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
--辛弃疾《永遇乐》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六州歌头》
导入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病起书怀》: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矢志抗金,忧国忧民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
陆 游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霁”者: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题解
书
愤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金兵烧杀抢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了汉人的内心。
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写作背景
读文鉴赏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人世情味。
客:客居。
京华:指京城临安。
近年以来人世情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而来客居京城?
▲《临安伟观图》局部
直抒胸臆,诗歌开头就用了一个生动巧妙的譬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接着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的伤感。
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是否合乎情理?
显得不合乎情理,对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
联系背景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深读诗歌,鉴赏手法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颔联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以乐景写哀情,临安春雨杏花等景致,用意还是体现旅居京城时的郁闷惆怅,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
颔联:写客居生活。“一夜”与“明朝”:虚实结合
达官贵人多居深巷,“太平盛世”,忘了亡国之危。
虚实相生显愁情
读文鉴赏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
草:草书。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写草书消遣。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做什么呢?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①用典: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借以表明自己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诗句中“闲情”背后的怨愤之情已溢于言表。
②细节描写:“闲”指悠闲,“戏”指嬉戏(游戏)。这两个细节表面上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悠闲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含蓄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有志难伸、厌倦官场,闲极无聊只能蹉跎岁月的无奈。
颈联:含蓄委婉,不满政治,蹉跎岁月。
铺开短纸,拿起毛笔斜斜写写,草书自有章法;在春雨新晴的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品茗。
读文鉴赏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不要有白衣被京都的风尘染黑之叹息,事毕后返回,还来得及在清明时节到家。
尾联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运用“素衣化缁”典故,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
深读诗歌,鉴赏手法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洁身自好,不受京城坏风气的影响。
与开头呼应。
陆游说不要感叹白衣在京城中会污染成黑衣,清明之前还可以赶回家呢。明写羁旅之苦,实际上是说官场的浊恶及归乡避世的愿望。
用典写悲愤
陆机的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尾联
情感归纳
首联:
直抒胸臆 厌弃浊世,悔来京华
颔联:
借景抒情 落寞郁闷,愁绪满怀
颈联:
细节描写 不满政治,蹉跎岁月
尾联:
以典明志 志不能伸,怨愤无奈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书愤》
意象 深巷、杏花、矮纸、晴窗、 细乳、茶、素衣
意境 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内容 叙述现实
风格 含蓄蕴藉
情感 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
手法 虚实结合、乐景衬哀情
主旨 山、楼船、夜雪、铁马、大散关、长城
雄浑壮阔的战争图
回忆过去、壮志难酬
大气磅礴、慷慨悲壮
以“愤”为意脉,希冀报国
虚实结合、用典明志
抗金大业难酬的悲愤、报国无门、渴望建功立业、对南宋苟且偷安的不满
探究思考
比较《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的异同?
《书愤》尾联
①主旨相近。皆抒发了抗金大业难酬的悲愤之情。
②手法相同。皆虚实结合,尾联皆用典明志。
《蜀相》尾联
同
异
①风格不同。《书》大气磅礴,慷慨悲壮;
《临》恬淡静雅,惆怅深沉;
②情感不同。《书》还兼有追怀往事,希冀报国的多重情感;
《临》表达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无奈;
③意境不同。《书》的意象选取呈现出沉郁雄浑顿挫的意境;
《临》的意象选取呈现出明艳恬静闲适的意境;
1.《临安春雨初霁》中用独具易懂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的一句是“ ”。
2.《临安春雨初霁》中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如此形象而又深致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临安春雨初霁》中诗末“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这两句,写诗人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
4.《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用“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两句写了自己的日常消遣——练书法和品茶。这两项都是需花费精力慢慢去做的,表面上闲适悠然,实际上可以看到诗人无事可做、消磨时光的焦灼的心。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情境默写】
世味年来薄似纱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