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2 11:17:24

文档简介

2024级高一下期3月月考
语文·答题卡
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 第4页(共6页) 语文 第5页(共6页) 语文 第6页(共6页)
语文 第1页(共6页) 语文 第2页(共6页) 语文 第3页(共6页)2024级高一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具有总体性、根本性的标识性概念。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之统摄,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之基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成果。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文化”,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主张在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彼此共生的关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生命”,是哲学意义上的“生命”,意味着这种新的文化形态茁壮成长、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持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体”,既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也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作为系统的“整体”,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主体”,区别于“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之争中的“体”,强调以新的文化生命体为主体。
(摘编自韩庆祥《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内在逻辑》)
材料二:
2024年全国“博物馆热”现象持续升温,青年成为观众群体中的主力军。出现博物馆与年轻观众双向奔赴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承载厚重历史、悠久文化的博物馆不再以“高冷”“严肃”的面孔示人,而以各类清新活泼的文创产品深深打动青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信自强的当代青年越来越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推动这样的双向奔赴更加持久热烈、更多开花结果,需要多措并举让青年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勇担重任。
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持久性、广泛性的关键作用。坚定的文化自信与高度的文化自觉密切相关,要求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来龙去脉有着深刻洞察。厚植青年的文化自信,就是要让青年深刻体悟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有了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整体把握,青年就能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并以高度的自觉自信在“两个结合”中积极投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文物、遗产、文字都“活”起来,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赋能。2024年10月,一段科普都江堰工程原理(都江堰工程通过筑坝分水、修渠引水,实现对岷江水流的巧妙调控。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先修宝瓶口,将岷江分流,引向东边成都平原,缓解旱涝。因江水难入宝瓶口,修筑鱼嘴分水堤,枯水期六成江水入内江,洪水期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在鱼嘴分水堤尾部靠宝瓶口处修飞沙堰溢洪道,利用弯道环流,当江水超堰顶,泥石随水流入外江,避免内江和宝瓶口淤塞)的短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博主通过一款模拟游戏生动还原了都江堰的地形构造、防护结构和治水原理。有网友表示:“高中没学明白,去都江堰旅游没听明白,看视频三分钟懂了!”
在此之前,一名95后博主就因在短视频中将艰深晦涩的甲骨文变得生动、有趣,在网上带起一股学习甲骨文的热潮。现代信息技术让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变得更加有形有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青年人才,为文化传承发展插上腾空飞翔的翅膀。
(摘编自王军《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材料三: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山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把“经典”落实到“生活”中。孔子第76代孙、曲阜孔府印阁首席篆刻师孔令佳,开发出“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富有创意的“论语印章”。文化加持,互联网助力,孔令佳的网店一天之内接到过上万笔订单。既赢得市场,又传播文化,效果事半功倍,这就是文旅融合的魅力。山东高标准打造以济南—泰安—曲阜—邹城为核心的山水圣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打造一批“齐鲁风韵,山东风情”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经典”走进“生活”面临广阔发展空间。
(摘编自周学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做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就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B.新的文化生命体之“体”,既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也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C.因为以各类清新活泼的文创产品深深打动青年,所以承载厚重历史、悠久文化的博物馆不再以“高冷”“严肃”的面孔示人。
D.因为有了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整体把握,所以青年才能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新”,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之统摄,也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之基因,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成果。
B.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取长补短,去伪存真,持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C.一段科普都江堰工程原理的短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博主通过一款模拟游戏生动还原了都江堰的地形构造、防护结构和治水原理让网友很容易看懂。
D.孔令佳的网店一天接到过上万笔订单,山东打造济南—泰安—曲阜—邹城的文化旅游带和“齐鲁风韵,山东风情”的休闲城市和街区,都是“经典”走进“生活”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例证。
3.材料二第四段文字中视频博主通过短视频让网友很快看懂都江堰工程原理,图片也有这样的效果。请根据括号里文字说明的都江堰工程原理,找出工程示意图中信息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图为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A.图中①鱼嘴的主要作用是在洪水期阻挡外江江水进入内江。
B.②飞沙堰的功能是排沙,在洪水期溢出内江多余水量。
C.③宝瓶口是内江江水流入成都平原的通道,控制水量。
D.江水在内江地段按照④不是直流的轨迹流入宝瓶口。
4.材料一在论证如何“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时,论证特点鲜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在践行“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理念时,材料二博物馆和材料三山东文旅的成功案例中有什么相同的做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逐光的孩子(节选)
舒辉波
一个梯形停车场下底为20米,上底为10米,高为5.5米,面积是多少?如果一辆车占地9平方米,这个梯形停车场最多可以停车多少辆?
下午数学课,为了考查五年级的同学有没有掌握小数点的乘除这一知识点,我在黑板上抄下了这样一道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没有争议,都能算出梯形的面积。但是,对于最多能够停多少辆车,吴尧给出的答案是9,当我表扬了吴尧之后,我听见有几个男生在小声嘀咕。
“有什么问题吗?”
“我觉得停不了9辆车……”郑天齐又想了一会儿摇着头说,“停不了……”
那神情好像他正在停车,又尝试了一次,还是停不了。
“我家有辆手扶拖拉机,占了一整间屋子,可是,如果按面积算,应该可以停两辆车,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王心安边想边说,“而且,车和车之间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然车门打不开,下不了车……”
……
“跑圈是新规矩,我已经写在本子上了,”晚自习后查看男生寝室的时候,齐老师扬着手中的小本子说,“下午跑圈有两个好处,一是提神,跑圈之后,他们精神多了,上课不打睡了;二个呢,你看,跑圈之后,晚上他们睡得多香啊!”
