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2011年课标卷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作答论证、评价、评述、探讨观点类试题的基本思路:
亮观点:陈述材料中的观点。(有的直接写,有的需要提炼)
表态度:你对材料观点的看法。(肯否定;部分肯否定)
作评价、举史证:论述材料观点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结合论
点,列举相关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谈认识: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形成的原因、目的等进行小结;
你认为应该如何全面准确的认知材料中的观点;例1:
亮观点:西方崛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历经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结束于欧美对全世界的控制;西方崛起过程中亚、非、拉地区的作用无足轻重。
表态度:该观点看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对西方崛起的积极作用,也认识到近代以来西方的崛起是自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该观点否定了亚非拉美的文明成果,也忽略了这些地区地区对西方崛起产生的影响。
作评价、举史证:(略)
谈认识:材料中该观点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强调西方为中心,这是不全面的,应该将西方的崛起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全面解读西方崛起的原因和进程才更合理。例2:
亮观点:西方崛起是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而且西方崛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身的因素。
表态度:该观点看到了世界其他地方文明对西方崛起的积极影响,但否定了欧洲自身的发展对西方崛起的决定性作用。
作评价、举史证:(略)
谈认识:材料中该观点过分强调(夸大了)世界其他地区文明(外因)对欧洲崛起产生的影响,没有看到西方崛起过程中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是不合理的。应该强调内因在西方崛起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客观评价外因对西方崛起的积极影响。2012年课标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亮观点:“冲击—反应”模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发生了剧烈变化;
表态度:该观点认识到西方的冲击对近代中国发展的推动作用,但认为中国社会缺乏突破传统的内部动力,则是不合理的,因此,该观点是片面的。
作评价、举史证:(略)
谈认识:该观点夸大了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社会剧变的影响,没有认识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自身政治经济因素的成长,因此是不全面的。
(当然也可以同意该观点,这样的话,仅需论证即可)2013年课标卷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比较+说明类试题作答基本思路:
找准比较项:求同比较or求异比较;
结合异同信息进行说明。注意要求说明的内容(原因or影响)
结论性认识
例:
信息1:东汉地方以“州”为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依据,唐朝以“道”为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依据。
说明:东汉沿用西汉“州”制,对地方进行区域划分,但州的长官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唐朝不再采用“州”制,而以“道”为划分地方行政管理区域,加强了中央集权。
结论性认识: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变迁主要反映了中央加强集权的要求,由“州”到“道”的变迁说明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信息2:略。
参考答案说明原因不全面,影响几乎没有,更没有结论性认识。且主观性太强,很难把握,仅供作为参考思路。2014年课标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修改、补充+说明理由类试题作答基本思路:
审清题目总体要求,分析材料整体结构,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修、补建议;
阐述修、补理由应包含修、补内容地位、作用;
关于修、补的结论性认识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中1960年、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目录等信息;
分析题干中“目录”结构:
中共积极抗战相关信息;
国民党溃败、反共与黑暗统治相关信息;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与投降等信息;
通过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目录存在以下不足:
对国民党三个阶段的抗战均缺少客观介绍;
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缺少介绍;
对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关系缺少介绍;
例:增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容。
理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略)。
认识:统一战线策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意义重大,历史教科书中不应缺少该部分内容,1960年历史教科书受革命史观影响,带有左倾色彩,存在不客观的情况。2015年课标卷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探讨(究)类试题作答基本思路:
探讨(究)类试题一般可以都可以转换成论证类或论述类试题。如果转换成论证类题目,其基本答题思路为:亮观点(论点);举史证(论据);谈认识(该论点地位作用如何);
如果转换成论述类题目,其基本答题思路为:亮观点;修补观点;评述原观点不足;阐述修补观点的理由;结论性认识;试题分析:
转换为论述类试题显然不如论证类试题简单。
既然题目明确“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那一定要选择就一个要素进行论证。而且所选要素尽量是我们熟知的。
例:亮观点: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工具,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引发了电灯、电话、汽车、飞机一系列新的发明和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认识:该公式形象、直观的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劳动工具的革命性改进,能够产生乘法效应,进而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也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评述(析)类题目答题需要四步!缺一不可!
即:
亮观点:陈述材料中的观点。
表态度:你对材料观点的看法。
结合史实论证或说明:
谈认识: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形成的原因、目的等进行小结;
你认为应该如何全面准确的认知材料中的观点;
比较、说明、探究类一般不需要表明态度,但也需要有至少三步才完整!同样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