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蜀
相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部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基础知识
01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字子美(712-770)
作者简介
代表作:“三吏” “三别”。
三吏:
三别: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史”
“诗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资料
一、读书游历时期:涉世未深(35岁以前,即712-745)
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望岳》
二、困守长安时期:忧国忧民(35-44岁,即746-755)
十年困苦生活,使杜甫看到了政治的黑暗,觉醒并关注现实,忧国忧民。这时期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有《兵车行》等。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资料
三、为官及流亡时期:创作高峰(45-48岁,即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三别”《春望》写于此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诗风沉郁(49-59岁去世,即759-770)
依靠严武,在成都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点击播放:与杜甫隔空相逢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写作背景
《蜀相》是作者避乱成都拜谒诸葛亮庙时所作。“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唐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杜甫流落蜀地,生活贫困,无论国事、家事都使他陷入苦闷之中。到 成都之后,他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 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这首诗 便是其中的一首。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目解读
①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②表达敬佩缅怀之情: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
③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
思考: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为什么?
①题目不仅引出写作对象,更能突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诗人借祠写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②“诸葛祠”比较冷静客观,而“蜀相”带有深沉的敬佩之情与真诚的缅怀之意。更有温度,更易拉近诗人与蜀相的时空距离。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咏史怀古诗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志
内容/感情: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对自己: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年老体衰、功业无成之感慨……
对国家对时代: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批判,重蹈覆辙之告诫,人民疾苦之同情
对自然: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虚实结合、衬托、借景抒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文研读
02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文研读 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思考: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寻”“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
修辞——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情感: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①“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
②“柏森森”一词,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渲染静谧、肃穆的气氛。 ③ 柏树象征坚贞、挺拔、坚韧,以它的高大茂密的来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文研读 颔联
映阶碧草 春色,隔叶黄鹂 好音。
自
空
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此联里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自
空
知识回顾:炼字题的答题思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炼字题答题方法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 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释字意
壹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绘景象
贰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点作用
叁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课文研读 颔联
壹
“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意思。
”自“和”空“二字隐含了祠堂寂寥冷清的意思。
贰
叁
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 惋惜之情。
写景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由低到高
抒情角度: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文研读 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本联历数了诸葛亮生平的哪些事迹并概括形象?
明确: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烦——即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鼎足三分,联吴抗曹,
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
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
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塑造了一位雄才大略、忠君爱国的贤相形象。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文本探究 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自己
英雄
诸葛亮
千百年来未达到理想抱憾而终的仁人志士
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惋惜
泪满襟
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赞叹
战争平定无期,百姓受苦受难的忧虑
自己济世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苦痛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六次北伐中原。后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思考1.“英雄”指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诗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抒己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整体感知
03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整体感知
试比较杜甫和孔明的异同
比较 诸葛亮 杜甫
志向 抱负
境遇
命运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刘备――三顾茅庐辅佐两朝,六出祁山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身先老
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失败的英雄产生共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结合全诗,小结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联) ①对诸葛亮的敬仰;(寻、柏森森)
(颔联)②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 惋惜之情 ;(自春色、空好音)
(颈联)③歌颂诸葛亮的的过人才智、丰功伟绩和对国 家的忠心;(三顾频烦、两朝、老臣)
(尾联)④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泪)
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作者情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律诗的基本结构
首联
点明武侯祠地点
叹惋诸葛亮和自己壮志未酬
精炼概括诸葛亮一生
写入祠后的所见所闻
颔联
颈联
尾联
(叙事)
起
承
转
合
律 诗 的 基 本 结 构
(写景)
(议论)
(抒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后小练
04
整体感知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2.杜甫《蜀相》中“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 ”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4.《蜀相》中,“ ”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课后小练
5、《蜀相》中以乐景衬哀情的句子是: 。
6、《蜀相》中 。 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医生的功绩和才德。
7、《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并抒发凭吊情怀的句子是:
。
8、《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