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写景类阅读(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写景类阅读(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02 20:0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阅读专项训练——写景类
一、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家乡的海
我爱家乡的海。她是一幅彩色的画,时时刻刻印在我的心上;她是一首抒情的诗,时时萦绕在我的心间;她是一曲迷人的歌,时时回荡在我的耳边。
夏季的风,悄悄送来海域傍晚醉人的气息。我漫步在海边,远眺大海,海天相接处还燃烧着玫瑰色的霞光。温柔的海风轻拂海面,海水泛着涟漪,涌着碎浪,那是大海迷人的笑容;涛声阵阵,那是大海唱着优美的歌;层层海浪向岸边滚动,那是大海美丽的裙褶;排排浪尖上跳动着的晶莹浪花,那是大海绿裙上俏丽的花边……
我向远远的海面上的“小青岛”望去,那被葱郁的绿树染绿的小岛,正沐浴在橘红色的晚霞中。那屹立在大海中,守在海城大门外的小岛,给海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远方的客轮,把她看成迎宾的使者,她的奇姿迷醉着中外游客的心。
海面傍晚的美景,仿佛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美啊,家乡的海!
夜幕垂下来了,街灯亮了,桥上华灯齐放。
我在桥边的长椅上坐下,那墨绿色的大海就像抖动的绸缎。“小青岛”上的航标闪烁着神秘的红光。岸边的街灯倒映在水中,恰似神话中龙宫的灯火。海浪轻柔地拍打着桥基,哗哗……多美的旋律呀!我仿佛置身于神话仙境,心儿陶醉在迷人的夜色中。
家乡的海呀,我深深地,深深地爱着你。
(1)用横线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2)读下面的句子,选择停顿正确的句子是( )
A.温柔的海风/轻拂海面,海水/泛着涟漪,涌着碎浪,那是/大海/迷人的/笑容。
B.温柔的海风/轻拂/海面,海水泛着/涟漪,涌着碎浪,那是大海/迷人的笑容。
(3)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使用了 的修辞方法,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组句子。
仿写:
短文结尾为什么要连用两个“深深地”?如果去掉一个,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黄山云海
多年前在黄山排云亭,见过一次云海。难怪叫排云亭,真是排云呀!谁人给起的名字,真是太有才了!
那云蒸腾着,翻滚着,涌动着……在谷底上演着一场大戏;又仿佛天神和众精灵都出动了,开一个盛大的舞会。那云一忽儿涌上那深渊般的峡谷,一忽儿又平铺开来,抹了山头。静一静,别出声,看它如何变戏法。不一会儿,那云又柔曼着,舒卷着,仿佛大家闺秀,不急不躁,轻轻挪动,沉下去,沉下去……于是一座座山头,慢慢显露出来,像一座座岛屿。而那浓厚的云,就浮在山腰。世界霎时安静极了!其实那是在酝酿一个更大的玄机。果然,又一场表演开始了:但见山谷中又涌动了起来……像万马奔腾,又像有一面巨大的旗帜在挥舞,那云滚着、涌着,奔腾向下,奔腾向上……山谷一阵阵声浪,噢——;噢——;人们满脸的兴奋,已完全忘乎所以。
停!停!大自然的指挥棒忽然顿在了半空!那云都安静了下来,停在露出山尖的位置,一动不动。你们准备拍照吧。就这样!就这样!抓紧!抓紧!这就是云海。这一场的表演叫云海。
云们退去了。所有的山峰都显露出来。一点儿云也没有。直让人怀疑刚才的事是否真的发生过,所有的山峰像被水洗过一般,清晰无比,仿佛伸手就能触到。
这时的人和山,真恍如两个世界:人间,仙境。俗语云:黄山自古云成海。但真正看到云海,还是千载难逢。
1、解释下列词语。
(1)酝酿:
(2)玄机:
2、在“难怪叫排云亭,真是排云呀!谁人给起的名字,真是太有才了!”中,作者的用意是( )
A.对起名人的敬佩。
B.名副其实,侧面反映此处云的壮观。
3、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黄山云海的变化过程。
4、“就这样!就这样!抓紧!抓紧!这就是云海。这一场的表演叫云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在下列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词。
(   )的月光  (   )的翡翠
(   )的柿子  (   )的交响曲
(   )的田野  (   )的野马
2、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     )
(2)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     )
(3)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     )
(4)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     )
3、家乡的秋夜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简要写一写。
四、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夏天到了。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通读全文,作者笔下的“夏”有(  )特点。(多选)
A.夏天的色彩是碧绿的
B.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C.夏天的旋律是轻松的
D.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2)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能否换成其他词语?说说理由。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的一艘艘的舰船。
(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表现在(  )。
A.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B.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C.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D.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4)第3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古代的诗人也描写了很多关于乡村人们劳动繁忙的古诗,你还记得其中的哪一首?请默写下来。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扬州个园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好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是个园春景。再往前,一座人工的假山出现了,它便是形态奇特的“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茶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建成,造型不同一般,给人一种大胆泼辣的感觉。在晴天黄昏时分看此山,秋山迎着夕照,山势巍峨,有红枫、石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就在眼前。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山”。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好像用残雪堆成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如果不知道“豁”字的读音,查字典应用 查字法,先查 ,再查 画。
