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有为有不为
新课导入
“是非善恶”是“为”与“不为”的前提
为什么面对同样情境,有人选择“为”,有人选择“不为”?
素养目标
1.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季羡林先生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有为有不为” 的内涵,包括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2.熟练梳理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准确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理论与事实论据清晰、有力地论证观点。(重点)
3.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敏锐洞察并清晰辨析 “大小善” 与 “大小恶” 的内在联系,能够对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准确的善恶判断。(重点)
4.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显著提升辩证思维与分析能力,在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和社会准则的选择。(难点)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明确观点 理清思路
任务三 析论证 辨方法
任务四 言“为”有理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
务
一
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文体知识(议论文)
字音字形
诉诸( ) 屈膝( ) 贰臣( )
笼统( ) 轮廓( ) 得逞( )
制裁( ) 毅然(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迷途知返 烦琐( )
虏(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
只有xī一个读音。
zhū
èr
kuò
chěnɡ
yì
suǒ
lǔ
dī
kuì
xī
lǒnɡ
指在前一朝代做官,投降后一朝代之后又做官的人。意为“变节,背叛”。
cái
多音字
( )拾取
( )拾级
拾
shí
shè
记少余多法:“拾”只在“拾级”一词中读shè,其他情况一般读shí。
( )得逞
( )得亏
得
dé
děi
( )笼统
( )笼中鸟
笼
lǒnɡ
lónɡ
串句记忆法:得(děi)亏他一路小心防范,才没让坏人得(dé)逞。
比喻受困而丧失自由的人。
形近字
廓( )
廊( )
轮廓
kuò
lánɡ
走廊
笼( )
茏( )
笼统
lǒnɡ
lónɡ
葱茏
诸( )
堵( )
诉诸
zhū
dǔ
堵塞
堤( )
提( )
堤坝
dī
tí
提醒
也读dī,提防。
理解词语
(1)原意是指犯上谋反等反叛行为。在现代汉语中指罪孽深重,严重破坏固有秩序的行为。( )
(2)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
(3)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悔过自新。( )
(4)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
(5)事情一旦发生或局面一经打开,便越发无法遏制其向坏的方向发展。(含贬义)。( )
(6)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
大逆不道
闭目养神
浪子回头
迷途知返
一发不可收拾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了解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临清,自幼学习勤奋,早年留学国外,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梵学、佛学、吐火罗文,以及中国文学、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他的学术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对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特定的社会时期,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道德失范、行为失当的现象。季羡林先生有感于此,希望通过对“有为有不为”这一古老命题的重新阐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文体知识
1.概念:议论文是一种以 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主要用于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和提出主张。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 :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如时间、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在文中的位置通常是开头,用以明确表达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2)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如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如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等。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 :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的目的是使论点更加严密和有说服力。
议论
论点
论据
论证
请你根据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关于“议论文”知识空缺。
明确观点 理清思路
任
务
二
这是一篇论述类文章,初读时请圈画各段关键语句,给文章划分段落。
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并完成思维导图,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通读全文,试着梳理: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阐述“有为”与“有不为”的内涵,并引出其评判标准——善恶。
第二部分(3—7):
从善恶的大小之别与大小善和大小恶的联系两方面对主要观点进行剖析。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回扣标题,发出号召。
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思考作者的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
有为有不为
① ,就是“有为”。
② ,就是“有不为”。
关键是“应该”
③ “ ”就是“应该”。
④ ,
就能区分是否“应该”。
⑤ ,所以应不应该也有大小之别。
⑥ ,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
⑦ ,就是“小善”,反之就是“小恶”。
以贪污者心理变化,论证
⑧ 。
结论:⑨ 。
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
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义
(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分辨清是非善恶
善恶有大小之别
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
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就毅然回头。
完成思维导图
请简要分析一下文章的行文思路。
作者从主题“有为”“有不为”的内涵切入,由“有为”“有不为”的关键——“应该”引出其判断标准——善恶。
作者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分别从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选取事例论述了什么是小恶小善、大恶大善,并得出结论。
理清论证思路
作者又提出大小善和大小恶之间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观点,并进一步作了论述。
作者直陈希望,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
析论证 辨方法
任
务
三
1.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
2.根据上述论证方法,总结归纳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
3.套用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想一想第5段中讲述文天祥的事迹有何作用?
