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2 18:07:26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1.(3分)A【解析】“新中武”中国潮的最大特点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村衫等风靡本土,并逐步远销海外”。
2.(3分)D【解析】A项“是否做到对传统文化外在的‘形’的复原并不重要”于文无据:B项“可见这里的‘送'是追逐“流行”、跟风之举”曲解文意;C项“消息大概率为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海术江崖纹饰在汉代成为服饰上的装饰元素,用作责族与官员的身份标识。
3.(3分)C【解析】“着眼于古今海水江崖纹饰内涵的不同”错误,“多角度对比阐述”错误。
4.(4分)①成为大众化的普通纹饰,不再是皇权的象征。②图案灵活,通过简化、融合等方式重塑图案。③工艺多元,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④审美上趋向个性化和时尚化。
评分参考:答出1点2分,答出2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态度上要有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立。②甄选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识别度的优质载体,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③自主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丰富文化内涵。
评分参考:答出1点3分,答出2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但他认为废纸不属于衙署之物”错误,从“不可不可!’苏舜钦急忙摆手,‘此乃衙署之物,朝廷有禁令,不可私占’”“衙署里用过的废纸很是不少,但大多被当作垃圾,胡乱丢弃,实属浪费;少部分被擦桌抹椅、烧火取暖用了,甚是可惜。苏舜钦似乎给自己找到了理由”可见,他知道这是不可私占的衙署之物,但当做垃圾丢弃等十分可惜,所以才决定“废物利用”。故选B。)
7.B(“第16段描写苏舜钦‘淡淡一笑’”,表现了苏舜钦为自己的私欲贪心被扼杀在萌芽之中而高兴欣慰,并非“乐观豁达”。)
8.①废纸并不是一无是处,能够为人们带来金钱。
②人们要永远记住“废纸事件”带来的警示:贪欲会一点一滴地积累。③“废纸事件”中,苏舜钦身上所表现出的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本题中,从表层含意上说:据“还别说,有这些废纸所卖的银子,苏舜钦晚上的宴会不仅酒菜上佳,还请了京城最著名的歌舞伎前来助兴”可知废纸并不是一无是处,能够为人们带来金钱。而从深层含意(主题、人物)来说:据“不瞒刘兄,当时,我为不花分文即得众人之赞而甚为得意,还思忖往后何物可以再卖。刘兄请想,何物可再卖 废纸可卖,新纸可卖否 纸张可卖,笔墨桌椅可卖否 眼中可见之有形物可卖,手中权势之无形物可卖否 终了,岂不是将自己当年刻苦求学以期造福百姓之初心良知一并卖去”可知是教育人们要永远记住“废纸事件”的警示:贪欲会一点一滴地积累。另外“废纸事件”中,苏舜钦身上所表现出的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废纸并不是一无是处,能够为人们带来金钱。 (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
9.①历史小说不能违背历史真实,需要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风俗和社会的主要内容。小说通过“补记”表明文本所涉及人物及主体事件的真实性较高。
②历史小说细节上允许适当艺术虚构,以便于展开事件叙述与事物描写。小说中的对话、细节,是加入了作者的想象虚构,让内容更具可读性。
③基本故事情节真实,突显历史真实性。细节内容想象虚构,突显文学艺术性。(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10.答案:BDG
解析:原文标点为: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答案:C
解析:A项,起事/起身;B项,解脱/解剖;C项,含义不同,因为/认为;D项,都指为什么。
12.答案:C
解析:“令群臣心服口服”错误,材料二说“群臣皆莫敢言”,意思是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但不代表群臣就心服口服了。
13.答案:(l)能够屈服在一人之下,却在万乘诸侯之上取得信任的,是商汤、武王这样的人。(2)我们身穿战甲、手执利兵器,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几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
14.答案:①材料一主要运用正面描写,通过萧何的言行直接展现其深谋远虑的形象;②材料二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汉高祖、关内侯鄂君对其的评价间接展现其智虑周全的形象。
【解析】:材料一中写到“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这属于正面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直接展现人物形象。当大家都想要攻打项羽时,萧何深谋远虑,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主张先做关中王,休养百姓,招揽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而后再谋取天下。材料二中写到“高帝曰:‘夫猎……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萧何当居第一’”。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汉高祖、关内侯鄂君对其的评价间接展现其智虑周全的形象。
[答案]C
【解析】“为颔联的战争结果作了铺垫”错误,杜诗颔联写的是唐王朝军队在战斗中惨遭失败,首联中的“宜天马”“万匹强”与之形成对比,而不是为后文的战争结果作铺垫。 16.[答案]手法:两首诗都使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托物言志,借骏马抒发自身的志向。(2分,考生若从“拟人”等角度分析亦可)
