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2 21:1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14《驿路梨花》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弘扬雷锋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多做实事做好事。
语言运用: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分析、理解“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及标题的妙处。
思维能力: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审美创造: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到美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
2.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驿路梨花”,截取自爱国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彭荆风说,1977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他读到陆游的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大山深处行走时,遇见的许多美丽的梨花林以及有关的人和事。顿时,一种创作激情涌上心头,于是创作了小说《驿路梨花》。
看到标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驿路在哪儿?梨花开时是怎样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解开这些疑惑。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祖籍江西省萍乡市,中国当代军旅作家,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并进入二野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3月,发表了短篇小说《倮黑小民兵》。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反右运动”期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7年9月至1961年年底,被流放至滇西宾居农场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多次批斗,1968年,被投入监狱,关押长达7年。1975年8月,出狱,并在之后得到平反。1978年,小说《驿路梨花》被收录到初中语文教材中。1979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鹿衔草》。1987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断肠草》。1994年9月,出版长篇小说《绿月亮》。1996年9月,出版传记小说《秦基伟将军》。1999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孤城日落》。2009年5月,出版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2018年7月24日上午6时53分,彭荆风逝世,享年89岁;11月,遗著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出版。
2.创作背景
1950年春,彭荆风随同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进入云南后,为了建设边疆,几十年来,多数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工作、战斗,足迹遍及红河、怒江、澜沧江流域。边疆地势险峻,人民性格淳朴,风俗特异;那一时期一般人难以经历的战斗生活和民族工作,更是深刻地留存于彭荆风的记忆中。作为一个作家,彭荆风也有责任把边地人民勇于告别旧时代,热情拥抱新生活的过程,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他的许多作品,如在1955年、1956年先后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两本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佧佤部落的火把》,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鹿衔草》以及与人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都真实地表达了彭荆风对云南边地的美好感情。
“文革”中彭荆风经受了许多磨难。打倒“四人帮”后,彭荆风本来有许多痛苦的遭遇可以写,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伤痕文学”特别走红,彭荆风的7年监狱生活更是走俏的题材,但是彭荆风却没有写这些。因为作家总是急于抒写他最关注的事,所以彭荆风“文革”后写的第一篇作品是传递美好情感的《驿路梨花》。
3.字词检测(课后读读写写)
三、初读感知,理清情节
1.这篇课文是围绕大山深处的小茅屋展开故事情节的,先后出现了一连串的人。请同学们略读课文,说说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分别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和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故事。思考:哪种叙述顺序更好?为什么?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略读要求
①按照每分钟400字的速度阅读课文,限时5分钟读完。
②略读时要注意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
③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概括他们与小茅屋之间的事件以及他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
明确:①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我”和老余:借宿小屋;和瑶族老人一起给房顶加草、挖深排水沟——学习哈尼小姑娘为群众着想的精神。
瑶族老人:归还粮食;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感激、回报曾受到的照料,也为方便后来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学习。
解放军战士:修建小茅屋——学习雷锋精神,给过路人避风雨。
梨花:照料小茅屋——被解放军战士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
②课文叙述的顺序
“我”和老余发现并借宿小茅屋——瑶族老人来小茅屋归还粮食——“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的妺妺照管小茅屋——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③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
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到小茅屋借宿,后来归还粮食——“我们”夜宿小茅屋,修葺小茅屋。
④按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记叙,故事情节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但这样的平铺直叙,不吸引人。而课文从“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先后发生的事,其间还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显然更胜一筹。
2.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讲到“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更能引人注目,本篇小说就在文中设置了悬念和误会,达到了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请同学们再次略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美丽的误会,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提示:悬念即在文章中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和热切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激发读者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持有一种急切了解和期待的心情。
明确: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才有了后来的巧合——碰上了瑶族老人,才有了第一个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悬念二:主人家是谁?这才有了后来在劳动时的巧合——遇上了梨花姑娘的妹妹,才有了第二个误会——误会小姑娘是梨花,是小屋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小茅屋呢?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解放军同志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
