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分层作业
考向1、科技方面:
活字印刷术: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发明时间、活字材料、技术特点,以及其传播路线和对文化传播、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如推动文艺复兴和知识普及,为现代印刷术奠定基础等。
指南针:关注指南针从战国司南到北宋人工磁化指南针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南宋时广泛应用于航海的情况,还有其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后,对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推动作用。
火药:可能会考查火药的发明、宋代火药武器的种类,如突火枪、火箭、震天雷等,以及火药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后对战争形态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天文学:涉及沈括《梦溪笔谈》中记录的天文现象、提出的“十二气历”,以及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创制的简仪等天文仪器。
考向2、文化方面
理学:考查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及其思想主张,如“天理”是万物本源、“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以及理学对后世的影响,如成为元明清官方哲学,强化伦理纲常,同时也束缚思想自由。
文学:重点考查宋词的风格流派及代表词人,如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李清照,以及元曲的组成、代表作家关汉卿及其作品《窦娥冤》等。还可能要求分析宋词兴盛的原因。
史学:关注司马光和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包括该书的体例、记述范围和编写宗旨,如编年体通史、记述战国至五代1300余年历史、“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等。
艺术:可能会涉及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考查其历史价值,如反映北宋都城汴京的市井生活,以及“宋四家”的书法艺术等。
1.宋朝时,印制的儒学经典、日历、农书及大众书籍大量出现。官员在巡视乡村时会携带大量介绍农业技术的书籍,广为散发。这一现象出现的技术条件是( )
A.印刷术的发展 B.指南针的应用 C.造纸术的发明 D.火药的推广
2.宋朝从官方到民间藏书之风弥浸,各地州学都建有藏书楼,江西十一府,府府有藏书,私人藏书更胜官方,“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印刷技术创新发展
C.民族政权并立对峙 D.科举取士蔚然成风
3.如图是某校学生在学习宋元时期三大科技发明时收集的图片资料。从该资料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宋元时期交通发达 B.宋元时期的科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C.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 D.宋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
4.据史书记载,北宋时设军器监专门制造火器,1126年李纲守汴京时曾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全军震惊。这说明( )
A.宋朝时火药已运用到军事领域 B.北宋的军事实力远超金
C.宋朝时火药武器传播到了欧洲 D.宋代掌握先进作战技术
5.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来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时”,指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这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目的在于( )
A.理论创新 B.服务生产 C.巩固统治 D.方便祭祀
6.某初中生在阐述一道论述题时用到的关键词句有:“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阐述的主题可能是( )
A.先秦儒学 B.明清儒学 C.汉代儒学 D.宋明理学
7.“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辛弃疾的词句,描写的是( )
A.平定安史之乱的场景 B.岳飞郾城大捷的盛况
C.南宋抗元斗争的激烈 D.南宋抗金军队的情景
8.关汉卿在元曲《虎头牌》中写到“我也曾吹弹那管弦,快活了万千,可便是大拜门(女真习俗子婿礼)撒敦(蒙古语“亲戚”)家的筵宴。”该材料体现了当时( )
A.文学元曲的繁荣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中外交流的频繁 D.胡语不断的强化
9.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下列选项中彰显宋朝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的作品是( )
A.《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B.《清明上河图》(局部)
C.《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D.《送子天王图》
10.在宋代的文化发展历程中,诸多文人雅士热衷于著书立说,各类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的文献曾记载道:“旧法雕版,费工费时,一版成而用之有限,今有奇巧之法,字可活取复用,印书之时,不论多寡,皆能灵活为之,故而典籍得速传于世,文墨之风益盛。”由此可见,这一“奇巧之法”的出现( )
A.使书写材料发生根本性变革 B.极大提高了书籍印刷的效率
C.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模式 D.导致传统雕版印刷技术失传
11.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对古代中外科技发展探究过程中,学习了《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一图,对此图表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古代东西方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有差异B.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于西方
C.宋元时期中国出现了科技发展的高峰D.古代东西方并非孤立,科技交往频繁
12.2017年,重庆合川宋代钓鱼城遗址中出土一枚铁火雷,其口残,身呈圆球形,内部空心,直径11厘米、残高9.7厘米、壁厚0.8厘米,内腔空间可以装填大量火药,具备较大的杀伤力和威慑力。这一考古发现( )
A.可用于研究南宋与金对峙的历史 B.证明火药投入军事运用始于宋代
C.是当时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见证 D.说明我国火器技术始终领先世界
13.元朝时期,有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等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
A.程朱理学的发展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江南经济的繁盛 D.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14.它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于一身,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它就是水运仪象台,主持创制它的是( )
A.沈括 B.郭守敬 C.苏颂 D.李青