思想情感:李诗借项羽兵败,乌骓再难遇项羽那样的英雄,表达了诗人渴望得遇知音,得到重用的愿望,以及对项羽的敬仰、同情之情。(2分)杜诗借垂垂老矣的骏马在苍茫天地间发出哀鸣,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2分)(意思对即可)
(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A:淋漓尽致 B:天壤之别 C:博大精深
甲:每一种方言下又可分为若干片区乙:差异有大有小丙:方言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
②删去“的影响”(修改为“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历史上移民带来的语言分化与聚合”)。⑥“方言”后增加“的形成”(修改为“所以,每一种方言的形成都有它的历史原因”)。
21. B
22. 因为中国有这么多方言,而古代又不能像今天这样大力推广普通话,所以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岂不是得用翻译?
【解析】
【18题详解】A处,此处需表达的是“汉文化的博大精深”被汉语方言的复杂性体现得很充分,故用“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B处,由前句“官话的不同片区间的差异就较小,互相之间是可以听懂的”及此句的“但”可知,此句需要表达的是“有的方言,不同片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故用“天壤之别”。天壤之别:极言差别之大。C处,此处是对全文的总结,根据文章开头总起句“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汉语方言的复杂性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可知,本空应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由“可以整合划分为七大方言,即官话、粤语、吴语、客家语、闽语、湘语和赣语”可知,上文提到七大方言的划分,又由下文“官话又分为北京官话……和西南官话八大片区”可知,此句应该是起到过渡作用,引出下文进一步介绍这七大方言的内部细分,因此可填“每一种方言下面又可分为若干片区”。乙:本空是对“同一方言的不同片区之间”方言情况的概述,结合下文“官话的不同片区间的差异就较小”“有的方言,不同片区间可谓天壤之别”可知,此句强调的是同一方言的不同片区之间的差异程度不大相同,有大有小,因此可填“差异有大有小”。丙:根据结构可知,此句是该段文字的引导句、总领句。结合下文“比如原住民语言的影响”“比如有一种说法是”“再比如,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分别叙述和最后一句“每一种方言的形成都有它的历史原因”的总结,可知,本空的内容需要总结下文提到的方言形成的多种因素,所以可填:“方言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式杂糅,将“因素”与“的影响”同时使用,杂糅在一起,需删除其一。因前文中有“原住民语言的影响”,为了避免重复,此处可删去“的影响”。⑥搭配不当,主语“方言”和宾语“历史原因”搭配不当,不是“方言”有历史原因,而是“方言的形成”有历史原因,故改为“每一种方言的形成都有它的历史原因”。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的“真”为副词,意为的确、实在;A.形容词,意为真实,与“假”相对;B.副词,意为的确、实在;C.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意为清楚确实;D.副词,含有责怪的意思。故选B。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原句为疑问句式,要求通过因果关系进行重组,保留疑问语气。前一句“有这么多方言”和“古代不能像今天这样大力推广普通话”是原因,后一句“那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岂不是得用翻译?”是结果。因此可以转换为“因为中国有这么多方言,而古代又不能像今天这样大力推广普通话,所以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岂不是得用翻译?”的复句。
23.[审题指导]
材料有两句名言。鲁迅的名言揭示了悲剧的内涵,黑格尔的名言指出“悲剧”的价值和意义。[立意参考]
①悲剧作品的审美价值:探讨悲剧作品独特的美学特征,如崇高美、悲壮美、深沉美等,以及其在丰富人类情感体验、提升审美品位方面的作用。
②悲剧作品对人性的深度揭示:分析悲剧作品如何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揭示人性的复杂性、矛盾性与悲剧性,从而深化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与认识。
③悲剧作品的社会批判功能:讨论悲剧作品如何通过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对现实进行深刻批判,推动社会进步。
④悲剧作品的道德启示意义:探讨悲剧作品如何通过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遇,唤起人们对道德伦理、生命价值、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反思。
例文:品味悲剧之美,察生命之伟力
提起悲剧作品,往往令人不禁扼腕叹息。恰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正是在悲剧发生之后,人们才会更加珍惜已有的宝贵物件和美好的事物。这种艺术的美学也因此拥有了它的意义,即展现出人类最伟大而宝贵的生命力,以及敢于面对不公的莫大勇气和坚毅。
品悲剧美学,正视悲剧,悟人生之理,感悟生命磅礴伟力。莎翁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家喻户晓的一部歌剧作品,男女主人公因误会而阴阳两隔,造成了莫大的遗憾。但在作品之中所透露的情感,是他们敢于反抗不公正的抉择的决心和果敢,是他们勇于展现自我的无畏。他们是敢于在家族的阻挠下相爱的人,也是一对在封建礼教中点燃人们的渴望的勇士。这是悲剧美学的价值内核所在,让人们心灵得到归宿。
