,“糸”指“布帛”,“彖”本义指猪嘴,它上吻
部比下吻部大,而能半包住下吻部,引申为“包边”。那么,“缘”的本
义是:____________。
衣服的包边
4.(2分)小汉注意到“缘”的同音字“源”,查找后发现二者均有多种义
项。请结合材料,正确选择“缘”和“源”,填在下列诗句中的横线处。
字形 义项 填空
缘 ①缘故。②边。③缘 分。④沿着,顺着 (1)不是将心就无事,都____无事可
关心。
(2)云起难知处,泉流自有____。
(3)寂寂____岩畔,相期无数人。
(4)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____。
源 ①水流起头的地方。 ②来源。③姓 缘
源
缘
源
5.(2分)学习完本单元关于自然美景的文章,小汉撰写了描绘山水风
光的对联,如“春风吹绿千枝柳”,请为他选择对应的下联,并将其工
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写汉字):________________
①夜雨瞒人去润花 ②南燕双归万户春 ③时雨催红万树花 ④旭日光辉
照万家
时雨催红万树花
6.(8分)在“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中,小鄂和小汉组织了“亲近诗
文·创意小制作”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任务一【为教室布置“对话经典”墙贴】:可以选用如“①__________,
白露为霜”“②__________,悠悠我心”“③__________,君子好逑”等
《诗经》篇目中的经典诗句贴墙,配以现代流行音乐进行咏唱,领略
经典之美。
蒹葭苍苍
青青子衿
窈窕淑女
任务二【制作小书灯】:可以将《桃花源记》中“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以老少的快乐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名句,用
毛笔书写在灯罩上,暮色四合时点亮灯,给人雅致又温情的感觉。
任务三【制作书签】:可以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汹
涌澎湃的磅礴气势的两句诗“气蒸云梦泽,⑥____________”题在书签
上;也可以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⑦____________,⑧
____________”题在书签上,送给即将分别的伙伴,愿友谊长存!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波撼岳阳城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7—8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7.(2分)全诗用“柳条”“______”“______”等意象,描绘了湖上亭一派
宜人的景色。
藤蔓
黄莺
8.(2分)古诗最后一句“啼”字表面是写黄莺的叫声,同时也很自然地
让人联想到离别的啼哭,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即将离去内心的感伤(或对湖上亭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
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
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
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A)。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商人白有功言:在泺(luò)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
(B)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
被犬身,便令跨坐。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
剧,镫而腹藏,腰而尾赘 ,跪拜起立,灵变不讹。又作昭君出塞,
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
扬鞭追逐,真如生(C)。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 ①学解马,作诸剧: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
②镫而腹藏,腰而尾赘:时而蹬藏于犬腹之下,时而从狗背跃至狗尾。
9.(4分)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言文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尝贻余核舟一 根据语境推断(联系上下文) (1)______
见一人荷竹簏 成语参考法(荷枪实弹) (2)__________
昭君频频回顾 课内迁移法(元方入门不顾) (3)________
别取一木雕儿 查阅词典法(①分,分开。② 离别,告别。③另,另外) (4)______
(填汉字)
赠送
扛、肩负
回头看
另外
10.(2分) 请将“之”“者”“于”还原到文中的括号内。
A( ) B( ) C( )
之
于
者
11.(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在 泺 口 河 上 见 一 人 荷 竹 簏 牵 巨 犬 二
[答案] 在 泺 口 河 上/见 一 人 荷 竹 簏/牵 巨 犬 二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安置已,叱犬疾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完毕后,大声呵斥狗迅速地奔跑。
13.(4分)【甲】【乙】两文所表达的主题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都赞扬了我国民间工艺匠人精湛的技艺和杰出的才
能(2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
的卓越成就(2分)。
[解析] 附【乙】文参考译文:
商人白有功说:在泺口河上,看见一人背着竹篓,牵着两条很大
的狗。从他的背篓里取出木雕美人,一尺多高,手和眼睛都能转动,
(容貌)装扮就像活的(一般)。又用锦缎做的小鞍垫披在狗的身上,
然后就让木雕美人跨坐在上面。布置完毕后,大声呵斥狗迅速地奔跑。
(木雕)美人自己立起,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时而蹬
藏于犬腹之下,时而从狗背跃至狗尾。(在狗身上)叩拜起立,灵活
变化没有一点差错。又作昭君出塞的样子,(他)另外取出一个木雕,
(在其身上)插上野鸡的翎子,(为其)披上羊皮做的裘衣,骑在
(另一只)狗上跟随在(作昭君的那个木雕)后面。(扮作)昭君
(的木雕)频频回头,(穿着)羊裘衣(的木雕在后面)扬鞭
(在后面)追赶,真像是活生生的人一样。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为什么口音很难改变
①说着同一种语言的人,口音却可能千差万别。口音是怎样形成
的?为什么口音形成后很难改变?