齐老师有个小本子,写满了“规矩”,起初我多多少少都有些抵触。但是,今天,当我开始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无比依赖地读着齐老师留下来的那些写满了“规矩”的小本子……
除了三个写满了各种“规矩”的小本子之外,齐老师还留给我二十多本日常上课和查夜做的各种记录。那些写满字的小本子(齐老师那么节俭,每个小本子的每个角落都写满了字)既是我写作的提纲,也是我讲述的动力……
关好门,我和齐老师听了一会儿同学们此起彼伏的细微鼾声,他们在一个时而粗重时而尖细的鼾声的领唱下,像山虫的鸣唱,成为蓝溪秋夜天籁的一部分,嘈嘈切切中显出地老天荒般的静谧。
我和齐老师对视而笑,覃廷雍除了每天固定的提问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在夜晚的男生寝室用鼾声安宁地领唱。我曾经多次想在覃廷雍那里寻找到一只手表,或者一个小小的闹钟,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就像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星星的浮现和隐藏,都不需要看时钟,但它们从来都会准确无误地那么做,在恰好的时间。
覃廷雍大概就是这样的天使。
白老师不在,我们还要去巡视女生寝室。按照齐老师的新规矩,他和白花蕊约好了,如果女生都安顿好了,白花蕊就把窗帘拉上,把白天抱出来晒太阳的那盆种在破了底儿的洋瓷盆里的菊花搬到窗台上。
窗帘拉好了,能够闻见月光下那盆老菊微苦的清香,月色下黑亮的叶子模糊成一团,凑近了也看不到一朵花蕾,大概离开花还有些日子吧。
走过操场的时候,我们都仰头望了望月亮;走到寝室旁那棵高大的香樟树下时,我们又仰头望了望月亮。
月亮从树萌里筛下满地光斑,明灭闪烁,离合聚散。
“你听见了吗?”
“听见了什么?”我一脸茫然。
“月光在屋顶和树梢上叮叮当当地飘荡着,在草坡和湖面上哗哗啦啦地拥挤着,在风中和雨露里高高低低地歌唱着呢……”
我睁大了眼睛,就像第一次听到齐老师说他“把眼睛放在路的尽头”时那样惊喜。
“这次你听见了吗?”齐老师有点不死心。
我望了望远处深黛色的山谷,此刻,那里的树正在生长着吧?那里的鸟虫走兽呢,它们在月光下做什么呢?还有那看起来一脸无辜的月亮?我把目光收回来,望着身旁的大树。
听得我有点怕,也有点好笑,后来齐老师和我都笑了。
我猜想他之所以给我讲这个,目的大概也正在于此。
平时,齐老师总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长裤袜子整整齐齐,鞋子也刷得干干净净,走路也尽量身端影直。哪怕我们的宿舍紧挨着,我也没有见过他衣冠不整的样子。今天,他把自己的心扉打开了,把自己的伤疤展示给我看。
“你呢?”齐老师扣紧了搭扣,拉下裤管,轻轻地拍了拍说,“听说你都考上了研究生,为什么还要来这里?”
那一瞬间,我真想把一切都告诉齐老师,就像一个孩子对父亲哭诉,就像那天在我导师胡德才老师的办公室里那样涕泗横流。可是,这么美的月色真不适合放纵自已的悲伤。齐老师都可以用自己的义肢来讲一个可怕又可笑的故事,我可不能破坏了齐老师的努力。
我摸了摸腕上的手表(导师送给我的,让我回来读研的时候再还给他),打了个不知真假的呵欠,笑着说:“有月光没有酒,下次咱爷俩一边饮酒一边讲各自的故事。不早了,明天还要好好地上课。”
“也对。”齐老师滚动两下尖尖的喉结,关切地凝望着我,咧开嘴巴,笑容从脸颊上挤了出来。接着,他叹了一口气,悠悠地说道:“我们听一会儿月光吧。我腿刚坏的时候,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就听着月光从天上下到人间,像猫一样踮着脚走路……”
严玲①是不是也像这月光,从天上下到了人间?她曾经说过:“孩子们需要我,可是,我更需要他们……”几乎是同样的话,今晚又被齐老师讲了一遍。望着月光,我感觉有些懂得她了。
我们一起听了一会儿月光之后,各自回了寝室,一天结束了。
【注】①严玲,是一位热心于支教的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不幸遇难。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描述梯形停车场的面积计算问题,展现了孩子们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质疑精神。
B.文章中提到的覃廷雍的鼾声、白花蕊拉窗帘、搬菊花等细节,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C.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与齐老师在夜晚的交谈,表达了作者对严玲支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怀念。
D.文章通过描述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以及老师对支教志愿者严玲的怀念,展现了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支教事业的执着,也体现了支教志愿者对孩子们的深情和奉献。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老师的“规矩”小本子在文章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不仅展现了齐老师的严谨和节俭,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文本对齐老师形象的塑造,不仅通过他的语言和行动,还通过他的外貌描写,如“长裤袜子整整齐齐,鞋子也刷得干干净净”,突出了他的严谨和整洁。
C.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我”对齐老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
D.文本中对话描写细腻生动,如学生们对数学题目的讨论、齐老师与作者的对话等,都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文本中多次提到月光,请分析月光在文本中的作用。(4分)
9.《逐光的孩子》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当代儿童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以其深刻的主题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与认可,更以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当代儿童文学树立了典范。请结合文本就此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①,管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八佾篇》,有删改)
材料二:
或问郑之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③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有删改)
材料三: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仲列传》,有删改)
【注】①三归:三座诸侯才能享有的华丽的高台。②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③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时辅佐公子纠。④被(pī)发左衽: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于柯A之会B桓公欲背C曹沫之约D管仲E因而信之F诸侯G由是归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没齿,“没”,尽、终,“齿”指年龄,与成语“没齿难忘”中的“没齿”的意义相同。
C.度,法度、制度,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的“度”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D.小,小看、轻视,与《鸿门宴》中“此志不在小”的“小”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佾篇》中孔子认为管仲“器小”,因为管仲在齐国当宰相的时候,为自己聚敛财富,又不知节俭,甚至还有僭越的行为,这些都与孔子重视的“礼”相悖。
B. 管仲善于把祸患化为祥福,当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时,管仲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附齐国,并称赞管仲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C.《宪问》中孔子肯定了子产和子西的仁惠,但当被问及管仲时,孔子只说虽然管仲夺取了伯氏的封地,却能让伯氏对他没有怨言,此处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D.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凭借地域优势,积累财富,富国强兵,尽力让百姓过上顺心如意的生活,这也许是管仲富可敌国、奢侈僭越,齐国百姓却不足介意的原因。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孔子对管仲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次秀野种粟韵①朱熹
阿香一笑走丰隆②,雨遍平畴万顷中。
旧喜樊迟知学圃③,今看许子④快论功。
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
珍重诗翁且强健,东阡南陌兴无穷。
