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光》教案(共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生平与写作背景,掌握“报告文学”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抓住文章小标题,梳理文章结构,概括黄文秀主要事件。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小标题,梳理文章结构,概括黄文秀主要事件。
教学难点
抓住文章小标题,梳理文章结构,概括黄文秀主要事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文章,解决字词读音、书写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青春是什么?
是操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吸与心跳?是试卷上留下的遗憾或惊喜?还是初出校园的青涩与懵懂?
今天请让我们跟随“七一奖章”获得者黄文秀的“青春之光”,去感受当代青年应有的青春风貌!
二、自我研学
1.人物生平。
黄文秀(1989年4月-2019年6月),女,壮族,中共党员,广西田阳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原副科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始终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黄文秀同志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称号,2021年授予黄文秀“七一勋章”。
2.作者简介。
祝红蕾,潍坊临朐人,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潍坊市文联首届签约作家。
3.背景链接。
《青春之光》全文刊发于2024年6月26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第3版,生动讲述了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心系群众、扎根农村、无私奉献的闪光事迹。2019年6月17日,黄文秀同志在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祝红蕾在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学习时,被黄文秀事迹深深刺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黄文秀,祝红蕾多次前往百坭村实地采访,与黄文秀的家人、同事、村民深入交流。她怀着对黄文秀的敬意与感动,以细腻笔触创作了《青春之光》,希望用文字再现黄文秀的 “青春之光”,带大家重走她的 “长征路”。
4.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文体,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人物或社会现象。它既有新闻的客观性,又有小说的感染力,常通过具体事例反映社会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特点:
真实性:以真人真事为核心,不允许虚构或夸大其词。
文学性:运用描写、对话、比喻等手法,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新闻性:报告文学中对事件的选择和叙述方式上,要求作者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并呈现事件的核心要素。
情感鲜明:作者直接或间接表达态度,带有批判或赞扬。
5.生难字词。
(1)给加粗的字标注字音。
瓢泼(pō) 熟络(luò) 心扉(fēi)
执拗(niù) 噩耗(è) 毛坯(pī)
山坳(ào) 静谧(mì) 铆(mǎo)
灌溉(gài) 辗转(zhǎn) 抖擞(sǒu)
心急如焚(fén) 直言不讳(huì)
初来乍到(zhà) 围追堵截(jié)
给多音字注音。
(3)给形近字注音。
(4)重点词义。
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
初来乍到:初次来到某个地方。乍,刚刚、起初。
憋屈:有委屈而感到憋闷。
风雪载途:一路上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充满(道路)。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争分夺秒:不放过一分一秒;形容对时间抓得很紧。
三、整体感知
1.根据文章小标题划分文章层次,并分析小标题的作用。
第一部分(第1-4段):开篇倒叙,讲述黄文秀牺牲的背景与经过。
第二部分(第5-14段):黄文秀带领百坭村脱贫的抉择与决心。
第三部分(第15-27段):具体回忆黄文秀带领村民脱贫的往事,表达了黄文秀扶贫工作的艰辛历程。
第四部分(第28-37段):讲述黄文秀牺牲后,村民们对她的深情追忆。
第五部分(第38-39段):以议论结尾,赞颂像黄文秀一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作出巨大贡献的党员干部群体,升华主题。
小标题作用:
文章中三个小标题以引用文章中人物话语的方式,清晰概括了文章各层的主要内容,使其条理更加清晰,层次分明,还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抒情性和感染力。
2.再次阅读课文,用简洁语言概括黄文秀在百坭村的主要事迹。
①关心灌溉农田的水渠,冒大雨返回百坭村,路遇洪水不幸牺牲。
②初到百坭村遇到各种困难,但黄文秀没有放弃,反而想尽各种办法开展工作。
③说服班统茂做致富带头人,并邀请技术人员协助,建立电商服务站,修建工作等带领村民脱贫。
④为村民申请低保、教孩子们绘画书法等。
3.根据梳理的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记叙顺序的特点。
点拨:
倒叙与顺序相结合的方式,开篇倒叙,吸引读者关注,并突出强调黄文秀一心为公,心系百姓的品质。接下来以顺序的方式,分别记叙黄文秀来到百坭村后的扶贫事迹,使读者清晰感受到黄文秀为百坭村脱贫攻坚所做出的努力。
四、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文章基本内容,梳理了文章基本结构脉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雨果曾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黄文秀在短暂的青春年华里,用实际行动闪耀了生命。下节课,让我们沿着黄文秀的奋斗之路,去触摸她那璀璨的青春之光。
五、布置作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词语的书写都无误的一项是( )
A.消烟 排解 抖擞 直言不讳(huì)
B.铆 敞开 熟络(lào) 青山含黛(dài)
C.坎坷(kǎn) 诚挚 铆足(mǒu) 暴雨倾泻
D.灌溉 掀翻(xiān) 摸底 心急如焚(fén)
2.阅读文章请回答“我心中的长征”指什么?