4.套用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分别说说课文第3段和第7段中的引用论证有何作用?
分析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
引用古人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既能增强说服力,又富有文化气息。
如第6自然段中阐述大善大恶和小善小恶的联系,富有思辨色彩,增强说服力。
第4段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公车让座的小事例来阐述小善小恶见出社会道德水平。
第5段举文天祥被元军所虏却不屈膝投敌的事例阐述大善激励爱国热情。
1.根据上述论证方法,总结归纳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
举例论证
特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模版:列举……的事例,真实具体地论证了……,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特征:①引用名人的言论,被公众所承认的道理、古语、谚语、俗语等;②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有时也会直接引用。
答题模版:引用了……的名言,具体(或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使论证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
特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使论证更突出、更鲜明。
答题模版:把……与……进行比较,突出论证了……,使观点更明确,论证更有力。
对比论证
2.套用上述的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想一想第5段中讲述文天祥的事迹有何作用?
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运用举例论证,举文天祥被元军所虏却不屈膝投敌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大善大恶在历史上看得更清楚”,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套用上述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分别说说课文第3段和第7段中的引用论证有何作用?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直接引用中国古语,具体地阐释了善恶的关系,有力地论证了“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形象地证明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季羡林先生在课文中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意思是分别是什么?这两句话分别出自哪里?
最早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的遗言。刘备通过这句话教育刘禅不可轻视小事情,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
这句话至今对我们修身养性仍具有指导意义。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出自先秦时期的著作《韩非子·喻老》。原文记载为:“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再长的堤坝也可能因为小小的蚂蚁洞而崩溃,再高的房屋也可能因为细微的裂缝而被火烧毁。
它用来比喻小的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最终可能会导致大的灾难。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任
务
四
一篇好的评述短文,还应该在语言上下功夫。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更能够打动读者?
提示:
尝试从修辞、句式以及语言特点(明白晓畅、平易近人、真诚质朴)等角度思考品析。
言“为”有理
示例1:
角度:语言明白晓畅
原文: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分析:作者运用简单的设问,将“善恶大小”这一复杂的哲学问题引向日常生活,“动一动脑筋”“看一看社会”直白如话,鼓励我们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直接观察社会现象来领悟这两个相对概念的内涵。“呢”“着”“了”等助词的使用,体现口语化的特点,增加了亲切感。
示例2:
角度:语言真诚
原文: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
分析:作者在阐释“应该”时,用“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等语句,展现了作者对于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同时,作者不仅承认了自己的能力有限,还进一步指出“根本无此必要”。这种明确的态度,表明作者不仅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还对所讨论问题的性质有深入的理解,认为不需要过度复杂化。这种坦率的态度,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实事求是。
示例3:
角度:引用人们熟知的俗语
原文: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分析:作者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语出发,贴近日常生活。在读者现有的认知中强调善恶的大小之别,并展开详细的阐释,既能让读者明晰大小善和大小恶的概念,同时又能深化读者对古语的理解,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感悟。
语言风格
1.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中国古代的名言俗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
2.运用设问和反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口语的效果,提示了论证的思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3.行文追求简明扼要,语句明白如话,语言平实质朴、简洁明快。
4.口语化的语言,像与读者亲切聊天,平易近人。
钟敬文先生曾用这样一首诗说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是 “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概括主题
这篇文章内涵深刻,意蕴丰富,“有为有不为”这一观念并非简单的道德训诫,而是对人生选择和处世哲学的一种深刻解读,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处事原则。它告诉我们应当积极追求有价值的事物,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定和从容。
板书设计
善(有为)
大小善和大小恶是有联系的
有为有不为
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
恶(有不为)
中心论点: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了,就毅然回头。
填空式回顾:“‘有为’是______,‘有不为’是______,二者共同构成______。”
分层作业
基础:摘抄文中论点句及论据,整理成思维导图。
提升:以“手机使用中的有为与有不为”为题,写300字小议论文。
拓展:采访长辈,记录他们对“有为有不为”的理解,撰写访谈报告。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