【注】①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秀野:朱熹朋友刘韫的别号。②阿香:推雷车的女神。丰隆:雷神。③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④许子:许行,为神农之学,手种粟而后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借用“阿香”“丰隆”等古代神话传说,抒发了降雨时的欢快心情。
B.风雷之后,滂沱大雨解除了万顷农田的旱情,大地迎来了耕种的时机。
C.诗人曾为儒家弟子学习农耕而高兴,如今为朋友耕耘的丰收在望而喜悦。
D.尾联说自己虽年老却身体好,表达漫步田间小路,尽享无穷兴味的愿望。
16.颈联“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是《次秀野种粟韵》的经典之句,历来受人称颂,请对其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沐浴祈雨,冀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也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理性思考要敢于质疑,勇于追问,对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历来被视为 A 。而在今天,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对个人成长来说,外因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因,“近墨者”如果能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意志,则未必会“黑”。
理性思考还要注意提高思维品质,对看似简单的事物做深层思考,不能把问题简单化。如果把事物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观察、分析,往往就能突破思维定式,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论述时应注意辩证地观察事物,理性地辨别 B ;论说不偏激,有分寸,不 C ,不咄咄逼人,留有余地,这样文章才更有说服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B.包扎所设在一所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C.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分析杂交水稻的缺点。
D.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
20.请简述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婉铮在《婚姻救赎》中写道:人生最大的损失和内耗不是别的,就是干刻舟求剑的事情,它将我们无形中囚禁在一只与世隔绝的孤舟上死死地盯着那个刻下的记号,消耗着自己的精力和意志,让我们忘记了四周、忘记了前方,如果我们靠岸下船,可以得到更多……
停止内耗,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 ① )。曾在《青年文摘》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比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更重要。即使不能让别人满意,但却可以让自己喜欢。人生终究还是自己的,别人都是过客。
( ② )。没什么比行动更能消除人的忧虑了。如果觉得目标很难,难以坚持,可以细化成小目标,这样容易实现,也容易产生满足感。譬如:说好每天要看半个小时的书,如果实在坚持不了,哪怕刚开始只看一页也是一种进步,等适应以后,慢慢加码。
放下担心,活在当下。丘吉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临终前说:一生中烦恼太多,大部分担忧的事却从未发生过。
《不抱怨的人生》中有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人只能活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但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完美。如果太过追求完美,最终只能因为想求完美而不得,而感到失望。所以,从今天起,接纳真实的自己,认识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释放。与其害怕自己玻璃心,不如自己长出铠甲;与其埋怨停滞不前,不如勇敢踏步向前;与其杞人忧天,不如过好今天。( ③ ),也是自己内耗的终结者。好好爱自己,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其害怕自己玻璃心,不如自己长出铠甲”。(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小得圆满,不求盈溢,胜于万全,这很能引起现在追求松弛感的人们的共鸣。但乐小满而不求盈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1
页(共
8
页)
)2024级高一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何格 审题人:谭洁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具有总体性、根本性的标识性概念。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之统摄,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之基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成果。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文化”,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主张在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彼此共生的关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生命”,是哲学意义上的“生命”,意味着这种新的文化形态茁壮成长、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持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体”,既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也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作为系统的“整体”,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主体”,区别于“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之争中的“体”,强调以新的文化生命体为主体。
(摘编自韩庆祥《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内在逻辑》)
材料二:
2024年全国“博物馆热”现象持续升温,青年成为观众群体中的主力军。出现博物馆与年轻观众双向奔赴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承载厚重历史、悠久文化的博物馆不再以“高冷”“严肃”的面孔示人,而以各类清新活泼的文创产品深深打动青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信自强的当代青年越来越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推动这样的双向奔赴更加持久热烈、更多开花结果,需要多措并举让青年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勇担重任。
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持久性、广泛性的关键作用。坚定的文化自信与高度的文化自觉密切相关,要求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来龙去脉有着深刻洞察。厚植青年的文化自信,就是要让青年深刻体悟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有了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整体把握,青年就能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并以高度的自觉自信在“两个结合”中积极投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文物、遗产、文字都“活”起来,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赋能。2024年10月,一段科普都江堰工程原理(都江堰工程通过筑坝分水、修渠引水,实现对岷江水流的巧妙调控。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先修宝瓶口,将岷江分流,引向东边成都平原,缓解旱涝。因江水难入宝瓶口,修筑鱼嘴分水堤,枯水期六成江水入内江,洪水期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在鱼嘴分水堤尾部靠宝瓶口处修飞沙堰溢洪道,利用弯道环流,当江水超堰顶,泥石随水流入外江,避免内江和宝瓶口淤塞)的短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博主通过一款模拟游戏生动还原了都江堰的地形构造、防护结构和治水原理。有网友表示:“高中没学明白,去都江堰旅游没听明白,看视频三分钟懂了!”
