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播放抗战时期军民互助的老照片
战争中的普通人如何生存?文学如何表现他们的故事?
山
的
回
忆
地
孙犁
目
录
一、整体感知
二、分析形象
三、感受语言
四、总结拓展
内容理解:梳理故事脉络,理解特殊历史背景下军民互助的深厚情感。
人物分析:通过细节描写分析农村妇女、八路军战士等人物形象,体会平凡中的伟大。
语言品鉴:赏析孙犁清新质朴、白描化的语言风格,感受诗意化的战争书写。
对比思考:对比传统抗战文学与"荷花淀派"的差异,理解文学创作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
一、整体感知,
梳理文章
孙犁
荷花淀派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荷花淀派”创始人。生于河北农村,作品多聚焦抗战时期冀中平原的普通百姓生活,以清新质朴的笔触展现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代表作《荷花淀》《风云初记》《山地回忆》等,被誉为“诗化小说”的代表人物。
淡化战争苦难,聚焦人性美
女性视角与乡土诗意
“以柔写刚”的叙事策略
方言口语的鲜活运用
1、速读课文,绘制"情图"
(时间轴+关键事件)。
2、小组讨论"回忆体叙事作用"
整体感知(15分钟)
河边相遇
借布做袜
日常往来
→
→
→
多年回忆
详
详
略
略
拉近距离感
淡化悲剧色彩
回忆体叙事作用
二、走进文本,
感知人物
外貌/语言/动作典型描写
性格关键词
象征意义
角色档案卡
"妞儿"和"战士"档案卡,需包含:
角色档案卡
妞儿
语言特点:妞儿语气尖锐,甚至带刺,用“洗屁股”这种粗俗比喻表达不满,凸显她直率泼辣、敢说敢言的性格。
河边争执:直率泼辣下的生活艰辛
环境描写:“冬天寒风刺骨”“石头缝里种庄稼”等,说明山地贫瘠,水是珍贵资源。妞儿的“凶”本质上是对生存资源的本能保护。
动作描写:争执后妞儿“扭着身子逆着水流往上走”,表现她的倔强,也暗示她并非蛮横无理之人(若真厌恶战士,应直接离开而非继续劳作)。
角色档案卡
妞儿
主动做袜子:
质朴中的坚韧与智慧
日常关怀:
外冷内热的善良
语言特点:对话简短直接,没有客套寒暄。“我给你做!”三个字斩钉截铁,展现妞儿果断、务实的性格。
动作描写:妞儿“找了一块粗布,连夜裁制”“又纺线又织布”,用具体行动替代煽情语言,凸显她吃苦耐劳、默默付出的品质。
家庭群像:母亲默默支持女儿做袜子,父亲乐观鼓励战士,共同构成山区百姓的坚韧形象。
角色档案卡
妞儿
泼辣直率,敢爱敢恨
勤劳坚韧,务实能干
深明大义,心怀家国
外冷内热,情感细腻
角色档案卡
战士
语言
动作
朴实真诚:融入群众的平凡战士
坚韧顽强:苦难中的乐观精神
情感细腻:战火中的温情与感恩
成长轨迹:从冲突到理解的转变
细节
"侧面烘托"手法
为何孙犁不直接描写战场?
1、以环境细节烘托人物情感与时代背景
2、以人物言行烘托核心情感(军民鱼水情)
3、以日常对话反衬战争残酷与人性光辉
《山地的回忆》以含蓄克制的侧面烘托手法,将宏大历史叙事融入琐碎生活细节,让读者从“袜子”“纺车”“河水”等意象中感受战争年代的特殊情感。这种“平凡中见崇高”的写法,正是孙犁作品隽永动人的关键。
三、朗读句子,
感受语言
分组摘抄自然景物描写(如溪水、山石)、生活化比喻(如袜子像"小船"),分析其作用:
示例:"袜子厚实得像个小船"→ 以平凡物件传递温暖,消解战争残酷。
寻找文中的诗意密码
将文中对话改写为书面语,体会方言口语的鲜活感。
对比朗读
河边争执场景
原文(方言口语):
妞儿:“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我”:“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妞儿:“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书面语改写:
妞儿:“您难道没有注意到我在此处清洗蔬菜吗?若需洁面,请移至河流下游。”
“我”:“此处距离您洗菜的位置尚远,岂会污染水源?”