(2)给带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秋高气爽:
①明朗 ②率直 ③愉快
修竹繁茂:
①茂盛 ②丰富 ③精美
(3)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扬州个园的?请填空。
步入大门→ → → 。 
(4)扬州个园是怎么得名的?
(5)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扬州个园的特点?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节选)
冯君莉
我们同启明星上路了。和我们一起上路的,还有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汽车在青藏公路上行驶。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静。我在轻轻的摇晃中,继续在那神奇的高原梦中徜徉。
身子猛地朝前一倾,我从睡梦中惊醒。身旁年轻的司机,此时轻轻地说了声:“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外国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青海湖水之所以如此湛蓝,是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3197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晶莹明澈。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睛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因此,留下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1、照样子,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例:绿茵茵
黄 水 红
2、把下列词语填入横线上。
徜徉 伫立 逶迤 连绵起伏
长时间地站着
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形容地势高低相连的样子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3、阅读文章第三自然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1)把描写青海湖的“蓝”的句子画上“ ”。
(2)青海湖为什么“如此湛蓝”呢 请把相关的句子画上“——”。
4、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读画横线的句子,想想文章写的是青海湖,为什么又要写西湖等著名的湖
(2)这一自然段的“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分别指的是 、 和 。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秋之神韵
我爱秋。不只爱它令人赞美的硕果,不只爱它奉献一生的落叶,我最爱它令人神往的神韵。
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热,冬的冷漠;犹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
秋天是清爽的。头上是高阔的天空,蓝蓝的不杂一丝云彩;脚下是平坦的大地,处处有成熟的金黄,恬静的小街道。风中飘洒黄叶的飒飒声,与清澈见底欢愉跳跃的小溪轻声伴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纯与洒脱。
秋天是热情的。因酷暑而委顿的人们,在微微的凉意里振作起来了。学生们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学年;年轻人也兴高采烈地于重阳远眺,一个个步履轻快,神采飞扬,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秋天是真诚的。一阵秋风,吹散了平日的虚伪与私心,人们胸怀坦荡,以诚相待。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
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待。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硕果 伴和
步履 雕琢
(2)把文中画“ ”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
(3)在作者眼中,春天的特点是 ,夏天的特点是 ,冬天的特点是 ,秋天的特点是 , , 。
(4)文中,作者把秋天分别比喻成了 , ,

(5)“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一句里的“这”指的是什么?
(6)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句(段)话,为什么?
(7)作者认为秋天是清爽的、热情的、真诚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仿照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几句。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水墨画
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蛰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熬过了一冬的菱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疏疏朗朗的,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整个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几个心急的孩子,时常在放学后奔到菱塘边,折一根树枝拨来两三块菱盘翻起,看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着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余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如今,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清香甘醇,满口生津,是那么的令人心醉!