在此之前,一名95后博主就因在短视频中将艰深晦涩的甲骨文变得生动、有趣,在网上带起一股学习甲骨文的热潮。现代信息技术让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变得更加有形有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青年人才,为文化传承发展插上腾空飞翔的翅膀。
(摘编自王军《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材料三: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山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把“经典”落实到“生活”中。孔子第76代孙、曲阜孔府印阁首席篆刻师孔令佳,开发出“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富有创意的“论语印章”。文化加持,互联网助力,孔令佳的网店一天之内接到过上万笔订单。既赢得市场,又传播文化,效果事半功倍,这就是文旅融合的魅力。山东高标准打造以济南—泰安—曲阜—邹城为核心的山水圣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打造一批“齐鲁风韵,山东风情”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经典”走进“生活”面临广阔发展空间。
(摘编自周学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做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就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B.新的文化生命体之“体”,既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也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C.因为以各类清新活泼的文创产品深深打动青年,所以承载厚重历史、悠久文化的博物馆不再以“高冷”“严肃”的面孔示人。
D.因为有了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整体把握,所以青年才能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新”,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之统摄,也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之基因,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成果。
B.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取长补短,去伪存真,持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C.一段科普都江堰工程原理的短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博主通过一款模拟游戏生动还原了都江堰的地形构造、防护结构和治水原理让网友很容易看懂。
D.孔令佳的网店一天接到过上万笔订单,山东打造济南—泰安—曲阜—邹城的文化旅游带和“齐鲁风韵,山东风情”的休闲城市和街区,都是“经典”走进“生活”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例证。
3.材料二第四段文字中视频博主通过短视频让网友很快看懂都江堰工程原理,图片也有这样的效果。请根据括号里文字说明的都江堰工程原理,找出工程示意图中信息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图中①鱼嘴的主要作用是在洪水期阻挡外江江水进入内江。
B.②飞沙堰的功能是排沙,在洪水期溢出内江多余水量。
C.③宝瓶口是内江江水流入成都平原的通道,控制水量。
D.江水在内江地段按照④不是直流的轨迹流入宝瓶口。
4. 材料一在论证如何“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时,论证特点鲜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在践行“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理念时,材料二博物馆和材料三山东文旅的成功案例中有什么相同的做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逐光的孩子(节选)
舒辉波
一个梯形停车场下底为20米,上底为10米,高为5.5米,面积是多少?如果一辆车占地9平方米,这个梯形停车场最多可以停车多少辆?
下午数学课,为了考查五年级的同学有没有掌握小数点的乘除这一知识点,我在黑板上抄下了这样一道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没有争议,都能算出梯形的面积。但是,对于最多能够停多少辆车,吴尧给出的答案是9,当我表扬了吴尧之后,我听见有几个男生在小声嘀咕。
“有什么问题吗?”
“我觉得停不了9辆车……”郑天齐又想了一会儿摇着头说,“停不了……”
那神情好像他正在停车,又尝试了一次,还是停不了。
“我家有辆手扶拖拉机,占了一整间屋子,可是,如果按面积算,应该可以停两辆车,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王心安边想边说,“而且,车和车之间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然车门打不开,下不了车……”
……
“跑圈是新规矩,我已经写在本子上了,”晚自习后查看男生寝室的时候,齐老师扬着手中的小本子说,“下午跑圈有两个好处,一是提神,跑圈之后,他们精神多了,上课不打睡了;二个呢,你看,跑圈之后,晚上他们睡得多香啊!”
