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2节 第1课时 地域差异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2025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2节 第1课时 地域差异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2025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03 12:2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1课时 地域差异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陆地植被水平分布与热量、水分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决定某地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水热状况 D.地形类型
2.主要由水分差异引起的温带植被分布变化的是(  )
A.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
B.季雨林、稀树草原、荒漠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
D.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2024·重庆高二期中]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拔1 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下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的景观。据此完成3~4题。
3.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
A.热量差异 B.地势高低
C.土壤类型 D.人类活动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中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最主要的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预报图,完成5题。
5.如图所示,由南到北,背心—短袖—衬衣—西服—大衣—厚羽绒服的衣着变化体现了自然地带的(  )
A.纬度差异 B.干湿度差异
C.垂直地带性 D.地方性分异
B组 关键能力提升练
蜜蜂授粉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又能维护生物多样性。在物候学上,蜜蜂的“始见”日期往往是当地春季到来的标志。我国蜜蜂“始见”日期大致由南向北逐渐推迟。下图示意安徽省年内蜜蜂种群数量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蜜蜂“始见”日期的空间差异反映陆地自然地带(  )
A.垂直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地方性分异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7.安徽省7—8月蜜蜂种群数量较5月和9月少,主要是因为(  )
A.食物减少 B.天敌增多
C.植被减少 D.台风增多
新西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真正意义上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新西兰南岛西南部。下图为新西兰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新西兰陆地自然地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降水差异 B.海陆位置
C.热量差异 D.光照不同
9.新西兰南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的关键原因是(  )
A.受信风带影响 B.有暖流经过
C.沙漠广布 D.位于背风坡
下图为亚欧大陆北部某区域的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示区域陆地自然地带的空间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1.图示区域苔原带在鄂毕河以西存在向南凸出现象,其影响因素为(  )
A.洋流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北极燕鸥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南极浮冰边缘间进行惊人的环球航行,消耗巨大的能量。它们会在一年内既经历北极的夏季又经历南极的夏季,比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更多的白昼。它们栖息于沼泽、海岸等地带成群活动,以鱼、甲壳等动物为食,是唯一一种在地球上七个大陆都固定出现的鸟类。下图是北极燕鸥迁徙路径图。
(1)列举北极燕鸥沿甲路径,从繁殖地到①地经过的主要陆地自然地带。指出形成这一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原因。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出影响北极燕鸥迁徙路线的主要因素。
(3)北极燕鸥常栖息于沼泽、海岸地带,分析这里食物充足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第1课时 地域差异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C 2.D 解析 第1题,纬度不同导致热量差异,海陆位置不同导致水分条件差异,水分和热量的组合状况是决定一个地区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A、B均不全面;与地形类型有一定的关系,但地形类型不是根本因素。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分差异形成的温带植被变化为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苔原不属于温带植被。
3.C 4.D 解析 第3题,森林出现了金黄色,一般是在秋季。第4题,公路两侧的景观差异,可能是人们在两侧栽种了不同的树种;公路两侧属于同一个地区,热量、地势和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差异不大。
5.A 解析 如图所示,由南到北,背心—短袖—衬衣—西服—大衣—厚羽绒服的衣着变化反映了随着纬度升高,气温不断降低,热量不断减少,体现了自然地带的纬度差异。
6.B 7.A 解析 第6题,蜜蜂的“始见”日期往往是当地春季到来的标志,我国蜜蜂的“始见”日期大致由南向北逐渐推迟,说明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春季到来的时间逐渐推迟,因此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7题,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安徽省7—8月蜜蜂种群数量较5月和9月少的原因。由于安徽地处长江中下游,7—8月份会受到伏旱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植物花朵凋零,蜜蜂食物减少,导致蜜蜂种群数量减少,与台风关系较小;7—8月份与5月份和9月份相比,天敌数量和植被变化相对较小,所以天敌与植被不是影响蜜蜂种群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
8.C 9.D 解析 第8题,新西兰北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部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影响新西兰陆地自然地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差异,和降水无关;新西兰面积小,光照差异不大;新西兰属于岛屿,面积小,海陆位置对陆地自然地带影响小。第9题,新西兰南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的关键原因是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草原气候;新西兰南岛东侧为寒流;东侧无沙漠。
10.A 11.C 解析 第10题,图示区域陆地自然地带自南向北,依次是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11题,苔原带向南凸出,说明南部凸出部分所在区域的温度低于同纬度的邻近区域,鄂毕河以西地区苔原带向南凸的那片区域位于乌拉尔山脉,故影响因素是地形。
12.答案 (1)苔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热量条件影响区域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区域间产生地域差异。
(2)白昼时长;(海水)温度;海洋食物、栖息地。
(3)沼泽、海岸地带水域浅,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海洋植物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强,促进海洋生物的生长;陆上河流挟带富含营养物质的泥沙为鱼类提供食物源。
解析 第(1)题,繁殖地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最北部,陆地自然地带属于苔原带。甲路线中,自北向南到①地,依次经过的主要气候是苔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所以经过的主要陆地自然地带依次为苔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由于纬度不同,热量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热量条件影响着区域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区域间产生地域差异。第(2)题,北极燕鸥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南极浮冰边缘间环球航行,既经历北极的夏季,又经历南极的夏季,比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更多的白昼,故白昼时长和海水温度影响了北极燕鸥的迁移(当地夏季气温较高,海水温度较高);它们栖息于沼泽、海岸等地带,以鱼类、甲壳等动物为食,北极燕鸥南北迁移,也受食物、栖息地的影响。第(3)题,需要抓住沼泽、海岸地带的特点。首先,沼泽、海岸地带水域浅,透光条件好,光照充足,海藻等植物丰富,光合作用强,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强,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其次,部分海岸地带有陆上河流汇入,河流挟带丰富的泥沙和矿物质汇入,营养物质丰富,生物丰富,食物充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