1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主要反映了辛弃疾( )
A.力图恢复统一的爱国热情 B.使词境变得更为豪迈飘逸
C.是北宋最著名的抗金将领 D.抗金的愿望全部成为现实
16.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中外交流频繁
C.国家空前统一 D.科技文化高度发达
17.对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都记载了古代中外交往的场景 B.都是古代的历史学专著
C.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8.小明同学在阅读一部史书时,看到这样一段评价武则天的文字:“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段“有资于治道”的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
A.《资治通鉴》 B.《三国志》 C.《史记》 D.《窦娥冤》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中国儒学与欧洲启蒙思想》
材料二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极盛。在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大大节省了人力,缩短了出书周期,这是印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术大约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述宋朝时期的重大科技发明,并说明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4)根据上述内容,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20.【我国的传统节日】
材料一 清明节是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的节日。
材料二 宋代是我国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新年、清明等传统节日继续保持活力,新兴的节日不断涌现。除了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社会每个阶层包括妇女都积极投入到节日活动中。他们特别注重节日生活的享受和娱乐,最突出的表现是节日期间的游戏、出游、宴饮、观看表演等。与前代相比,这些节日活动一部分是在家庭中进行,而街巷、园林河湖、寺庙、大户府邸等也成为民众的重要活动空间,使得节日规模更加盛大。
——摘编自毛晓帅《宋代城市节日风俗的文献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传统节日的来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节日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3)传统节日寄托着民族的憧憬,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请举出一例中国的传统节日,并写出与之有关的民俗文化。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A B D D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C B C A D D A
1.A
【详解】据题干“宋朝时,印制的儒学经典、日历、农书及大众书籍大量出现。官员在巡视乡村时会携带大量介绍农业技术的书籍,广为散发”和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在宋代有很大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这使得书籍能够大量印制,满足了社会对各类书籍的需求,A项正确;指南针主要用于航海等方面,帮助辨别方向,排除B项;造纸术发明于汉代,虽然为书籍的制作提供了纸张这一物质基础。但题干强调的是宋代书籍大量出现这一特定现象,排除C项;火药主要应用于军事、烟花等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据题干“宋朝从官方到民间藏书之风弥浸,各地州学都建有藏书楼······‘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便于书籍印刷,使宋朝出现藏书之风,B项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力的集中等方面,与民间和官方广泛的藏书之风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属于政治层面,私人藏书属于文化方面,二者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科举取士蔚然成风确实会促使人们读书学习,但如果没有便捷的书籍获取途径,人们也难以大量藏书。科举只是读书的一个推动因素,而印刷技术创新才是使得大量藏书成为可能的关键,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北宋指南针传到欧洲,形成了近代欧洲指南针;元代铜火铳与近代欧洲火炮的关系示意图;泥活字与谷登堡改进印刷术可知,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与交通无关,排除A项;都市生活繁华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商业、娱乐等,与题干反映的科技无关,排除C项;民族交融主要体现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与科技发展之间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时设军器监专门制造火器,1126年李纲守汴京时曾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全军震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置专门制造火器的机构,并且用霹雳炮击退金兵,说明了宋朝时火药已运用到军事领域,A项正确;实际上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经济实力强大,北宋的军事实力远超金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到火器外传的信息,无法体现宋朝时火药武器传播到了欧洲,排除C项;使用火器体现了火药勇于军事,但是无法说明宋代掌握先进作战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材料中“敬授民时”和“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都与农业生产有关,其制定目的在于服务生产,B项正确;历法的内容不属于理论创新,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巩固统治,排除C项;材料与祭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可知是朱熹的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可知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因此二者分别是宋代理学与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属于宋明理学范畴,D项正确;先秦儒学主张“仁”“礼”,与“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不符,排除A项; 明清儒学继承了传统儒学的精髓,还对其不合理部分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具有鲜明的反专制民主主张 ,与“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不符,排除B项; 汉代儒学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与“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词句和所学可知,辛弃疾的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写的是南宋抗击金军的情景。