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春夜洛城闻笛》联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2. 理解两首诗的诗意,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3. 品味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歌意象的内涵,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 对比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5. 通过仿写思乡诗,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思乡主题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赏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
教学难点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人情感的产生;分析两首诗情感表达的异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与思乡相关的画面,如落日、月圆、雨夜、断雁等,同时呈现“乡愁——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环境中,思乡的情感会呈现出怎样不同的样子?
2.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营造课堂氛围,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诗歌初读
1.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同桌之间互相倾听、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3. 指名两位学生分别朗读两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初步读准、读顺诗歌。
三、预习交流
1. 请学生分享自己预习时对李白和岑参的了解,教师适时补充、完善。
明确: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有《李太白集》,其诗作想象丰富、豪放飘逸,列举代表作《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等;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曾两次从军边塞,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
2. 学生分享对两首诗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春夜洛城闻笛》中“玉笛”“故园”“折柳”的含义。
玉笛:笛子的美称。
故园:故乡,家乡。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逢入京使》中“漫漫”“龙钟”“凭”“传语”的含义。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大意,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总结并规范表述。
参考:
《春夜洛城闻笛》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逢入京使》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思乡之情、急切想报平安的心情。侧面表现了诗人想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品读理解
1. 《逢入京使》表演与讨论
请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根据《逢入京使》的内容,想象自己在途中遇到入京使的情景,进行简单的动作和对话表演。提前准备好简单的道具,如马鞭等,增强表演的代入感。
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引导学生从诗人的思乡之情、对家人的牵挂、身处塞外的孤独以及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参考:
镜号 画面 台词
1 一条蜿蜒漫长的道路,黄沙漫天,岑参骑着马,神色疲惫,满脸愁容,向东眺望,眼中满是思念。 岑参(轻声呢喃,带着哭腔):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 前方另一匹马快速奔来,马上坐着入京使,两人在途中相遇,勒住缰绳。
3 岑参看着入京使,眼睛一亮,急切地向前倾身。 岑参(激动):兄台请留步!我有一事相求。
4 入京使面露疑惑,停下马,看着岑参。 入京使(疑惑):兄台何事如此着急?
5 岑参一脸无奈,摊开双手。 岑参(无奈又恳切):我在这途中与你相逢,实在匆忙,没有纸笔。但我离家已久,甚是思念家中亲人,烦请兄台帮我传个口信,报个平安。
6 入京使微微点头,露出理解的神情。 入京使(爽快):好说,兄台放心,我定会将你的口信带到。
7 岑参双手抱拳,向入京使深深作揖。 岑参(感激):多谢兄台,一路顺风,后会有期!
8 两人分别,各自骑马朝着不同方向离去,身影逐渐消失在漫漫黄沙中。
2. 《春夜洛城闻笛》绘画与赏析
让学生根据《春夜洛城闻笛》的描述,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画面。绘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诗中哪些词句给了你灵感?”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玉笛”“春风”“洛城”“折柳”等。
重点赏析“暗飞声”的“暗”字、“散”和“满”字的妙处,以及“折柳”这个意象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从听觉、视觉和情感等多个角度去体会这些字词的作用,理解“折柳”与思乡之情的联系。
参考:
“暗”一方面写出笛声的悄然而至,不知从何处传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以一种难以捉摸的方式触动着诗人和听者的心弦;另一方面,“暗” 字也侧面烘托出春夜的宁静,在静谧的氛围中,笛声的传播更显空灵悠远,悄无声息地将思乡之情潜入人心,勾起诗人的情思。
“散”是均匀、遍布。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散”和“满”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折柳”即《折杨柳》曲。
“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五、品读探究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结合创作背景,诗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对诗人情感的影响。
背景介绍:
《春夜洛城闻笛》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时,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偶然听到笛声触发故园情而作此诗;
《逢入京使》作于公元749年,诗人第一次远赴西域,在途中遇到返京述职的老相识,有感而发。
2. 对比两首诗情感表达的异同
引导学生从情感触发点、情感表达方式和时空特点等方面对比两首诗。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填写表格内容,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完善表格内容。
教师展示表格,帮助学生梳理。
诗歌 情感触发 情感 情感表达方式 时空特点
《春夜洛城闻笛》 玉笛声 对故乡的思念 由景及情 洛阳春夜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直抒胸臆 塞外途中
六、本课小结
1. 诗人在不同情境下表达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城中闻笛声
《逢入京使》边塞途中捎口信
2. 总结赏析诗歌的方法:理解词句、品味意象、感悟情理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2. 积累描写思乡的古诗词,制作成积累卡片,注明作者、朝代和诗词内容。
3. 选择“快递盒、手机铃声”等现代意象,仿写两句思乡诗,要求表达出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