品悲剧美学,洞见现实,鉴艺术真味,察生命之崇高。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正是因为它的结局总是不如人意,因为人们乐于见到美满的团圆结尾。但是用血和泪书写的悲剧作品,才能真正叩击人的灵魂,让人在震撼中觉醒。关汉卿笔下的窦娥蒙受不白之冤,临刑前立下三桩誓愿,以血染白绫、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天地异象昭示人间至冤。当漫天飞雪覆盖法场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窦娥的个体悲剧,更是对元代司法黑暗的无声控诉。这种以生命为烛火照亮社会暗角的悲壮,恰如黑格尔所言:"悲剧所表现的正是两种对立的理想之间的冲突和调解",在伦理与法理的激烈碰撞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品悲剧美学,涤荡灵魂,铸精神丰碑,寻文明之曙光。敦煌莫高窟第254窟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以斑斓壁画定格惊心动魄的瞬间。王子为救饿虎纵身跃崖,将肉体凡胎化作慈悲道场。这种超越生死的牺牲精神,在悲剧性的毁灭中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图腾。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揭示的,悲剧艺术使人在直面生存痛苦时,仍能通过审美获得形而上的慰藉。从普罗米修斯盗火受刑到精卫衔木填海,人类文明正是在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中,浇筑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边回望,那些激荡着血泪与呐喊的悲剧作品,恰似暗夜中的北斗,以破碎的光芒指引着精神航向。它们撕开现实帷幕展现生命本相,在毁灭与重生、困厄与超越的辩证运动中,让观众在泪光中照见人性的光辉。当我们学会以悲悯之心凝视这些永恒的伤口时,便能如雨果所言"在崇高事物的废墟上,建立希望的圣殿",让悲剧美学成为照彻灵魂的永恒星光。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萧何是沛地人。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曾经担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储存金帛财物的府库去瓜分。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藏起来。沛公能够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得了秦的图书。起初,诸侯们互相约定,先进入函谷关击破秦的就在其地称王。沛公已经先平定了秦,项羽后到,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向他谢罪才得以解脱。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地分为三份,封秦朝投降的将领为王来对抗汉王。汉王很生气,想要策划攻打项羽。萧何劝谏说:“虽然在汉中为王不好,但不是比死好些吗?”汉王说:“怎么就会死呢?”萧何说:“现在兵士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周书》说‘天给予却不去接受,反会遭受其害’。俗话说‘天汉’,(以汉配天,)名称非常美好。能够屈服在一人之下,却在万乘诸侯之上取得信任的,是商汤,武王这样的人。我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揽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去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举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说服汉王使他领兵向东进军平定三秦。材料二:汉五年(前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酇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穿战甲.手执锐利兵器,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几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野兔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并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是像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并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列侯们都已经受封,于是上奏位次。高祖已经委屈了功臣们,较多地赏封了萧何,到评定位次时就没有再为难大家,但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大王与楚军相对抗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士卒逃散,只身逃走有好几次了。然而萧何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数万士卒开赴前线时正值大王最危急时刻的情况已有多次了。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数年,军中没有现存的口粮,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军粮供应从不匮乏。陛下虽然多次失掉山以东的地区,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萧何应该排第一位。”高祖说:“好。”于是便确定萧何为第一位,特恩许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用小步快走。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自立”。只有当我们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才能真正
滕州实验高级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实现被全球认同的文化复兴。
实际上,历史上的复古大都包含创新。欧洲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为了复古希腊罗马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的“古”,但创作出来的是文艺复兴的“新”,唐宋的“古文运动”也是如此,所开启
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风。“新中式”看似是在复古,其实更是创新,它所实现的恰是中
命题人:丁俊伟 出题时间:2025.3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
