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学课件《致大海》(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学课件《致大海》(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3 19:4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To the sea
普希金
世界上没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宁静
——普希金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5.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成就: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享有很高的地位。普希金的文学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等典型人物形象。
代表作品: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茨冈》《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走近作者
佳篇回顾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写作背景
《致大海》-----借大海歌颂自由
《致大海》这首诗写于1824年,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 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的老师极力说情,沙皇专制政府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南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最终失败。就是这种抗争无效、希望渺茫的心境孕育了这首伟大的诗篇。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
3.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2. 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怀念、礼赞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 “隐秘的愿望,也就是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大海边的诗人。
文本研讨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 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1、《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文本研讨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1、诗人为何要与大海告别?
《致大海》这首诗写于1824年,在12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 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的老师极力说情,沙皇专制政府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
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南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写下了这首伟大的诗篇。
文本研讨
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 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 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2、“我那珍爱的愿望”是指什么?
普希金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最终失败。
文本研讨
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
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 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3、“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是指什么?
象征黑暗的现实,
是诗人被囚禁的牢笼。
文本研讨
你在期待,
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4、诗人热爱和赞颂大海的什么特点?
“自由”“翻滚起伏”
“闪烁壮观”“幽静”
“深沉”“有力”
“沉郁”“喑哑”
“任性”“喜怒无常”
“阴郁”“倔强”
文本研讨
5.巜致大海》中描写了大海这一意象的哪些方面?
1.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 2.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
3.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
4.大海的阴沉:声调;
5.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文本研讨
有什么可顾惜的?而今哪里
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件东西
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6、诗人由大海想到拿破仑,
对他是何态度?
拿破仑·波拿巴
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并在欧、非、北美各战场上,进行了对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
文本研讨
7、诗人想到的另一个 “天才”“主宰”是谁?
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
象风暴之间驰过我们面前,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 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象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
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
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文本研讨
8.诗人由大海而想起拿破仑和拜伦,这反映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
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正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世界空虚了……大海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
文本研讨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
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
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
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8、结尾向大海告别,诗人情感与开头是否一样?
前两节写诗人向大海的告别, 诗人写不能随心所欲地应和大海的召唤, 因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 所以他听到的是忧郁的怨诉、悲哀的喧响并无限神伤。
但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回忆与联想, 尽管在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 但作者并没有绝望, 因为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 所以他在再次告别大海时 (后两节) , 表示永不忘记大海的形象和音响, 决心把大海所启示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未到的地方, 永远不会忘记自由。
手法鉴析
1.诗人在《致大海》中以“你”称呼大海,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用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你”的倾吐方式切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手法鉴析
2.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在诗中标画出这些动人的句子并思考这样写好在哪里
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将“波光”写成“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大海对话,使大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大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艺术特色
1.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大海边的诗人。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抒情,诗情贵真,唯有真情能感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