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蒙古族的兴起背景、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掌握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观察地图了解元朝的疆域,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知道行省制度的建立和影响;了解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家国情怀:深刻认识到元朝统一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体会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
导入新课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一
蒙古建元 统一华夏
1.元朝的建立
蒙古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人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生活。
有星的天旋转着,
众百姓反了,
不进自己的卧内,
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翻转着,
众部百姓反了,
不卧自己被儿里,
互相攻打。
——《蒙古秘史》
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诸多部落,相互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和牲畜频繁发生战争。
(1)蒙古族的兴起
背景
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人物扫描
成吉思汗(1162-1227)
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的马鞍和马镫
铁木真(1162-1227年),出身蒙古部孛儿只斤·乞颜氏的贵族家庭,自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部毒死后,家道中衰,部属离散,随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凄惨生活,使他了解到下层牧民的生活情形,培养了他不屈不挠的刚毅性格。铁木真收集父亲旧部,1189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首领。此后,他经过10多年的征战,连续战胜了札塔刺、克烈、乃蛮等部,最后统一了蒙古高原。
1.元朝的建立
(2)蒙古的统一和扩张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拥立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影响: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蒙古帝国旋风般横扫欧亚大陆,向西一直打到中亚和多瑙河,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在25年里,以总数不到20万的军队,先后灭了4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过千万人,征服各民族人口数6亿。一个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形成。
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
——成吉思汗
随着蒙古的强大,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几十年里,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除向东、向南对金、西夏和南宋作战外,还向西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此后与南宋形成了长达40多年的对峙局面。
“成吉思”是“大海”的意思,颂扬他和海洋一样伟大。
蒙古的统一和扩张
多瑙河流域
1227年,灭西夏
蒙古
金
南宋
1234年,灭金
蒙古
南宋
此后与南宋形成了长达40多年的对峙局面。
南宋
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
1.元朝的建立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
措施
①“行汉法”“行仁政”
“不嗜杀”。
②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元朝建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号:
都城:
1271年
忽必烈(元世祖)
大元
大都(今北京)
取自儒家经典《易经》: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之意,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布局规整,中轴对称,宫城位于中心位置,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中书省、枢密院体现元朝学习中原王朝的中央行政体制;
孔庙、太庙等建筑的修建体现元朝祭祀祖宗孔子,重视汉文化。
元大都平面图
元大都的平面图在布局和功能分区上体现了哪些特点?
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
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6年
1279年
元消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开展抗元斗争。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
阅读P60,完成元朝实现统一的概况。
思考:结束了我国历史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政权有哪些?
秦 西晋 隋 元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陆秀夫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1236—1283)
2.元朝的统一
人物扫描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是南宋的状元,曾出任赣州知州。元军进攻临安时,他招募军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产充作军费。朝廷委任文天祥为右丞相,他到元军大营谈判时遭到扣留,拒不接受利诱。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被押解到大都,宁死不屈,写下了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元世祖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都严词拒绝。文天祥被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
文天祥言行体现了哪些高贵的品格?
舍家为国,淡泊名利,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质
3.元朝的疆域:
元朝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
西边到达流沙(今塔克拉玛干沙漠)
东面可抵辽东(今辽宁东部)
南面越过海表(今西沙群岛)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今天的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1.中央:
①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下设六部。
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
③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④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军政事务。
六部
皇帝
兵
礼
刑
工
吏
户
结合概括元朝在中央和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监察
行 政
军政
宗教、西藏
御史台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继承和创新
二、元朝的统治
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2.地方:行省制
(1)行省由来:
中书省临时派出机构,后转变为常设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2)管辖范围:
①山东、山西和河北直属中书省管辖。
②全国共设置10个行省。
(3)行省特点:
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高。
(4)行省意义: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3.边疆地区
②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③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方式:因地制宜
①东南地区,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凉州行
[元] 戴良
……
年年此地成边土,
竟与胡人相间处。
胡人有妇能汉音,
汉女亦解调胡琴。
两则材料反映了元时期哪一民族现象?
民族交融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北京,始建于元朝,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是民族文化深入交融的历史见证。
三、元朝的民族交融
1.表现
边疆地区的开发与融合:朝廷组织军民到边疆兴修水利、垦田屯种。
边疆各族内迁:边疆各族内迁中原和江南,契丹、女真融入汉人。
回回的形成:中亚、西亚人来华与多民族融合形成回回,即回族前身。
2.意义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回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相关史事
元朝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形成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的“四等人制”。
其中,色目人是指蒙古人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党项人、畏兀儿人和回回人等;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人,也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南人是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后来,民族间的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引发社会动荡,最终导致元朝灭亡。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