点拨:
1.D
2.“我心中的长征”指的是黄文秀在百坭村扶贫工作中所经历的困难和她如何带领农民脱贫的奋斗过程。
板书设计
《青春之光》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并归纳人物精神品质。
2.品读文章,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黄文秀精神的时代意义,领悟文章题目内涵。
教学重点
1.能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并归纳人物精神品质。
2.品读文章,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难点
1.品读文章,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理解黄文秀精神的时代意义,领悟文章题目内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本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文章,掌握字词,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黄文秀在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事情,其中哪件事最打动你?并说说理由?
示例:
最打动我的是黄文秀不畏艰难,多次拜访班统茂,用真诚和实际行动打动了他,劝说他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全村种植砂糖橘并且大获成功。
我从这个事迹中看出了黄文秀不惧困难,以诚心换取群众认可的高尚行为。千千万万像黄文秀这样的基层工作者,用智慧与执着书写了脱贫攻坚的辉煌战绩。
二、品读体会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人物形象,并根据所给示例,填写表格。
示例:
文章内容 人物形象
“灌溉200多亩农田的水渠被洪水冲断了!”这个消息让周末回家看望病重父亲的黄文秀坐立不安。她决定立即驱车返回百坭村,那里离她所在的田州镇有180多公里。 心系百姓,赤诚为民
点拨:
文章内容 人物形象
“灌溉200多亩农田的水渠被洪水冲断了!”这个消息让周末回家看望病重父亲的黄文秀坐立不安。她决定立即驱车返回百坭村,那里离她所在的田州镇有180多公里。 心系百姓,赤诚为民
这个大山的女儿并不那么容易被困难吓倒。 黄文秀一有空就往村屯跑,不让她进门的,她就去两次、三次; 两个月的时间,黄文秀用双脚丈量了百坭村的沟沟坎坎……有了它,黄文秀心里有底了。 这已经是黄文秀第三次到班统茂家“围追堵截”了……在村里建起了电商服务站。 坚韧不拔,勇于担当
这个来自红色热土的第一书记在日记里写道:“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黄文秀曾在入党申请书里写下这样一句话。 扎根基层、甘于奉献
百坭村气候湿润,沙质土壤砂糖橘生长,抓产业富民,首选砂糖橘。可村民缺少技术……带领全村人脱贫的路线图在黄文秀心中清晰起来。 “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 不怕困难,富有才干,思想灵活
2.本文主角是黄文秀,但最后一段又赞扬了300多万名脱贫攻坚的干部,最后一段是否多余呢?
