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综合题训练
1.一封家书,一段历史,一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育养学生,岁靡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摘编自1919年5月17日清华学子闻一多写给父母的家书
(1)材料一中闻一多的家书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列举一例当时进步学生提出的主张。
材料二 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将来准备还吃草。
——左权家书(1937年12月)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张自忠家书(1940年5月1日)
(2)材料二中的家书写作时面临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材料三 爬过白雪皑皑的高山,涉过刺骨寒冷的冰河,身体像刀割一样的生痛,敌机在头上盘旋……按实说确实是艰苦的,但一想到祖国人民现在正是歌舞尽欢的快乐时光,我们就觉得特别有意义,我们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摘编自志愿军战士谢伟礼家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志愿军战士谢伟礼的家书是在参加哪次战役中写下的?这次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以上材料中的家书都蕴含着写信者怎样的民族精神?谈谈家书在历史学习中的价值。
2.好的歌曲往往负载了时代气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催人奋进的长诗。
【探究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探究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1)材料一中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领袖是谁?中国人民开始当家做主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跨过鸭绿江”的军队是什么?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什么?
(3)部队出现了哪些英雄人物(举两例)。他们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材料二: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有领导、有步骤、分阶段地展开了。
材料三: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土地改革前后我国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大这次土地改革工作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对新生政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是从何时开始?和朝鲜人民一道参与此次激战的是哪支队伍?根据材料三归纳“激战”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些举措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4.民国时期:革新·守旧·多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不少中国人走出家门,饱览祖国山河,感慨岁月变迁。今日中国之景,正是辛亥革命者当年之梦想。
——2021年10月10日央视新闻《发生在110年前的这场革命,留给今天怎样的启示?》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在他的任内,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小群人的话,幻想称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中“辛亥革命者”当年的梦想。这个“梦想”是否实现了,阐述你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论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3)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的“他”的姓名。2024年是公元纪年。请把材料二中的民国四年换算成公元纪年。依据课文,简述“民国四年的条约”的主要内容。
(4)晚清民国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以生命、青春与热血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接续奋斗中应践行先辈们的哪些精神?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贸易总值为12067.7万海关两,1911年则增为其7倍。1870年以后贸易 增加的原因很多,其中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及中外间设立电报,尤为重要。此外,1870—1892年的22年间,贸易总值增加近一倍,1892—1911年贸易总值则增近三倍,后一时期贸易值所以增加较为快速,关键因素之一是1890年到1911年间修筑了很多铁路,如中东、胶济、芦汉、北宁、沪宁、广九、津浦等线。其次,1905年日俄战争前后,东北 开放对外贸易,1902—1911年,东北共有10处口岸开放,并开始有大豆出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1950年4月签订的中苏两国贸易协定和苏联向中国贷款的协定,立即使1950年两国间的贸易额在中国大陆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其后,中国又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西方“封锁”“禁运”,中国大陆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发展更快。
——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晚清时期和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
(1)材料一中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什么文件?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二:到了中午,广场上人山人海,形成了欢乐的海洋……下午3时,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广场上顿时安静下来。在鸦雀无声中,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谷宗藩
(2)材料二回忆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有人指出材料二中关于毛主席讲的那句话记述有误,如需进一步验证这一材料的可靠程度,应当寻找什么类型的材料?
材料三:正当中国人民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全面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面对严重威胁,毛泽东、中共中央以巨大的胆识和气魄,作出重大决策——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的七个多月里,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实行战略反攻,以运动战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歼敌23万余人。志愿军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大规模的阵地战顽强坚守,粉碎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进攻。并于1953年发动强大的夏季反击战役,歼灭了美军和南朝鲜军12万余人。
——摘编自李颖《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
(4)请结合上述四则材料,写出它们共同的主题。
7.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广大农民与 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成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富、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是如何从两个方面消灭地主阶级的?
