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在风和浪的共同作用下,海面附近空气中存在各种大小不同的海水滴,称为海洋飞沫。海洋飞沫的大量出现,使得海洋与大气之间的分界面成为一个气体和液体共存的过渡区,影响海—气界面的各种交换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在北大西洋中,沿30°W经线海洋飞沫较少的纬度位置是( )
A.45°—50° B.23.5°—30°
C.15°—20° D.55°—60°
2.海洋飞沫的影响是( )
A.加剧海面附近的空气降温
B.减少海—气间热量交换
C.减少大气降水量
D.减少海—气间水汽输送量
正常年份,在赤道太平洋区域,由于西太平洋海域水温最高,东太平洋海域水温最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转向下沉,在近海面以东风形式返回西太平洋,形成了东西向的大气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圈”。下图为“沃克环流圈”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正常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水温最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赤道逆流带来冷水团
B.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C.秘鲁寒流流向该海域
D.上升流的规模较小
4.沃克环流势力增强带来的影响是( )
A.秘鲁西部降水增多
B.印度尼西亚暴雨频发
C.我国北方旱灾严重
D.新西兰进入暖湿季节
[2024·山东泰安高二期末]斜温层是存在于大体积流体(如海洋、湖泊、大气)内的一层很明显的薄层。正常年份,在盛行风的影响下,赤道太平洋斜温层呈西厚东薄的态势,该结构与其所在海域表层水温分布相适应。下图为正常年份和2015年9月份沿赤道太平洋海域斜温层垂直分布状况图。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太平洋东西两岸斜温层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海陆热力差异
6.2015年9月下列现象最可能出现的是( )
A.澳大利亚东岸降水明显增加
B.印度尼西亚森林火险会降低
C.秘鲁沿岸海域海雾频率增加
D.智利沙漠植物种子因雨萌发
B组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强地震,当地政府为保障马尔马拉海南北部海峡的通航安全,放置水下航行器随波逐流,通过传感器探测海底信息。下图示意马尔马拉海地理位置,据此完成7~8题。
7.航行器穿越马尔马拉海与爱琴海之间海峡时,受海水盐度影响,底层和表层海水的移动方向分别是 ( )
A.向东南移动、向西北移动
B.向西北移动、向东南移动
C.向西南移动、向东北移动
D.向东北移动、向西南移动
8.马尔马拉海冬季海—气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海水蒸发量大
B.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
C.海水温度高于陆地,空气湿度较大
D.受较低纬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沛
海水性质及运动状况的改变会对鱼类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下图示意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a
b
9.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海a→b的变化过程是 ( )
A.厄尔尼诺→正常
B.正常→厄尔尼诺
C.正常→拉尼娜
D.厄尔尼诺→拉尼娜
10.在a→b的变化过程中( )
A.海水中的鱼群密度增大
B.中上层鱼类移至更靠近海岸的地方
C.海水中溶解氧浓度升高
D.富含营养盐的海水从底层涌升增多
茎柔鱼亦称“美洲大鱿鱼”,属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敏感而易发生迁徙,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是秘鲁最重要的水产资源之一。下图为东太平洋强厄尔尼诺年表层海水距平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强厄尔尼诺年时,茎柔鱼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当秘鲁喜迎茎柔鱼丰收大年时,下列地理事件发生概率增大的是( )
A.澳大利亚山火频发
B.秘鲁降水量偏多
C.茎柔鱼的天敌种类增多
D.秘鲁沿岸上升流增强
13.[2024·湖北高二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气象组织于2023年7月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目前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如下图)。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
(1)据图推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和信风减弱之间的关系。
(2)运用相关原理,阐述该现象导致秘鲁渔场渔业减产的原因。
参考答案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1.B 2.A 解析 第1题,23.5°—30°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小,飞沫较少,B正确;45°—50°位于盛行西风带、15°—20°位于低纬信风带,风力大,飞沫较多;55°—60°位于极地东风和盛行西风交汇地区,盛行上升气流,飞沫较多。第2题,海洋飞沫使得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分界面不是确定的,而是一个气体和液体共存的过渡区,会促进海水蒸发。海洋飞沫的蒸发会使海面附近的空气急剧降温;蒸发量增加,会增加海—气间热量交换和水汽输送量,增加大气降水量。