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为国家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D项正确;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的战争,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与题干词句无关,排除A项;题干诗词中,作者通过回忆在军营抗金的过往,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为国家收复失地的理想,没有涉及岳飞郾城大捷的盛况,排除B项;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关汉卿在元曲中提到“大拜门(女真习俗子婿礼)撒敦(蒙古语‘亲戚’)家的筵宴”,将女真习俗和蒙古语言融入到作品中,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在元曲中的融合,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元曲中所反映的内容,而非强调元曲本身的繁荣状况,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了蒙古语“撒敦”这一个词汇,不能由此得出胡语不断强化的结论,且表述过于片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所体现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代表作,这幅画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B项正确;《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排除A项;《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代表作,排除C项;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被誉为“画圣”,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最能彰显盛唐气象,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字可活取复用,印书之时,不论多寡,皆能灵活为之,故而典籍得速传于世,文墨之风益盛”可知,与此相关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通过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单个字模,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相比于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可以快速完成大量印刷工作,同时减少了材料和人工成本,使得书籍的制作更加经济高效,B项正确;宋朝的时期的书写材料依然是以纸张为主,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A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但并未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模式,排除C项;题干虽然提及了雕版印刷术,但不能就此推断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导致传统雕版印刷技术失传,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据题干“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和所学知识可知,观察图表,在宋元时期对应的时间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数量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峰值,这表明宋元时期中国出现了科技发展的高峰,C项正确;图表仅展示了中国和西方古代科技成果的数量对比情况,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古代东西方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差异,排除A项;从图表中可以明显看到,在近现代时期,西方的科技成果数量超过了中国,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并非一直领先于西方,排除B项;图表主要呈现的是中国和西方各自科技成果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没有任何信息能表明古代东西方的科技交往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虽然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出现了铁火雷这样的火器,但同时冷兵器如刀、剑、弓箭等依然在使用,这一铁火雷的出土可以作为当时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见证,C项正确;钓鱼城遗址主要是南宋与蒙古作战的重要地点,并非南宋与金对峙的关键区域,出土的铁火雷不能用于研究南宋与金对峙历史,排除A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代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所以该考古发现不能证明火药投入军事运用始于宋代,排除B项;仅从这一枚宋代铁火雷的考古发现,不能得出我国火器技术“始终”领先世界的结论,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时期,有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等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由于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这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B项正确;“程朱理学的发展”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A项;“江南经济的繁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是政治管理与科技发展关系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颂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于一身,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C项正确;沈括著有《梦溪笔谈》一书,综合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排除A项;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研制出简仪等近20种天文仪器,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在元初编成新的历法《授时历》,排除B项;李青是宋朝时期著名画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据题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知,词中通过“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等壮阔场景,展现了辛弃疾渴望带兵北伐、收复中原的抱负。他以梦境中的战场雄姿(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隐喻抗金理想。所以,这首词主要反映了辛弃疾力图恢复统一的爱国热情,A项正确;辛弃疾使词境变得更为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排除B项;辛弃疾是南宋人,排除C项;“可怜白发生”抒发现实中壮志难酬的悲愤,说明抗金的愿望没有成为现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科技文化确实达到了高度发达的水平。