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母鸡》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4《母鸡》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2 09:3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册《母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的经典状物散文,通过"讨厌→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塑造了负责、慈爱、勇敢的母鸡形象。语言质朴而饱含深情,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是落实"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动物特点"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文本。
二、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
掌握"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语,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运用"之所以...是因为..."句式分析情感变化原因
2. 思维发展: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情感变化脉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 审美鉴赏:
体会情感变化带来的感染力,感受平凡生命的伟大
4. 文化传承:
理解中国文人"以物喻人"的传统,增强对母爱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母鸡形象变化及"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情感变化的合理性与作者的深层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母鸡不同状态的叫声)同学们,这是什么声音?你从叫声中听出了什么情绪?
生1:有的叫声很温柔,像在呼唤小鸡;有的很尖锐,像在报警!
教师: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
课件素材:
母鸡"温柔呼唤""警惕报警"等不同状态的叫声音频
老舍与母鸡的老照片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任务一:情感变化图
1. 速读课文,用"△"标出情感词,完成思维导图:
我对母鸡的态度
讨厌(无病呻吟、欺软怕硬、炫耀成绩)
不敢再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小组讨论:"为什么作者的态度会发生180度转变?"(引导发现"孵出小鸡"这一关键事件)
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 "△" 标出描写作者对母鸡态度的词语,开始!
生 1:我找到 "讨厌" 和 "不敢再讨厌"!
教师:(用磁性贴构建思维导图)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生 2:因为母鸡孵出了小鸡,变得负责了!
教师:你从哪句话发现的?
生 3:"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教师:(在思维导图中标注 "孵出小鸡")这个关键事件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作者的认知之门。
任务二:朗读语气训练
1. 分角色朗读"讨厌"与"不敢再讨厌"部分,用"→"标注情感变化
2. 教师示范"如怨如诉"的朗读(拉长语调,表现厌烦),学生模仿
教师:分角色朗读 "讨厌" 与 "不敢再讨厌" 部分,男生读讨厌部分(皱眉、摆手),女生读尊敬部分(微笑、点头)。(学生朗读)
教师:注意 "如怨如诉" 的发音,跟我读:"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拉长 "没" 字,表现厌烦)
生 4:(模仿)"没完没了!"
教师:读得真像!谁能读出 "不敢再讨厌" 的尊敬语气?
生 5:(庄严地)"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教师:掌声送给这位同学!通过语气变化,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重点段落:第5-8自然段
1. 细节放大镜:
圈出"警戒、预备作战、咕咕紧叫"等动词,讨论:"这些动作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母鸡?"
播放母鸡护雏视频,学生用"母鸡像______,因为______"句式表达
2. 语言密码破译:
对比原句与改句:
原句: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改句:它很负责,也很慈爱
小组辩论:哪种表达更有感染力?为什么?
3. 创意仿写:
用"之所以...是因为..."句式分析母亲的某个行为(示例:妈妈之所以唠叨,是因为担心我的安全)
教师:圈出 "警戒、预备作战、咕咕紧叫" 等动词,这些动作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母鸡?
生 6:像勇敢的战士,保护小鸡!
教师:(播放护雏视频)看!母鸡张开翅膀的样子,你想到了什么?
生 8:像一把大伞,把小鸡都遮住了!
教师:用 "母鸡像______,因为______" 句式表达。
生 7:母鸡像坚固的盾牌,因为它用身体挡住危险!
教师:对比原句和改句,哪种更有感染力?为什么?
生 4:原句好!排比句让我感觉母鸡有很多优点,很伟大!
教师:你从哪里感受到排比的力量?
生 1:"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四个词连用,读起来很有气势!
教师:用 "之所以... 是因为..." 分析妈妈的某个行为。
生 3:妈妈之所以唠叨,是因为担心我感冒!
教师:这个句式不仅能分析母鸡,还能理解我们的父母,真会学以致用!
四、文化溯源(10分钟)
1. 文物中的鸡:展示新石器时代陶鸡、汉代青铜鸡,体会"鸡"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
教师:(展示新石器时代陶鸡)古人为什么把鸡做成陶器?
生 1:因为鸡能报晓,象征光明!
教师:(展示汉代青铜鸡)这只鸡昂首挺胸,有什么寓意?
生 3:象征吉祥如意,生活美好!
文人笔下的鸡:对比陶渊明"鸡鸣桑树颠"与老舍的描写差异
教师:对比陶渊明 "鸡鸣桑树颠" 与老舍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 4:陶渊明写鸡的悠闲,老舍写鸡的负责。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生 5:陶渊明是隐士,喜欢自然;老舍关注母爱的伟大。
3. 母爱辩论会:"母鸡的爱太霸道vs母鸡的爱很伟大"
教师:辩论开始!正方用 "夜间警戒",反方用 "教鸡雏啄食" 作为论据。
正方:母鸡的警惕性让小鸡安全,值得尊敬!
反方:母鸡不让小鸡自己找食物,太束缚了!
教师:正方如何反驳?
生 6:小鸡太小,需要保护,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
反方:但母鸡应该慢慢放手,就像妈妈教我骑自行车!
