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材料题提升训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材料题提升训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2 17:1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材料题提升训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国家的再度统一,尤其是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吴地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唐代中期以后,北方因为安史之乱,社会经济再次遭到摧残,山河破碎,出现“荒草千里”“万室空虚”“乱骨相枕”的局面。而以吴地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所谓“境内丰车”“转输栗条,府无虚月,朝廷赖焉”。
材料二 随着人口的增加、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出现与农具的改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以及由此而来的手工业发展,吴地的社会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如此一来,国家的财税重心在江南,江南的财税重心在太湖流域,太湖流域的财税重心是苏州。到了唐代后期,江南地区逐渐取代北方的关中和关东经济区,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卫平等编《吴文化的精神传承》
(1)据材料一,分析安史之乱的社会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吴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展变化的趋势。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铭》
(1)此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通的?
(2)写出大运河三点中的中心点是?最南端是?最北端是?
(3)隋朝大运河四段中最北段的名称为?最南段的名称为?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区物《及第谣》
材料二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唐)王建《凉州行》(节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与其相关的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交融涉及的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民族交融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诗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我校七年级的同学围绕“隋唐经济”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隋朝经济篇】
材料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自隋唐以后,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岳麓版)
【唐朝经济篇】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生产工具的名称。简述唐太宗经济上的主要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怀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改革决心,励精图治,致力于整顿吏治。他选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清除了官场中的积弊,营造了一个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同时,他大力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生产、促进商业繁荣的政策,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使得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进入了“开元盛世”,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但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逐渐沉迷享乐,不理朝政,还重用杨国忠等奸臣,任由他们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导致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这种巨变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国家陷入长期的动荡和混乱之中。
——摘编自胡戟等《二十世纪唐研究》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开元盛世”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唐玄宗前后期统治变化造成的差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君主行为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6.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材料二 盛唐文化气象恢宏,犹如磁石般吸引着周边国家和政权前来学习和交流。发达的海上和陆上交通,推动了中外交流的繁荣。新罗、日本等国家曾派遣留学生,常驻长安,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3)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意义
7.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A:“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唐朝皮日休 B:“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朝诗人胡曾《汴水》
材料二 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1)材料一中AB两则材料评价的对象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隋朝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这一创新制度使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文化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处于极盛时期。诗歌创作在唐朝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变为写诗赋取士。
材料二 公元712年到公元756年的盛唐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材料三 李白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中度过的,期间他写下大量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诗句,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材料四 公元755年,43岁的杜甫终于得到一个官职,可是刚过一个月,唐朝就发生了战乱。这段时期,杜甫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诗歌繁荣的主要原因。
(2)阅读材料二,说说“盛唐时期”的皇帝是谁?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什么?从当时的国情和诗歌的繁荣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3)阅读材料三、四,思考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李白的诗歌风格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你认为怎样的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才能流传百世?
9.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结合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十四世纪前,中国的造船术和航海水平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当时中国具有在全世界领先开辟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实力和条件。……永乐帝以“民之贫富,为治国的根本方针”,国内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的局面及业绩,是成就郑和下西洋创举的基本条件。……根本上说,推动郑和航海的力量,正是来自皇权对外力求威望与声誉的要求,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刘明翰、陈月清《郑和七下西洋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郑和下西洋同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对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结合图二分析,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个地方?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
(3)请探究,以上材料共同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含观点、史论、结论三个部分,表述清晰)
1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是一个有作为的短命王朝。
材料二 他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材料三 唐朝盛世,国富民强,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很丰富。
(1)读材料一、“隋朝是一个“有作为”的王朝,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哪一位皇帝的治国措施;历史上把他统治期间国力最强盛的时期称作什么?
