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题
1.民主探索·发展奠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成立,负责六项筹备工作。参加新政协的共产党员约占44%,工农各界无党派人士约占26%,民主党派成员约占30%。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等63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部宪法颁布前广泛征求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指明了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充满期待又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曲折和失误
——《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的会议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概括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2)有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根据材料二分析该结论的理由。并指出1954年宪法的性质。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功绩。例举探索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这样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新年伊始的号召热情洋溢,吹响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一五”计划将国家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近六成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88.8%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建设……在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我国争取苏联帮助“一五”计划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对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一五”计划的五年里,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上缴的利润,全国各族人民还踊跃认购国家建设公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1956—1966年,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摘编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据材料一,指出1953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提出的理想目标,并归纳新中国追求实现这一目标的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分析“一五”计划取得成功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期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其他政党,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务实而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且一道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奋斗。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
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
材料三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张澜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体现的是我国的哪一政治制度,并写出与它的建立直接相关的会议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的突出特点。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及其作用。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五”时期我国各部门投资比例表
部门 重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5% 7.2% 7.5%
材料二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材料一表明“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列举两项“一五”计划期间的成就。
(3)“一五”计划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5.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最严重的问题还有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从计划制定到计划实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再到每一个建设者,可以说是上下一条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的。“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计划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有1万多个……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产生巨变,也使原有的工业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状况。
——摘编自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委员会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93)》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说明“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的突出特点。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历史地位。
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 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 91.7%。
材料三 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 “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动下………(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改变材料一中的落后现象,我国制定了什么计划 这一计划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何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何时开始的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摘编自部编八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这次会议中颁布的重要文件及其作用。此次会议的召开 标志着我国正式确立了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材料二 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充分发挥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制度”的名称和确定的标志,并概括这一政治制度的优势。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其共同主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国家最高政权机关的名称
(2)小历认为:1954年的宪法确定了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重要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你同意此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倡导召开了由各阶层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参加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级人民政府为行使各级政权的机关”。1953年至1954年春,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普选。在此基础上,逐级召开了乡、县、省(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国家机关,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五部重要的法律。这次会议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这次会议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并通过了宪法和有关组织法对它做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规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历史学科专题讲应》
(1)据材料,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的主要历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2)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属于我国政府在哪一领域的制度建设。请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该领域建设的其他例证。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目的。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同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的最低纲领。
材料二 1930年1月,毛泽东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明中国革命必须坚持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指出红军、游击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形成了由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等组成的中央领导集体。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循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原则,开始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这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材料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中国一度照搬苏联经验,但很快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局限。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这标志着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的重要认识。同年9月,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此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以上材料均据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通史纲要》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
(2)据材料二,分别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和遵义会议是“伟大转折”的理解。
(3)据材料三,阐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出的重要探索。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11.图说历史
请回答:
(1)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此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此运动是怎样完成的?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12.解放牌汽车
材料一 1949年12月,毛主席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对工作人员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工厂。”随后,在与苏联谈判商定的1950年首批50个援建项目中,就包括建设一个现代化载货汽车制造厂。毛主席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责令有关部门给予最大的支持。1953年,从全国各地调来干部和技术工人数千名,数百名北京、天津、上海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还有许多海外高级知识分子自愿回国到长春参加汽车厂建设。1956年7月13日,崭新的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摘编自闫树军《解放车: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辆汽车》
材料二 为了纪念国产汽车制造成功,文艺工作者谱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老司机》:“五十岁的老司机我笑哇笑脸扬啊,拉起了手风琴咱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就学会开汽车呀,摆弄那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啊,可就是呀没见过中国车啥模样,盼星星盼月亮啊,盼的那个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你看那国产汽车多呀么多漂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时代背景,并说明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制造成功的原因。
(2)面对第一辆国产汽车制造成功,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对此你如何理解?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长江之上建造一座大桥被列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作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1955年9月,各地优秀的桥梁专家、技术人员和施工工人会聚武汉。他们万众一心,为大桥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和公路桥正式通车,它的建成堪称“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
——摘编自秦海庆《中国档案报》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的交通成就。
(2)有人认为,材料中的交通成就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计划制定后,人民群众投入了极大的劳动热情。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我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发电设备、冶金和矿山设备、精密仪表、新式机床等。我国中部地区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陈夕总主编《中国共产党与156项工程》
(1)根据材料,概括“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2)历历同学认为,“一五”期间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5.一个人名字往往记载着一页历史,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蕴涵着一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观察下列信息并回答问题:
(1)甲人物所说的电影《上甘岭》源于历史上哪一次战争?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乙人物所说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动乱岁月”与哪一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3)在丙人物所说的那个急于求成的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显著成就,你能说出两个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吗?