注意事项:
而是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来复兴其内在的“神”。在创新的过程中,抄袭成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风、缺乏新意、东拼西凑的现象必然会出现,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可以通过规范产业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的方式“开源节流”——开优质之源,节劣质之流,无需进行过于激越的文化批判。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如今,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而是要“种文化”。这一“送”与一“种”,其实有着本质差异,“送文化”只能消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时,“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所以,这一轮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
材料一: 中式”的种子。当然,现在本土只有“新中式”产业的集聚,却没有高品质的品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内蕴,因而在世界上难以争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这是需
材料一: 要加以改变的现状。
近些年来,“新中式”的流行,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中国潮 (摘编自刘悦笛《“新中式”: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复兴》
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 材料二:
纱衬衫等风靡本土,并逐步远销海外。而且,在服饰流行之外,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 海水江崖纹饰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影响广泛渗透至绘画、服饰、陶瓷等多个艺术
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领域,无论是“围炉煮茶”还是“国风摄影”都已成为被追 领域,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陶器上以简洁线条形式呈现的图
捧的对象。但从深层观之,“新中式”在当代盛行,显现出的是中国“生活美学”的 案,象征着海洋的浩瀚与力量。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
复兴,因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 应用,其图案结构亦逐渐趋向复杂化。至汉代已成为服饰
“新中式”的走红,也被网友们戏称为“血脉觉醒”。实际上,所谓“血脉觉醒” 上的装饰元素,在贵族与官员的服饰中,它不仅作为装饰
乃是一种“文化自觉”,其背后凸显出来的乃是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 存在,更具有标识身份的功能。唐宋时期在服饰领域的应
文化的深刻认同。当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费“新中式”、分享“新中式” 用达到了成熟阶段,纹饰注重线条的流畅性与动态感,常
的时候,他内心所荡漾的自豪感与享受度,大概就是对“血脉觉醒”的最佳展现。但 与云纹、龙凤纹等其他纹饰相结合,创造出层次分明、立
仅有“文化自觉”还是不够的,自觉之后还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终会有“文化 体感显著的装饰效果。明清时期在宫廷服饰中的应用达到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第 1 页 共 12 页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第 2 页 共 12 页
{#{QQABTYKo4gCwkFYACY7KUwUmC0iQkIASJQoOAUASKAwqAAFAFAA=}#}
了顶峰,纹饰设计趋向规范化与程式化,细节处理更精细,色彩运用更丰富,逐渐形成了 B.青年人体验“新中式”时,内心涌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这是一种“血
具有鲜明中国色的传统纹饰风格。 脉觉醒”。
造型方面,图案将海洋与山脉的元素融合,图案底部由众多斜向排列的曲线组成,被称 C.海水江崖纹饰起源可追溯到陶器上简洁线条呈现的图案,发展中融合了山石、云纹
为“水脚”。水脚之上,波涛汹涌的海浪翻滚,山石矗立于波涛之中,周围装饰有祥云。海 等元素。
水江崖纹饰以对称美学吸引人。色彩上,蓝、白、金等高饱和色调反映自然美,符合中国传
D.海水江崖纹饰蕴含了深厚的寓意,寄托了古人对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政治图景的
统审美。
向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水江崖纹饰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此图案不仅象征着“福禄寿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喜”,还蕴含着“一统天下”的深层寓意,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皇家服饰及宫廷器物。其
A.“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所以是否做到对传统文化外在的“形”的
波涛汹涌的形态,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坚不可摧。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该纹饰成为皇帝
复原并不重要。
龙袍上的标准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均为国家稳定性的象征。海水江崖纹饰常将
B.与“种文化”不同的是,“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可见这里的“送”只是追逐“流