3.C 4.B 解析 第3题,正常年份,秘鲁寒流向北流向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使其成为赤道太平洋海域水温最低处。第4题,当沃克环流增强时,意味着秘鲁寒流势力增强,会造成秘鲁西部降水更少;因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流的膨胀上升,会给印度尼西亚带来丰沛降水;沃克环流势力增强还能够增强夏威夷高压的势力,使我国北涝南旱;沃克环流势力的增强无明显的季节性,因而与新西兰是否进入暖湿季节无直接关系。
5.C 6.D 解析 第5题,根据题干信息“正常年份,在盛行风的影响下,赤道太平洋斜温层呈西厚东薄的态势”可知,东南信风吹拂海水,暖海水流向太平洋西岸,使得太平洋东西两岸斜温层厚度存在差异,C正确;东西两侧纬度位置相差不大、海陆位置相似、海陆热力性质对其影响较小。第6题,读图可知,2015年9月太平洋西岸斜温层厚度减小,说明东南信风减弱,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西岸上升气流减弱,澳大利亚东岸降水明显减少,A错误;印度尼西亚降水减少,森林火险会增加,B错误;当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减弱,秘鲁沿岸海域海雾频率减小,C错误;智利沿岸地区降水增多,沙漠植物种子可能因雨萌发,D正确。
7.D 8.A 解析 第7题,爱琴海因蒸发旺盛,盐度较高,密度大,水面低,马尔马拉海盐度较低,密度小,水面高;表层海水从马尔马拉海流向爱琴海,即向西南方向流;底层海水从爱琴海流向马尔马拉海,即向东北流。第8题,马尔马拉海位于地中海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A符合题意。马尔马拉海冬季海—气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主要原因是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海水温度高于陆地,空气湿度较大;受较低纬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沛。
9.B 10.B 解析 第9题,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该图示意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由图可得,太平洋东部海域由a→b出现海水的异常升温,由正常变为厄尔尼诺;拉尼娜出现时,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低于正常年份,与图示不符。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太平洋水域鱼群受秘鲁寒流影响,冷水鱼居多,出现厄尔尼诺后,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升温,海水中的鱼群密度会减小;受暖海水的影响,中上层海水中的鱼类为追寻较低温度海水区域,会向靠近海岸地带迁移,因为这里存在寒流;水温越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越高,此时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升温,海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下降;厄尔尼诺出现时,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离岸风势力减弱,上升流减弱,富含营养盐的海水从底层涌升减少。
11.C 12.D 解析 第11题,由材料可知,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属于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上升敏感并易发生迁徙,且应向水温较低处迁徙。当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由图中海水距平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可以判断,①迁徙方向是从1.0—1.2迁徙到1.2—1.4,向水温高的海域迁徙,A错误。同理,②迁徙方向经过水温更高的海域;③迁徙方向是从1.0—1.2迁徙到0.6—0.8,向水温较低的海域迁徙;④迁徙方向是从1.0—1.2迁徙到0.6—0.8,也是向水温低的方向迁徙。相比较而言,③是向高纬度低温区迁徙,因此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③。第12题,秘鲁喜迎茎柔鱼丰收大年,说明东南信风势力增强,秘鲁沿岸上升补偿流增强,秘鲁沿岸水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偏少;而此时赤道太平洋西侧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澳大利亚山火发生频率低;秘鲁沿岸水温低,降水少,气候干旱,相对不利于天敌的生存,其天敌种类不会明显增多。
13.答案 (1)由图可知,信风减弱,秘鲁寒流变弱,赤道中东部表层海水升温。(或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近洋面热空气上升,西风爆发,信风减弱。)
(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逆流增强;秘鲁上升流减弱;冷水性鱼类不适应水温升高而迁徙或死亡;海洋底层营养盐类上泛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鱼类缺乏食物,渔业减产。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东部和中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上升的现象。读图可知,此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近洋面热空气上升,西风爆发,信风减弱以及秘鲁寒流也在变弱。第(2)题,阐述该现象导致秘鲁渔场渔业减产的原因,主要从东南信风减弱、上升流减弱、营养盐类(食物)减少三个方面分析。当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南信风势力减弱,秘鲁寒流减弱,上升流减弱,导致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浮游生物减少,进而导致渔业减产;同时海水温度升高也会导致该区域适应寒冷水温的鱼类迁徙或死亡,进而导致渔业减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