②环境对于语言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分散在不同的地理空间,随
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形成特定的发音方式。说着同样语言的一群人
如果被分为两部分,分别在两个孤立的岛上生活,随着时间流逝,地
理距离与社会隔离会让他们发展出各自的方言或口音,甚至像是两种
完全不同的语言。
③一些专家认为,口音还与地方气候有关。例如,西北地区海拔
高,空气干燥,声波传播远,故语音高亢嘹亮;四川盆地气候湿度大,
声波衰减快,故四川话尾音粗长而通透;江浙地区气候温润,故语速
快,声音清越;广东湿热,海风大,故鼻音重;东北气候寒凉,吸气
慢,呼气快,主要靠嘴呼吸,口音也是口腔共鸣多,鼻腔共鸣少。
④人的口音一般是在幼时形成的,随着年龄增大,想改掉口音并
不容易。这是因为在婴幼儿阶段,我们的大脑中有着极为丰富和敏感
的神经突触,使得我们具有强大的语言学习能力。然而,在青春期结
束后,学习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学习新语言的能力会逐渐下降。
有实验证明,人脑纹状皮层的神经突触增长最旺盛的时期是在人出生
2—4个月,在出生后8—12个月的时候达到顶峰,这个时候婴幼儿的神
经突触比成年人要多50%左右,随后神经突触慢慢减少。到十多岁时,
会丧失40%的神经突触。这些丧失的神经突触是被大脑自动修剪掉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人生的早期阶段,我们有语言本能,能够轻松学会几
种语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本能就会减弱。普通人在十多岁之
后,语言学习变得不那么容易、自然。因此,一个人成年后很难改变
他幼年形成的口音。
⑤我们还会发现:大多数中国人说外语总是改不了中式发音,大
多数外国人说中文也有很奇怪的口音。这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如
日本人说英语、印度人说英语也带有独特的发音。
⑥为什么我们很难说一口纯正的外语?人在幼时学习母语,一开
始都是吞吞吐吐的,这是因为幼儿刚开始用口腔肌肉练习发音,后来
练得越来越熟练,口腔的肌肉已经形成下意识的动作了,自然就伶牙
俐齿了。而当我们成年后学习外语时,发音时口腔肌肉已经习惯用母
语的发音方式了。这就是为何成年人矫正口音十分困难的原因。因为
我们的母语会干扰外语发音。成年人学习外语时,听到外语发音,大
脑首先会在自己熟悉的母语发音中去寻找与之相似的音,然后会认为
听到的这个音就是母语中的某个音。如日本人说英语r、l不分,不是
因为舌头硬,也不是口腔结构有问题,而是因为日语里也有个r,这个
r的发音介乎于英语的r和l之间,干扰了他们对英语r、l的识别。而印
度人说英语口音很重,因为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有庞大的英语使
用群体,有标准的用本地文字表示英语的方式,这使得印度的英语口音
独特而稳定。
(选自《现代中学生》2023年第9期,有删改)
14.(2分)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A. 环境会影响语言,说着同样语言的人被分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生活必
定发展出不同的方言。
B. 我们有强大的语言学习能力,得益于婴幼儿阶段大脑中有着极为丰
富和敏感的神经突触。
C. 大多数中国人说外语改不了中式发音,大多数外国人说中文有奇怪
口音,这是普遍现象。
D. 人幼时学母语能从吞吞吐吐到伶牙俐齿,是因口腔肌肉经过发音练
习已形成下意识动作。
[解析] A项,由第②段“说着同样语言的一群人如果被分为两部分,分
别在两个孤立的岛上生活,随着时间流逝,地理距离与社会隔离会让
他们发展出各自的方言或口音,甚至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可知,
文中是一种推测的语气,选项“必定”说法绝对化。
15.(3分)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例如,西北地区海拔高,空气干燥,声波传播远,故语音高亢嘹
亮;四川盆地气候湿度大,声波衰减快,故四川话尾音粗长而通透;
江浙地区气候温润,故语速快,声音清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子。(1分)通过列举西北地区、四川盆地、江浙地区的气候及口
音特点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口音与地方气候有关”,使说明更
具体,更有说服力。(2分)
16.(2分)唐代诗人贺知章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
衰。”请用本文内容来说明诗中所说的“乡音无改”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人的口音一般是在幼时形成的,随着年龄增大,想改掉口音并不容
易;②人在十多岁后,神经突触慢慢减少,语言本能会减弱,语言学
习变得不那么容易、自然;③人成年后,发音时口腔肌肉已经习惯用
母语的发音方式,矫正口音十分困难。由此可说明诗句所言“乡音无改”
的原因。(每点1分,写出两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2024·浙江宁波期末)
桃花源在哪里
梁 衡
①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
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
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
源的牌子。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
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
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
笼罩着的山水。《桃花源记》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
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②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福建武夷山区。从福州出发过永安县,
车停在路边,有指示牌:桃花源。我说这柏油马路一条、石山一座,
怎么是桃花源?主人说:“不急,先请下车。”行几百米,果见一河,
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锦,两山夹岸,绿峰荡漾,
胸爽如洗。
③再沿路北上就是著名的武夷山。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
游”的石山顶,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
青草如茵,草坪尽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
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这时席地而坐,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
云,悠然自得。草坪上散摆着些茶桌,武夷山的“大红袍”茶海内知名,
你在这里尽可细品杯中乾坤,把玩手中岁月。那天我正低头品茗,忽
听有人呼唤,隔数桌之外走过一人,原来是十多年未见的一位朋友,
不期在此相遇。我们相抱而呼,以茶代酒,痛饮一番。我一面感叹世
界之小,又更觉着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
④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
的武陵山区,《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