山石、云纹等元素融合,构成了一幅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图景。
行”、跟风之举。
时至当下,在新中式服装设计领域,海水江崖纹饰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视觉符号,为设
C.如果有自媒体声称在某汉代遗址中发现大量绣有海水江崖纹饰的平民服饰,这个消
计师群体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对传统图案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海水江崖纹饰
息大概率为真。
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早在 2014 年 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
D.海水江崖纹饰对称稳重,色调饱和,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这应该也是其长久流
会议中,各国领导人穿着的新中式服装采用海水江崖纹饰图案,该图案经过简化组合,引人
传的一个原因。
注目。在米兰时装周 2025 春夏系列的展示现场,某女装品牌推出了其 2025 春夏系列,在服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装的细节处理上,巧妙地融入了海水江崖纹饰以及苗族的蓝染工艺,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
A.材料一第一段由表层到深层,指出“新中式”的流行实质上是对中国“生活美学”
工艺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也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
的追求。
对于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进而促进了新中式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
B.材料一以长远眼光看问题,对“新中式”流行过程中出现的抄袭等现象持理性的态
式服装中的应用,使得产品从众多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增强了品牌的识别度和市场吸引力。
度。
展望未来,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饰设计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它将超越单纯的图
C.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着眼于古今海水江崖纹饰内涵的不同,展开了多角度的对比
案装饰功能,转化为一种文化象征和设计理念,引领新中式服饰设计的新趋势。
阐述。
(摘编自周婷婷彭星星《海水江崖纹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
D.材料二中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下的应用,体现了材料一“新中式”看似复古实则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的观点。
A.“新中式”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在于流行的范围从服饰领域向家居等生活领域的全
4.与传统的海水江崖纹饰相比,新中式服装中的海水江崖纹饰有哪些特征?请根据材
方位延伸。
料二简要概括。(4 分)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第 3 页 共 12 页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第 4 页 共 12 页
{#{QQABTYKo4gCwkFYACY7KUwUmC0iQkIASJQoOAUASKAwqAAFAFAA=}#}
5.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今世界舞台绽放了独特的魅力,这对我们如何“种文化”有哪些 到了理由,于是也蹲下身去捡。
启示?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 分)
好一会儿,两人将地上、橱柜内外和拐角旮旯里的陈年废纸都翻捡出来,擦去痰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脚印和霉灰尘土,用麻绳捆上,扛出去卖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还别说,有这些废纸所卖的银子,苏舜钦晚上的宴会不仅酒菜上佳,还请了京城最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名的歌舞伎前来助兴。宾客们大喜,纷纷夸苏舜钦终于大方了一回,又问他哪里发了财。苏
废纸不腐
舜钦坐在宾客中间,醉态十足,笑眯眯不语。
张爱国
可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早朝一开始,一位御史就向皇上参奏苏舜钦,说他目无法纪,
①八月十五,进奏院衙署,窗前,苏舜钦看着缓缓西沉的太阳和渐渐热闹的大街,不由 一
侵占公物,监守自盗,罪大恶极。
声叹息。好友刘巽问他为何叹息。苏舜钦苦笑了笑,说出自己的烦恼。
苏舜钦脑中轰一声,暗叫不好,他知道这并非冲他而来,而是冲着正在推行新政的范
②原来,作为当世有名的大词人,苏舜钦和他的诗朋文友们每年中秋节都要在京城的文
仲淹大人和新政而来——苏舜钦是范仲淹新政的忠诚拥护者和积极推行者。新政因为严重打
韬阁聚会,赏明月,观舞乐,喝酒赋诗。按惯例,今年当由苏舜钦做东,请柬也已于半个月
击了贵族官僚的既得利益,推行以来一直受到他们的百般阻挠。苏舜钦也清楚,这御史台早
前发出,但直到现在,苏舜钦晚上宴客的银子还没有着落。
已成了保守派攻击改革派的前沿阵地。他想解释,可尚未开口,满朝文武八成以上齐刷刷跪
③刘巽笑了:“好一个苏大学士,连一场宴会都办不起,真是笑煞人也。”
下,将此事无限上纲上线,奏请皇上严惩苏舜钦等贪官恶贼。皇上看着眼前的阵势,沉思良
④“刘兄莫笑,莫非你办得起?”苏舜钦说着,两人哈哈大笑。
久,将苏舜钦、刘巽,以及所有参加宴会的人革职为民,即刻驱出京城。
⑤“真可笑也!你看他们,其府上日夜车来马往,灯红酒绿,歌舞喧嚣,宾主酣醉,又
京城外,一场秋雨刚停,夕阳残照,愁云惨淡,秋风萧瑟,乌鸟凄鸣。刘巽抹一把脸
何时为银子而愁?”刘巽擦去眼角笑出的眼泪,“你我整日囚身于衙署,劳形于案牍,忧心
颊上的清泪,愤然道:“真小人也,竟拿区区废纸做文章,置你我于此境。”
于庙堂与乡野,怎的连一场宴席都负不起?”
