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选择题训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选择题训练--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02 21:3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选择题训练
1.1950年冬,湖南省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26.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B.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50年10月上旬召开了多次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曾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这里提到的“积极政策”是指( )
A.百团大战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上山下乡
3.1950年5月,中央军委专门就军队复员工作进行部署研究,做出了军队复员150万人的决定,大规模削减解放军兵员。但是不久以后国家不仅暂停了军队复员工作,反而快速进行军队扩编。导致“一减一增”是由于( )
A.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B.国民党公然发动全面内战
C.西藏解放受到阻碍 D.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环境
4.1950-1953年,中国人民同朝鲜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一批“最可爱的人”。下列属于这场战争中牺牲的“最可爱的人”有( )
①黄继光 ②邱少云 ③刘少奇 ④雷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1949年9月,确定了参加新政协的代表名单。662名代表中,中共党员约44%,工农代表与无党派民主人士约26%,民主党派约占30%。由此可知,新政协( )
A.讨论筹建新中国的问题 B.暂时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C.协调各党派与中共利益 D.具有民主广泛的代表性
6.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在下列农家春联中,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7.歌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体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 B.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
C.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D.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8.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辽宁城乡出现了很多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感人场面。1951年,辽宁共有1.4万余名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了各种军事干部学校。这表明辽宁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方式是( )
A.积极踊跃参军参战 B.做好战勤保障工作
C.踊跃捐献作战物资 D.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9.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了下列史料,其中可作为第一手史料运用的是( )
A.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大写成的回忆录
C.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D.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时期的文物
10.一位参加过长津湖作战的美军士兵约翰讲道:“我们的坦克、火炮和机枪都在向他们射击,巨大的火球在原木中滚动,他们像僵硬的原木一样一排一排地倒下,他们又有人不断从树林中涌出来,他们不断地冲过河来。”这最能体现志愿军( )
A.武器装备精良 B.严明纪律观念 C.革命乐观主义 D.革命英雄主义
1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
A.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B.讨论土地改革
C.和平解放西藏 D.决定抗美援朝
12.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西方一个经典的评价是: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上,新中国再也不会退让,最关键的一个,打出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发言权。据此可知,朝鲜战争( )
A.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13.下面英雄人物的言论共同彰显了(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黄继光
A.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怀 B.自力更生的奋斗姿态
C.扶危济贫的奉献精神 D.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
14.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部法律的实施,使得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据此可知,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稳定社会秩序 B.解放农村生产力
C.促进国家统一 D.建立公有制经济
15.“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材料中的“它”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感到了民主的滋味。”与此相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7.特定词语反映一定历史事件,“独立自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五星红旗飘扬起来”“中国梦基础牢靠起来”等词语反映的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大事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18.一位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该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信中的“这个梦想实现了”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推广
19.《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记载道:“经过朝鲜战争的交手,美国不得不对中国的利益有所顾忌。比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的轰炸机从来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轰炸北越,没有别的,它怕引起中国的反应。”这反映了( )
A.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
C.抗援朝战争后美中关系发生变化 D.中国取得了与美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20.1949年8月,中国共产党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次会议研讨的主题是( )
A.恢复国民经济 B.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C.实行土地改革 D.制定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21.《人民日报》刊发的报道《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礼的几位市民的采访。有人说,今天要来看看这“万年不遇的大喜事”。这“万年不遇的大喜事”指的是( )
A.和平解放北平 B.抗美援朝胜利
C.举行开国大典 D.和平解放西藏
22.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是因为( )
①中国人民志愿军有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②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③志愿军战士保卫了国家,也为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④中国人民志愿军有着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3.《最寒冷的冬天》中写道:“中国人用简陋的武器,凭借他们的独创性、战士的勇敢, 在朝鲜半岛与美国人平分秋色。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不得不正视这个正在缓缓升起的东方大国。”据此可知,这场战争( )
A.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D.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24.毛主席说:“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下。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向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毛主席这段话主要强调抗美援朝有利于( )
A.捍卫新中国安全 B.稳定朝鲜半岛局势
C.维护亚洲的和平 D.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25.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D.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26.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这意味着( )
A.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废除了西藏封建土地制度 D.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
2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其“新”主要体现在( )
①国家独立自主 ②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成为现代化强国 ④人民当家作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8.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这次会议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具有深远意义。以下对其成果及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A.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会议决定了新中国的国都、国旗、国歌等,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基础
D.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
29.“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的变化是组织和心理上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公私合营
30.就在朝鲜停战的前一天,古巴的卡斯特罗开始了武装斗争;越南人民军受中国抗美援朝胜利的鼓舞,对法国殖民军展开了全面攻势,随后又同美国展开持久战争。这些事件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 )