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
⑤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
没有探出个所以。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
更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
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⑥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
上引吭高歌。还有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
不舍爹娘,不舍闺友。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
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⑦那天演的还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
用唱歌来表达。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
无忧的神仙境界。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你不得不承
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
和审美意境。
⑧一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
滚,一直铺向天边。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
摆桌吃饭。席间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
来人更是十分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
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
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⑨桃花源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选自梁衡《心中的桃花源》,有删改)
17.(3分)【探·桃源之境】请你跟随作者的脚步,探寻文中两处桃花
源,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桃花源 所至所见 所感
福建武夷 山 溯流探源——登 石山顶——(2) __________—— 旧友重逢 “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着桃花
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
隧道。”
赏景品茗
桃花源 所至所见 所感
恩施 (1)___ ________ 洞中观歌舞—— 农家吃酒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文中原句)
武陵山(区)
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桃花源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续表
18.(3分)【寻·桃源之地】文章标题为《桃花源在哪里》,某同学提
议说修改为《寻找桃花源》,请你回答是否可以,并阐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以。“桃花源在哪里”是一个疑问句,文章标题以疑问形式展
开(1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起到了引导人
们寻找桃花源的作用(1分)。改为“寻找桃花源”则过于直接(1分),
因此不能修改。
19.(3分)【品·桃源之美】文章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请以第②段中
画线句为例,赏析这种语言风格的作用。
行几百米,果见一河,溯流而上,渐行渐深,林木葱茏,繁花似
锦,两山夹岸,绿峰荡漾,胸爽如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字短语典雅而富有韵味,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神似的景物描写让读
者身临其境,更好地切合了桃花源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主题。
(3分,意思对即可)
20.(3分)【创·桃源之遇】奇思妙想拍摄梁衡与陶渊明相遇的场景。
为了帮助小组同学更好地表演,请你发挥想象描述陶渊明身处今日“桃
花源”的状态(如神情、动作、心理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身处今日的桃花源,神情悠然自得。他轻轻闭上眼睛,深深呼
吸着清新的空气。睁开眼后,他目光柔和地扫过四周的风景,似乎被
这里的宁静和美丽所打动。他嘴角微扬,露出满足而欣慰的笑容,仿
佛心中的理想世界在此刻得到了完美呈现。(3分,想象合理即可)
(五)(2024·荆州期中改编)近日,某校八年级(3)班邀请你参加
围绕《经典常谈》举办的读书交流会。请阅读下面的名著《经典常谈》
选段,完成21—24题。
【甲】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
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
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
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
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
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
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
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
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
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
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
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乙】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
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
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
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
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
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
人,联合人,增加阅历,以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
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庄子》和《荀子》里都
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21.(2分)读到【甲】段最后一句“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
