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沈从文
这是一曲牧歌,哀婉而动听;
这是一幅画卷,美丽而宁静;
这是一件艺术品,可观赏而难以触碰。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其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爱。他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风的淳厚朴实,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作者简介
苗汉土三家血统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
活在都市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
一: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二: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边城》( “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
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作品创作
《边城》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在《亚洲周刊》 “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呐喊》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
有评家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为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当地端午节的风俗:边城赛龙舟(第三个端午节)
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美丽的邂逅(第一个端午节)
翠翠与天保的见面:意外的相识(第二个端午节)
祖父对翠翠的试探:甜美的心事(现在)
1.小说节选围绕“端午节”,写了哪些事情?(按文本顺序进行梳理)
顺叙
插叙
任务一: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一个节日
2.本 文 的 情 节 在 结 构 安 排 上有 什 么 特 点和作 用?
特点: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在这些端午节里,边城的故事在进行着,文章把现实与回忆想交错,忽而眼前忽而追忆,有顺叙和插叙,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端午,回环往复,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边城,跟着翠翠一起去感受端午节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作用:
①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②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1)比照这幅画与课文相关情节,这幅画存在明显夸张的是哪一处?
(2)背景为什么要画这么条大鱼?鱼在课文中有吗?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鱼的细节描写语句。
翠翠初遇傩送
“大鱼吃你”
一条大鱼
文本探究
思考:边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边城美
青山绿水
古朴和乐
纯朴真挚
风景美
风俗美
人物美/人情美
一座边城
3
思考1:边城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鉴赏环境特点
14段: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晴朗
19段: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的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21段:河面已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
92段: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纯净自然
古朴宁静
和平恬静
自然环境
(风景美)
3
思考:边城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鉴赏环境特点
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节:龙舟比赛、捉鸭子游戏等。
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舞灯、放烟花
社会环境
(风俗美)
军民同乐、和谐安定
举城欢庆、热闹非凡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地域节日特色
这一幅抒情诗般的风景风俗画卷,构成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表现出湘西边地民俗纯真的美。
3
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苍翠的山林、豆绿的河水、温柔的黄昏,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为情节展开渲染了诗意的氛围。②交代了小说人物的生活背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烘托了小说人物善良淳朴的形象。
③承载着作者对美好自然和与之相匹配的人性的赞美和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彰显主题。
翠翠
爷爷
过渡的乡民
任务:
阅读相关语段,找出描写相关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傩送
天保
顺顺
一些人物
3
思考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第19段: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
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动作描写
(人性美)
活泼可爱
淳朴善良
依赖爷爷
胆怯羞涩
翠翠是一位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淳朴善良而又微微带些胆怯与羞涩的女孩儿。在她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乡村少女的自然清纯,她是“美”的化身。
父母早逝,与爷爷相依,和黄狗相伴
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
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诗意的孤独
翠翠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清纯美丽
天真活泼
乖巧伶俐
敏感善良
翠翠——天真纯洁的少女
“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
内在的、精神的、灵魂的美
思考: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
翠翠的天真纯洁在小说中表现在她的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爱情之中。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化身:恬静、温柔、纯净、忠贞,从外表到内心皆姣好无比。
——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3
思考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爷爷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因要陪翠翠进城,将摆渡的职务委托给老朋友;念及老朋友孤单,请他吃饭;为了让老朋友也来城里看热闹,又回到渡口。(15、17段)
老人与卖皮纸的商人因为费用的问题起了“争执”,这是他们之间在友好地谦让。(第六章)
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份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对。
热心好客、善良淳朴
重义轻利、自尊自强
仁厚慈祥、深爱至亲
尽职尽责、甘守清贫
淳朴厚道的老人
(人性美)
①勇武爽朗,健壮俊美。“次子傩送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从水中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连用“入”、“闭”、“汆”、“冒”、“出”、“捉”等动词,后文还用“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为烘托,都突显出傩送这一性格特点。
②淳朴善良,幽默风趣。傩送初遇翠翠的场景,翠翠在码头苦等祖父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当小黄狗朝他叫时,他也朝狗叫“老兄,你要怎么”。
人物形象:傩送
天保:慷慨大方,豪爽直率,直接流露出对翠翠的喜爱。
“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56)
爷爷对翠翠说:“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79)
顺顺: 大方洒脱,仗义慷慨。
顺顺年轻时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在任何情形下追逐鸭子总不落空,看出他的勇猛好强。但他不霸道,他爱孩子,说话算数,现在已经把捉鸭子的机会留给了年轻人。他把解救别人的患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很照顾爷爷和翠翠,给了很多粽子他们过端午节。
人物形象:天保、顺顺
祖 父
翠 翠
天 保
傩 送
亲 情
手足情
爱情
爱情
顺顺
乡情
清纯
古朴
自然
浓郁的亲情
淳朴的乡情
懵懂的爱情
一座边城·人性美
3
思考4:剖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文本深度剖析
祖孙亲情: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关爱、呵护
兄弟之情:真诚、无私
③美好爱情:懵懂羞涩、纯洁、执着,充满含蓄美。
④邻里之情:有仁有义,不求回报,互助、和睦
⑤军民之情:官民同乐
作者的用意在于要用两种现实进行“对照”:
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 VS 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
湘西社会的“过去” VS “当前”,
“人性美” VS “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
这两种对照,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描写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
3
思考5:探索文本中有何象征意义。
文本深度剖析
◎翠翠象征着什么呢?
