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创新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2 13: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湖南邵东创新实验学校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
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
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
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
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
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
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
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
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
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
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
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
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
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
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
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
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
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宇。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
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
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
第 1页/共 10页
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又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
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
(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丈为诗”》)
材料二:
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
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
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
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
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
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
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又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
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
的。
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从
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
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
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
称双璧,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
射而出,炫人眼目。
(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
B. 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
C. 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 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
D. 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
B. 诗与文有着密切 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
第 2页/共 10页
C. 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还是文学的核心。
D. 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3. 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 )
A. 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
B. 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
C.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 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
4. 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抱 孙
老舍
难怪王老太太盼孙子呀;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也不能怪儿媳妇成天着急;本来嘛,不是不努
力生养呀,可是生下来不活,或是不活着生下来,有什么法儿呢!就拿头一胎说吧:自从一有孕,王老太
太就禁止儿媳妇有任何操作,夜里睡觉都不许翻身。哪里知道,到了五个多月,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
了两次眼睛,小产了!难道这还算不小心?哼,他竟自死了。命该如此!
现在,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惊人,看着颇象轧马路的石碾。看着这个肚子,王老太太心里仿
佛长出两只小手,成天抓弄得自己怪要发笑的。王老太太可不只是祷告烧香呀,儿媳要吃活人脑子,老太
太也不驳回。半夜三更还给儿媳妇送肘子汤,鸡丝挂面……儿媳妇呢,点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饼:吃得顺着
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孕妇不多吃怎么生胖小子呢?婆婆、儿媳、娘家妈对于
此点都完全同意。
收生婆已经守了七天七夜,压根儿生不下来。偏方儿,丸药,子孙娘娘的香灰,吃多了;全不灵验。
到第八天头上,少奶奶疼得满地打滚。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
接来念催生咒;还是不中用。收生婆施展了绝技,却一无成绩。
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王老太不同意。洋鬼子,二毛子,懂什么;王家要“养”下来的孙子,不
要“掏“出来的。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又耗了一点钟,
少奶奶直翻白眼。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媳妇死了,再一个;孩子
更要紧。她翻白眼呀,正好一狠心把孩子拉出来。告诉了收生婆,拉!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
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
一到医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还得挂号?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
第 3页/共 10页
的孙子是封信呢!咳,为孙子,忍了。
医生来了。一见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男大夫!男医生当收生婆?我的儿媳妇不能叫男子汉给接生。
这一阵还没炸完,又出来两个大汉,抬起儿媳妇就往床上放。
老太太连耳朵都哆嗦开了!这是要造反呀,人家一个年青青的孕妇,怎么一群大汉来动手脚的?“放
下,你们这儿有懂人事的没有?要是有的话,叫几个女的来,不然,我们走!恰巧遇上个顶和气的医生,
他发了话:“放下,叫她们走吧!”
王老太太咽了口凉气,咽下去砸得心中怪热的,要不是为孙子,至少得打大夫几个最响的嘴巴。县官
不如现管,谁叫孙子故意闹脾气呢。抬吧,不用说废话。
果不出王老太太所料,得用手术。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大夫说:孩子太大,用手术,大
人小孩或者都能保全。不然,全有生命的危险。王老太太一个字没听见。掏是行不开的。“那么你不要孙子
了?”果然有效。
等了不晓得多大的时候,眼看就天亮了,才掏了出来,好大的孙子,足分量十三磅!王老太太不晓得
怎么笑好了,拉住亲家母的手一边笑一边刷刷的落泪。亲家母已不是仇人了,变成了老姐姐。大夫也不是
二毛子了,是王家的恩人,恨不得马上赏给他一百块钱。
好容易看见大夫出来了。王老太就要求媳妇和孙子出院,理由是头胎孙子要办三日宴,医生不同意,
再三相劝无效后,怒道“莫非三日宴比人命重要”?
王老太确是以为办三天比人命要紧,可不便于说出来,因为娘家妈在旁边听着呢。“叫她躺着招待客人,
不必起来就是了。大夫还是不答应,“你自己看看去,她能走不能?”
儿媳妇在床上放着的一张卧椅上躺着呢,脸就象一张白纸。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
只落了一半个泪,紧跟着炸了烟:“怎么不叫她平平正正的躺下呢?直着呀,肚子上缝的线就绷了。”大夫
说。“那么不会用胶粘上点吗?”王老太太总觉得大夫没有什么高明主意。好吧。先把孙子抱走。“头大的
孙子,洗三不请客办事,还有什么脸活着?