1、趣味成语。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想想每个词语中填入的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争( )恐( ) 欢( )喜( )
( )七( )八 顾( )失( )
关系: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1)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蛰卧于村边地头。
蛰卧:
(2)如今,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
徜徉:
(3)短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
(4)短文中,作者主要介绍了故乡菱塘里的、和,重点介绍了,其特点是(用原文作答)。
3、读句子,回答问题。
(1)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
句子中的“掀”“掐”是写什么动作的?表达了采菱女怎样的心情?
(2)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清香甘醇,满口生津,是那么的令人心醉!
作者这时“心醉”的仅仅是菱角的美味吗?
情感体悟。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中说“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请你联系文本,展开想象,“我”徜徉在怎样的画面中?
参考答案:
(一)(1)我爱家乡的海。
家乡的海呀,我深深地,深深地爱着你。
A
(3)拟人、比喻、排比;
仿写:春天到了,春姑娘提着裙子姗姗走来,就像大地唤醒了枯黄的小草,就像太阳照醒了沉睡的小河,就像大风吹开了艳丽的花朵。
(4)加深了感情,起到了强调作用,去掉后感情表达不够强烈。
(二)1、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玄机:深奥而神秘的意思。
2、B
3、云从低处形成,向上升至山顶,然后再沉下去,浮在山腰舞动起来。
4、表现了作者急切又满含赞美的心情。
(三)1、(柔和)的月光  (碧绿)的翡翠
(沉甸甸)的柿子  (美妙)的交响曲
(一望无际)的田野  (脱缰)的野马
2、(1)不甘示弱
(2)垂涎欲滴
(3)载歌载舞
(4)一望无际
3、给我带来了一幅美到了极致的画面,让人产生无限的向往。
(1)BD
(2)不能。因为“扑打”写出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麦浪翻滚的动态情景,准确生动。
(3)ABCD
(4)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秋两季的色彩特点。
(5)示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1)部首 谷 10
(2)① ①
(3)绕过“宜雨轩” 转过“鹤亭”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
(4)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 
(5)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
(六)1、灿灿 灵灵 彤彤
2、伫立 徜徉 连绵起伏 逶迤
3、它蓝似海洋······蓝晶晶的眸子。
青海湖之水所以······湖水晶莹明澈。
4、(1)通过对比,突出青海湖的质朴。
(2)黄灿灿的油菜花 绿茵茵的草滩 蓝色的湖水
(七)(1)shuò hè lǚ zhuó
(2)在这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容不下猜疑和做作。
(3)缠绵 狂热 冷漠 清爽 热情 真诚
(4)骏马 将军 流星
(5)“这”是指秋天的清爽、热情与真诚。
(6)示例:我最喜欢2自然段,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通过作比较把秋写的洒脱优美。
(7)我眼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到处飘着瓜果蔬香,极大的满足味蕾。
秋天是喜悦的。来自田间,来自果园,来自菜田,来自每个收获的人的脸上。收获的赞歌远远飘开,传递着心底的喜悦。
(八)1、争(先)恐(后) 欢(天)喜(地)
(横)七(竖)八 顾(此)失(彼)
关系:填入的是一对反义词。
2、藏起来趴在那里。
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3、比喻: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蛰卧于村边地头。
拟人: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
4、短文中,作者主要介绍了故乡菱塘里的菱叶、菱盘和菱角,重点介绍了菱角,其特点是小小的、鲜嫩、清甜(用原文作答)。
5、(1)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表达了采菱女的迫不及待和内心的喜悦之情。
(2)不仅仅是菱角的美味,更沉醉在浓浓的思乡之情中。
6、思乡的感情,用菱角代表一种思乡的味道,这种味道是故乡特有的味道。这是以物衬托情感的写作方式。
7、开放题型,答案不唯一。
解析:
提示:可以写初夏池塘的美景,也可以写采菱女采菱时的情景,还可以写整个村庄在这个季节的情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