(3)综合材料一、二,概括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
8.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三: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土地改革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
(1)根据材料一,写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事件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写出“雄赳赳,气昂昂”的军队名称以及该军队的指挥者。
(3)根据材料三,概括土地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变化。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它们概括一个主题名称。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八年2班同学在开展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探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两则史料:
【口述史料】
76岁的樟木村村民莫荣樟对1951年秋末分田地的情形记忆犹新:“村上地主、富农的田地和房屋都分给没有田地的贫下中农了。”
【文献史料】
第二章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对比上述两则史料,分别指出史料中对富农的两种不同态度。
(2)你认为哪种史料的观点可信度更高?请简单说明理由。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意义是什么?
材料二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抗美援朝战争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王寿林、蔡雪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抗美援朝战争的司令员和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材料)写出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
材料三 农民欢天喜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我们的了。”……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中到处是一派兴旺气象……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52年同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44.8%,棉花增长19.3%,油料增长64%。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哪一历史事件使得“农民欢天喜地”?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色已晚,天安门广场这时变成了红灯的海洋……举着红灯游行的群众像火龙似的穿过全城 ,新的首都沉浸在狂欢里 ,直到深夜。……这是一个民族在欢呼中焕发新生的日子,这是一个民族向着百余年战乱屈辱历史的告别。
材料二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材料三 1950 年冬,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 ,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 ,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民族焕发新生”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必要性。这场战争锻造了一种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请列举一个事例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南朝鲜军队在中国军队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共士兵怀有非常畏惧的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了天兵……脚踏胶底鞋的中共士兵如果出现在南朝鲜军队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
——李奇微《朝鲜战争》
材料三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1)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战争的名称。中国军队参与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请你列举两位在这一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是如何解决农村问题的。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这一时期的历史拟一个主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位日本教授感慨道:“1949年,你们的毛泽东说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在我们日本无人相信。看看你们中国人,100多年来一个失败接一个失败……毛泽东一句话中国人就站起来了?后来你们出兵朝鲜,把我吓一跳。你们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了南面,我才感觉中国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看来毛泽东讲的话有些道理。”
——摘编自金一南《朝鲜战争后日本相信中国站起来了》
(1)根据材料,简述1949年宣告“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伟人。
(2)你是否同意日本教授所认为的“出兵朝鲜才使中国人站起来”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天北京的天气显得格外晴朗,天安门雄伟壮丽……下午3时,随着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礼炮齐鸣,全场沸腾起来。
材料二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出兵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以上材料摘自《近代中国史纲》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天升起的五星红旗是在哪一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国旗的?该会议还通过了哪部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中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参战军队的名称是什么?他们赢得了怎样的荣誉称号?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四:“《协议》共17条,主要内容是:西藏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大家庭中来……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
(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支军队的战歌?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政权而采取的措施。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
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是如何从两个方面去消灭地主阶级的?