“刘兄莫怒,俗语曰,虫蝇不噬无缝卵!昨日,倘使你我能克制心中私欲,他们即便
⑥“刘兄莫气!道不同,则择取不同。他们有他们之择取。你我有你我之择取。你我既
欲置你我于死地又能奈何?此事皆由你我私欲贪心所致,不怪他们。”苏舜钦竟然淡淡一笑,
然如此择取,即是择取如此生活。”苏舜钦看着刘巽,不无严肃地说,“人生在世,各自有
“何止不怪?当感激也。”
其生活方式。他们以彼方式为乐,你我又何来以此为苦?”
“感激他们?”
⑦“罢了罢了,苏兄还是快快解决这燃眉之急吧。”刘巽说着,眼睛一亮,弯下腰捡起
“刘兄可知昨夜众宾赞我时我心中所想?不瞒刘兄,当时,我为不花分文即得众人之
地上的一张废纸,“有了!苏兄,你我何不将此等纸张收集卖去?”
赞而甚为得意,还思忖往后何物可以再卖。刘兄请想,何物可再卖?废纸可卖,新纸可卖否?
⑧“不可不可!”苏舜钦急忙摆手,“此乃衙署之物,朝廷也有禁令,不可私占。”
纸张可卖,笔墨桌椅可卖否?眼中可见之有形物可卖,手中权势之无形物可卖否?终了,岂
⑨“苏兄迂腐!不过废纸耳,百无一用。你我此举实乃废物再用,又合皇上克俭戒奢之
不是将自己当年刻苦求学以期造福百姓之初心良知一并卖去?如此,你我杀身之罪已成,千
倡,有何不可?”刘巽说着就开始捡起来。
古骂名亦成。”苏舜钦认真地说,“刘兄,他们扼你我之私欲贪心于萌芽,岂不当感激?”
