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高一3月份月考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8题,每小题2.5分,共70分)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1.2亿省际流动人口。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不同省份省际人口流动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甲、乙、丙、丁四个省区对应正确的是()
A. 甲一重庆 B. 乙一天津 C. 丙—安徽 D. 丁一广东
2. 下列所述两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流动现象,成因基本一致的有()
①西藏和山东人口流出率均较低②湖南和广西人口流出率均较高
③北京和浙江流入0-4岁儿童多④海南和上海有较多老年人流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如图为2005年—2017年天津市人口老龄化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 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表示的老龄化率分别是( )
A. 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全国平均
B. 户籍人口、全国平均、常住人口
C. 全国平均、户籍人口、常住人口
D. 全国平均、常住人口、户籍人口
4. 推测导致2014﹣2015年曲线②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行政区划变动 B. 生育政策调整
C. 流动人口变化 D. 生态环境优化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是指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的现象。下图分别示意2018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城镇、农村≥65岁老年人口占比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下列省级行政区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最明显的是( )
A. 沪 B. 渝 C. 辽 D. 新
6. 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直接原因是( )
A社会福利 B. 文化教育 C. 医疗卫生 D. 人口流动
南非人口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和沿海平原地区,其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趋势具有与经济发展格局的一致性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同步性等特点。下图示意南非2011年人口密度及1996~2011年人口重心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南非西部人口稀少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 地形崎岖 B. 气候干旱 C. 沼泽广布 D. 丛林密布
8. 1996~2011年南非人口迁移的方向及主要原因是( )
A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资源开发 B. 向沿海地区迁移 气候优越
C. 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种族隔离 D. 向沿海地区迁移 经济发达
肯尼亚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由海岸平原向中央高原爬升。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以蒙巴萨、内罗毕为核心的铁路沿线。下图为2019年肯尼亚人口密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肯尼亚东部、北部人口密度较小的原因是()
A. 气候较干燥 B. 地势起伏大 C. 距海洋较远 D. 纬度位置低
10. 有利于肯尼亚人口合理分布的措施是()
A. 内陆人口向沿海迁移 B. 鼓励生育增加人口红利
C. 扩大大城市人口规模 D. 加强南北交通廊道建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主导我国区域间人口变动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人口流动可以划分为乡乡流动(乡村到乡村)、乡城流动(乡村到城镇)、城乡流动(城镇到乡村)、城城流动(城镇到城镇)四种类型。下图示意2000年——2020年我国不同人口流动类型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推测P1、P2、P3、P4分别表示( )
A. 城城流动、乡乡流动、城乡流动、乡城流动 B. 城乡流动、乡城流动、乡乡流动、城城流动
C. 乡城流动、城城流动、乡乡流动、城乡流动 D. 乡城流动、城乡流动、城城流动、乡乡流动
12. 下列对该时期流动人口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①乡城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比例较小②城城流动人口平均文化程度较高
③城乡流动人口中老年人比例较大④乡乡流动人口受经济因素影响大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24年2月26日,浙江省统计局发布2023年该省人口主要数据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末,杭州市常住人口为1252.2万人,比2022年末常住人口增加14.6万人。并已连续9年实现常住人口的两位数增长。作为浙江省人口最大城市,杭州市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已达18.9%。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杭州市人口快速增长及常住人口破千万,说明该城市()
A. 经济活力强,人口容量大 B. 矿产资源多,开发强度高
C. 耕地占比大,粮食品种多 D. 消费水平高,居住条件好
14. 杭州市人口不断增长带来有利影响有()
①附近县域粮食播种面积增加②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促进工业生产的合理布局④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蘑菇房(如图)是哈尼族人所居住的特色房屋,房屋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房屋分为三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用泥土覆盖。哈尼族居住的云南哀劳山垂直差异明显,降雨量较大(一般超过1200mm),雾多,日照少。完成下面小题。
15. 火塘的主要作用是( )
①照明②驱湿③保存火种④驱虫杀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6. 蘑菇房采用厚重的土基墙,主要原因是( )
A. 抗强风的侵袭 B. 抗震能力强 C. 室内冬暖夏凉 D. 房间隔音效果好
17. 顶层用泥土覆盖,主要功能是( )
A. 防火 B. 防潮 C. 防雷 D. 防虫
某研究运用出租车GPS定位的轨迹大数据,揭示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该研究将居民出行距离划分为短距离(0-3千米)、中距离(3-9千米)和长距离(大于9千米)三种。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出行流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下图示意中国北方某大城市不同长度出行组的出行方向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8. 出租车短距离出行的上下车热点集中在该城市()
