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风景谈》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1《风景谈》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4 09:4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风景无言,思想有声
——《风景谈》
2
1
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3
感悟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习目标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作家介绍
作家介绍
(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革命文艺奠基人。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代表作品
创作特色
文学思想
基本概况
人物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
小说:《子夜》《蚀》《虹》《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戏剧:《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
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作家介绍
茅盾文学奖
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白鹿原》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梁晓声《人世间》    
相关背景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写作背景
延安历史
解题
《风景谈》
“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在学习文中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赏析。
1.明确字音
癞(lài)头 黑魆魆(xū) 札(zhá)记 颀(qí)长
干坼(chè) 瞥(piē)见 掮(qián)客 锄锹(qiāo)
贻(yí)笑大方
2.解释词语
①百无聊赖: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非常无聊。
②贻笑大方:贻:遗留。让有见识的内行人笑话。
③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④洋洋洒酒: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正音
任务一:确定景点及名称讲解景区特色
1. 现公司就旅游景点及名称进行讨论,请沿着茅盾经典作品《风景谈》,设计旅游线路,并为游客设计好6个打卡点,每个打卡点需取个好听、吸引人的名字,如第一个打卡点,“沙漠驼队”。
旅游打卡点1:沙漠驼队
《风景谈》沿途打卡点:
旅游打卡点2:月夜归耕
旅游打卡点3:沿河夕照
旅游打卡点4:石洞雨景
旅游打卡点5:桃林小憩
旅游打卡点6:北国晨号
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试归纳,并概括段意。
第1段“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第2-4段“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第5-8段“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第9-10段“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2.读第1段 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手法:衬托 、先扬后抑
答案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
以风景为“形”
以政治为“神”
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段落 画面 场景内容 作者的议论
1
2
3、4 5、6
7、8 9、10
沙漠驼铃
由一部抗战电影片自然联想到的自然风景
地点:
猩猩峡外的沙漠中
景观:
多么庄严、多么妩媚!
内涵:
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作者评价: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沙漠驼铃图
“沙漠驼铃”,写的是猩猩峡外沙漠的"风 景”。猩猩峡外的沙漠“茫茫一片"“纯然 色”“苍茫”“寂静”,空旷辽远却又了无 生机,这是"风景"的背景,是静景。
接着采用由静而动、由远而近的笔法
描绘了人类驾驭驼队的出现。当驼铃在微风 中轻柔地击响,仙乐般回响在空中,当骆驼 的方阵安详坚定地走近,生命的气息春风似 的迎面拂来,这沉寂而单调的沙漠顿时生动 美 好 起 来 ,“庄严”而“妩媚”。
月夜归耕
地点:
黄土高原
景观:
粗朴、愉快!
内涵:
黄土高原人民的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人的活动:
晚归的农人和孩子
延河夕照
景观:
静穆、弥满着生命力!
作者评价: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内涵:
赞美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斗争精神——生命力。
石洞雨景
景观:
怡然自得!
作者评价:
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内涵:
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生命力。
桃林小憩
景观:
简陋的绿荫看得可爱!
作者评价:
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内涵:
赞美延安人民高尚的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北国晨号
景观:
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
作者评价:
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内涵:
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赏析“北国晨号”描绘的场景。
①动静结合:“嘹亮的喇叭声”“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是 动景,“万籁俱静”、战士“犹如雕像一般”是静景,动静结 合,描绘了一幅庄严的画面。
②注重色彩的搭配。粉红的朝霞、红绸子、刺刀的寒光交融在 一起;朦胧的与鲜艳的、冷色的与暖色的、柔性的与刚性的色 彩的相互融合,构成了表现抗日战士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 警觉形象的画面。
③结尾直抒胸臆,赞美了如雕像一般挺立在山巅的高度警觉的 战士,歌颂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排成队的士兵,而单写两个士兵呢?
这是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手法。他们不只是形单影只的两个士兵,而是千千万万抗日战士的化身,是无数中华儿女的象征;他们也不只是屹立在北国的宝塔山上,而是屹立在整个中华大地上,保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思考:这几个画面顺序能调整吗?为什么?