⑩苏舜钦想了想,也是,这些年来,衙署里用过的废纸很是不少,但大多被当作垃圾,
“苏兄言重,区区废纸,何至于斯?”刘巽轻轻一叹。
胡乱丢弃,实属浪费;少部分被擦桌抹椅、烧火取暖用了,甚是可惜。苏舜钦似乎给自己找
“刘兄差矣!自古以来,所有巨贪大蠹,皆非一朝一夕所成,无不由跬步之错而至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第 5 页 共 12 页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第 6 页 共 12 页
{#{QQABTYKo4gCwkFYACY7KUwUmC0iQkIASJQoOAUASKAwqAAFAFAA=}#}
里之罪、千古之耻。”苏舜钦忽然泪流满面,“刘兄,你我被革职事小,一旦祸及范大人和 8.根据小说内容,请简要分析“废纸不腐”的含意。(4 分)
新政,你我定当千古之耻也……” 9.历史小说一般要求真实性与虚构性相统一,请从“真实”与“虚构”的角度,结合本文,
补记:史载,北宋年间,由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之所以在推行不到一年后即宣告 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失败,与苏舜钦这一“监守自盗”事件给保守派以借口并最终将改革派一网打尽有着一定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关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选自《小说月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 ~ 14题。
【注】 苏舜钦(1008—1049),北宋诗人、书法家,景祐元年进士。文学上是北宋诗文改革运
材料一:
动的重要作家;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
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
A.苏舜钦、刘巽本是一心为民的清官,但因一念之差没克制住自己的私欲,犯下了错误,被
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
革职逐出京城。
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
B.苏舜钦知道朝廷有不可私占衙署之物的禁令,但他认为废纸不属于衙署之物,因此将它们
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
废物利用,卖掉换钱。
为?《周书》曰‘天子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
C.御史用“目无法纪,侵占公物,监守自盗,罪大恶极”参奏苏舜钦,实际上是要以此为借
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荞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
口攻击改革派。
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
D.小说结尾卒章显志,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警示世人:不遏制小贪欲,便会逐步形成大贪念,
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
最终铸成千古罪过。
材料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
A.第①段言简意赅,点明了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苏舜钦的叹息以及好友刘巽的询问引出
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
了下文对事件起因的叙述。
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
B.小说擅长细节描摹,如第 段苏舜钦“笑眯眯不语”,表现了其得意之情;第 段苏舜钦
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淡淡一笑”,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心态。
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
C.第 段对环境的精雕细刻,让读者如临其境,渲染了苏、刘二人离京时凄清悲凉的气氛,
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
也暗示了人物当时悲伤愁苦的心情。
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败言。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
D.小说语言以白话为主,人物对话中夹有文言,读来简练流畅又不失典雅,这种文言化的对
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筑一。关内候鄂君进曰:“夫上与
话很有历史小说的特色,也符合人物的文人身份。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第 7 页 共 12 页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第 8 页 共 12 页
{#{QQABTYKo4gCwkFYACY7KUwUmC0iQkIASJQoOAUASKAwqAAFAFAA=}#}
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 马诗(其十)
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 李贺
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萧何当居第一。” 催榜①渡乌江,神骓②泣向风。
高祖曰:“善。”于是乃令箫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③
10.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杜甫
上已桡 A 功臣 B 多封 C 萧何 D 至位次 E 未有 F 以复难之 G 然心 H 欲何第一
南使④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浮云⑤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A.“及高祖起为沛公”与“项庄拔剑起舞”(《鸿门宴》)两句中的“起”含义不同。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B.“沛公谢之得解”与“始臣之解牛之时”(《庖丁解牛》)两句中的“解”含义不同。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C.“以何得秦图书也”与“高祖以萧何功最盛”两句中的“以”含义相同。
【注】①榜:船桨。②神骓:乌骓马,项羽的坐骑。项羽兵败逃至乌江,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D.“何也”与“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何”
拒绝渡江,将马赠给乌江亭长。③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④南使:唐代掌管陇右养牧
含义相同。
马匹工作的官职名,南使的辖区在秦州北部。⑤浮云、龙种、骕骦都是骏马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15.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萧何收藏的秦的图书成为有利因素,让沛公能够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
A.“催”字暗含情势危急,李诗首联写项羽将乌骓送与他人后,骏马迎风哭泣的情景。
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
B.“泣向风”突出了乌骓马对故主的眷恋,也写出了诗人对项羽英雄末路境遇的悲怜。
B.萧何劝说沛公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揽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
C.杜诗首联写秦州之地适宜牧养良马且马的数量众多,为颔联的战争结果作了铺垫。
秦再谋取天下,沛公听取了萧何的意见。
D.杜诗的后两联写出了骏马的坚韧,这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蕴相似。
C.汉高帝用猎人和猎狗的比喻来说明萧何的功劳巨大,表示自己不能忘记萧何让本族
16.两首诗的结尾两句都写到了马,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诗人在其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又有
几十人追随自己的恩情,令群臣心服口服。
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D.关内侯鄂君认为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时,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让军粮供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不匮乏,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高祖,应居首位。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但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人的行路之难。他借
(1)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方乘之上者,汤武是也。
助一此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
(2)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都塑造了萧何的形象,但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容情入境,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题。 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枯草等意象之中。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第 9 页 共 12 页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第 10 页 共 12 页
{#{QQABTYKo4gCwkFYACY7KUwUmC0iQkIASJQoOAUASKAwqAAFAFAA=}#}
(3)自然界中的景物常常能够触发人生短暂之感,古诗词中这样的句子比较常见,如: 处不超过 15 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 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21. 下列句子中的“真”与文中加点的“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汉语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汉语方言的复杂性上体现得 A________ 。 A. 这幅宋人的水墨画是真的。
汉语不同方言间的差异,甚至大过欧洲不同种语言间的差异。比如说,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 B. “人勤地不懒”这话真不假。
各自用本国语言是可以交流的,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之间各自用本国语言交流也基本没 C. 黑板上的字你看得真吗?