(3)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出现“盛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宋诗纪事》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谚语反映的现象出现在什么时期?材料一、二反映了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带来这种经济格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1)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
(2)小历同学认为,我国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重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时期(960-1279),开封、临安商贾辐辏、百业兴盛,民间娱乐场所消费者增多。宋词配上音乐,可满足其需求。进士出身的部分士大夫,其词作通过出版商印制,在民间流传。其中,李清照的词描写农田劳作,继承苏轼豪放派风格的辛弃疾在词中描写宋金战争。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形式,写出两宋结束的时间。
(2)小历同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宋词繁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4.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一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南省邓州市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上。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第三个帝王―仲康,把他的儿子封到邓地,始有邓国。周代邓国为曼姓侯国。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了邓国,邓地便成了楚地,取名“穰”。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穰地又成了秦的属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初置南阳郡,穰,山都、涅阳属之。西汉时仍属南阳郡,辖今邓州市境内的穰、山都、涅阳、安众、乐城、朝阳等6县。
材料二: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至正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至秦汉时期邓州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并阐述你的判断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行政制度?请举一例说明此制度对今天的影响。
1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王朝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民族政策使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民族尊奉为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说说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4)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提起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人们往往马上就会想到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四大发明无疑是极其伟大的……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质地优良、方便而又经济的书写材料,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延续和发展。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西传,则成为促进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有力杠杆。
——摘自《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请写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辉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材料二 指南针,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叫司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据《古矿录》记载,指南针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占卜以及看风水时确定方位,北宋时应用于航海。培根说人类的世界因为这种发明而为之改观。
材料三 据清代史料记载,若使用雕版印刷术印刷《史记》需要花费白银1450余两。而在当时刊刻大小活字15万余枚需用白银1200余两,其他活字印刷必备物品又需白银约一二百两,总共只需花费1400余两白银即可制造一套活字印刷设备,各种书籍皆可资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蔡侯纸”的优点。(不得照抄原文)
(2)依据材料二,指出指南针用途的变化,并说说如何理解“人类的世界因为这种发明而为之改观”。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雕版印刷术相比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地,并将种植法张榜公布,予以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普及于淮南、江南东西、两浙、荆湖等地。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对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占城稻广泛种植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运用”的发明分别是什么?列举其中一项发明,简述其所带来的影响。
19.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史料二 (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宋史》
(1)史料一中岳飞为“报国”“雪耻”取得了怎样的战绩?
(2)写出史料二中的抗金将领和投降派的名字。这位抗金将领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
(3)宋高宗令“飞”班师后,宋对金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
20.制度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制度文明中,政治文明居于重要 的位置,它是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进步具有迭代的更替性。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穆先生说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域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 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 弊,社会读书人少....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朝为了“中央方面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建立了怎样的 政治制度。并指出秦始皇是怎样“使地方紧密隶属于中央”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是什么 汉朝又是如何解决该措施所 带来的严重后果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为了解决“社会读书人少”宋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宋太祖是怎样“把相权拿归自己”的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页,共12页
第11页,共12页
《期中材料题提升训练》参考答案
1.(1)影响:北方因为安史之乱,社会经济再次遭到摧残,山河破碎,出现“荒草千里”“万室空虚”“乱骨相枕”的局面。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2)原因:北人南迁,南方人口的增加;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出现;农具的改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以及由此而来的手工业发展。
(3)趋势:北方逐渐向南方转移(经济重心南移)。
2.(1)隋炀帝(杨广)
(2)中心点:洛阳 最南端:余杭郡 最北端:涿郡
(3)最北段:永济渠 最南段:江南河
3.(1)制度:科举制度;
积极作用: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领域:农业(耕作技术)、手工业(纺织)、音乐;
特点:交融方式多样;涉及的领域广;相互影响等。
(3)作用:有助于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有助于佐证唐代的某些历史事件;有助于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等。
4.(1)作用:加强南北地区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2)图1:曲辕犁;图2:筒车。
主要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因素:政府政策的引导;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安定等。
5.(1)背景: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打击贪官腐败现象;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徭役赋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