A.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 B.鼓舞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C.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动摇了美国世界霸权地位
31.语文课上老师展示如下革命回忆录,文章中描述的“战友”是( )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呢?……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A.邱少云 B.黄继光 C.董存瑞 D.刘胡兰
32.土地改革的措施中,最能体现新中国政府注意对地主阶级进行改造的是( )
A.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B.把地主的农具、牲畜和房屋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C.分给地主一份应得的土地,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D.免除了大量原来由农民负担的地租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确定了国旗、代国歌和首都
C.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D.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
34.某学者称:“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根本改变了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互相争夺,由于各个军阀、官僚集团的互相争夺,由于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由于落后的封建经济而产生的四分五裂的状态。”该学者所认识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是( )
A.民族独立 B.人民解放 C.国家统一 D.政治民主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政策,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这一举措( )
A.调动了人民抗战热情 B.有效减少了改革阻力
C.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 D.实现了土地国家所有
3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C.中国大陆已经获得全部解放 D.我国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摧毁
37.1950年10月,毛泽东在一篇宣言中说道:“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唇亡齿寒,户破则堂危…… 救邻则是自救。”由此,毛泽东作出的决定是( )
A.实行土地改革 B.实施“一五”计划
C.进行抗美援朝 D.加强经济建设
38.中国曾计划用3~5年时间恢复生产,将军费从1950年占预算支出的43%减少到1951年的占预算支出的30%,以全部预算的70%投入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和改善人民的生活。1950年11月15日,中财委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经中央同意,确定战争期间财政经济的工作方针是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中央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
B.中国尚未取得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C.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出兵朝鲜作战
D.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迫切要求
39.“通过北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将北平改名为北京”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会 D.中共八大
40.1952年底,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一现象出现的法律依据(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土地改革法》 D.《土地改革法大纲》
41.1951年,农业劳动模范王洛合自愿捐献小米5000斤;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的职工,通过增加产量、炼废铁等办法,捐献了“石景山钢铁厂号”战斗机1架;京剧艺术家梅兰芳6月间在汉口举行两场义演,将得款1亿元全部捐献。这些行为主要是为了( )
A.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 B.加快社会主义改造
C.促进土地改革的推行 D.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42.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3.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一大批农村党员、农民积极分子参加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每个乡村还建立了民兵组织,在剿匪、反霸及维护社会治安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44.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材料表明( )
A.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 B.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45.下面的“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土地情况调查表”。下表反映的是( )
阶级成分 占人口(%) 占土地(%)
地主、富农 10 70-80
贫农、中农、雇农 90 20-30
A.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内容
C.土地改革的性质 D.土地改革的影响
4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
A.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C.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47.中国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其内涵包括( )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国际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8.在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上,伴随着国旗升起的音乐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社会主义好》
C.《歌唱祖国》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9.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志愿军某部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敌人的燃烧弹在潜伏点爆炸,火势蔓延全身,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材料中描述的英雄人物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杨根思 D.罗盛教
50.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主人的事件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三大改造的完成
51.下表中两次会议参会人员的变化反映出( )
会议参会 代表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国民党8人,共产党7人,民主同盟9人,青年党5人,无党派人士9人,共38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共662人
A.和平建国的方案得到各界拥扩 B.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C.新政协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D.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不断完善
52.75年前,“天安门广场挤满人群,红旗似海,为我国历史上空前之盛况……三时,大会开始,毛主席等就位,鸣礼炮一百二十响,毛主席亲自升旗,用电动。”该历史情境反映的是( )
A.开国大典 B.抗美援朝 C.改革开放 D.澳门回归
5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和发展生产 B.打击地主和富农 C.维持农村的原状 D.团结地主们抗日
54.“1950年8月27日以来的两个月间,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已侵入我国十二次。最近不仅在鸭绿江,而且已飞到宽甸来示威、侦察、扫射和轰炸。”这反映我国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
A.解放台湾 B.提升国威 C.保家卫国 D.反击美军
55.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6.下面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据此可知( )
A.新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57.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上述战役体现了志愿军(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奉献精神
B.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C.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D.自力更生、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58.朝鲜战争结束之后,西方有一个经典的评论: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上,新中国再也不会退让。最关键的一个,打出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发言权。该评价认为朝鲜战争( )
A.确立了中国军事大国的地位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 D.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59.“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土地改革
C.农业合作化 D.“一五”计划
60.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在给宋庆龄的亲笔信中写道:“兹者全国革命胜利之际,建国大计,函待商筹,……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页,共10页
第9页,共10页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选择题训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A D B B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D B B D B A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A D B C C A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C C C B B C C C C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D B B B A D D A B C
题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C A A C B A B B B B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