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太行山中南段广泛发育有红色石英砂岩地貌,多由绵延数千米、垂直高差达数十甚至数百米的岩墙峭壁构成(下图),被称之为嶂石岩地貌。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嶂石岩地貌景观的岩石类型及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
A.沉积岩、风力侵蚀
B.沉积岩、流水侵蚀
C.变质岩、流水侵蚀
D.岩浆岩、风力侵蚀
2.导致嶂石岩地貌景观岩层出露地表的最直接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岩浆喷发 B.水平挤压
C.垂直抬升 D.水平拉张
团山子火山口位于山东潍坊昌乐,此火山口由火山通道内充填的玄武岩栓构成,相对高度约30米,面积约0.3平方千米。岩栓柱状节理发育,向上收敛,向下辐射散开,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火山喷发的自然景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有三、四、五、六边形不等,受冷却速度影响,越靠近火山口中心,边数越多。下图示意团山子火山口一侧。据此完成3~5题。
3.火山口中玄武岩栓能够出露地表,主要是因为 ( )
A.地壳抬升,表层岩石遭受剥蚀
B.火山口长期遭到风化与剥蚀
C.岩层断裂,玄武岩栓出露地表
D.新的岩浆上涌顶托玄武岩栓
4.玄武岩的柱状节理边数与冷却速度的关系是( )
A.冷却凝固速度越慢,边数越多
B.冷却凝固速度越快,边数越多
C.冷凝速度先快后慢,边数越多
D.冷凝速度先慢后快,边数越多
5.团山子火山喷发塑造的地貌类型是( )
A.熔岩高原 B.熔岩台地
C.平顶山 D.火山锥
广东潮州饶平青岚溪谷的石质河床之上,布满了形态各异的壶形凹坑,这种凹坑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壶穴”。壶穴往往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图1为壶穴景观图,图2为壶穴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图1
图2
6.青岚溪谷“壶穴”景观所属的地貌类型为( )
A.喀斯特地貌 B.风沙地貌
C.冰川侵蚀地貌 D.流水侵蚀地貌
7.据材料推测,青岚溪谷“壶穴”景观的形成条件不包括( )
A.岩石坚硬 B.河流流速快
C.河流水量大 D.岩石裂隙发育
8.青岚溪谷“壶穴”发育最快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24·广东肇庆高二期末]岩石圈由岩石构成,各大类岩石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相互转化。下图示意某地岩层剖面。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甲、乙、丙分别为( )
A.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
B.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C.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D.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10.图示各类岩石之间的循环过程可能有( )
①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②沉积岩—岩浆—岩浆岩—变质岩 ③变质岩—岩浆岩—岩浆—沉积岩 ④岩浆岩—岩浆—沉积岩—变质岩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是我国海岸沙丘分布最为集中和典型的区域,有横向沙脊、新月形沙丘以及沙丘链、海岸沙丘、沙堤等,沙丘类型多样、形态典型,尤其以海岸横向沙脊在国内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当地积极发展“滑沙入海”(主要在夏秋季节)等旅游项目。研究表明沿岸沙脊的沙源主要为滦河入海泥沙;旅游区内的沙丘脊线高度季节变化明显,但年际变化不大。下图为沙脊位置及局部等高线示意图。
(1)从分布、形态角度描述该地区沙脊地貌景观的特征。
(2)简述该地区沙脊的形成过程。
B组 关键能力提升练
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下图为南部非洲局部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与丙地相比,形成甲地风化壳的( )
A.物理风化作用较弱 B.风力沉积作用较弱
C.生物风化作用较弱 D.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13.形成乙地石棉矿的地质作用是( )
A.变质作用 B.风化作用
C.沉积作用 D.喷出作用
呼伦湖地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呈不规则的四边形。湖区全年多盛行西北风,西岸地势陡峭,东岸多沙丘带分布。下图为呼伦湖及AB一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根据AB一线的地形剖面推测呼伦湖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抬升 D.间歇性下降
15.湖泊东岸沙丘带的形成过程为( )