(4)丁人物所说的“那历史性的一刻指哪一事件?有哪些历史意义?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
材料三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厖1954年9月,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3》
(1)材料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标志是什么?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材料二的时间轴中B段“变革”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在C和D这两个时间段内,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3)材料三中的“大会”是指哪次会议?指出该《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17.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材料一 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经历大回合……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同仁堂是我国中药名牌老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1954年,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向国家递交了公私合营申请。在国家的扶持下,同仁堂彻底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规模,简单的手工操作逐渐被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设备所替代。北京同仁堂成药在公私合营后连续几次降价,成为质高价廉的产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摘编自《新中国经济70年。公私合营》
材料三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根据材料一,阐述1953年左右我国社会生活出现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针对这些矛盾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同仁堂发生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三大改造?谈谈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原则。
18.自从开国大典以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观察下列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请你写出年代尺上的时间①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2)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哪一不合理制度?消灭哪一个剥削阶级?
(3)时间③所指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列举这次事件中的一位英雄人物。
(4)时间④所指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页,共12页
第11页,共12页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题》参考答案
1.(1)背景: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需筹备新国家的基本制度与政府组成;内容:通过了多项法律文件,确定了首都、纪年、国歌、国旗,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理由: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制定过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体现人民意志和民主原则;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3)功绩: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明确了主要任务,开启了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和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1)目标:工业化;目的:摆脱贫困,免受帝国主义欺侮。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苏联援助、国营经济支持、人民认购公债。
(3)贡献: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培养建设人才。
3.(1)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特点:广泛参与、民主讨论;地位: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4.(1)重点:重工业。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3)意义: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初步基础。
5.(1)工业落后;重工业比重低。
(2)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特点:参与的群众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1)计划:一五计划。
最主要的任务:重工业。
(2)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时间:1954年。
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7.(1)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或《共同纲领》;作用: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名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确定。优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社会主义方向。(任1点)
(3)主题:制度创新;民主政治建设。(任1点)
8.(1)名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同意;理由: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且当时新中国尚未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1953年,中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因此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9.(1)主要历程: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1953年至1954年春,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普选,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国家机关;195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等五部重要的法律。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2)领域:民主政治建设。
例证: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
(3)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10.(1)革命目标:打倒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2)“中国革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遵义会议是“伟大转折”:遵义会议的召开,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
(3)探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4)结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伟大的革命组织,能够自我纠正偏差和失误;中国共产党要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政策要契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等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11.(1)运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主要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怎样完成:建立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1)时代背景: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实行。
原因:苏联的帮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全国人民群众的支持;海外知识分子自愿回国参加建设。
(2)
心情:激动、欣喜、自豪等。
理解:解放牌汽车的成功制造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也初步奠定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基础。
13.(1)交通成就:武汉长江大桥
(2)判断:同意
理由:针对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1953年开始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953年4月在中央的指令下,铁道部成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直接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和施工。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和公路桥正式通车,它的建成堪称“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因此,我同意该观点。
14.(1)重点领域:重工业。
(2)同意。1953年-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通过设定奋斗目标,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动员全党上下、社会各方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奋斗,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1957 年底,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 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5.(1)战争:抗美援朝。目的:保家卫国。
(2)事件:文化大革命。标志: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教训: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3)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任选两个即可)
(4)事件:开国大典。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16.(1)标志:新中国的成立。理解: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获得自由,成为国家的主人,当家作主。
(2)影响: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失误:社会主义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写到其中两个即可)
(3)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7.(1)矛盾: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需要;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限制和反限制斗争。
措施:农业合作化;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2)变化:企业性质发生变化;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产品质高价廉。
(3)评价: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
18.(1)历史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2)制度: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阶级:地主阶级。
(3)事件:抗美援朝胜利;
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答对一个即可)
(4)
意义: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第2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