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共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9《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共3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3 12:3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共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山海经》。
2.初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积累“骇、憎恶、疮疤、诘问、惶急、震悚”等词语。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3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文章,解决字词读音问题;搜集与鲁迅、《山海经》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那个讲着神秘的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虽然只是一个保姆,普通而卑微,却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鲁迅先生在回忆他早年生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曾经用他少有的温情的文字多次提到长妈妈。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却在他46岁那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这个普通的保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预习交流
(一)作者简介
你还记得鲁迅先生吗?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二)作品简介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鲁迅称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它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等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十八卷,旧称大禹、伯益所作,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其中保存了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诸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三)字音词义
1.字音。
骇(hài)  掳(lǔ)  震悚(sǒng)  惶急(huáng)
疮疤(chuāng) 诘问(jié)  渴慕(mù)  疏懒(shū)
霹雳(pī lì)  孤孀 (shuāng) 絮说(xù) 书斋(zhāi)
粗拙(zhuō)  憎恶(zēng wù)
2.词义。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粗拙:粗糙低劣。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三、整体感知
1.读完课文,为阿长填写履历表。
姓名:阿长 性别:女 生活年代:清朝末年
学历:文盲 职业:保姆(女工)
家庭状况:青年守寡,有一过继的儿子。
工作简历:曾在鲁迅家做保姆。
通过以上履历表,可以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长妈妈”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是“我”的保姆。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文章记叙了长妈妈哪些事?其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略写)
对“我”管束很严 喜欢“告状”———(略写)
睡觉时摆成“大”字—————————(特写)
元旦有古怪的仪式————————(有详有略)
一肚子繁琐的道理———————————(略)
讲“长毛”的故事———————————(详)
为我买回《山海经》——————————(详)
以上事件中重点写的是哪一件事?
重点写买《山海经》。
四、精读课文
1.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切切察察的毛病
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2.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真诚和善良。
3.“她懂得许多规矩”,长妈妈教给“我”哪些规矩?其中哪个详写?
正月初一第一句话说什么(恭喜恭喜);
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能进去;
饭粒落在地上,要拣起来,吃下去;
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万不可钻过去……
详写第一个(吃福橘)。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6.概括长妈妈的性格特点。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她不拘小节,好事,烦琐,粗俗,愚昧,迷信。
她善良,宽厚,仁慈,朴实,真诚,有爱心,乐于助人。
五、课堂小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撼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请同学们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加深体会。
六、布置作业
寻找“阿长”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是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
选一个你熟悉的人,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带感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会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会“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3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文章,复习上节课字词,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下列各个选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震悚(sǒng) 孤孀(shuāng) 憎恶(zèng)
B.疮疤(chuāng) 诘问(jié) 哀悼(dào)
C.霹雳(lì) 粗拙(zhuō) 守寡(guǎ)
D.倘使(tǎng) 繁琐(suǒ) 惧惮(dàn)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姆)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琐)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哀)(慕)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模)
3.本文对长妈妈的刻画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①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肖像、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②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细节描写)
在上节课中,我们通过文章记叙的事件了解了鲁迅先生塑造的阿长形象,这个有着个性色彩的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给儿时的鲁迅买《山海经》的情节更是令人难忘。
二、精读课文
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写了买《山海经》之前的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的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这是不是过于罗嗦了?把它删去可以吗?
不可以。这些内容烘托“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也突出了长妈妈“伟大的神力”。
2.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起什么作用?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烘托后文长妈妈买来《山海经》的“神力”。
3.“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哥儿”指谁?“三哼经” 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正确的书名?
“哥儿”指少年鲁迅。
“三哼经”就是《山海经》,长妈妈不识字,所以说错。
作者这样写,不但富有情趣,更强调了阿长不识字,却做到了识字的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强调她的“伟大的神力”。
4.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 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5.“我”为什么因此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我”对她根本没抱希望,她却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这在孩童的眼里,似乎“有伟大的神力”。
6.“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而且也确是当时“我”渴慕已久的。
7.一个没有文化,连书名都会叫作“三哼经”的农村妇女,短短几天内她是如何买到这书的呢?请发挥想象,描述一下这个情景。
示例1:我仿佛看见阿长四处打听“三哼经”,但每个书店老板都无奈地摇头摆手,不知道她说的是什么,她只好继续一个店铺一个店铺挨个地询问。
示例2:可能会一本书一本书地翻,看看是不是有迅哥儿说的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翻得久了,或许还被书店老板不耐烦地打发走。
示例3:我觉得阿长一定经历了很多次失败,最终找到的时候肯定如获至宝,带着那种满足了孩子愿望时的喜悦,着急地赶回来。
8.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长妈妈为什么有“伟大的神力”。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这一切源于对“我”的爱,对“我”的热心和忠诚,这便是“伟大的神力”!她真心实意地关心着“我”、为“我”好。这就是“我”的长妈妈啊!“我”由此产生了新的敬意。这个“新”,便点出了“我”对阿长给予的爱的顿悟。
三、梳理情感
1.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体味作者童年时期和成年后对长妈妈情感的变化。(用笔作上记号,要品出感情)
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
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
知道她谋害隐鼠之后,从此完全消失了。
为我买来《山海经》,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童年阶段】
不大佩服(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认为麻烦(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空前敬意(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的故事)
憎恶怨恨(⑥谋害我的隐鼠)
新的敬意(⑦为我买《山海经》)
【中年时期】
尊敬、喜爱、很怀念、很感激。
尤其课文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2.儿时的“我”对阿长的许多行为是讨厌的,甚至是憎恶的,但文章却时时流露出对阿长的同情,尤其结尾部分更是表达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大写自己对阿长的讨厌呢?