妞儿:“蔬菜乃入口之物!您在上游洗漱甚至清洁身体,岂能不污浊水质?”
方言口语使用的作用
真实性与代入感:
方言词汇(如“下边”“鬼子”)和短句结构,还原抗战时期北方农村语言风貌,使读者如临其境。
人物立体化:
通过口语的粗粝感(如“洗屁股”)与简洁性(如“我给你做!”),让人物脱离“完美英雄”或“刻板农民”的标签,更鲜活真实。
情感强化:
反问、感叹等口语句式(如“为什么不脏?”“能打败日本不?”)直接传递人物的喜怒哀乐,比书面语更富感染力。
主题深化:
方言的“土气”与战争宏大主题形成反差,凸显“平凡人支撑伟大历史”的创作意图
四、对比阅读,
拓展总结
对比阅读
高粱叶在晨雾里沙沙作响,九儿攥着土枪的指节发白。三十步外的土路上,七辆日军卡车正碾过乡亲们的尸体——昨天这些畜生把逃难的女人钉在碾盘上,刺刀挑着的婴孩还在滴血。
"轰!"
余占鳌砍断绳索的瞬间,装满火药的磨盘从天而降。领头的卡车在爆炸中腾空翻起,车斗里二十几个鬼子像破麻袋似的甩进燃烧的高粱地。我听见此起彼伏的惨叫,着火的日军在火海里打滚,空气里飘着烤肉的味道。
"打!"九儿的声音像淬火的刀子。
二十杆土枪同时轰鸣,铁砂穿透薄雾,把第二辆卡车的前挡风玻璃打成蜂窝。驾驶座上那个戴眼镜的军官刚摸出手枪,三支猎叉就钉穿了他的胸膛。血喷在仪表盘上,他抽搐的手指扣动扳机,子弹却打穿了自己的下巴。
"手榴弹!"余占鳌的吼声里,三个后生抱着点燃的酒坛冲上土坡。燃烧的烈酒在第三辆卡车顶棚炸开,火苗顺着油布窜进车厢,里面顿时响起非人的嚎叫——五个火人撞开篷布摔出来,有个家伙带着满身蓝火往水沟爬,被九儿一枪轰碎了天灵盖。
突然响起的机枪声让所有人伏倒在地。第四辆卡车的帆布篷猛地掀开,黑洞洞的枪口喷出三尺长的火舌。我眼睁睁看着栓子叔拦腰断成两截,上半身还在往前爬,肠子拖出三米多远。大奎刚要抬头,整张脸就被子弹掀飞,白森森的牙床露在晨光里。
对比阅读
角度 《山地的回忆》 传统抗战文学
叙事视角 女性/平民 男性/英雄
语言风格 清新质朴 悲壮激昂
主题侧重 人性温情 民族仇恨
角度 《山地的回忆》 传统抗战文学
叙事视角 女性/平民 男性/英雄
语言风格 清新质朴 悲壮激昂
主题侧重 人性温情 民族仇恨
角度 《山地的回忆》 传统抗战文学
叙事视角 女性/平民 男性/英雄
语言风格 清新质朴 悲壮激昂
主题侧重 人性温情 民族仇恨
战争中的"小人物"书写如何照见民族精神?
一、日常性对抗宏大性:民族精神的去符号化重构
二、创伤记忆的诗性转化:苦难美学的民族密码
三、边缘视角的伦理重估:乡土中国的主体性觉醒
四、身体政治学的隐喻:民族精神的具身化实践
微写作:以文中"那双布袜"为视角,写一篇200字内心独白。
跨媒介创作:收集家乡抗战故事,用孙犁风格改编成短篇故事。
对比报告:分析《山地》与《百合花》(茹志鹃)的"诗意战争"异同。
课后任务(任选其一)
拍摄思考:如果由你拍摄《山地的回忆》电影,你会选择哪些镜头?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