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唐朝有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考试科目有近百种,参加者有上千人,录取后经考核可授官职。这种做法旨在( )
A.巩固统治 B.发展州县教育 C.优待功臣 D.提升官员素质
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中国历史上哪一位皇帝的描述(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随着北方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不管茶商们从运量、运费还是便利程度上考虑,都首选大运河,将广泛种植于南方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地区。”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通( )
A.带动了沿岸城镇兴起 B.沟通了南北经济交流
C.强化了对南方的统治 D.巩固了大一统的王朝
4.“新增药物一百一十四种,如密陀僧(氧化铅)、安息香(波斯树脂)、胡椒等,多来自天竺、波斯。”根据材料可知,《唐本草》新增药物的来源反映了唐代哪一历史现象( )
A.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频繁 B.道教炼丹术盛行
C.佛教医学占主导地位 D.南方少数民族医药发展
5.历史上被唐太宗誉为“镜子”,可用来“正衣冠”的是( )
A.魏征 B.杜如晦 C.房玄龄 D.姚崇
6.成语典故房谋杜断,意指唐太宗根据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的特点,任用二人为左右宰相,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唐太宗( )
A.勤于政事 B.虚心纳谏 C.从善如流 D.知人善任
7.“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材料论述的是隋朝统一全国的( )
A.背景 B.原因 C.过程 D.意义
8.五代十国时期,“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B.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C.统一大势,民心所向 D.疆域面积不断扩大
9.“五日,贼陷京师。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十三日,贼巢僭位,国号大齐。”材料描述的事件( )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致使唐朝由盛转衰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10.“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隋文帝时开设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②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③进士科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
④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⑤北宋时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11.“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是( )
A.知行分离 B.知行合一
C.知先行后,行重于知 D.行先知后,知重于行
12.王夫之批评程朱理学“以理杀人”,认为其压抑人性。明清时期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主要针对其哪一特点( )
A.过度强调形而上学 B.忽视社会现实问题
C.伦理教条束缚人性 D.排斥佛道思想
13.“水运仪象台高约十二米,分三层:上设浑仪,中置浑象,下藏枢轮报时木阁。”材料中“浑仪”的主要功能是( )
A.模拟天体运行 B.实际观测天体坐标
C.自动敲击时辰钟鼓 D.计算历法节气
14.“波斯画师纳昔尔丁习中国水墨技法,所作山水有‘淡远空濛’之趣。”材料体现宋元艺术对西亚的影响是( )
A.中国水墨画技法西传 B.波斯细密画完全取代本土艺术
C.欧洲油画技术传入中亚 D.佛教造像风格流行于伊斯兰地区
15.“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材料反映两宋海路交通发展的关键条件是( )
A.火药武器应用于海战 B.航海导航技术的进步
C.江南陆路商道完全中断 D.阿拉伯商人垄断印度洋航线
16.“《授时历》以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五日为岁实,与今西历同,而先于彼三百余年。”材料强调《授时历》的突出成就是( )
A.首次使用阿拉伯数字计算 B.岁实精度与近代公历相当
C.完全依赖传统阴阳五行理论 D.仅适用于黄河流域气候
17.“(交趾)稻种引自闽广,岁可三熟,民赖其利。”材料体现宋元农业技术对东南亚的直接影响是( )
A.推广双季稻种植 B.引进美洲玉米
C.普及曲辕犁使用 D.发展坎儿井灌溉
18.“《授时历》考正冬至日主时刻,较南宋《统天历》减六百分日之五十一。”材料表明《授时历》对前代历法的态度是( )
A.全盘否定宋代成果 B.吸收并修正前人数据
C.完全照搬阿拉伯历法 D.仅依赖星占术推算
二、材料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铭》
(1)此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通的?
(2)写出大运河三点中的中心点是?最南端是?最北端是?
(3)隋朝大运河四段中最北段的名称为?最南段的名称为?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怀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改革决心,励精图治,致力于整顿吏治。他选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清除了官场中的积弊,营造了一个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同时,他大力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生产、促进商业繁荣的政策,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使得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进入了“开元盛世”,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但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逐渐沉迷享乐,不理朝政,还重用杨国忠等奸臣,任由他们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导致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这种巨变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国家陷入长期的动荡和混乱之中。
——摘编自胡戟等《二十世纪唐研究》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开元盛世”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唐玄宗前后期统治变化造成的差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君主行为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隋朝走向统一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隋开运河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动机。门阀士族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朝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原因。
材料三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3)材料三说明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隋朝统治的主要特征。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材料二:到了元代,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民族格局基本形成,古老民族消失,新的民族形成,边疆民族内迁,导致民族之间的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材料一中的“累世之业”,是指忽必烈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家族先辈的拼搏,他的祖父是谁?“遂一天下”是怎么回事?
(2)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来源于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负责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元朝统一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为半亩之上,火点着甲铁皆透。
——《金史》
(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两项重大发明?其发明与传播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材料三记载了什么史实?
(3)据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三、综合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什么政权?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2)材料二中宋辽议和相关的事件及宋金对峙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洁白的哈达、温顺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西藏。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管理采取了有效措施。写出元朝管理西藏军民各项事务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立有什么标志意义?
材料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主流是由众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民族融合形成一个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汉族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4)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的理解?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页,共6页
第5页,共6页
《期中提升训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A A D D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C B A B B A B
19.(1)隋炀帝(杨广)
(2)中心点:洛阳 最南端:余杭郡 最北端:涿郡
(3)最北段:永济渠 最南段:江南河
20.(1)背景: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打击贪官腐败现象;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徭役赋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
(2)政治:前期:打击贪污腐败,有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后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前期:发展经济,鼓励生产,轻徭薄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后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财政困难
社会:前期: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引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和藩镇割据。
(3)关系:君主的决策和行为对国家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贤明的君主能够制定合理的政策,为国家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国家治理需要君主具有长远的目光、坚定地决心和卓越的领导力,同时需要君主不断约束自我,保持勤勉和廉洁。
21.(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人民渴望统一;(任意两点)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经济原因:适应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地区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任意一点)
政治原因: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任意一点)
(3)原因:根本: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任意一点)
(4)特征:繁荣而短暂(言之有理即可)
22.(1)祖父:成吉思汗(铁木真)。事件:灭亡南宋,统一全国。
(2)制度:行省制度。机构:宣政院。
(3)贡献: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23.(1)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意义: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的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史实:火药武器运用于守城战争。
(3)原因:结束分裂局面,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继续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交融加强,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进步;隋唐时期的辉煌成就也为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24.(1)辽,西夏。
(2)澶渊之盟、淮水至大散关;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3)宣政院;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中华民族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形成的主流是由众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民族融合形成一个多元统一体;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汉族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
答案第2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