爱与美
翠翠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渡船、爷爷、端午节”的意象又象征着什么呢?
民族古老的历史和传统
风俗淳朴、重义轻利、正直素朴的人情美
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1、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分析人物的“孤寂”的色彩)
由湘西的封闭、农业文明社会性质决定,人们内心流露出了一种“孤寂”的色彩。
外公虽无微不至,但无法真正理解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孤独,“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父母早逝,与爷爷相依,和黄狗相伴;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只能从虚幻的梦境中来开始体会爱情;对于两兄弟的“决斗”,她更是不知道前因后果,最后只能孤独、凄凉地等待不可知的将来。
翠翠
3
分析结局用意
合作探究: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处理成悲剧呢?
观点一: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这才是作者所说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我们要正视,更要珍视每一种生命的形式。所以,美是深广的,而同时又是复杂的,无法纯粹。
观点二: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试图揭示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观点三: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我安慰罢了。
一对矛盾
3
探究文本主旨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人们精神的堕落);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沈从文在自己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实际上却是针对满目疮痍的湘西现实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混乱黑暗的社会进行批判。
《边城》是一部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但在其后还隐藏着一些其他的东西为我们揭开人生和谐的另一面。
——汪曾祺
“一部田园牧歌式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李健吾
地域概念:两省接壤处,偏僻,与世隔绝
主观感受:像世外桃源一样,民风淳朴,
有种不被打扰的宁静和美好。
边
城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散文化小说
知识卡片
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它在情节上的叙事因素明显淡化,且更接近真实的朴素人生;在结构上,它不再依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不再注重矛盾冲突的展开。
①虚化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环境描写,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
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知识卡片
①淡化情节和结构。致力于表达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出浓郁的“形散而神不散”的乡土情结。
②强化环境,营造意境。《边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吊脚楼、竹篁、端午节”等景致精心建构,以一种浓烈的“散文化”意境倾诉作者的生命体验,建构出一个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田园牧歌式”湘西风情画卷.
③蕴含音乐美和意象美的散文化语言。如“翠翠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白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将动态意象与生命情感体验“情景交融”,朴实本色一如湘西生活本身,营造出了典雅、清新的诗意美。
④虚化人物。《边城》中的人物在散文化小说中被弱化,不再刻意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
“散文化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请简要概括《边城》的散文化特点。
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阿Q正传》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正处于政治急剧动荡、权力更迭异常频繁的大变革中。民族存亡之际,敏感而有良知的作家大多会积极地对人性进行思考和反思。
写于1921年
成书于1934年
创作年代
《边城》
同
小说环境
浙东的酒店赌摊
造就了未庄人的冷漠凉薄
湘西的青山碧水
孕育了茶峒人的淳朴热情
都将故事根植在“农村土壤”中
写作目的
都表现作家的感时忧国、关照普通百姓生活、关心引导国家命运
人性之丑
人性之美
人物形象
《边城》
异
小说主题
改造国民劣根性
重塑民族品格和美德
反映形式
揭露批判
讴歌礼赞
《阿Q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