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24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句含义,明晰诗歌叙述的事件和场景。
2.反复诵读,理解诗人面对安史之乱社会现状的复杂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前准备
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歌文意。
2.查阅资料,了解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过程
一、诵读《马嵬》,导入新课
学生齐声诵读《马嵬》(PPT),说说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预设:石壕村里的夫妻离别,要比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还让人伤心。
石壕村里夫妻离别的故事,被杜甫真实地记录在《石壕吏》中。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诗歌名篇《石壕吏》。
二、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并给予纠正。
字音:老翁逾(yú)墙走 三男邺城戍(shù) 如闻泣幽咽(yè) 老妪(yù)力虽衰
停顿: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死者/长已矣
2.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3.自读诗歌,请说一说“石壕村里夫妻别”的原因。
明确:差吏乘夜到石壕村抓人征兵,老翁得知消息立刻越墙逃走,老妇开门后和差吏周旋了很久,最后被抓走。
三、填补空白,体验情感
1.诗人叙述差吏半夜抓走老妇人的过程仅用了120字,并且把笔墨重点都放在老妇人的回答上,省略了差吏的问话。差吏会说些什么呢?请结合老妇的回答,完成补白。
(1)先将老妇人的话分层。
老妇人的话可分三层意思:“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为第一层;“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为第二层;“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为第三层。
(2)小组合作补全差吏和老妇的对话。注意:老妇人说的话要忠实于原文,差役说的话要符合语境。
示例:
差吏:“男人都哪儿去了?!”
老妇人:“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去保家卫国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刚刚战死。捎信回来的这个儿子还苟且活着,而另外两个永远不能醒来了。”
差吏:“你家还有男的吗?!”
老妇人:“没什么人了,只有一个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个吃奶的孙子,所以她的母亲没有离去,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差吏:“现在战事吃紧,你家必须出一个人!”
老妇人:“那好吧。老妇我虽然年老力弱,就让我跟你连夜去吧,马上投向河阳的战场,也许还来得及为士兵准备早饭呢。”
2.诗中还写了老翁和儿媳,两人的行为对表现主题具有一定作用,不可忽视。找出描述老翁和儿媳的诗句,进行补充。
示例(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听到门外有响动,知道是差吏又来抓人了,立刻翻墙逃走,老妇这时才慢慢把门打开,与差吏开始周旋。
示例(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已经很深了,老妇被差吏抓走后,老翁返回家来,隐约听到儿媳(老翁)低声哭泣的声音。
示例(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人早上走的时候,再没有看见老妇,只与黯然神伤的老翁作别。
3.分角色表演,体验人物情感。根据补白内容,分角色再现差吏半夜抓人征兵的场景,并说明你表演的依据。
点拨:人物的情感隐藏于字里行间,抓住诗中的动词,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等将人物的情态准确表达出来。
(学生结合对词语的解读分角色表演)
明确:从“一何”可以推断差吏的问话中带着厉声呵斥,由“新”“长已矣”“更”“未去”“无完裙”等词语,可以见出老妇人说话时的辛酸与悲伤之情。
“更”,即“还”的意思,“你家还有什么男人?!”差吏问话时表现蛮横。
面对差吏来征兵,老翁只好翻墙而逃。“逾”“走”这两个动作对年岁已高的老翁而言都是危险的;在此情景下,老妇当时的心情可以想见。两位老人,一“逾”一“看”,表现出老翁的惊慌,老妇的无奈。
“如”的意思是“好像”,好像听得到,又好像听不到,形容声音很小。“泣”,是无声地哭,“泣幽咽”即“低微、断续地哭”。满心伤悲,却不敢放声大哭,只能低声哽咽。这正是老妇人走后儿媳和老翁的真实写照。
小结:明代文学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这样评价《石壕吏》(PPT 显示):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
陆时雍的评价可谓切中肯綮。这首诗语言简洁,但内容无比丰富。这正是诗歌的含蓄和凝练之美,也是留白的艺术!而补白是诗歌阅读的常用策略,它能帮助我们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诗人以凝练的语言叙述了石壕村里一家人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情境,可谓悲惨至极,民不聊生!正如袁枚诗中所表达的“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4.请学生再读诗歌,体味老妇人一家的悲苦。
四、知人论世 理解诗人情怀
1.杜甫从洛阳回华州的路上,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目睹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于是诗人用诗歌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目睹和听闻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对此,他并没有制止差吏的行为,而是一直冷眼旁观。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PPT:
(1)当时的社会现状。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防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便首先在洛阳到潼关一带,实行毫无章法、暗无天日的拉夫政策,不管老少,甚至不论男女都要被抓去服兵役。人民苦不堪言。但是,由于安史之乱是一场叛乱,进行的战争是维护统一、制止分裂的正义战争,因而当时人民一没有起来革命,二没有远走高飞,而是忍受着痛苦走上了前线。
(2)诗人的处境。757 年时任左拾遗的杜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出任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诗人所任的华州司功参军,是个七品小官。
示例(1):这是一首写实诗,诗人在由新安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目睹了差吏夜晚抓人的情景。诗人将所见所闻用第一人称写成此诗,诗句中的情感即诗人自己的情感。首先,诗人客观陈述了老妇与差吏的态度反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鲜明的对比充分表明了他对差吏的不满和对老妇一家的同情。其次,诗人以老妇的回答描述了一家人的悲惨情境,从语词中感受到诗人对老妇一家的深切同情。最后,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点出了故事的结果——投宿时,见到的是老翁和老妇二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抓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诗人心中的忧伤可想而知。由此可见,诗人的忧民情怀完全出乎己心。从这一点上说,诗人是真心关心百姓疾苦,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示例(2):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服兵役,走上战场。而洛阳、潼关一带的壮丁都被抓得无人可再抓了,连家中的老妇都被抓去服兵役,这样的拉夫政策实在让人心痛和愤怒。在杜甫看来,国家的确需要人(甚至是妇人),但不应该这样无节制地抓人。诗人的心中充满矛盾,一边是国家的前途,一边是百姓的疾苦。可没有国家的和平稳定,就没有个人的幸福安康;没有个人的绵薄力量,也就没有国家的和平稳定。诗人虽为朝廷小官,但始终关注现实,既忧国又忧民,其精神可贵。
2.课堂小结
杜甫用诗歌记录了历史,既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又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无限忧思。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也史,其人也圣,“位卑未敢忘忧国”,他的心中时刻装着国家与人民,这样的人可歌可敬!
五、布置作业
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役:呼 一何怒 凶狠蛮横(憎恶)
老妇:啼 一何苦 痛苦可怜(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