17.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浪网《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诗歌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
(2)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谁?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出自哪部法律文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旧中国国家四分五裂、民族蒙受屈辱、人民灾难深重的局面,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始了新历史纪元。10月1日,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庆祝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这个伟大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的车轮走过千年浮沉,走过万马齐喑的近代,最终走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党和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
材料一 土地改革,消灭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根基。没有这场深刻的社会大变动,不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从长期的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 中国的民主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是根本谈不上的。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正当中国人民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全面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面对严重威胁,中共中央以巨大的胆识和气魄,作出重大决策——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的七个多月里,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实行战略反攻,以运动战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歼敌23万余人。志愿军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大规模的阵地战顽强坚守,粉碎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进攻。并于1953年发动强大的夏季反击战役,歼灭了美军和南朝鲜军12万余人。
——摘编自李颖《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
材料三 著名探险勇士王龙祥骑着国产摩托车,途经国内10余省市和朝鲜多个地区,行程7000多千米,沿路寻访了80多位抗美援朝将士以及他们的后代,寻找他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重温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的历史,完成了抗美援朝之路的重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并分析土地改革是怎样推动“中国的民主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 。
(2)根据材料二,归纳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3)材料三中王龙祥所寻找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内容是什么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土地改革前农村耕地占有状况
成分 占全国农户总数比重 占全国耕地比重
地主、富农 不足7% 50%以上
贫农、雇农 57%以上 14%
材料二: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土地占有状况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内容概括国家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除材料二中提到的内容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对我国社会还产生了什么作用?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页,共15页
第15页,共15页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综合题训练》参考答案
1.(1)事件:五四运动。主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
(2)背景:全民族抗战爆发
(3)战役:长津湖战役;影响:志愿军以不屈不挠的进攻,给敌人以沉痛打击,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4)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价值:通过家书刻章机客观的了解当时的历史;可以更好的了解当事人的情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2.(1)领袖:毛泽东;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精神:舍生忘死,英勇作战,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忠诚、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3.(1)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使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特点:有领导、有步骤、分阶段
作用: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
(3)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
保卫了国家安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启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发展的基础,要坚定维护国家统一;重视民生问题有利于政权的巩固;面对外部威胁要坚决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4.(1)梦想: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制度,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是否实现及理由:已经实现。理由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2)论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体现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所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他”:袁世凯。纪年:1915年。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4)精神:要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现在做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以后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5.(1)晚清时期:苏伊士运河通航和中外间设立电报;铁路的修筑;东北开放对外贸易。
新中国初期:中苏签订贸易协定和苏联向中国贷款的协定;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封锁”“禁运”,中国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发展更快。
(2)启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创新;优化贸易结构;拓展贸易市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1)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事件:开国大典。
材料:应当寻找当时的视频或音频材料可以真实还原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3)背景:美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4)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7.(1)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做法:剥夺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3)共同作用:巩固新政权,为经济恢复和建设铺平了道路。
8.(1)历史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伟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军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者:彭德怀。
(3)变化:农民的土地数量大幅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4)主题名称: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
9.(1)态度:口述史料中对富农的态度是将其田地和房屋分给贫下中农;文献史料中对富农的态度是保护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2)文献史料的观点可信度更高。理由是文献史料是官方颁布的法律文件,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而口述史料是个人记忆,可能受到时间和个人情感的影响,存在主观性和不准确性。
10.(1)1951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彭德怀。
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的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里程碑。
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和国际主义精神。
(3)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的巩固。
11.(1)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必要性: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如果不参战,美国步步紧逼不利于国内稳定和发展。
事例: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涌现出了如黄继光烈士、邱少云烈士等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列举一例即可)
(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2.(1)含义:国家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
(2)战争:抗美援朝;目的:保家卫国;烈士:黄继光,邱少云
(3)方式:实行土地改革。
变化:由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4)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13.(1)伟人:毛泽东。
(2)【示例1】同意。
理由: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但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严峻的考验,为此中国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同意这一观点。
【示例2】不同意。
理由:虽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早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就已经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就已经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以我不同意这一观点。
14.(1)历史事件:开国大典。
(2)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休会议;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荣誉称号:“最可爱的人”。
15.(1)战歌:中国人民志愿军;目的:保家卫国。
(2)意义: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措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的和平解放。
16.(1)国内: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积极影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事件:土地改革;两方面:剥夺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17.(1)盛典:开国大典;巨人:毛泽东
(2)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3)中国人民志愿军。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和平,卫祖国)。结果: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法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8.(1)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④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2)事件:抗美援朝
积极影响:①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③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19.(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分析: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政权,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原因:中朝人民共同作战;中共中央坚持正确的战略方针;志愿军战士英勇作战。
(3)精神财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的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等,正是王龙祥所寻找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内容。
20.(1)贫农、雇农深受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终年辛勤劳动,却还饥寒交迫;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不利于新政权的巩固。
(2)为新中国工业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3)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推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答案第2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