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2 20: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七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年)
【阶段特征】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本阶段是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①政治上:国共两党由分裂到合作抗日;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从城市转入农村;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上升。
②经济上: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卓有成效,基本实现关税自主,民族资本主义出现“黄金十年”;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改革,进行根据地建设,调动农民积极性,巩固根据地政权。
③思想上: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④社会生活上: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
⑤外交上:南京国民政府寻求外交途径,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取消不平等条约,取得关税自主权,但困难重重。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1931—1949年,中国经历了十四年抗战和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①政治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抗战,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解放战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国共关系变化影响了中国政局。
②经济上:这一时期战乱不断,由于日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榨,民族工业不断萎缩,经济发展缓慢。
③思想上: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发展。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④文化生活上:总体发展迟缓。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使得战乱时代的文化生活仍有所发展。
时段特征 从南昌起义到新中国成立(1927~1949年)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胜利和民族独立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曲折前进的时期
具体表现 政治 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经济 中国民族工业继续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濒临破产
思想文化 近代中国继续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 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生活变化迟缓
【习题训练】
1.1935年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发表讲话:“实行法币政策……乃解决白银外流之根本办法,先进各国,行之有年。先例具在……此次毅然实行,实属外应国际趋势,内体国内实情,自力图存之良策。”孔祥熙“将自家祥记公司交给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按金(定金)2.5万英镑,按当时的汇价,兑换成法币40万元”。孔祥熙的这些举措( )
A.推动“改订新约”取得进展 B.改变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
C.解除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 D.意在增强国民政府经济统治
2.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了以“救济弱者”“复兴乡村”“避免土地革命之惨祸”为宗旨的农业合作运动。然而,这场运动中建立的合作社被一些民主人士诟病为“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甚至一些热衷于乡村运动的人也遭遇“乡村不动”的难局。该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
A.国民党的阶级局限性 B.小农经济的分散特征
C.基层宗族势力的抵制 D.土地革命的措施激进
3.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表明毛泽东( )
A.民主革命思想的最终形成 B.已经探索出了新的革命道路
C.强调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 D.主张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
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5.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到达广西北部瑶、苗少数民族地区,面对复杂的民族问题,红军颁发了《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我们对瑶民(或苗民)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汉族压迫与剥削、汉民与瑶民的民族平等、给瑶民彻底的自决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探索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方法
C.维持少数民族自治的局面 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6.1932年,《国闻周报》在《我们的希望》一文中对南京政府表示“我们希望以对外的“镇静’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强硬态度来对外;我们希望以对外的‘涵养’功夫来对内,以对内的勇猛精神来对外”。这篇文章( )
A.回应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 B.表达了团结御侮的民族意志
C.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D.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7.全民族抗战时期,各根据地创办大批中小学校,积极发展干部教育,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国民教育工作。各抗日根据地普及文化知识的社会教育,如夜校、冬学、识字班(组)、读报组和剧团等有了很大发展。这些活动( )
A.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B.旨在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
C.以密切军民关系为宗旨 D.根除了根据地的陈规陋习
8.晋察冀边区在1942年实施的统一累进税方案中,将资产税和所得税分开;确定贫农最高负担不超过总收入的7%,中农15%,富农25%,地主70%;工商业资本、银行存款和放债资本一律免税;雇佣工人免税。该方案说明了( )
A.减租减息政策得到落实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大生产运动的成效显著 D.根据地扶持工商业的发展
9.中国共产党冀中行署实业厅出版发行的《一九四八年农用日历》首页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政策》,第六条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乡村田地由乡村人民按照人口及田地之数量、质量平均分配使用,并归其所有。”末页印有《拥军公约》:……尊重抗属,认真代耕,切实帮助抗属进行生产;帮助荣军成家立业,随时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该日历旨在( )
A.提高解放区农业水平 B.废除解放区土地私有制
C.稳定军属的日常生活 D.广泛动员民众支援作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法币政策的实施意在统一货币发行权,稳定金融市场,增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故选D项。“改订新约”运动主要涉及国民政府与列强修订不平等条约,与法币政策无直接关联,时间也无法对应,排除A项。法币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改变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表述过于绝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诸多限制和挑战,包括外国资本的竞争、封建势力的束缚以及缺乏自主技术和市场等,排除B项。法币政策初期确实对缓解国民政府财政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法币贬值,C项表达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概“这场运动中建立的合作社被一些民主人士诟病为‘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甚至一些热衷于乡村运动的人也遭遇‘乡村不动’的难局”,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局限性导致这场运动失败,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分散特征是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排除B项;材料通过“一些民主人士”“热衷于乡村运动的人”的观点说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导致农业合作运动失败的根源,材料未提及基层宗族势力的抵制,排除C项;材料重在强调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合作运动目的与结果背离,是其阶级属性决定的,未涉及土地革命的措施激进,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信件内容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张建立自己的军队及政权,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和政权,C项正确;毛泽东思想完备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排除A项;新的革命道路探索于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阶段,当时党在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农民,形成工农红军,这一时期“红色”和“工人”“农民”等词汇的使用频率确实会较高,反映出工农联盟的革命实践和对革命区域的标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报刊宣传强化阶级意识,推动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B项正确。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题干这些关键词与民主革命相呼应,但是它们更直接地指向了革命实践中的阶级动员和意识形态宣传,而不是纲领的确立本身,排除A项;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虽然“红色”依然可以体现党的性质,但在全面抗战时期,更多的报刊可能会强调“抗日”“统一战线”等词汇,直接关联到抗战的主题,排除C项;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开始筹备向城市管理和国家建设转变的战略调整。不过,提到的“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词更多关联于革命动员和社会变革的氛围,而非单纯的城市工作重心转移,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面对复杂的民族问题,红军颁发了《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我们对瑶民(或苗民)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汉族压迫与剥削、汉民与瑶民的民族平等、给瑶民彻底的自决权”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党中央及其领导的军队颁布了一系列民族工作政策文件,强调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少数民族并充分调动其革命积极性,积极探索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方法,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出现于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纲领》,排除A项;维持少数民族自治的局面的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排除C项;1934年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的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希望以对外‘镇静’工夫来对内,以对内强硬态度来对外”和所学可知,当时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遭到了媒体舆论的谴责,要求其转变策略一致对外,表达了团结御侮的民族意志,B项正确;“回应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要求”并非文章的主旨,排除A项;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C项;报刊中的内容只代表一个媒体舆论的态度,不可能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如此重大的影响,而且1932年才开始局部的抗日,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抗战时期,各根据地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了根据地干部和民众的文化素质,有助于提升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知,从而有利于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B项正确;这些教育活动主要是在根据地开展,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适应革命形势,而不是为了密切军民关系,排除C项;“根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42年”并结合所学,当时是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处于艰苦时期,材料中“工商业资本、银行存款和放债资本一律免税;雇佣工人免税”等措施是在扶植工商业的发展,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同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减租减息政策指的是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材料不涉及这一信息,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1年大生产运动才展开,1943年至1945年是生产高潮期,1942年时其成效尚不显著,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解放战争于1947年进入反攻阶段,在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中国共产党冀中行署实业厅出版发行《一九四八年农用日历》,用日历这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政治教育动员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D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共利用日历等形式开展宣传,未涉及提高解放区农业水平,排除A项;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未改变土地私有制性质,排除B项;稳定军属的生活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选项对材料的概括不够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