齐老师有个小本子,写满了“规矩”,起初我多多少少都有些抵触。但是,今天,当我开始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无比依赖地读着齐老师留下来的那些写满了“规矩”的小本子……
除了三个写满了各种“规矩”的小本子之外,齐老师还留给我二十多本日常上课和查夜做的各种记录。那些写满字的小本子(齐老师那么节俭,每个小本子的每个角落都写满了字)既是我写作的提纲,也是我讲述的动力……
关好门,我和齐老师听了一会儿同学们此起彼伏的细微鼾声,他们在一个时而粗重时而尖细的鼾声的领唱下,像山虫的鸣唱,成为蓝溪秋夜天籁的一部分,嘈嘈切切中显出地老天荒般的静谧。
我和齐老师对视而笑,覃廷雍除了每天固定的提问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在夜晚的男生寝室用鼾声安宁地领唱。我曾经多次想在覃廷雍那里寻找到一只手表,或者一个小小的闹钟,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就像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星星的浮现和隐藏,都不需要看时钟,但它们从来都会准确无误地那么做,在恰好的时间。
覃廷雍大概就是这样的天使。
白老师不在,我们还要去巡视女生寝室。按照齐老师的新规矩,他和白花蕊约好了,如果女生都安顿好了,白花蕊就把窗帘拉上,把白天抱出来晒太阳的那盆种在破了底儿的洋瓷盆里的菊花搬到窗台上。
窗帘拉好了,能够闻见月光下那盆老菊微苦的清香,月色下黑亮的叶子模糊成一团,凑近了也看不到一朵花蕾,大概离开花还有些日子吧。
走过操场的时候,我们都仰头望了望月亮;走到寝室旁那棵高大的香樟树下时,我们又仰头望了望月亮。
月亮从树萌里筛下满地光斑,明灭闪烁,离合聚散。
“你听见了吗?”
“听见了什么?”我一脸茫然。
“月光在屋顶和树梢上叮叮当当地飘荡着,在草坡和湖面上哗哗啦啦地拥挤着,在风中和雨露里高高低低地歌唱着呢……”
我睁大了眼睛,就像第一次听到齐老师说他“把眼睛放在路的尽头”时那样惊喜。
“这次你听见了吗?”齐老师有点不死心。
我望了望远处深黛色的山谷,此刻,那里的树正在生长着吧?那里的鸟虫走兽呢,它们在月光下做什么呢?还有那看起来一脸无辜的月亮?我把目光收回来,望着身旁的大树。
听得我有点怕,也有点好笑,后来齐老师和我都笑了。
我猜想他之所以给我讲这个,目的大概也正在于此。
平时,齐老师总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长裤袜子整整齐齐,鞋子也刷得干干净净,走路也尽量身端影直。哪怕我们的宿舍紧挨着,我也没有见过他衣冠不整的样子。今天,他把自己的心扉打开了,把自己的伤疤展示给我看。
“你呢?”齐老师扣紧了搭扣,拉下裤管,轻轻地拍了拍说,“听说你都考上了研究生,为什么还要来这里?”
那一瞬间,我真想把一切都告诉齐老师,就像一个孩子对父亲哭诉,就像那天在我导师胡德才老师的办公室里那样涕泗横流。可是,这么美的月色真不适合放纵自已的悲伤。齐老师都可以用自己的义肢来讲一个可怕又可笑的故事,我可不能破坏了齐老师的努力。
我摸了摸腕上的手表(导师送给我的,让我回来读研的时候再还给他),打了个不知真假的呵欠,笑着说:“有月光没有酒,下次咱爷俩一边饮酒一边讲各自的故事。不早了,明天还要好好地上课。”
“也对。”齐老师滚动两下尖尖的喉结,关切地凝望着我,咧开嘴巴,笑容从脸颊上挤了出来。接着,他叹了一口气,悠悠地说道:“我们听一会儿月光吧。我腿刚坏的时候,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就听着月光从天上下到人间,像猫一样踮着脚走路……”
严玲①是不是也像这月光,从天上下到了人间?她曾经说过:“孩子们需要我,可是,我更需要他们……”几乎是同样的话,今晚又被齐老师讲了一遍。望着月光,我感觉有些懂得她了。
我们一起听了一会儿月光之后,各自回了寝室,一天结束了。
【注】①严玲,是一位热心于支教的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不幸遇难。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描述梯形停车场的面积计算问题,展现了孩子们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质疑精神。
B.文章中提到的覃廷雍的鼾声、白花蕊拉窗帘、搬菊花等细节,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C.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与齐老师在夜晚的交谈,表达了作者对严玲支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怀念。
D.文章通过描述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以及老师对支教志愿者严玲的怀念,展现了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支教事业的执着,也体现了支教志愿者对孩子们的深情和奉献。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老师的“规矩”小本子在文章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不仅展现了齐老师的严谨和节俭,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文本对齐老师形象的塑造,不仅通过他的语言和行动,还通过他的外貌描写,如“长裤袜子整整齐齐,鞋子也刷得干干净净”,突出了他的严谨和整洁。
C.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我”对齐老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
D.文本中对话描写细腻生动,如学生们对数学题目的讨论、齐老师与作者的对话等,都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文本中多次提到月光,请分析月光在文本中的作用。(4分)
9.《逐光的孩子》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当代儿童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以其深刻的主题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与认可,更以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当代儿童文学树立了典范。请结合文本就此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①,管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八佾篇》,有删改)
材料二:
或问郑之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③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有删改)
材料三: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仲列传》,有删改)
【注】①三归:三座诸侯才能享有的华丽的高台。②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③召忽:春秋时齐国人,与管仲同时辅佐公子纠。④被(pī)发左衽: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于柯A之会B桓公欲背C曹沫之约D管仲E因而信之F诸侯G由是归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的“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B.没齿,“没”,尽、终,“齿”指年龄,与成语“没齿难忘”中的“没齿”的意义相同。
C.度,法度、制度,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的“度”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D.小,小看、轻视,与《鸿门宴》中“此志不在小”的“小”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八佾篇》中孔子认为管仲“器小”,因为管仲在齐国当宰相的时候,为自己聚敛财富,又不知节俭,甚至还有僭越的行为,这些都与孔子重视的“礼”相悖。
B. 管仲善于把祸患化为祥福,当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时,管仲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附齐国,并称赞管仲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C.《宪问》中孔子肯定了子产和子西的仁惠,但当被问及管仲时,孔子只说虽然管仲夺取了伯氏的封地,却能让伯氏对他没有怨言,此处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D.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凭借地域优势,积累财富,富国强兵,尽力让百姓过上顺心如意的生活,这也许是管仲富可敌国、奢侈僭越,齐国百姓却不足介意的原因。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信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孔子对管仲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次秀野种粟韵① 朱熹