①强劲的西北风挟带着湖底裸露地表的沙子向东南方向移动 ②东南岸河流挟带泥沙入湖 ③东南岸坡度较小,泥沙沉积,冬季枯水期时水位下降,湖底裸露 ④当风力减弱时所挟带的沙子沉积下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滩砂和坝沙是受波浪影响在滨岸地区沉积形成的砂体类型。下图为青海湖滩砂与坝沙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下列关于图中青海湖滩砂和坝沙的空间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滩砂和坝沙多分布于东部湖岸
B.滩砂呈块状,面积小
C.滩砂和坝沙多分布于西部湖岸
D.坝沙呈带状,面积大
17.根据图中滩砂和坝沙的位置,推测青海湖湖区的主导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石板房(图1)是当地人将传统生态观融入地方民居的杰作,多见于布依族聚居的黔中西部。当地盛产的某种石材层理分明,易剥离成片状,用作房屋的墙面和瓦片。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据此完成18~19题。
图1
图2
18.根据材料判断,当地盛产的某种石材对应的岩石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19.推测该岩石的形成过程是( )
A.岩浆侵入—断裂下陷—风化侵蚀
B.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水平挤压
C.外力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外力沉积—变质作用—风化侵蚀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越溪河位于川东丘陵区,是嘉陵江的支流。由于干、支流河道下切侵蚀速率的差异,越溪河河口出现裂点(河谷纵剖面上的坡度转折点),裂点不断向河流上游移动。越溪河流域广泛分布有硬度较大的砂岩,其下为较软的泥岩。在距河口2.3千米处,不断向上游移动的裂点发育为瀑布(下图)。以瀑布为界,上游河道宽浅,而下游河道则为“V”形。
(1)简述河口处形成裂点并发育为瀑布的地质过程。
(2)分析越溪河瀑布上下游河道形态差异的成因。
参考答案
第二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B 2.C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太行山中南段广泛发育有红色石英砂岩地貌,砂岩属于沉积岩。此处位于太行山中南段,降水较多,主要受流水侵蚀,风力侵蚀较弱,B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地貌多由绵延数千米、垂直高差达数十甚至数百米的岩墙峭壁构成,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间歇性的垂直抬升,逐渐形成嶂石岩地貌;水平拉张会形成裂谷,水平挤压会形成褶皱山脉,岩浆喷发会形成火山地貌。
3.B 4.A 5.D 解析 第3题,玄武岩形成时已经位于地表或近地表,故地壳抬升不是其出露地表的主要原因,A错误;团山子火山口是矗立于地表的高地,位于地表或近地表的玄武岩能出露地表,是因为火山口遭到长期的风化和剥蚀,B正确;图中没有关于团山子火山口发生断裂的信息,C错误;材料未提及有不同年代形成的玄武岩,故新的岩浆上涌不是导致玄武岩栓出露地表的主要原因,D错误。第4题,根据“玄武岩的柱状节理,有三、四、五、六边形不等,受冷却速度影响,越靠近火山口中心,边数越多”判断,越接近火山口中心,温度越高,冷却凝固的速度越慢,柱状节理的边数越多,反之边数越少,A正确。第5题,流动性强的岩浆从火山口溢出,流向广阔地区,形成熔岩高原或熔岩台地,团山子火山口的面积仅有0.3平方千米,不属于面积较广的熔岩高原和熔岩台地,A、B错误;平顶山的顶部面积较大且地形相对平坦,团山子火山口不属于平顶山,C错误;根据“此火山口由火山通道内充填的玄武岩栓构成,相对高度约30米,面积约0.3平方千米”判断,团山子火山喷发塑造的地貌类型是火山锥,D正确。
6.D 7.A 8.B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壶穴往往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主要是由于落差较大,流速较快,流水侵蚀作用较强,D正确。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壶穴主要属于流水侵蚀地貌,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以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落差较大,河流流速较快,B不符合题意;河流水量大,侵蚀作用较强,壶穴较为明显,C不符合题意;岩石裂隙发育有助于壶穴形成,岩石较为坚硬,则不利于壶穴形成,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第8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青岚溪谷位于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因此夏季时雨水最多,河流流量最大,壶穴发育最快,B正确。
9.C 10.C 解析 第9题,图中甲岩石成层分布,应为具有层理构造的沉积岩,乙岩石由底层侵入向上延伸,说明为侵入岩,在与侵入岩相接触的丙处,应是变质岩。C正确。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类岩石不可能直接形成岩浆岩,但能够变为岩浆;三大类岩石均可以形成变质岩和沉积岩。①②正确,③④错误。C正确。
11.答案 (1)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坡较缓、西坡较陡。