有多大障碍。但一个东北人,听江西同事给家里打电话,基本上就像听外语一样,完全听不 D. 你们俩也真是,戏票都买好了,你们又不去了。
懂。好像最难懂的方言是温州话,据说抗战时期,抗日武装部队都会用温州人做情报员传递 22.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转换成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可以增删词语,改变语序,但不得
军情,根本不怕被偷听——因为听也听不懂。 改变疑问语气和原文的意思。(4分)
按照现代通俗的分法,现代汉语可以整合划分为七大方言,即官话、粤语、吴语、客家语、 四、写作(60 分)
闽语、湘语和赣语。(甲),比如官话又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和西南官话八大片区。其中,北京官话就是普通话的蓝本。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黑格尔说:“悲剧作为艺术美的
同一方言的不同片区之间,(乙)。官话的不同片区间的差异就较小,互相之间是可以听懂 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崇高的生命力之体现,是心灵的归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悲
的。但有的方言,不同片区间可谓 B________ ,其中差异最大的是闽语。比如同属于福建的 剧作品”的哪些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福州和厦门都讲闽语,但福州话属于闽东片区,厦门话属于闽南片区,彼此很难听懂。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丙)。①比如原住民语言的影响、时间流逝引起的自身变化和地理环境的阻隔等,②但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历史上移民带来的语言分化与聚合的影响。③比如有一种说法是,④秦朝
南伐百越,大量军人、官员移民两广,促成了粤语的形成;⑤再比如,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引起了北方官话语音的变化。⑥所以,每一种方言都有它的历史原因。
有的朋友会好奇:中国有这么多方言,古代又不能像今天这样大力推广普通话,那来自不
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岂不是得用翻译?是的,的确有用翻译的,特别是在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
闽语地区福建。文献记载:清朝时有个叫朱潮远的官员到福建办理一个案子,堂审的时候身
边就得有翻译在场,否则真.听不懂闽语。一国之内,不同地区的人得用翻译才能听懂对方说
话,中华文化的确是太 C________ 了!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第 11 页 共 12 页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第 12 页 共 12 页
{#{QQABTYKo4gCwkFYACY7KUwUmC0iQkIASJQoOAUASKAwqAAFAFAA=}#}滕州实验高级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答题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13.(1)(4 分)
(2)(4 分)
14.(3 分)
16.(6 分)
1 [A] [B] [C] [D] 10 [A] [B] [C] [D] [E] [F] [G] [H]
2 [A] [B] [C] [D] 11 [A] [B] [C] [D]
3 [A] [B] [C] [D] 12 [A] [B] [C] [D]
17.(6 分)(1)
6 [A] [B] [C] [D] 15 [A] [B] [C] [D] (2)
7 [A] [B] [C] [D] 21 [A] [B] [C] [D] (3)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3 分)A B C
19.(6 分)(甲)
(乙)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丙)
4.(4 分)
20.(4 分)
5.(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 第 1页 共 4页 高二语文 第 2 页 共 4 页
{#{QQABTYKo4gCwkFYACY7KUwUmC0iQkIASJQoOAUASKAwqAAFAFAA=}#}
四、写作(60 分)
600
200
800
400
高二语文 第 3 页 共 4 页 高二语文 第 4 页 共 4 页
{#{QQABTYKo4gCwkFYACY7KUwUmC0iQkIASJQoOAUASKAwqAAFAF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