沙漠驼铃:
猩猩峡外的沙漠—自然风景—少数民族
月夜归耕:
黄土高原—劳动晚归场景—晚归的农人和孩子
延河夕照:
延安—艺术晚归场景—五湖四海的艺术家
石洞雨景:
延安—学习—革命青年
桃林小憩:
延安—学习与休息—革命青年
北国晨号:
延安—革命责任—革命青年
不能。这几幅画面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延安的景
延安的人
段落 画面 场景内容 作者的议论
1 沙漠驼铃 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 高原归耕 解放区儿女的劳动生活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3、4 延水夕照 5、6 石洞雨景 青年的学习和休息 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
7、8 桃林小憩 9、10 北国晨号 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文本探究:
每幅图画中分别蕴含了怎样伟大的精神?
征服大自然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高原人民吃苦耐劳
河畔声喧
人对社会的改造
石洞趣读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知识分子崇高的精神生活
高雅情趣、昂然性质、苦中作乐
军人坚毅、刚强勇敢
深入画面 品读内涵
找出作者在描绘画面之后对于人议论,并谈谈人在风景中有何作用。
自然伟大、人类更伟大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是伟大之中尤为伟大者
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是风景的主宰
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伟大中之最伟大
人组成风景
人改造风景
人创造风景
人成为风景
画面 精神内涵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神生活充实。
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2.文章题目为《风景谈》,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
作者笔下的真正的风景,指的是伟大的人类,尤其是民族的精神。
“石洞雨景”为什么要选择雨天、荒山、石洞作为背景?这一段采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1)“石洞雨景”选择雨天、荒山、石洞作为背景,一是可以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所处的环境进行鲜明的对比,二是用“物”烘托“人”,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反衬这对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突出人是“风景”的主宰者。
(2)这一段从环境、穿着、行为、精神四个方面,将公园里的一对恋人与石洞里的一对革命青年进行对比,突出解放区青年具有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并为下文第6、8段的议论打下基础。
从结构上看,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
从内容上看,这些议论语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层层递进,深化了主旨,深情地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
2.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1.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
反衬
烘托
完全 改观
沙漠:
茫茫一片、平坦、纯然一色、苍茫、寂静
驼队:
昂然高步、安详坚定、谐和的合奏、猩红大旗
①揭示主旨,引出下文,层层深入表现主题。
突出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
②掩护作用,便于发表,展示语言含蓄特点。
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重庆是当时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国民党的达官贵人整日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甚至是利用职权大发国难财。外有侵略者重兵封锁,内有国民党官僚豪门敛财,国统区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心涣散。
这一切与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朴素积极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茅盾决心要讴歌延安抗日军民。但由于蒋介石处处限制共产党发展,甚至残害积极支持共产党的民主人士。“白色恐怖”之下茅盾只能用隐曲的笔法,含蓄表达对延安战斗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风景”的描写,赞美解放区军民的生活状态。
背景链接
曲笔
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茅盾
2.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①文学性:《风景谈》则更富于生活的情趣和新生活中所闪出的诗情画意。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给我们描绘了六幅和谐优美、寓意深邃的风景画。
②革命性:《风景谈》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
课堂小结
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自然景物
崇高的人类活动

真的风景
=
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予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就是“第二自然”,这才是“真的风景”。
文章以细致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六个逼真如画的风景片段,构成六幅色调鲜明的画面。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类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
本文就是通过对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课堂小结
本文寓政治于风景,是一篇延安礼赞,主要反映延安地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但星星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明确:从写作背景看,作者想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的重庆写一篇赞颂延安解放区革命精神面貌的文章,其创作和发表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曲笔”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作者将篇名定为《风景谈》,以谈风景之名行赞延安之实,再联系作者创作前的辗转路线,他从新疆而来,途径延安,最终抵达重庆,所以他谈途径所见的风景,从新疆星星峡外一带的沙漠写起,再到延安的黄土高原,行文思路水到渠成,自然又含蓄。
再看内容安排,第一幅沙漠驼铃图虽不属于延安解放区,但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即“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观点,它是全文接下来层层深入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
散文:形散神不散
本文充分发挥了散文艺术自由活泼,不受约束的特点,展示了多种风景的片断。时而是猩猩峡外的沙漠风光,时而是黄土高原上的朴实画面,时而是雨天的荒山,时而是烈日照射下的桃林等等。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散乱的,为什么?
1.六幅画紧扣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六幅画面,除头一幅展现了新疆的沙漠风光之外,其余五幅都写了延安风光,并非天南海北,漫无边际。
(2)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情感基调始终是昂扬向上的,这便成了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2.通过五处议论, 点明题旨,又成为联结全文的纽带,逐层深入地把六幅画面串联成一个跌宕多姿的整体。
散文:形散神不散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