到底把孙子抱出来了。王老太太抱着孙子上了汽车,一上车就打喷,一直打到家,每个喷都是照准了
孙子的脸射去的。到了家,赶紧派人去找奶妈子,孙子还在怀中抱着,以便接收嚏喷。
不错,王老太太知道自己是着了凉;可是至死也不能放下孙子。到了晌午,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
嚏喷,身上慢慢的热起来。王老太太更不肯撒手了。到了下午三点来钟,孙子烧得象块火炭了。到了夜里,
奶妈子已雇妥了两个。可是孙子死了,一口奶也没有吃。
王老太太只哭了一大阵;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圆了:“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跟医院打官司!那
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医院的坏,二毛子们!”
(摘编自老舍《抱孙》写于 1938年,有删改)
第 4页/共 10页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王老太太将抱孙愿望的屡次落空归结于“命该如此”,这既表现了她想抱孙而不得的无奈,
也为她在产子风波中的行为、态度做出铺垫。
B. 在本次孕产事件中,医生的处置科学合理、充满智慧,但最终孩子死了,医生自己也可能惹来官司,如
此安排,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哀和愤慨。
C. 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营造出一种“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这可以淡化悲剧意义,使作品不至于
“赶尽杀绝”,体现出老舍的宽厚和同情。
D. 老舍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组织成悲喜更迭的曲折情节,本文既有对当时社会观念的讽刺,也能
引起读者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
6. 下列对“王老太太”的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文章第一句话就点出了以王老太太为代表的旧社会对女人的看法。
B. 为了能够抱上孙子,王老太太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仅送肘子汤、鸡丝挂面,而且不允许儿媳妇
睡觉时翻身、多眨巴眼睛。
C.“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可是孙子死了”,此部分文本表现了爱孙如命的王老太太因为自己
的“不讲卫生、育儿观念落后”导致了“孙子”的死亡。
D.“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此处说明了以王老太
太为代表的国人到了 20 世纪依旧盲目排斥科学的可悲情状。
7. 有人认为,小说中“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是多余 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 老舍的作品以充满喜剧性著称,请以本文为例,分析其喜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蘸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
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
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
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曰:臣以险衅,风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
然哉!”乃停召。
第 5页/共 10页
后刘终,服阙,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 “可次齐桓。”华问其
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奔、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语》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
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
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
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
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
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文本二: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
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
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
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
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B.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C.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D.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B. 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学习优异的人,晋时仍保留。
C.“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指的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 21时至 23时。
D. 归田,归还公田,有时也是张衡《归田赋》的省称,在本文中是辞官还乡的意思。
第 6页/共 10页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蜀汉被平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
接受官职。
B. 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遭遇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为用人不当而
遭遇不幸。
C. 李密守丧期满,应征到洛阳任太子洗马,后外调任温令,他常常希望改任内官,后虽官职得到调整但仍
心怀怨恨。
D. 李密有才情,上《陈情表》感动了皇帝,又通过比较舜、禹、皋陶等的谈话特点,否定了诸葛亮琐碎的
言谈方式。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3. 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简要分析武帝被李密的言辞打动而停召他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
【注】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 ,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4. 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笼纱”一句,词人仅以七字便概括了贵族子弟外出观灯的气派,隽永有味,意境高远。
B.“白头”二句,写自身寂寥落寞。词人慨叹孤独年老但功名未立,故自称“白头居士”。
C.“白头”句与“笼纱”句构成反衬,贵族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
D. 姜夔此词艺术手法上 特色在于能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空灵含蕴,所谓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15. 本词的下片三句“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历来被后世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第 7页/共 10页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