阿香一笑走丰隆②,雨遍平畴万顷中。
旧喜樊迟知学圃③,今看许子④快论功。
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
珍重诗翁且强健,东阡南陌兴无穷。
【注】①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秀野:朱熹朋友刘韫的别号。②阿香:推雷车的女神。丰隆:雷神。③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④许子:许行,为神农之学,手种粟而后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借用“阿香”“丰隆”等古代神话传说,抒发了降雨时的欢快心情。
B.风雷之后,滂沱大雨解除了万顷农田的旱情,大地迎来了耕种的时机。
C.诗人曾为儒家弟子学习农耕而高兴,如今为朋友耕耘的丰收在望而喜悦。
D.尾联说自己虽年老却身体好,表达漫步田间小路,尽享无穷兴味的愿望。
16.颈联“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是《次秀野种粟韵》的经典之句,历来受人称颂,请对其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沐浴祈雨,冀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也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理性思考要敢于质疑,勇于追问,对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历来被视为 A 。而在今天,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对个人成长来说,外因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因,“近墨者”如果能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意志,则未必会“黑”。
理性思考还要注意提高思维品质,对看似简单的事物做深层思考,不能把问题简单化。如果把事物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观察、分析,往往就能突破思维定式,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论述时应注意辩证地观察事物,理性地辨别 B ;论说不偏激,有分寸,不 C ,不咄咄逼人,留有余地,这样文章才更有说服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B.包扎所设在一所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C.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分析杂交水稻的缺点。
D.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
20.请简述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婉铮在《婚姻救赎》中写道:人生最大的损失和内耗不是别的,就是干刻舟求剑的事情,它将我们无形中囚禁在一只与世隔绝的孤舟上死死地盯着那个刻下的记号,消耗着自己的精力和意志,让我们忘记了四周、忘记了前方,如果我们靠岸下船,可以得到更多……
停止内耗,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 ① )。曾在《青年文摘》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比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更重要。即使不能让别人满意,但却可以让自己喜欢。人生终究还是自己的,别人都是过客。
( ② )。没什么比行动更能消除人的忧虑了。如果觉得目标很难,难以坚持,可以细化成小目标,这样容易实现,也容易产生满足感。譬如:说好每天要看半个小时的书,如果实在坚持不了,哪怕刚开始只看一页也是一种进步,等适应以后,慢慢加码。
放下担心,活在当下。丘吉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临终前说:一生中烦恼太多,大部分担忧的事却从未发生过。
《不抱怨的人生》中有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人只能活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但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完美。如果太过追求完美,最终只能因为想求完美而不得,而感到失望。所以,从今天起,接纳真实的自己,认识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释放。与其害怕自己玻璃心,不如自己长出铠甲;与其埋怨停滞不前,不如勇敢踏步向前;与其杞人忧天,不如过好今天。( ③ ),也是自己内耗的终结者。好好爱自己,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其害怕自己玻璃心,不如自己长出铠甲”。(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小得圆满,不求盈溢,胜于万全,这很能引起现在追求松弛感的人们的共鸣。但乐小满而不求盈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B项正确。A项“不是……而是……”通常用于表达并列关系,表示“简单的‘物理反应’”和“深刻的‘化学反应’”是平等的,并无先后之分。改为“不是……就是……”则表示选择关系,意味着不选“简单的‘物理反应’”而选择了“深刻的‘化学反应’”。C项因果倒置。承载厚重历史、悠久文化的博物馆不再以“高冷”“严肃”的面孔示人是原因,所以各类清新活泼的文创产品深深打动了青年。D项原文是“有了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整体把握,青年就能……”是充分条件关系,选项是因果关系。故选B。
2.B【解析】B项错误。“取长补短,去伪存真”错,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B。
3.A【解析】解释作用片面,还包括“在枯水期将江水分入内江”
4.①运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是总概括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特点,提出“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具有总体性、根本性的标识性概念”观点,然后分别从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新”“文化”“生命”“整体”阐述,条理清晰,为下文的理论阐释张本。(2分)
②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的言论,有力论证“两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2分)
③运用对比论证,将新的文化生命体之“体”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与“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之争中的“体”对比,突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独特主体性。(2分)
(任意答对两点即可)
5.①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集合地,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②都不再以“高冷”“严肃”的面孔示人,根据各自特点开发各类清新活泼的文创产品。博物馆有各类清新活泼的文创产品,山东开发“论语印章”。③文化加持,互联网助力,现代信息技术让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变得更加有形有感。
6.C【解析】C项错误。虽然文章中确实提到了作者与齐老师在夜晚的交谈,并涉及了严玲的支教精神,但文章的核心并不只是讲述这次交谈和表达对严玲的怀念。文章更多地是通过这次交谈和其他细节描写,展现了乡村教育的现状、支教青年的精神追求以及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因此,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结为“讲述了作者与齐老师在夜晚的交谈,表达了作者对严玲支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怀念”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正确的。故选C。
