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韵与理性的交融华章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六篇课文围绕“伟大的复兴”这一人文主题展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伟大历程。六篇文章文体不一,但都展现出情理交融的特点。这些文章采用不同的手法抒发或浓烈或含蓄的情感,又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理性的思考。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虽然学习了一些抒情和说理的文章,能初步感知文中的情感,理解表达的观点,但他们对情感抒发的手法和说理角度还缺乏深入地了解。本单元很多的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如何让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文中的情感与思想是需要在前面的课时里认真落实的。由于本节课涉及的课文较多,所以需要学生预习时提前找出文本中“较有感染力的内容”和“深刻说理的内容”。这一预习任务不仅可以再次加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度,也可以缩小课堂上文本研读的范围,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核心素养目标】
1.在横向比较与概括归纳中,识“情”“理”特征。语言建构与运用
2.在合作赏析与点评探究中,析“情”“理”常见的艺术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
3.分析“情”“理”作用,学习运用“情”“理”手法进行创作思维发展与提升
4. 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识“情理”、赏“情理”、用“情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情与理的特点和作用、赏析抒情说理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所学的情理交融的手法进行创作,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伟大历程。
教学重难点:情感渲染的艺术手法;说理的角度与方式;情理结合的作用
【学习活动】
一、导入
本单元围绕“伟大的复兴”这一主题记录国家的很多重大时刻和英雄楷模,这些文章中往往既有激情又有理性。从阅读了这一单元而产生的词云图中可以看出“情感”和“理性”成为了大家阅读感受中的关键词。
为此校报编辑部“百年撷英”专栏下设置了“诗话过往”“巧辑素材”“变化章法”“融情缀理”四个板块。为了更好地完成第四个板块,保障征文的质量符合要求。专栏编辑决定向投稿同学明确“情”与“理”的特点、写法和作用。
二、任务一:辨特点 识“情”“理”
情境设置:一些同学提交的稿件没有体现融情缀理的特点,分不清何为情感的抒发,何为理性的表达,专栏编辑决定结合选必上的六篇课文让投稿者精准辨析“情”与“理”。
(一)活动一:
将下列句子按照“情感抒发”和“理性表达”的类别进行连线。
1.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
消灭。
2.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象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
3.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4.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5.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迈向复兴的根本保障。
(二)活动二:
1.大家为何会如此划分?“情”与“理”的含义是什么?它们又怎样的特征?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两个字的篆文字形,看看许慎是如何解释的。
明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可见“情”和人的内在情感和外在情绪有关。许慎说“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可见“理”强调的是纹理规律,慢慢演绎为道理、思想观点。
2.那么在文学作品中“情感抒发”和“理性表达”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感抒发”就是用各种手法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情感抒发能够赋予作品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理性思考”则是运用一系列手法阐述观点、表达思想、揭示道理。理性表达为作品提供了深度和逻辑性。情感抒发如文章的“血肉”使文学作品充满温度,而理性表达则如同文章的“骨骼”赋予其智慧的高度。
三、任务二:析手法 探角度 赏“情”“理”
情境设置:很多投稿的同学在理解了“情”与“理”的特征后,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怎样在文本中抒发情感,从哪些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专栏编辑决定再次结合选必上的六篇课文教授投稿者一些情感抒发的手法和理性思考的角度。
(一)活动一:
请从用词、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叙事手法等角度,将同学们找出的“有情感力量的内容”进行分类,并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展示 “有情感力量的内容” )
①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
②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
③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
④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 .... 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
⑤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
⑥话音刚落,顿时响起了热烈的口号声。
⑦你们——党的领导人,不知疲倦地操劳着 ... ...
⑧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⑨别了,不列颠尼亚
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苏维埃!……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
我们走遍了五岭山脉... ...渡过了于都河... ...经过了苗... ...藏等兄弟民族地区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在蒙蒙细雨中
我们现是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
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
明确:1.④与⑦都转换了叙述人称,运用了第二人称来抒发情感 。
2.① 都运用了环境描写,通过自然环境渲染情感。
3.②⑥ 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运用场景描绘的渲染情感。
4.⑤ 使用有感彩的词语表强烈明鲜明情感态度。
5.③ ⑧ ⑩⑨运用了引用、排比、比喻、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双关、化用等修辞手法。
(二)活动二:
有人说理性地表达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往往会通过关照历史、挖掘根源、展望未来等方式使文本具有历史的纵深性、人文的深刻性和政治的敏感性等特点。请结合本单元所学的革命文学作品加以分析。
明确:
1.关照历史:体悟历史的纵深感,思考背后的国力巨变
2.理性洞察的判断、审时度势的决策:彰显高超的政治智慧
3.总结经验:提炼成功的法宝
4.反思不足:寻找提升的方向
5.追溯民族精神:探寻人文精神的力量
6.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认识事件
7.提高站位:让思想充满高度
四、任务三:明意义 用“情”“理”
情境设置:一些投稿同学认为单纯的情感抒发或理性说理就能使文章充满力量,不明白“融情缀理”这种写法的意义。为此专栏编辑决定援引前人的文学评论来明确“抒情”“说理”和“情理交融”的作用。
(一) 活动一:
有人说情感的抒发有温度,能使作品充满力量,如《沁园春·长沙》《红烛》;也有人说理性的表达有深度,更能使文章充满力量,如《师说》《六国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所学过的作品谈谈你的观点。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明确: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表明能打动人心的首先在于情感,突出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引发读者共鸣的关键作用。可见“情感抒发”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触动读者的心弦,激发他们内心相似的情感体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更深入地沉浸于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之中。韩愈“文以载道”的观点更是强调文章要有承载道理、思想的作用。这些观点都可以体现了理性表达在文学中的重要性。“理性思考”帮助作者清晰地阐述观点、分析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理性表达,文学作品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促使他们对社会现象、人性、道德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
钟嵘《诗品序》中说“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认为如果过于注重讲理,缺乏情感的融入,就会使作品枯燥无味。所以一篇充满力量的文章一定是融合了理智表达与情感抒发,做到了情理交融。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既受到情的感染又获得理的启发。
(二) 活动二
在疫情期间发生了这样感人的一幕: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里,上海中山医院医疗队医生刘凯在护送患者做 CT 途中,停下脚步,与病床上 87 岁的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落日。这位老人曾经是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还在病床上给医生们演唱过《何日君再来》。有一位网友为这幅画写了以下这样一段配文,你能否把它改写成一段情理交融的文段。年迈的病人,年轻的医生,抬头看向落日余晖:一个躺着,一个走着,迎着太阳的方向前行。前方的道路坦坦荡荡,身后的影子斜斜长长。在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下的武汉,这张照片是一个温暖的预言。
【作业设计】
请从以下两个任务任选一个:
1.围绕“情理结合的力量“,从作者、读者和作品的角度,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文学评论。
2.关注现实生活,选择某一事件或人物,运用情理结合的手法创作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