A. 中心商务区 B. 工业区 C. 风景区 D. 文教区
19. 该城市空间形态可能为()
A. 条带式 B. 圈层式 C. 网格式 D. 组团式
我国某都市圈2020年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3、高4.42、高1.91个百分点。下图为该都市圈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口密度随圈层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20年来,该都市圈人口增长主要来自()
①劳动年龄人口②老年人③政策性人口集聚④自发性人口集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1. 20年来,该都市圈0~50千米范围内人口密度增长迅速,反映出()
A. 人均居住用地扩大 B. 土地人口承载力提高
C. 生态环境质量较优 D. 公共服务集聚效应强
22. 该都市核心圈交通布局形态为“环形十放射状”的主要目的是()
A. 引导人口向交通沿线分布 B. 促进物流功能向市郊聚集
C. 吸引服务业沿交通线布局 D. 构建方便快捷的通勤网络
赣南传统的村庄一般选址在河谷、山间盆地和河流阶地上,这些地区一般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及水资源等,同时自然灾害较少。在新农村建设中,赣南乡村聚落区位指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赣南新农村区位指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在新农村建设中,赣南乡村聚落()
A. 规模扩大 B. 数量增加 C. 占地增多 D. 转为城市
24. 影响新农村聚落区位指向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就业 B. 交通 C. 政策 D. 耕地
25. 新农村建设有利于()
A.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B. 增加自然村就业机会
C. 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 D. 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
城镇化中后期,中国人口流动的城乡结构出现重要转变,将对人口再分布和城镇化及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下图为“2010年和2020年中国省际城乡流动人口类型及规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2010—2020年,中国省际城乡流动人口( )
A. 乡—城流动人口规模增长率最高
B. 各类型省际城乡流动人口的占比发生大的变动
C. 省际城乡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在增长
D. 城—城流动成为当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主流类型
27. 与其他类型比,城—城流动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城镇化水平高 B.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 C. 城镇基础设施完善 D. 城镇环境改善
28. 应对城—城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可以( )
①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大量迁出人口②迁入地城镇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③优化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促进人口均衡分布④流出地营造适合产业转移和人口回流的良好环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两大题,共30分)
2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庆,是中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央直辖市,区域间差异很大。为了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定位,依据区域差异,重庆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重庆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定位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材料二:重庆五大功能区划分图。
(1)重庆市规划建设一个中心商务区,分析该中心商务区应选择在哪个功能区并说明理由。
(2)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将按卫星城理念建设,是解决好“大城市病”的关键区域,试推测城市发展新区的作用有哪些。
30.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
材料二左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
(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3)评价“双子镇”模式对萨索斯岛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025年高一3月份月考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8题,每小题2.5分,共70分)
【答案】1. B 2. C
【答案】3. A 4. C
【答案】5. B 6. D
【答案】7. B 8. A
【答案】9. A 10. D
【答案】11. C 12. C
【答案】13. A 14. D
【答案】15. D 16. C 17. A
【答案】18. A 19. B
【答案】20. B 21. D 22. D
【答案】23. A 24. C 25. D
【答案】26. C 27. A 28. 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两大题,共30分)
29.
【答案】(1)都市功能核心区。理由:该功能区是重庆市的核心区域,经济发达;开发强度高,商业发展基础好;人口密集;交通便利。
(2)城市发展新区是该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集聚区;分散大城市职能,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改善主城区的环境;缓解交通拥堵和住房紧张状况
30.
【答案】(1)古镇:多位于内部山区,沿河谷分布;新镇:多位于沿海。
(2)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依山而建,利用山地地形;建筑排列紧密,节省土地;坡面屋顶,利于排水;石木建筑,就地取材。
(3)新镇与古镇并存,增加旅游资源多样性,吸引更多游客;新镇生活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舒适度;新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提高旅游环境质量;古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独特性;古镇人口流失,不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PAGE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