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2 10:15:08

文档简介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历史地图,识记北宋、辽、西夏政权并立.(时空观念) 能力目标:阅读史料,分析辽、西夏政权的发展的原因、概括时代特点(史料实证)结合相关史实,客观评价民族交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情感价值观:初步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家国情怀) 重点:辽、西夏、北宋是政权并立关系。 难点:正确评价民族交融。
学 习 活 动
【导入新课】 复习: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观察:“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导入: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通过地图可以看出当时和北宋并立的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分别是哪个?他们是哪些民族建立的?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一 政权并立 1.浏览课文,根据预习完成下列民族政权并立的表格:(8分) 政权名称建立民族建国时间建立者都城辽916年北宋汉族赵匡胤汴京1038年
活动二:民族交融 (一)民族兴起 辽 绿釉鸡冠壶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说说辽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相似之处?(3分) 西夏货币 西夏文敕牌 2、辽、西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似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3、各民族政权之间的相互交流、交融对各方产生哪些影响?(6分) (二)民族交融:辽和北宋战和 1、阅读p50-51按历史要素描述澶州之战?(6分)(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北宋政府为什么要接受不平等的盟约?(2分) 澶渊之盟部分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影响:盟约签订后双方保持了120余年的和平局面。 3、根据盟约内容分析对各方造成的影响 (6分) 民族交融: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元昊称帝,多次率军进攻北宋,宋军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根本没有长期消耗的实力,宋也不想举全力拿下西夏。双方于1044年和谈,开始了休养生息。订立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岁赐” 民族交融:全方位交流 练习:把相应字母填入表格内,并概括北宋时期时代特点。(7分) 2、总结:北宋时期时代特征:( ) 、 ( )。(2分) 案例: 观点:北宋时期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观点正确)(2分) 论述: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二者间长期和平,促进了汉族与契丹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而促进了民族交融。北宋与西夏和议后,边界贸易兴盛,互市不断,促进了汉与党项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而促进了民族交融。(史实+观点)*2(4分) 总结:综上所述,北宋时期汉政权与周边民族政权在长期的和平期间民族交流交融不断增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每题2分,共30分)
1. 契丹,一个剽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立起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A.吐蕃 B.西夏 C.辽 D.金
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三字经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
A. 耶律阿保机 B.耶律大石 C.耶律楚材 D.耶律德光
3.连环画《西夏王朝》由宁夏画家马惟军结合传统手工绘制,应用现代电脑处理手法创作而成。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是 ( )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完颜阿骨打 D.元昊
3.被世人誉为“神奇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这些西夏王是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 )
A.契丹 B.鲜卑 C.党项 D.匈奴
4.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城之下,威胁开封,当时力主皇帝亲征的北宋宰相是( )
A.寇准 B.天祥 C.苏轼 D.岳飞
5杨家将抗辽保宋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下列关于宋辽关系的表述有误的是( )
A.宋辽在澶州先战后议和 B.寇准劝说无效,宋真宗拒绝前往澶州抗辽前线
C.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D.和议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
6.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是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且偷安局面的产物 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的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无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北宋、辽、西夏之间的关系 ( )
A.战争频繁 B.在和平中共处 C.时战时和 D.政权并立、民族交融
8. 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9.北宋、西夏、辽处于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
10. 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11.澶渊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北宋幽燕地区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西夏)。”
(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A”;违背材料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B”;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C”。
①宋辽和议促进了双方边境贸易的发展。 ( )
②盟约促进了宋辽和平相处。 ( )
③辽每年要给宋大量的岁币来维持和平。 ( )
④这个盟约对于辽来说不用通过战争,就可以获得大量钱财。( )(共17张PPT)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知识目标:阅读历史地图,识记北宋、辽、西夏政权并立.(时空观念)
能力目标:阅读史料,分析辽、西夏政权发展的原因、概括时代特点(史料实证)结合相关史实,客观评价民族交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情感价值观:初步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家国情怀)
重点:辽、西夏、北宋是政权并列关系。
难点:正确评价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大理
吐 蕃
西州回鹘
哈拉汗
黠戛斯
斡朗改
东京
上京
兴庆

西夏
北 宋

西夏
北 宋
一个国家历史上形成多个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并存的局面
时代特征1:民族政权并立
政权名称 建立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916
北宋 汉族 赵匡胤 汴京
1038年
阅读课本P49—50页,填写表格。(8分)
政权名称 建立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族 916年 耶律 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西夏 党项族 1038年 元昊
兴庆
辽 绿釉鸡冠壶
二、时代特征:民族交融 (一)辽西夏的兴起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1、结合图片说说辽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相似之处?(3分)
都会制作瓷器;文字的笔画和字体和汉字相似;币制都是圆形方孔钱;
西夏的兴起
西夏货币
西夏文敕牌
2、辽、西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似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各少数民族政权向优秀的中原文化学习得以发展壮大。
3、各民族政权之间的相互交流、交融对各方产生哪些影响?(6分)
1、少数民族政权:
2、北宋政权
3、中华民族
少数民族的实力得以壮大。
提升北宋政权的影响力、同时也给北宋政权安全带来隐患。
是各民族缔造了中华文化,有利于民族的交流、融合,进而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民族交融:辽和北宋战和
1、阅读p50-51按历史要素描述澶州之战?(6分)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思考:2、北宋政府为什么会接受看是不平等的盟约?(2分)
军事上:崇文抑武后军事落后 ,不自信。 政治上:攘内虚外的政策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影响:盟约签订后双方保持了120余年的和平局面。
3、根据盟约内容分析盟约内容给各方造成的影响 (6分)
1、北宋给辽的钱物,加重了北宋百姓的负担。
2、为双方百姓争取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
3、互市开辟榷场,促进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民族的交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澶渊之盟部分内容
4、澶渊之盟对北宋的消极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
西夏与北宋的战争
元昊称帝,多次率军进攻北宋,宋军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根本没有长期消耗的实力,宋也不想举全力拿下西夏。双方于1044年和谈,开始了休养生息。
休战事 定君臣
民族交融(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订立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岁赐”
澶渊之盟
西夏货币
辽绿釉鸡冠壶
榷场
政治 经济 文化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a、
b
c
d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四)民族交融:全方位交流
e
c、e
d
d
a
b
e
北宋时期时代特点:
政权并立、民族交融。
1、将下列字母填入表格(7分)
结合本课知识,围绕“民族交融”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事加以阐述或说明。(8分)
参考标准 得分 小组评得分 改进建议
有提炼正确的观点;或有一点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1-2
有提炼正确的观点,并有相关史实观点,但逻辑不清,层次不明。 3-6 有提炼正确的观点并有两点或以上相关的史实和分观点,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7-8 观点1:北宋时期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观点正确)2分
论述: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二者间长期和平,促进了汉族与契丹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而促进了民族交融。北宋与西夏和议后,边界贸易兴盛,互市不断,促进了汉与党项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而促进了民族交融。(史实+观点)*2(4分)
综上所述,北宋时期汉政权与周边民族政权在长期的和平期间民族交流交融不断增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总结(2分))
知识目标:阅读历史地图,识记北宋、辽、西夏政权并立.(时空观念)
能力目标:阅读史料,分析辽、西夏政权的发展的原因、概括时代特点(史料实证)结合相关史实,客观评价民族交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情感价值观:初步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家国情怀)
重点:辽、西夏、北宋是政权并列关系。
难点:正确评价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超燃阅兵剪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