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
【阶段特征】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1912—1919年)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独裁专政,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失败,民主化进程坎坷;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对外依附帝国主义。
②经济上: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迎来 “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③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为反对“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废除一系列陋习,日常生活出现新气象,社会风俗西化。
北洋军阀统治后期(1919—1928年)
①政治上: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经济上: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逐渐萧条。
③思想文化上: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发生转向,马克思主义作为重要社会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毛泽东思想萌芽;先进知识分子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时段特征 从辛亥革命后到国民大革命失败(1912~1927年)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时期
具体表现 政治 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先后失败;五四运动开展,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辛亥革命的推动及列强暂时忙于一战,推动了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但一战后民族工业重新遭到打击
思想文化 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运动兴起,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继续向西方学习,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指导了国民大革命。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社会生活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都进一步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习题训练】
1.袁世凯上台后反对政党内阁,主张组建“人才内阁”,并说:“吾国今日政党方在萌芽,纯粹政党内阁尚难完全成立。若再越数年,民国基础巩固,政党亦皆发达,人才辈出,届时余已退老山林,听诸君组织政党内阁可也。”由此可见,当时袁世凯( )
A.谋求巩固自身权力 B.尽量避免内阁党争
C.正确认识民国国情 D.关注民国长远发展
2.中华民国国会,是继参议院之后的立法和权力机关,成立于1913年4月,采用两院制,这是第一届国会。此后有袁世凯的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和段祺瑞的第二届国会、善后会议,以及南方的“非常国会”和“护法国会”。这些国会在几年间走马灯似的轮换。这一局面的出现源于( )
A.军阀割据扰乱政治生态 B.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C.封建势力阻碍议会政治 D.中国缺乏宪政民主经验
3.1915年秋,舆论界掀起了一场变更“国体”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 )
帝制论者 梁启超
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立宪者其形式,专制者其精神也……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 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且吾欲问论者,何券约(凭证),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
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政治困境 B.深受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为反对复辟帝制提供了准备 D.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4.从1916年6月到1927年6月,先后有18人担任过北京政府农商部总长(包括兼代与暂署),平均任职时间不过7个月,经济部门主管领导不能长久任事,缺乏长远规划与建设。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列强侵略日益加剧 B.军阀割据混战不休
C.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D.民族经济发展曲折
5.下表是1900—1928年中国省级主官文武比重表(注:省级主官指清代督抚和民国前期的都督、督军、督办、巡按使、省长等)。
时段 类别 1900—1912年 1912—1928年
文官 81人 136人
军人 14人 197人
其他 2人 7人
总计 97人 340人
文官比重 83.51% 40.00%
军人比重 14.43% 57.94%
该表可以论证清末到民国( )
①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②军阀混战日趋惨烈
③国民革命顺利推进
④社会转型艰难曲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据统计,北洋军阀统治的十二年间,前后更换了十三位总统(包括临时大总统、临时执政、摄政内阁大元帅等称谓),更换了四十六届内阁。材料主要揭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A.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B.国家政治局势动荡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7.1914年正月初一、有人记道:“官厅禁止民间过旧年,而社会习惯不能改也,官亦无如之何,乃放假一天,定元旦、端午、中秋、冬至为四节,从俗从宜,非势力所能强迫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习俗变迁蕴含民族主义思想 B.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存特征
C.封建文化对习俗的影响深远 D.共和观念缺乏深厚群众基础
8.下面是1890—1927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以及1914—1919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资本家爱国意识 B.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C.近代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得以改变 D.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9.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为:“世界上的军国主义、资本主义,都像唐山煤矿坑上的建筑物一样,他的外形尽管华美,他的基础,已经被下面的工人掘空了,一旦陷落,轰然一声,归于乌有”。李大钊意在强调( )
A.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 B.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
C.工人是社会改造的基本力量 D.推翻军国主义已成为社会共识
10.中共“一大”文献载:“为了把好的可靠的同志吸收进来,决定接收党员要特别谨慎,严格审查。”“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要求,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 )
A.强调党员注重自身修养 B.坚定反帝反封建的信念
C.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D.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民国初年,袁世凯认为中国政党不成熟,反对政党内阁,其意图是摆脱内阁对总统的制约,从而谋求巩固自身权力,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此举是在为复辟帝制做准备,并非为了避免内阁党争,排除B项;中国当时的潮流应该是建立民主政治,袁此举是为了专制,并没有正确认识民国国情,排除C项;袁世凯此举是为了加强自身的权利,并非关注民国的长远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民国初年,造成议会政治乱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议会政治存在的物质基础,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造成政党乱象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梁启超虽然主张君主立宪,但他的论述实际上揭示了当时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为后来反对帝制复辟的思潮提供了思想基础或准备,C项正确;梁启超的论述主要是对当时政治体制的一种看法,并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不能断定这场争论解决了中国的政治困境,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要发生在1915年之后,且其主要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与梁启超的帝制观点相悖。因此,不能断定这场争论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更为相关,而与这场“国体”争论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1916年6月到1927年6月,先后有18人担任过北京政府农商部总长(包括兼代与暂署),平均任职时间不过7个月,经济部门主管领导不能长久任事,缺乏长远规划与建设”,可得出,北京政府农商部总长更换频繁,导致经济部门缺乏长远规划与建设,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族经济发展曲折,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列强侵略日益加剧,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军阀割据混战不休,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流动加快,故C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无论是清末新军等地方势力的崛起,还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和割据,都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故①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武官占省级主官的比重变化,并不能直接说明军阀混战日趋惨烈,故②错误;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能完全对应,故③错误;武官在省级主官中占据比例上升,反映出当时中国在政治体制、权力结构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当时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冲突,说明社会转型艰难曲折,故④正确。综上所述,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洋军阀统治的十二年间,前后更换了十三位总统和四十六届内阁,说明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未体现政府出卖国家主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涉及国际地位大幅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官厅禁止民间过旧年,而社会习惯不能改也”可知,这体现出“旧年”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乃放假一天,定元旦、端午、中秋、冬至为四节”,其中的“元旦”是西式历法,体现出新的历法也影响到了民众生活,这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存特征,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民族主义思想和共和观念,排除A、D两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生活的新旧并存,而不是封建文化对习俗的影响深远,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90—1927年中国新设棉纺织厂数和创办资本总额不断增长,1914—1919年中国面粉出口数大幅度增长,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B项正确;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资本家爱国意识,但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也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足,无法体现近代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得以改变,排除C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他的外形尽管华美,他的基础,已经被下面的工人掘空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意在强调工人是社会改造的基本力量,故答案为C项。A项“主流”之说材料无法体现,故而不选;材料没有相关“社会主义”的信息,B项错误;D项“共识”之说材料无从体现,故而不选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把好的可靠的同志吸收进来”“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可知,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都对共产党党员的品格和精神作了规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C项正确;材料中中共一大的记载强调党员的自身修养,排除A项;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