课文围绕“小屋的主人是谁”,设置了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结合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明确:小屋的主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一群有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的人。所有参加修建和照料小茅屋的人都是主人。正是他们都把自己当成主人,才使“小茅屋”成为坚固的广厦,成为人们的风雨中依靠。
四、布置作业
1.在摘抄本上积累生字词。
2.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并做好批注赏析。
第二课时
一、课程导入
杜甫曾在诗歌中说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但是他生活贫苦,无法做到。而在多年之后,有一群人在大山之中修葺了“广厦”,专为过路人遮风挡雨,成为人们风雨中的依靠。
彭荆风表示:“我从前走在云南的哀牢山、无量山、乌蒙山、澜沧大黑山那些大山里,尽管山野荒僻,四周无人,但是都会在关键的地段,突然遇见这样无人看守、却能长久在风霜雨雪中存在的小茅屋,一颗悬着的心也顿时得到了安定。小屋的出现告诉我,今夜有了安全的宿处了,不必为无处歇宿而担心。在边地行走时,在深山大岭间错过了站头,不得不进入这类山间无人小屋过夜时,那份如在茫茫大海里获救的心情,是何等激动!所以,每一次经过那些小屋,每一次的歇宿,都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二、认识茅屋,解析人物
1.请同学们略读文章,勾画出“小茅屋”所处的环境以及作者对于“小茅屋”的细致描写,分析这些语句的作用。
明确:
环境: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环境描写——以惊叹语气开头,并具体描写了起伏绵延的群山和迷茫的暮色。起笔就渲染了环境气氛,展现了故事发生的广阔背景——“崇山峻岭中”这样一个典型环境。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此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把读者带入哀牢山南段的群山密林之中,旨在突出小茅屋对“我”和老余的重要,为小茅屋的出现作铺垫。
对小茅屋的描写:
一座草顶、竹篾漏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白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是一间简陋却设施周全、温暖的驿站小屋。小茅屋“有物无人”,白木门板上的字、小茅屋里的大竹床、床上铺着的厚厚的稻草、竹筒里的水、墙上的几行字,从侧面表现了小茅屋的主人热情周到、细心,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小结:瑶族老人、哈尼族姑娘、村民、路人、解放军……各种民族、年龄,各种职业的人群相聚,说明人人愿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种雷锋精神。正因为有愿为小屋服务的人们,才保证了小屋温暖,并通过四通八达的驿站将这种雷锋精神传播。这也是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
补充资料:
雷锋精神
作者从 1950 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文革”中入狱 7 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 1977 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
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2.再读课文,勾画出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思考:文中出现的这群人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示例:我最欣赏的是“我”和老余,他俩本就是普通的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主动留下来修葺小茅屋,向为群众着想的哈尼小姑娘学习。
预设:①我最欣赏的是瑶族老人,他四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还专门来送粮食道谢,知恩图报,也努力帮助他人。
②我最欣赏的是梨花的妹妹,她年龄虽小,但也能接过照管小茅屋的任务,还带动小伙伴一起来完成任务。
③我最欣赏的是梨花姑娘,她被解放军感动,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小茅屋,出嫁后也让小屋有合适的照顾者。
④我最欣赏的是解放军战士,他们在树林里过夜淋了大雨,就想着建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但并不是为着自己在这里长住,而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为方便过路人而修建。
小结:这些人物都令人尊敬、欣赏,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路人,学习雷锋精神修建了小茅屋;梨花深受感动,照料小茅屋;梨花的妹妹主动接力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也尽力照料小茅屋,让更多的过路人可以得到小茅屋的恩惠。
三、精读课文,品析“梨花”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梨花”的语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妙处?
明确:①描写“梨花”的语句及作用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里的梨花指的是自然界的梨花,洁白而又美丽,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营造了美好的意境,给在暮色中行走的大山里的“我”和老余,带去“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一弯新月升起了……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花瓣,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地点题,还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侧面描写,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一个哈尼小姑娘的名字,将景物“梨花”与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这天夜里,……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情景交融,旨在表达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这样写,既照应文题,又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引出哈尼小姑娘。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诗句,梨花寓意双关,将花的美和人的美好精神完美融合。“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
小结:“梨花”既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还指淳朴的民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象征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不断发扬光大,表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升华主题。
②标题的妙处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蕴含着花、人、雷锋精神多层含义,也体现了边疆民族朴实热情、知恩图报的优良民风。“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梨花林中,有这样一群美丽的人,修葺了一座美丽的茅屋,让这个世界多了许多美好。“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同时它也盛开在人们心中,让人们将这种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四、拓展延伸
1.三月雷锋月刚过去,有人说只有雷锋月才需要学雷锋,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2.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发扬雷锋精神?
五、布置作业
任选文中的一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给他写一封书信。(不少于300字)0/0
00:00/00:39
切换到横屏模式
继续播放
进度条,百分之0
播放
00:00
/
00:39
00:39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畅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继续观看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二)
观看更多
原创
,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二)
雨中的云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梨花姑娘:照料茅屋、方便路人
解放军战士:建造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管茅屋
瑶族老人:送米、修茸茅屋
“我”和老余:修葺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