点拨:
文章结尾以议论作结,由赞美黄文秀个人上升到赞美像黄文秀一样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群体。以小见大,表达作者对他们的赞美、钦佩之情,升华文章主题,所以最后一段并不多余。
三、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方法。
探究过程:
1.再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黄文秀的语句。
2.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合作交流,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及效果,教师相机指导。
3.完成表格的填写,每小组选派一人分享合作交流成果。
示例:
课文 方法 分析
她的宿舍,只有一顶蚊帐、一张硬板床,床下整齐摆放着两双运动鞋和一双水鞋,旧木桌上放着一本《西行漫记》、两本驻村日记。一件尚未摘掉吊牌的鱼尾裙还静静躺在柜子里,等着爱美的主人来把它穿上。 细节描写 通过对黄文秀居住和穿着的细节场景的描写,展现了黄文秀生活俭朴和忙碌的日常,突出了她心系百姓、甘于奉献的高贵品质,以此表达对她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成果展示:
课文 方法 分析
她的宿舍,只有一顶蚊帐、一张硬板床,床下整齐摆放着两双运动鞋和一双水鞋,旧木桌上放着一本《西行漫记》、两本驻村日记。一件尚未摘掉吊牌的鱼尾裙还静静躺在柜子里,等着爱美的主人来把它穿上。 细节描写 通过对黄文秀居住和穿着的细节场景的描写,展现了黄文秀生活俭朴和忙碌的日常,突出了她心系百姓、甘于奉献的高贵品质,以此表达对她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路灯的光洞穿了山村暗夜,正如黄文秀的青春之光点燃了这片土地上的希望。 比喻、议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文秀在百坭村奋战脱贫的青春岁月比作照亮山村暗夜的灯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文秀为百坭村带来的新希望,突出黄文秀的高尚品质。以议论的方式表达对黄文秀的赞扬。
她打开了驻村日记,眼泪吧吧掉了下来:“我觉得心里憋屈,搞不懂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老百姓们却对我这么排斥……” 那一夜,黄文秀是怎样给自己鼓劲的?人们已无从知晓。不过,从她留下的日记里,可以读到这样一句话:“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 心理描写 以日记作为媒介,对黄文秀心理进行描述,向读者展现她到百坭村扶贫后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其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积极乐观的高尚品质,也以人物亲笔日记的方式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进一步增强了感染力。
这已经是黄文秀第三次到班统茂家“围追堵截”了。第一次,他根本不搭理。第二次,他挠挠头说:“我自己刚脱贫,也没什么技术,产业带头人我怕是当不了,你另找别人吧。”他一边说,一边把黄文秀“请”出了家门。 “一个女娃子,开一个多小时车,山路上跑了一趟又一趟,人家图什么?人心都是肉长的,是不是?”班统茂深受感动,埋头干了起来。 侧面描写 通过对班统茂从先前拒绝黄文秀到后期接纳,并成为致富带头人这一改变过程的描写,从侧面展现了黄文秀认真,待人真诚,不惧困难的工作作风。
村民们更不会忘记文秀那向日葵一样灿烂的笑容。带着村民修路时她笑,和村民一起采茶时她笑,在村民家里拉家常时她笑……每一天,她都这样微笑着,奔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神态描写 通过描写黄文秀工作时的微笑神态,表现了她积极乐观、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
宿舍窗外青山含黛,静谧的夜里传来声声虫鸣,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却无法入眠。 整个村庄都沉睡了,十平米的宿舍就像茫茫夜色中的一叶小舟,仿佛要被孤独和无助的海洋吞没。 环境描写 通过描写夜晚百坭村的寂静,突出了黄文秀刚到村庄,工作无法开展时的苦闷与迷茫。
每天清晨,百坭村人都能看到精神抖擞的黄文秀。她和村民一起采摘茶叶,浇灌蔬菜,盘算一年的收成。她和村委班子成员带领村民遇阻修路,逢水架桥,遇暗装灯。一天,她忙完回到宿舍,鞋都没脱就睡着了。天蒙蒙亮时醒来,浑身散架一般。要不休息一天?她摇摇头,还有那么多事等着她呢。 概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 简单概述黄文秀和村民同劳作带领村民发展建设,插入黄文秀疲惫时的状态和心理细节描写,使读者直观感受黄文秀的工作场景,从而更清晰感受到她的高贵品质。
小结:
文章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塑造黄文秀形象,通过正侧面相结合、概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及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黄文秀的工作环境和她的精神品质。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结合作者对黄文秀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课外搜集并阅读有关黄文秀的新闻报道,尝试从党组织的教育、家教家风的影响,以及个人理想追求等角度,思考她精神品质的来源,谈谈你的感悟,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点拨:
题目内涵:本文以黄文秀的扶贫经历为主线,展现她初到百坭村遭质疑,通过用行动赢得信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村民办实事赢得村民尊重最后因公殉职的生命历程,歌颂了黄文秀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不惧困难、心系百姓的高尚精神。题目《青春之光》指的就是黄文秀用年轻的生命为党的脱贫攻坚事业做出的贡献,同时体现出来的精神价值。
思想品质来源:
党的教育方面:自觉接受党的思想教育,获得长征精神的感召,始终践行党的宗旨使命,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的理想。
家教家风方面:父亲对她的教育,要她知恩图报回馈社会。
个人理想方面: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感悟: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要以黄文秀为榜样,勇敢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努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我们要通过感受黄文秀的青春之光,体会到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用青春的力量,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分析作者如何塑造黄文秀这一伟大形象,从而认识黄文秀的精神品质并感受榜样的力量。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更要从文字中汲取精神力量,并以黄文秀为精神榜样,在青春之路上树立远大理想。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