这样欲褒先贬的写人的手法叫做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使得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技巧。指利用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来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法,多用于表现正面人物和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赞扬的事物,也用于烘托气氛。先给读者以假象,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时候揭示真相,使读者突然醒悟,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3.既然作者这么尊敬她,为何题目直呼阿长?
①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
②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
③用“阿”字有亲昵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四、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处处响彻着抒情的乐曲,处处充满着诗的意境。对于长妈妈这个人物,先生是倾注着内心深处最为柔和与深沉的情感的。请同学们一起诵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再次体会先生对长妈妈那份深深的怀念与祝福。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五、布置作业
本文在塑造“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也请你运用这种手法写一个片段。(要求不少于300字)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品析语言,体会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爱的体验,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和体味生活,感知普通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3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完成上节课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前两节课中,我们通过文章了解了鲁迅先生塑造的阿长形象,梳理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在塑造人物时,鲁迅除了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还运用了精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让人物更加生动形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这些描写。
二、问题探究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对长妈妈进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在你认为精彩的地方进行圈点批注,对这些描写进行分析。
1.文中第3段,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抓住典型动作,极其形象地刻画出一个饶舌多事的妇女形象,虽用语不多,人物形象却因几个动词而极其传神。
2.第3—5段写她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颈子上”。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
3.第7—11段对长妈妈的描写,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这些动作、神态描写,长妈妈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几个动词的运用,简洁而传神,使长妈妈迷信的外表下饱含着的对孩子深深的爱,不言而喻。
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神态与动作描写把长妈妈的淳朴展现得形象传神。
三、探究讨论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阿长是可怜的,她相貌平平,黄胖而矮,卑微得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年轻守寡,孤苦无依。阿长是可鄙的,喜欢“切切察察”,搬弄是非,喜欢竖起第二个手指,对人指指点点,甚至夏天睡觉时还喜欢摆“大”字。她谋害鲁迅的隐鼠,让鲁迅特别记恨。但阿长是可爱的,她郑重其事地交代鲁迅过年的“礼数”,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她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满足鲁迅的好奇心;在鲁迅渴慕《山海经》时,是她利用一年中难得的四五天休息时间,不辞辛苦为鲁迅买书。阿长不识字,《山海经》在她口中成了“三哼经”,依据谐首来买书,不知阿长用脚多丈量了多少土地,也不知阿长多费了多少口舌,只为满足“哥儿”的小小心愿,所以阿长是特别可敬的。
思考:学完本课,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一:
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阿长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其出身低下。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但她对生活并无过高的要求,只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示例二: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却讲究习俗的人。阿长没有文化却懂得许多习俗,这些习俗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虽然其中不免有迷信、落后的成分,但是,也有一些带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如在正月初一,让孩子说“恭喜”,吃福橘,乃是一种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这是珍惜劳动果实;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一种避讳说辞。
示例三:
阿长是一个真诚善良、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人。课文前半部分虽然用的是贬抑之笔,但说的是“我”儿时的心理,其实阿长对“我”的关爱前后是一致的。阿长教给“我”许多烦琐的道理,说明她对“我”悉心教养。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就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些都表现了阿长的真诚善良和对“我”的关爱。
四、文本特色
1.欲扬先抑,刻画人物。
文章先写了阿长的种种缺点,如:她喜欢“切切察察”;夏天睡觉摆“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讲究规矩,使“我”很不耐烦;讲故事荒唐可笑;等等。这些事集中表现了长妈妈的愚味无知、保守陈腐。这是“抑”。然后文章笔锋一转,着重写了“我”对长妈妈的佩服和敬重,这主要是因为她给“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这是“扬”。在这种先抑后扬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更加鲜明。
2.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文章为了突出中心,对材料的详略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文章对长妈妈身上的一些毛病,如喜欢“切切察察”、夏天睡觉摆“大”字等写得比较简略;而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集中体现了她对“我”的关爱,这种关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所以,作者把这件事写得很详细。
3.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本文对长妈妈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充满了诙谐意味。如在讲述“长毛”的故事时,长妈妈先是绘声绘色地讲述,而后又以极为“严肃”的态度说出令人发笑的话。又如,文章在叙述长妈妈买《山海经》这件事时,“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句话,既符合长妈妈的身份,又表现了她递给“我”书时的兴奋之态,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五、拓展阅读
鲁迅笔下的阿长
我所看到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现在已经记不分明,这样地大约有一两月;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我的隐鼠,是常在眼前游行的,或桌上,或地上。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见,大家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出现的。我再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没有见。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所以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都省略了罢。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节选自《狗·猫·鼠》
结合文段,想一想,鲁迅笔下的阿长有哪些特点?(能结合文本,自主作答即可)
六、课堂小结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甚至是卑微的,可这些普通人身上同样有着人性之美、动人之情,他们是朴实的,善良的,可爱的。如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如千万个匿名“炎黄”和“微尘”们。再如我们的母亲或者老师,他们可能唠叨,可能脾气不好让你厌烦,可他们,就那么纯粹地爱着你。他们,是我们生存的土壤。如阿长一样,是我们精神的乳母!让我们换个角度去看普通人吧,去理解他们,去感受他们,看到普通人平凡的身影后美丽的人性之光!
阿长与《山海经》
(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
(3-18)记叙阿长的言行(抑)
①粗俗的行为习惯
②令我不耐烦的礼节规矩
③“空前的敬意”由产生到消失的过程
(19-31)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补写阿长身世。(扬)
同情悲悯 惭怍歉疚 思念感激
七、布置作业
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象短文。要求根据阿长这一人物形象合理想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表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