7.C【解析】C项错误。虽然文章中有“我”对齐老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的流露,但并未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文章更多地是描绘了乡村夜晚的宁静和美好,以及齐老师与“我”之间的温馨对话。故选C。
8.①营造氛围。在夜晚的描绘中,月光洒满大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使得整个故事情境更加生动、形象。
②象征意义。象征着美好、纯净与希望。在齐老师与“我”的对话中,月光成为了他们共同倾听的对象,也象征着他们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③推动情节发展。在齐老师和“我”一起巡视女生寝室、走过操场和香樟树下时,月光的出现为两人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背景,也促使“我”对齐老师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④深化主题。月光象征着支教志愿者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付出,以及支教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任意答对两点即可)
9.①深刻的主题:《逐光的孩子》展现了乡村孩子们面对困难的坚韧乐观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齐老师等人物传递了关爱、责任和奉献等正能量。
②优美的语言风格:运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将孩子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如“月光在屋顶和树梢上飘荡,在草坡和湖面上拥挤,在风中和雨露里歌唱”等描写,富有诗意。
③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光的孩子》中的老师和孩子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学习和自然,为当代儿童文学树立了典范。
10.BDF【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大意为:齐桓公与鲁国在柯地会盟,后来想背弃鲁国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劝齐桓公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附齐国。“于柯之会”主语承前省略,“于柯”是状语,“会”指会盟,是主谓结构,省略主语,其后应断开,即B处;“桓公欲背曹沫之约”,主语是“桓公”,“欲背”是谓语,“曹沫之约”是宾语,主谓宾语齐全,其后应断开,即D处;“管仲”是人名,“因”指趁机,“而”是连词,“信之”指劝他信守盟约,语意完整,因而断在F处。附原文标点: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11.A 【 A.都相同 B.正确。“没齿难忘”是终生难忘,“没齿”是终生的意思,文中意为伯氏终生没有怨言,二者意义相同。
C.错误。本文“度”的意思是“法度、制度”,《鸿门宴》中是估计。
D.正确。本文的“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小看、轻视”,《鸿门宴》中“小”是名词,指小的方面,二者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1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根据材料三原文“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可知,这里的“故曰”,不是诸侯们的话,而是太史公司马迁对此的评论。故选B。
13.(1)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信用(的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2) 百姓想要得到的,就顺应着给予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而废止。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信”,信用;“经”,系缢、上吊;“自经于沟渎”,介词结构后置,意为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莫”,没有人。各1分,共4分。
(2)“俗”,一般人、百姓;“予”,给、给予;“否”,否定、反对;“去”,除去、去掉、废止。各1分,共4分。
14.①在材料一中,孔子对管仲持以否定态度,因为管仲不知节俭,不知礼,自己的一些器用与国君的标准一致。②在材料二中,孔子对管仲主要是肯定的态度,因为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不用武力,这符合“仁”的标准(或匡正天下,百姓受益至今)。③在材料三中,司马迁推测孔子轻视管仲,是因为管仲不勉励齐桓公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
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座诸侯才能享有的华丽的高台,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
(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正对大门的影壁,管仲也设立这个墙壁。国君为了两国君的友好,(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材料二:
有人问郑国的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也是)呀!他(也是)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粮,伯氏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做了齐桓公的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信用的(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材料三:
管仲在齐国当宰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处在海边的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恶。所以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懂得荣辱;君主遵循法度,‘六亲’才会稳固”“礼、义、廉、耻不发扬光大,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要顺应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实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顺应着给予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而废止。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转变祥福,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另嫁)而发怒,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借这个机会讨伐楚国,责备楚国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齐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整修明召公时期的政教。齐桓公与鲁国在柯地会盟,后来想背弃鲁国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根据当时的形势劝齐桓公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附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获取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比得上诸侯公室,拥有诸侯才能享有的三座华丽高台和国君的宴饮设施,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管仲去世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他诸侯国强盛。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王室国运衰微,桓公既然贤明,而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帮助他称霸吗?古话说:“要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君主的过错,所以君臣之间能互相亲近。”难道这说的是管仲吗?