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如活字印刷术、火药的广泛应用、宋词等,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充分体现了北宋时代的“划时代意义”,D项正确;虽然经济重心南移在北宋时期有重要进展,但它并非北宋时代的标志性特征,也不是其“划时代意义”的主要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虽然北宋时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中外交流,但这并非其最显著或最具划时代意义的特点。中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多个时期都有显著体现,排除B项;北宋与辽、西夏等政权并存,并未实现完全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即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第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大唐西域记》拓印和《清明上河图》对于研究中外交流和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清明上河图》体现的是北宋开封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排除A项;《大唐西域记》拓印和《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历史信息,但不是古代历史学专著,排除B项;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这两个作品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资治通鉴》记录了战国到五代的史实,包括唐朝时期武则天的史实,《资治通鉴》这一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A项正确;《三国志》主要记载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与材料唐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史记》记录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史实,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窦娥冤》则是元代关汉卿所作的杂剧,与史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1)创始人:孔子
核心思想:仁
(2)特点: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了中国与西域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和技术的双向交流,还涉及农产品、手工艺品、科技、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双向性和多样性的交流特点。
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发明:活字印刷术
影响:节省了人力,缩短了出书周期,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不断继承创新。文明因交流而精彩,中华文明应该走向世界。
【详解】(1)创始人: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
核心思想: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特点:据材料二“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传入中原。”可知,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了中国与西域国家和地区的商品和技术的双向交流,还涉及农产品、手工艺品、科技、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双向性和多样性的交流特点。
影响:据材料二“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发明:据材料三“在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可知,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影响:据材料三“大大节省了人力,缩短了出书周期,这是印刷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可知,节省了人力,缩短了出书周期,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据材料三“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知,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认识:据材料可知,无论是从思想文化,还是技术,还是对外交流方面都可以回答,从文化和技术上可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不断继承创新。从对外交流角度可以回答,文明因交流而精彩,中华文明应该走向世界。
20.(1)来源:历法;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传说。
(2)变化:内容更加丰富,传统节日继续保持活力,新兴的节日不断涌现;社会的各个阶层参与;更加注重享受和娱乐,形式更加多样;节日活动空间更加广阔和多元。原因: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推动了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对外贸易兴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朝科技发展迅速,推动了节日活动期间娱乐形式的创新等。
(3)节日:端午节。民俗:赛龙舟、吃粽子等。示例二:节日:春节。民俗:年夜饭、年糕、春饼、压岁钱、年画、门神、对联、鞭炮、烟花等。
【详解】(1)来源:根据“清明节是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可知,历法;根据“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可知,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根据“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的节日”可知,传说。
(2)变化:根据根据“新年、清明等传统节日继续保持活力,新兴的节日不断涌现”可知,内容更加丰富,传统节日继续保持活力,新兴的节日不断涌现;根据“除了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社会每个阶层包括妇女都积极投入到节日活动中”可知,社会的各个阶层参与;根据“他们特别注重节日生活的享受和娱乐,最突出的表现是节日期间的游戏、出游、宴饮、观看表演等”可知,更加注重享受和娱乐,形式更加多样;根据“这些节日活动一部分是在家庭中进行,而街巷、园林河湖、寺庙、大户府邸等也成为民众的重要活动空间,使得节日规模更加盛大”可知,节日活动空间更加广阔和多元;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政治上: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推动了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经济上: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对外贸易兴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思想文化上:宋朝科技发展迅速,推动了节日活动期间娱乐形式的创新等。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结合所学,选择一个节日,简要说明相关民俗,例如:端午节,相关民俗是赛龙舟、吃粽子;春节:相关民俗是年夜饭、年糕、春饼、压岁钱、年画、门神、对联、鞭炮、烟花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