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3)李白《蜀道难》中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交代了蜀地最终打通道路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4)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秦腔,是陕西人天天都得吃的“米面”。不用板头过门,也不描眉化妆,神一清、气一定,那秦声
就会从胸腔里冲出来,吼声如雷滚。华阴县泉店村几位华阴老腔传人___________的癫狂演唱、光脚赤膊的
自然装扮、如入无人之地的尽情挥洒,硬是把我唱得热血沸腾。这如吼如歌的声音,是来自三秦大地深处
最为震撼的声音,苍凉而遒劲,嘶哑而雄浑,高亢而低沉。陕西男人的粗犷豪放,陕西男人的豪迈豁达,
就像这秦岭和高原的一根根筋骨,伟岸而高大。而女声秦腔,让我感受到了秦腔的另外一种魅力。当柔美
的声音通过她们心底里飘出来时,我感到了清泉滴脆的声音、云雀唱诗的声音,缠绵中满含着苍凉,哀怨
中满含着甜蜜。那个民族大义前___________的陕西女子,那个国难当头时坚守爱情的陕西新娘,尽显陕西
女子的贤良、坚韧和博大。那些脚沾黄土、身沾帝王之气,而又饱蘸民间文化养料的文化人,就无形中有
了一种大气和灵气。或相貌堂堂、___________;或温文尔雅、文质彬彬。提起陕西,他们简直个个都是活
字典。一脸的虔诚,也一脸的自豪。个个写得一手好文章不算,还个个会唱秦腔和民歌,个个摆得一手好
字和好画,对陕西的文化历史也个个___________。这就奇了,一方平凡的水土,( ),这方水土
就不平凡,就伟大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痛快淋漓 忍辱负重 气宇轩昂 如获至宝
B. 痛快淋漓 委曲求全 衣冠楚楚 如数家珍
C 酣畅淋漓 忍辱负重 气宇轩昂 如数家珍
D. 酣畅淋漓 委曲求全 衣冠楚楚 如获至宝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柔美的声音通过她们心底里飘出来时,我听到了清泉滴脆的声音、云雀唱诗的声音。
第 8页/共 10页
B. 当柔美的声音从她们心底里飘出来时,我听到了清泉滴脆的声音、云雀唱诗的声音。
C. 当柔美的声音在她们心底里飘出来时,我感到了清泉滴脆的声音、云雀唱诗的声音。
D. 当柔美的声音从她们心底里飘出来时,我感到了清泉滴脆的声音、云雀唱诗的声音。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么多不平凡的全才能够被培养出来
B. 能够对这么多不平凡的全才进行培养
C. 能够把这么多不平凡的全才培养出来
D. 能够培养出这么多不平凡的全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全书浓厚的诗意,而且对于学习诗词的写作、领悟小说的意蕴
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 (1) ,
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不
是作家为自己而写, (2) 。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
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 (3) 。
《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把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林黛玉是
诗性人物,她通过诗来宣泄情感,支撑生命。她不仅在大观园公共场合和姊妹们吟诗联句,也在私人空间
通过吟诗抒发感情。第二十七回,芒种节时,黛玉感到“众花皆卸,花神退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便
吟成了长诗《葬花吟》,为已经谢去的飞花惋惜,更为自己的命运悲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苦伶
仃。书中还用大量的联句排律和谶语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映射家族兴衰……可以说,《红楼梦》对诗词
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
21. 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
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坡先生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见,一个人在生活中为了
有所“取”,就必然会有所“弃”。
第 9页/共 10页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1. C
2. D
3. C
4.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
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
②材料二运用了层进式结构。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
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
5. C
6. B
7. 不能。(1)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合理。没有娘家妈,媳妇送不到医院,后面的情节也无法展开。(2)
衬托主要人物。用妈妈对女儿的真心疼爱衬托了主要人物王老太太的冷漠自私。(3)反映了普遍的社会环
境。两位母亲都固执己见,思想保守,不信任医院,构成人物群像,共同构建了一个愚昧无知的社会环境。
8. (1)体现在矛盾冲突的情节上。如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医院挂号排队、男大夫接生等情节,使其与王老太
太产生冲突,引人发笑;以及爱之反害之的矛盾,构成喜剧性。(2)体现在人物的行为、语言、观念上。
王老太太等人在内的荒诞言行、愚昧思想,观念与事实的悖逆,都充满喜剧性。(3)体现在文章的艺术手
法和语言风格上。作者用夸张、比拟、比喻、双关、联想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反讽的写作
技巧,诙谐的俗语,构成了幽默的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
9. D
10. B
11. D
12. (1)后来刘去世了,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张华的司空问他说:“安乐公这个人
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
(2)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13.①李密叙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以情感人;
②指出晋“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以理服人;
③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心动人。
14. D
15.①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花满市,月侵衣”写灯月交映,景色宜人,“少年情
事老来悲”则表达物是人非、人隔天涯的伤感。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情事是回忆少年时之乐事,老
来悲则写此时词人的落拓与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6.①. 于嗟鸠兮 ②. 无食桑葚 ③.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④.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⑥.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⑦. 乌鸟私情 ⑧. 愿乞终养 ⑨. 借书满架 ⑩. 偃仰啸歌
17. C
18. B
19. D
20.①从诗的内容看
②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
③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
21.①前夜去宝玉处,晴雯不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失望伤心。
②寄人篱下的命运。
③多愁善感的个性。
④正逢饯花之期,由落花飘零联想到自身处境。
22.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