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与梦想
——第一单元“个体与群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选择性必修阶段的第一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同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本单元的课文以政论性、实用性的作品为主。它们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的革命历程,共同反映“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实用类文本所塑造的群体与个体形象尤为突出,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中红军与八路军的群体形象,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所展现的新时代社会建设者的形象,事件通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所展现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型建设者的形象都熠熠生辉,须学习其中所使用的描写、议论、叙事等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学情分析
1.本单元是学生从必修课程转向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第一单元。与必修课程相比,选择性必修教材更强调专题性、研究性、拓展性。“专题研习”更突出探究性学习,是带有一定研究意义的学习。这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才能顺利过渡到选择性必修的学习。
2.情感共鸣难。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没有感觉,在阅读此类作品时有情感的隔阂,无法感受历史,难以体会作品内涵。
3.缺乏阅读兴趣。相比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带有比较强的文学性,本单元课文以政论性、实用性的作品为主,此类文本以严谨性和逻辑性见长。部分学生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兴趣不大。因此,除了关注学生的精神建构,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与篇章的逻辑之美、思想之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多文本对比阅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理解不同理论文本的论证逻辑与思想内核;借助议题式群文研读,强化逻辑推理能力,学会在多元观点中提炼共性规律并形成独立判断 。概述课文主要群体形象和个体形象,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梳理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解析理论类文本的严谨表达方式,掌握议论文的语言特征,提升精准阐述观点的能力 ;在群文互文性阅读中,学习不同文本的语体风格差异,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与适切性 。通过完成“编创讨论,设计语言与细节”写作任务,树立勇于担当、致敬英雄的价值观,并能积累有关素材交流展示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理论文本中抽象概念与具象案例的结合分析,感受理性思辨与艺术审美的融合 ;感受革命热情与时代变迁,赓续红色血脉,获得崇高体验,体会不同文本的论证艺术与思想深度,培养对理论美学的感知力 。
文化传承与理解
围绕“理论价值”单元主题,探究经典理论文本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 ;通过跨时代、跨领域理论作品的比较阅读,理解中华文化发展脉络及人类思想演进规律 。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共同讨论主题,选词造句,最终创作文学段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开拓等核心素养,在探讨和创作中体会到中华民族在复兴与梦想中各群体、个体的力量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2025
是新中国成立的第 76周年,
是红军长征出发的第 91周年,
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第28周年,
是澳门回归祖国的第26周年,
去年嫦娥六号、天舟七号、神州十八号将陆续飞往太空,运动健儿巴黎奥运凯旋,新的历史坐标上,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将在这一年发生。76年沧桑巨变,中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如今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一个二十世纪初被称为“一盘散沙”的“东亚病夫”国度,二十世纪中叶竟然成为举世瞩目的东方大国,今天的一切,似乎与久远的苦难的牺牲奋斗的过去不再相关,我们已经走过很长的路程。我们还记得当初出发的理由吗?我们还有没有崇尚的信仰?还有没有凝练的精神?今天让我们学习制作一期《复兴与梦想》人物栏目,小组合作,研读文本,明确拍摄内容,商讨拍摄细节,一起找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二、梳理文本,确定内容与方法
梳理课文中革命群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写作手法,探究形象特点与精神品质。
群体形象 个体聚焦
课文 文体 群体形象 个体形象 写作鉴赏 精神品质
《长征胜利万岁》 回忆录 红军战士 毛泽东,邓 小平,我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具体事件 抒情议论 ……
《大战中的插曲》 八路军战士 聂荣臻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人物 通讯 新社会的 建设者 焦裕禄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 事件 通讯 社会主义新 时期新型建 设者 张定宇,宋 英杰,张静 静……
三、编创讨论,设计语言与细节
复兴与梦想的征程中,涌现了“五四先锋”“抗日英雄”“扶贫楷模”“戍边战士”,选择你熟悉的楷模推介给同学,以人物报道的形式,设计语言与细节,展现你心目中的楷模形象。分组抽选进行创作,并分析使用的写作手法。
【评分表】
5 分 3 分 2 分
内容 语言上展现英雄人物形象,放大人物的优秀品质,凸显崇高的 革命豪情或建设热情 灵活使用“远镜 ”“特写”等技巧还原 革命事迹真实面貌; 画面设计富有极强的 感染力,使人产生情 感触动。 议论或抒情中交代镜头画面历史情境或结合个人体会 发表议论,保证片段完整度
语言 语言准确 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 法 观点新颖或深刻
得分
总分
【预设指导】打通题目与个人的内在联系,在写作中体现真实思辨,关注时代发展关心家国命运、融入时代洪流、明确使命担当。可关联高一时学生学习过的课文人物身上的“英雄品质”,如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义无反顾、还有百合花的小通讯员,引导学生对“英雄”的概念就进行拓宽:虽然平凡,但也可为楷模,在聚焦文本中的人物描写中,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将细节放大,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拉进学生与英雄楷模的距离,收获独特的情感体验。
四、发布强音,关照现实与自身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本节课中,我们学习并制作了“复兴与梦想”的人物报道栏目,我们发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奋勇投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大潮,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青春贡献。“复兴与梦想”节目的片尾,展示时代巨变?引入时事热点,巴黎奥运会:
116 年前《天津青年》杂志发出“奥运三问”:
中国何时能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中国运动员何时能拿到一枚金牌?
我们的国家何时能举办一届奥运会?
92 年前洛杉矶奥运会,刘长春单刀赴会,开启中国的奥林匹克之路。当时的报纸《大公报》写道:“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愿诸君奋勇向前,愿来日我等后辈远离这般苦难!”结合本节课讨论内容,让我们为节目结尾写一段“画外音”回复刘长春先生。
作为 21 世纪的新青年,我们继承着——
五四先锋的_______________ ,
长征红军的_______________ ,
抗日英雄的_______________ ,
八路军将士的_______________ ,
社会主义建设者的_______________ ,
抗疫医护工作者的_______________ ,
扶贫楷模的_______________ ,
戍边战士的 _______________,
“我中华健儿,此次群英赴会,咫尺海峡,此刻国运昌盛,愿诸君奋勇夺冠,愿昨日我等前辈听闻这等繁华!”与时代同频共振 与榜样同向同行马克思先生:“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失败到胜利,甚至是从奴隶到将军。今天的中国人,正在经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不但需要我们登上物质财富高地,同样需要我们登上由“复兴和梦想”的精神财富高地。
【预设指导】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群像人物的“精神品质”,厚植家国情怀,个人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身份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榜样同向前行。完成个人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作业设计
1.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梁启超《新史学》有言: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演讲稿。
2.济宁是山东省乃至全国较早建立中共组织的地区之一,拥有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在济宁,每一个革命旧址、红色遗迹,都寄托着为党、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们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济宁学子要追寻复兴之路,赓续红色血脉。同学们可以利用假期去打卡红色地标,瞻仰革命圣地,搜集查阅革命英雄的事迹,撰写缅怀革命先烈的人物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