15.D【解析】祝愿老友保重身体,希望他能在田间小路漫步吟咏,尽享无穷兴味。对象是“老友”,而不是自己。故选D。
16.①使用庄稼成熟的意象。写出秋风吹过田垄时的情景,庄稼茂盛、“郁郁”形容庄稼茂盛、成熟低垂,在晚风中摇曳的姿态。营造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②用拟人和想象手法。“翻”“弄”赋予自然以人格化,写出稻浪翻滚的远景与稻穗低垂的近景。想象秋收之时的美景,强化了春日雨后种粟的喜悦之情。
③语言清新自然,用词简洁明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使得诗句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
④表达对丰收的期盼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遥怜”体现诗人对远方田野的关心和怜爱,“预想”通过想象表达对未来丰收的美好憧憬。
17.“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8.①至理名言 ②是非曲直 ③危言耸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准确理解和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至理名言(1分)(“金玉良言”等其他有道理有价值的话也可给分);(B处)是非曲直(1分);(C处)危言耸听(1分)(“华众取宠”“混淆是非”等也可给分)
1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共3分。
文中“近墨者”如果能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意志,则未必会“黑”,加引号的“黑”表示突出强调,特别强调“近墨者黑”这个观点的有了另外的条件就不一定成立。A项是直接引用诗句;B项突出强调组成的是“品”字;C项“杂交水稻之父”是对袁隆平的称谓;D项的“聪明人”是特殊含义,意思是如果去破坏秩序的是“不聪明”,是“愚蠢”。故选B。
理性思考不仅要敢于质疑,勇于追问,对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还要注意提高思维品质。(3分)
21.①拒绝讨好,活出自己(只写出“活出自己”也可得2分);②停止幻想,立马行动(只写出“立马行动”也可得2分);③我们是自己内耗的产生者(2分)。
22.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1分)“玻璃心”比喻心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长出铠甲”比喻增强内心的坚强和抵抗力,(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而不是让自己变得脆弱。(2分)终结内耗是学会从消极害怕脆弱到主动寻找自我保护和强化。(1分)
2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内涵是:“小得圆满,不求盈溢,胜于万全”,强调了种适度、知足的生活态度。小满是一种未满的状态,没有达到极致的圆满,却有着独特的安稳和美好,这种状态能避免因过度追求而带来的风险,契合今天“松弛感”流行的社会心理。但后面的问句启发考生,若只追求月半圆、水半浅,那圆满与成功就无从获得;如果一直安于这种小满状态,就会失去向更高目标进发、挑战极限的进取精神。
所以,文题需在思考“追求小满”还是“圆满”二者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去立意。①平衡“小满”与“求盈”:可以阐述生活中我们要在适度知足和积极进取之间找到平衡。如在学业上,我们可以在取得一定成绩(小满)时保持清醒,但也不能因此而放弃继续突破、追求更高成就的努力(求盈);在个人成长中,知识的积累可以先求小满,然后再向更高、更深的方向求盈。②特定情境下的选择:论述在不同情境下该如何抉择。如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可能更需要追求盈的勇气来推动创新和进步;而在社会面临资源紧张时,小满的智慧可以让人们心态平衡,平稳度过。或者在个人面对巨大压力时,小满是一种自我保护;在条件成熟、机会来临时,求盈则是抓住机遇的关键。③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小满和求盈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小满是求盈的基础,一个懂得求小满的人在求盈过程中能更好地把握分寸;求盈则是在求小满基础上的升华,没有求盈的勇气,小满就会成为一种停滞不前的借口。
【参考立意】
①小满胜万全,适度能长乐。
②月满虽亏,但满月之美无价。
③月缺、月圆,俱是绝色之景。
④不过度求盈,不畏惧求满。
【例文】
小满人生常乐 求盈人生至臻
牡丹的雍容华贵被人讴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小”事物也让人赞叹,因为小得圆满也是一种人生追求。在“乐小满”的人生中,我们知足常乐;也请别忘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进取,这是人生更好的状态:求盈。
“小满”的人生充满松驰感,是一种认为任何情况都刚刚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得以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与焦虑中寻得从容与乐趣。但沉浸在“小满”的温床中,难免懈怠与懒惰,甚至浑浑噩噩度日。“求盈”的人生恰恰相反,它让生活有了动力,让人生有了激情。因此,小满人生知足常乐,求盈人生臻于至美。
小满人生,知足常乐,有自己的节奏,不失为人生选择。
纵观八荒山川,阅览四海霞澜,没有事物集所有优势于一身,也没有人能十全十美。过于关注紧张激烈的竞争可能适得其反,此时,激流勇退,倾心于“小满”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选择。斟古,“竹林七贤”长啸竹林,吟诗作对,于复杂的政治漩涡中抽身而,,只求“小得盈满”的人生。随心所欲,他们的人生自有风姿;酌今,梭罗退出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隐居瓦尔登湖畔,“侣交鱼虾而友麋鹿”,以《瓦尔登湖》的“小满”状态轰动文坛,不汲汲追求的“小满”人生自有风味。他们不追名逐利,看淡荣华富贵,只求“小得盈满”,人生亦能常乐。
求盈人生,臻于至善,向完美进发,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无可否认,多姿多彩的人生背后是进取,是求盈。倘若张雨霏无“求盈”心态,又怎能脱胎换骨,在巴黎奥运会一举夺魁?倘若张连钢无“求盈”心态,又怎能顶住压力,将青岛建成最大的自动化码头?倘若袁隆平无“求盈”心态,又怎能精益求精,将杂交水稻产量突破一万公斤的天花板?“求盈”的人生状态,孕育无数成功,让世界趋于完善。我们不断进取,不断“求盈”,人生才算至臻至善的最佳状态。
如今“内卷”盛行,焦虑的浪潮裹挟着人们,为了避免焦虑和恐慌,我们需要松弛,于是“小满”人生成为不二之选。毋庸置疑,有时我们离不开“小满”的心态。但当“小满”之心过度,昔日的调节剂变成了必需品,以至“躺平”“摆烂”之风盛行,就有髀肉复生之嫌了。因此,“求盈”应为主旋律,成为我们最好的人生状态。
在新时代征程中,吾辈青年以“小满”为调剂,寻常乐人生;以“求盈”为航标,达至臻之境,清唱盛世之长歌,传承时代之炬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