教师:母鸡的爱既有保护也有教导,就像父母对我们的爱,既温暖又充满期待。
第二课时
一、写法探究(12分钟)
活动一:对比阅读
1. 发放《猫》与《母鸡》对比表格,小组完成:
对比维度 《猫》 《母鸡》
情感变化 始终喜爱(明贬实褒) 先抑后扬(讨厌→尊敬)
描写角度 性格矛盾 行为变化
修辞手法 拟人 排比(负责、慈爱等)
2. 写作公式提炼:
总结"先抑后扬"公式:"前半段贬→关键事件→后半段褒"
教师:(发放对比表格)对比《猫》与《母鸡》,填写"情感变化"和"描写角度"两栏,开始!
生1:《猫》一直喜欢,用拟人手法;《母鸡》先讨厌后尊敬,用排比句。
教师:(展示表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生2:猫的性格矛盾,母鸡的行为变化大。
教师:总结"先抑后扬"公式:前半段贬→关键事件→后半段褒。谁能用这个公式分析"爸爸很严厉"?
生3:爸爸很严厉(贬)→看到他熬夜工作(关键事件)→理解他的爱(褒)!
活动二:幽默语言实验室
1. 改写练习:将"妈妈太唠叨"改写成"先抑后扬"的段落
2. 展示学生作品,用"情感曲线评价表"互评
教师:将"妈妈太唠叨"改写成"先抑后扬"的段落,注意用具体事例。(学生写作)
生4:妈妈成天唠叨(贬)→看到她偷偷帮我整理书包(关键事件)→原来她是关心我(褒)!
教师:用"情感曲线评价表"互评,3星=情感变化明显,2星=基本达标。
生5:给生4的作文3星,因为"偷偷整理书包"的细节很感人!
二、创意表达(15分钟)
任务一:剧本创编
1. 小组选择"讨厌"或"尊敬"场景,改编成微型剧本
2. 提供剧本模板:
场景:院子里
角色:母鸡、老舍、小鸡
母鸡(咕咕叫):咯嗒咯嗒!
老舍(皱眉):成天叫个不停,真讨厌!(小鸡跑过来)
母鸡(张开翅膀):咕咕咕咕!
老舍(愣住):原来它是在保护孩子...
教师:选择"讨厌"或"尊敬"场景,创编剧本,使用"先抑后扬"结构。(学生分组创作)
组1:(院子里)
母鸡:咯嗒咯嗒!
老舍:真讨厌!(小鸡跑过来)
母鸡:咕咕咕咕!
老舍:原来它在保护孩子...
教师:这里的"原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生6:恍然大悟,敬佩母鸡!
组2:(厨房场景)
母鸡:咕咕!
老舍:又来要吃的!(母鸡啄米喂小鸡)
老舍:原来它在教孩子吃东西...
教师:"教孩子"体现了母鸡的什么品质?
生7:负责、慈爱!
任务二:跨媒介创作
1. 用"母鸡的日记"形式呈现课文内容,附3格漫画
2. 优秀作品在班级"母爱博物馆"(文化角)展示
教师:用"母鸡的日记"配3格漫画,呈现课文内容。
生8:[图1:母鸡打鸣]
日记:今天主人又嫌我吵!
[图2:老鹰飞来]
日记:我必须保护孩子!
[图3:小鸡长大]
日记:孩子们终于会自己找食物了!
教师:"必须"这个词体现了母鸡的责任感,"终于"表达了欣慰,很棒!
三、拓展延伸(8分钟)
1. 科学链接:播放《动物世界》母鸡护雏纪录片片段,讨论:"动物界的母爱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播放护雏纪录片)动物界的母爱有什么共同点?
生9:都很勇敢,愿意牺牲自己!
教师:课文里的母鸡也是如此,哪些细节体现了这一点?
生10:"夜间警戒""预备作战"!
2. 辩论擂台:
正方:"母鸡的爱值得尊敬"
反方:"母鸡的爱过于束缚"
要求:用课文"夜间警戒""教鸡雏啄食"等细节作为论据
教师:辩论开始!正方用"夜间警戒",反方用"教鸡雏啄食"作为论据。
正方:母鸡的警惕性让小鸡安全,值得尊敬!
反方:母鸡不让小鸡自己找食物,太束缚了!
教师:正方如何反驳?
生11:小鸡太小,需要保护,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照顾我们!
反方:但母鸡应该慢慢放手,就像妈妈教我骑自行车!
教师:母鸡的爱既有保护也有教导,就像父母对我们的爱,既温暖又充满期待。
四、作业布置
1. 基础套餐:
制作"母鸡行为手账"(图文结合)
收集老舍作品中的母爱描写
2. 挑战套餐:
采访母亲,记录她"让你讨厌→感动"的瞬间,制作"母爱存折"
用"鸡蛋壳+彩泥"制作母鸡护雏立体画
五、板书设计
母鸡(老舍)
/ \
讨厌 → 尊敬
(无病呻吟) (负责慈爱)
↓ ↓
(平凡生命) (伟大母爱)
六、教学反思
1. 成功点:
"先抑后扬"教学有效突破难点,85%学生能准确分析情感变化
跨学科整合深化理解,科学视频帮助认知动物行为
2. 改进点:
增加方言朗读音频资源,强化语言风格感知
在辩论环节提供"反驳话术卡",提升思辨深度
设计说明:
1. 问题链设计:从感知→分析→运用→思辨,形成完整思维路径
2. 文化渗透策略:通过文物、古诗对比,深化对"鸡"文化的理解
3. 辩论支架:提供"论据提取卡"和"反驳话术模板",规范表达
4. 跨学科整合:科学视频帮助理解动物行为,美术创作深化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