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3 08:5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1.学习略读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叶圣陶先生的可贵品质。
2.细读重点句段,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表达作用,能恰当评价人物。
3.体会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妙处。
第一课时
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同学们知道这一名称是如何来的吗?它是由谁写的呢?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文
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自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
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
提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
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中止。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叶圣陶曾出任我国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等,是最早提出“语文”这一概念的教育家。
题目切入
走进文本世界
读了题目,你觉得文章会写些什么 有何作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先生:敬仰之意
二三事:人物事件+形象
学习略读方法
了解叶圣陶
略读
略读,就是带着目的有选择性地阅读,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琢磨不要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不要打断阅读思路,而应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
略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划分层次段落。
2.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件体现出叶圣陶的品德的 ”划出来。将叶圣陶先生做的事情用“_____”画出来
3.叶圣陶先生在作者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将作者对叶圣陶的评价用“波浪线”划出来
这篇散文约2000字,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
叶圣陶
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件体现出叶圣陶的品德的 ”
(3)修改文章
(4)恭送客人
(5)真诚回信
(6)写文方面:注重“写话’
(7)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8)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待人宽
律已严

本文叙述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中与工作中的小事,却无不彰显着先生的人格魅力。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作
小事件
大人格
描画标点
修润文章
礼送客人
真诚回信
严谨认真
宽厚仁爱
不耻下问
平易随和
谦恭诚恳
温厚有礼
以小见大
敬仰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令人敬仰,为表现他的可贵品德,作者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即一方面叙述事件,一方面进行议论,对叶圣陶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再次略读课文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并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
提示:这一次的阅读重点是文中的评价性语句(议论句),阅读方法是关注段首句和总结句。
评价性语句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已,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作用是?
结合
叙议
这些评价性语句(议论句)穿插在所记叙的事例之前或之后,或中间,旨在突出所叙事例 包含的意蕴,揭示人物高尚的德行、节操和风范。叙议结合,有画龙点晴的作用。
小结
1.实践了一种阅读方法--略读
2.了解了一个人--叶圣陶先生
3.感悟到两种写法的美妙--以小见大/叙议结合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或需要,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
人之师表。
以小见大:小事情见大品格,从几件小事折射出人物美德,这种写法值得学习;叙议结合: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品德和文章的主旨。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着用略读的方法,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到叶圣陶先生可贵的一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
理解文意。
细读第1自然段,品析画线语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丰富的内涵。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双层的悲哀”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情,其哀倍增。
同时作者当时已经年老,此段字里行间流露出满满的痛惜、哀伤和怀想之情。
2.请大家试着概括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涵,并举例印证本文也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
“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2.请大家试着概括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涵,并举例印证本文也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3.确定阅读重点,了解叶圣陶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主张。
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强调坚持使用普通话,用语要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古风文化
4.作者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并深受叶圣陶写话风格的影响。请从文中举例印证作者张中行也具有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
(1)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这一句,随意中透着亲切,“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用了三个短句表达了三层意思,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通俗易懂。
(2)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此句,句子短促,语气感强,节奏已口语化。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8个字,两处停顿,肝肠寸断,表达沉痛的哀悼之情,短句,突出强调“先生“人”表达深沉追思和对其人品的最诚挚的敬意。
常常”“深重的苦心”突出作为语文教育同行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作主张的认同和颂扬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生的写作主张,这是对先生最好的怀念。
传承
寄其哀思
颂其美德
传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