(2)滦河挟带泥沙入海,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海平面下降导致泥沙露出水面;经迎岸风(东北风、偏东风)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沙脊。
解析 第(1)题,从分布角度:据图可以看出,风成沙脊大体与海岸线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从形态角度:据右图可知,沙脊东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西坡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第(2)题,沙脊的沙源主要为滦河入海泥沙,海岸横向沙脊移动与形态变化的季节性明显,由此可知,滦河含沙量大,滦河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在入海口位置地形平缓,河流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海平面下降导致泥沙露出水面,经迎岸风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沙脊。
12.C 13.A 解析 第12题,由图及图例可知,甲地位于沙漠地区,降水量小于丙地,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A错误。甲位于沙漠地区,风力沉积作用强,B错误。甲地因降水少,生物量小,生物风化作用较弱,C正确。甲地流水侵蚀作用弱,D错误。第13题,由材料“石棉主要形成于原有岩石与侵入岩的接触带”可知,侵入岩为岩浆活动的结果,接触带的岩石会因高温、高压发生变质作用,A正确。
14.D 15.B 解析 第14题,呼伦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湖,湖蚀台地是湖岸受到湖水侵蚀而成,由AB一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可知,有古湖蚀台地和现代湖蚀台地两级台地,且现代湖蚀台地位置更低,说明呼伦湖所在区域发生了间歇性下降,D正确,B、C错误;如果是持续下降,就不会出现两级台地,A错误。第15题,沙丘带的形成主要从沙源、动力条件来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沙丘位于河流的东南岸,首先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注入湖泊,由于东南岸平缓且湖底坡度小,冬季时,河流处于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沉积在湖底的泥沙裸露于地表,沙源物质丰富;冬季,西北风由湖泊的西北岸吹向东南岸,由于湖泊西岸多陡崖,地势高于东南岸且湖面摩擦力小,导致东南岸风速进一步加快,此时强劲的西北风将湖底裸露地表的沙子向东南方向搬运;当风力减小时,挟带的沙子沉积下来,经过长期的风力堆积,形成了沙丘带。故形成过程为②③①④。
16.A 17.B 解析 第16题,读图可知,滩砂和坝沙多分布于东部湖岸,西部湖岸少于东部,A对,C错;滩砂呈条带状,面积大,坝沙呈块状,面积较小,B、D错。第17题,据材料“滩砂和坝沙是受波浪影响在滨岸地区沉积形成的砂体类型”可知,青海湖湖边地区的滩砂和坝沙是湖水在风的吹拂下掀起波浪,波浪搬运湖底的泥沙向岸边堆积,形成滩砂和坝沙,由上题分析可知,滩砂和坝沙多分布于东部湖岸,说明该地区盛行偏西风;由所学知识可知,青海湖地区冬季受冬季风影响,风力较大,因此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故选B。
18.B 19.C 解析 第18题,从材料中可知,当地盛产的某种石材层理分明,可推断该岩石为沉积岩。从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可知,甲为沉积物,乙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丁为侵入岩,戊为岩浆。故选B。第1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是松散物质沉积后形成沉积岩,地壳抬升,岩层出露,接受风化侵蚀。故选C。
20.答案 (1)嘉陵江流量大于越溪河流量,下切速率快,越溪河河口处出现裂点;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裂点不断地向河流上游移动;不同硬度岩石的下切侵蚀差异,形成瀑布。
(2)以瀑布为界,越溪河上游河床岩石为砂岩,岩性较硬,抗侵蚀能力强,以侧蚀为主,形成相对平坦开阔的宽浅“U”形河谷;下游河床为泥岩,岩性较软,抗侵蚀能力弱,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烈,形成深度较大的“V”形河谷。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越溪河属于嘉陵江支流,其中嘉陵江流量大、流速快,下切速率快,由于越溪河下切速度较慢,造成越溪河河口处出现裂点;在河流溯源侵蚀的作用下,裂点不断沿越溪河向上游移动;同时由于越溪河流域广泛分布有硬度较大的砂岩,其下为较软的泥岩,由于不同硬度岩石遭受侵蚀的速度存在差异,最终形成瀑布。第(2)题,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越溪河瀑布上游河床地区为砂岩,岩性较硬,不易被侵蚀,河道较浅,上游主要对两岸发生侧蚀,因此河道逐渐变宽,最终形成宽而浅的“U”形河谷;下游地区河床为泥岩,岩性较软,易遭受河流侵蚀,且该地河流流速快,下蚀作用显著,在河流下蚀作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深度较大的“V”形河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