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2025学年新版教材七下历史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2025学年新版教材七下历史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2 17:3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认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知道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发展,理解民族交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清晰阐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和影响;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归纳、概括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运用史料分析、图表解读、小组讨论等方法,探究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和特点,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绘制经济重心南移示意图,增强历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感受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各民族政权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展示内容:展示铁木真、忽必烈、文天祥的图片,以及树状图。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树状图,大家还记得铁木真、忽必烈和文天祥在历史上分别有着怎样的功绩吗?三个时间指的是哪三个重要的节点呢?这三个节点又发生了什么重要的历史事件?请大家结合之前学过的知识,回忆并回答。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回顾蒙古统一、元朝建立和全国统一的过程,思考三位历史人物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记忆。
过渡语:大家对之前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在辽宋夏金元时期,除了政治上的变革,经济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12 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看看这一时期的经济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二)新课讲授
1. 沃野丰歌 —— 农业的发展
(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展示内容:展示四则关于南方经济发展原因的材料,内容涉及南方战乱情况、自然条件变化、人口迁移数据、统治者政策等方面。
教师提问:阅读这些材料,大家来找一找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呢?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 “北方战乱不休,南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等;通过对各原因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北方人南迁带来的劳动力和技术是南方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过渡语:了解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一时期农业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
(2)农业发展的表现
展示内容:展示占城稻、水稻、茶树、棉花种植区域变化的地图,以及秧马、复种技术、元朝运河和海运航线图等资料。
教师提问: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哪些变化?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作用?元朝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相比有什么不同?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占城稻的传入、水稻产量跃居首位、茶树和棉花种植区域扩大等信息;分析秧马和复种技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比元朝运河和隋朝大运河的路线、目的,总结元朝运河截弯取直、以粮食运输为主要目的等特点。
过渡语: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时期手工业的兴盛情况。
2. 百工兴旺 —— 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展示内容:展示宋锦、云锦、壮锦、蜀锦的图片,以及棉纺织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包括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故事。
教师提问:北宋时期丝织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的表现有哪些?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图片和资料中了解北宋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找出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的标志,如兴起的地点、技术的推广等;讲述黄道婆从海南学习先进技术并在松江推广的故事,分析其对棉纺织业中心形成的推动作用。
过渡语:纺织业的发展体现了这一时期手工业的进步,而制瓷业和造船业同样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2)制瓷业和造船业
展示内容:展示五大名窑瓷器、辽绿釉鸡冠壶、金耀州窑青釉盖钵、元青花釉里红盖罐的图片,以及北宋东京郊外船坞、南宋海船、配备指南针的海船等资料。
教师提问:南宋时期制瓷业的中心在哪里?辽、金、元的制瓷业各有什么特色?北宋和南宋的造船业有哪些突出成就?指南针在造船业中的应用有什么意义?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图片和资料中明确南宋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分析辽、金、元瓷器的特色,如辽的鸡冠壶反映民族特色、金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元的青花瓷技术高超等;找出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海船规模宏大且配备指南针等成就,理解指南针应用对航海事业的推动作用。
过渡语:手工业的兴盛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商业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呢?
3. 商通四海 —— 商业的繁荣
(1)都市贸易
展示内容:展示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大都的城市街景图,以及关于宋代商业贸易变化的材料,还有《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片。
教师提问: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在商业发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宋代商业贸易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哪些突破?《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商业怎样的景象?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布局图,从城市规模、商业活动等方面找出共同特点;从材料中提取商业活动突破坊和市的界限、早市和夜市发展等信息;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描述画面中商店、行人、车马等场景,感受宋代商业的繁荣。
过渡语:除了都市贸易的繁荣,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重要的商业工具,对商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那就是纸币。
(2)纸币的出现
展示内容:展示北宋纸币铜板拓片、南宋纸币铜板拓片、元朝至元宝钞的图片,以及关于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材料。
教师提问:北宋前期为什么会出现纸币?纸币的出现对商业发展有什么意义?南宋和元朝的纸币使用情况如何?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金属货币携带不便的材料中理解纸币出现的原因;分析纸币轻便、易于携带等特点对商业交易的促进作用;从图片和资料中了解南宋纸币与铜钱并行、元朝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的情况。
过渡语: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重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下面我们来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
(3)经济重心南移
展示内容:展示汉、唐、宋经济分布变化示意图,以及北宋、南宋赋税收入来源对比表格,再次呈现南方经济发展原因的材料。
教师提问:从示意图和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是怎样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说说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引导: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明确经济重心从唐中期开始南移,到南宋完成;回顾南方经济发展原因的材料,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从对南方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格局、对文化发展等方面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有了全面的了解,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
(三)课堂小结
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和影响。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谁能说一说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经济重心南移是怎么回事?它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提示引导: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顺序回顾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农业发展对手工业、商业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与各行业发展的关联等。
总结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了解到这一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重心南移也最终完成。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四)中考链接(真题练习)
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下图为汉、唐、宋经济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从汉代到宋代( )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始终重合 B.中原王朝疆域持续扩大
C.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 D.经济重心逐步完成南移
2.(2024·广西·中考真题)北宋东京城内,晚间有夜市营业至三更,到五更早市又开张;在繁华热闹之处,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A.纸币广泛流通 B.海外贸易发达 C.经济重心南移 D.城市商业繁荣
3.(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梦粱录》有关“铺席”的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处处各有茶房、酒球、果子、香烛、油酱、食米等铺。这些现象,说明宋代( )
A.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 B.商业繁荣的程度
C.海外贸易的范围扩大 D.新的商业区出现
4.(2024·四川遂宁·中考真题)据南宋人李攸《宋朝事实》记载:“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价低体重的铁钱给贸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 )
A.铜钱 B.交子 C.飞钱 D.银钱
参考答案:DDBB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课堂参与度较高。但在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小组讨论中难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更多具体案例和数据对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时间把控上,部分教学环节略显仓促,导致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后续教学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此外,还可进一步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经济发展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和应用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