的智慧’了”,小文不太理解,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该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②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22.(2分)根据【乙】段中“诗言志”的启示,同学们选择《诗经》中
的名句,对其进行解读。下列对“诗言志”的育人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
是( )
C
A.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诉我们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B.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告诉我们为人做事要有始有终,矢志不渝。
C.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告诉我们可以用另一方的事物打败眼前令自
己为难的事物。
D.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告诉我们要追求正直、光明磊落的道德行为
和精神境界。
[解析] C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意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
来雕琢玉器,常用来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而不是用另一方的事
物打败眼前令自己为难的事物。
23.(2分)在读书交流会上,同学探讨阅读方法。下列关于《经典常谈》
的阅读方法,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A. 如果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去
读读《〈说文解字〉第一》。
B. 读《经典常谈》,不能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之类,而
要“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C. 阅读《经典常谈》,要提倡古人“尊古”“崇古”的旧习,精读整本书,
从而达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
D. 一个同学对古代的“说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去读读对这个群
体有着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解析] C项,《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普及经典文化而写的著作,我
们阅读时应该以现代的视角去理解和分析经典,而不是盲目提倡古人
“尊古”“崇古” 的旧习。
24.(2分)阅读心得分享环节即将开始,请你从《经典常谈》中选择
一则自己喜欢的篇目,参照示例,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我最喜欢的经典是《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
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包含了孔
子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论语》思想深刻,涵盖
了儒家的礼、义、智、信、忠、孝、悌等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最喜欢《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著,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大
字典,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工具书。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
几种常见的分析字义的方法,了解到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从而对
汉字进行寻根溯源。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5分)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良好的沟通方式、恰
当的交流言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班级组织同学们分享沟
通交流的技巧,请你从下面两个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当我们想表达一个观点时,如何能让人信服呢?老师给
出了下面的方法提示,并邀请你给同学们示范。请你寻找材料,结合
方法提示论证“做事需专一,不可三心二意”的观点。(80字左右)
方法提示
方法一:引用经典名著中的精辟见解或援用名人名言,经典名言是有
公信力的
方法二:列举具体的、典型的事例,以表明该观点的提出是有例可
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任何人成功的背后都
需要付出专心的投入与辛劳的汗水。王羲之每天挥笔疾书,涮笔的水
池都被染黑了。最终,王羲之成为一代“书圣”。是用心专一成就了王
羲之深厚的书法造诣。
任务二:请根据下图向同学们说明倾听的注意事项,以提高交流
的效率。(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同学们,别人说话时,我们应该认真倾听。人要坐端正,
身体朝向说话的人且不要乱动,眼睛要看着对方。倾听过程中,可以
点头表示回应,可以整理听到的内容,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看法。如有
疑问,可以提出。
26.(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请以《生活因沟通而多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沟通交流。对话山水,
我们品悟自然,陶冶性情;对话他人,我们体会生活,学会成长;对
话经典,我们浸润文化,启迪心灵……请将《一次____的对话》补充
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三: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调查显示,约有60%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
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
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现实生活中,亲子之间存在隔阂的
现象并不鲜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有效沟通似乎成了难题。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你自选角度,
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
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
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 作文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