(2)政治:前期:打击贪污腐败,有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后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前期:发展经济,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后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财政困难
社会:前期: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引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和藩镇割据。
(3)关系:君主的决策和行为对国家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贤明的君主能够制定合理的政策,为国家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国家治理需要君主具有长远的目光、坚定地决心和卓越的领导力,同时需要君主不断约束自我,保持勤勉和廉洁。
6.(1)对外开放范围广泛,具有持续性,形式多样,双向交流。
(2)唐朝文化和制度先进; 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任答两点即可)
(3)要倡导交流、开放和合作; 要友好往来,互相学习等。(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7.(1)对象:隋朝大运河。
(2)创新制度:科举制度。标准变化:从注重门第转变到注重才学。
8.(1)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和睦,对外开放包容;唐朝帝王大都喜爱或能创作诗歌;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诗赋,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与吟诵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推动唐朝诗歌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政治清明,推动文化发展等。
(2)唐玄宗。开元盛世。认识:国力强盛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
(3)原因:二人生活的年代不同,李白生活的时期唐朝正处于强盛时期;而杜甫则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认识:优秀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流传百世。
9.(1)人物:鉴真。地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①政治稳定、经济富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日益发达,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物质前提。②科学技术上的成就﹐造船工艺的进步,尤其是罗盘、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发展海外交通提供了技术条件。③宋元以来我国海外交通的发展为郑和航海奠定了基础条件,同时,中外陆海交通比重的变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下西洋提供了可能。④明成祖时期和平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皇族想向外展示国力和对海外奢侈品的需求都对郑和下西洋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3)主题: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4)示例:
观点:中外交往促进文明交流。
论述:①唐玄宗时期,鉴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日本讲学,历经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传授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②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亚非海上新航线﹐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结论:唐朝时鉴真东渡与明朝时郑和下西洋都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彰显出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
10.(1)例子:统一全国、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等(任一条即可) ;
(2)皇帝:唐太宗。盛世局面:贞观之治 。
(3)原因:皇帝知人善任,重用贤能;重视发展生产;注重减轻人民负担。(任意两点即可)
11.(1)地方: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或者苏州,湖州和常州一带);时期:宋代。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12.(1)南宋。
(2)【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南宋时期,政府奖励兴修水利工程,宋朝政府大力提倡水稻种植,政府还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进行管理。这些合理的政策、措施体现南宋政府重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并超过北方。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自唐中晚期以来,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宋政府的重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达。
13.(1)十三世纪七十年代。
(2)【示例一】
判断:同意。理由:两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带动市民文化兴起,对宋词提出需求,推动士大夫宋词创作热情,提升宋词创作水平。农业等经济部门发展,为宋词提供素材,激发词人创作灵感。印刷业发展,降低图书出版成本,加快宋词社会传播。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从不同路径推动宋词繁荣。
【示例二】
判断:不同意。理由:社会经济发展,为宋词提供需求、素材、传播方式,推动宋词繁荣。此外,重文轻武国策提高社会文化素养,民族政权并立激化民族矛盾,也是宋词繁荣的外因。宋词自身继承与发展的规律,则是宋词繁荣的内因。因此,应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宋词繁荣的原因。
14.(1)分封制到郡县制;夏商周时期将邓州市称为邓国、曼姓侯国、楚地,而秦汉时期则称之为南阳郡。
(2)行省制度;今天仍有省级行政单位,如河南省。
15.(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享称: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学称为“天可汗”。
(2)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
(3)模式:唐——第三种;宋——第二种。
(4)借鉴意义: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答到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16.(1)毕昇。
(2)示例:观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论述: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火药火器的发明和使用,则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伟大的发明都会改变世界的进程,能极大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1)优点:原料来源广泛且成本低廉;纸质更优,质量提升;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利于推广。
(2)变化:从最初用于祭祀、军事、风水等非航海领域,到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理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后,极大提升了导航能力,推动了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发展,促进全球贸易、文化交流和地理大发现,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
(3)优点:单次制作成本低于雕版;活字可重复使用,排版灵活;适用于多种书籍印刷,效率更高。
18.(1)主要力量:朝廷。
(2)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影响示例:以指南针为例,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19.(1)战绩:岳飞率领“岳家军”收复了许多失地,又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2)抗金将领:岳飞;投降派:秦桧。因为岳飞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3)措施:与金订立和议。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0.(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做法:推行郡县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做法: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推行刺史制度。
(3)措施: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做法: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4)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1页,共5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