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素养形成第一次能力训练
初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1.如右图(来源: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页)
所示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工程,在第38届世界遗产
黄
永
、海
大会上获准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该工程
A.开凿于隋统一全国之前
宋
B.以长安为中心贯通南北
C.使隋朝的统治日趋稳固
D.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江
2.某学生通过研学,了解了中国古代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漕运盐利、舟船样式等
知识。他研学的地点应该是
A.扬州八怪纪念馆
B.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C.马可·波罗纪念馆
D.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3.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
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
A.炫耀王朝国力B.巩固政治统治C.推动交通发展D.减轻民众负担
4.某制度“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促进
了社会阶层流动。该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陈寅恪先生认为科举制度是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种手段,这些人依靠王朝而
不是依靠高贵的世系和世袭的特权取得地位和权力。陈寅恪先生意在说明科举制
A.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B.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C.提升了文官的地位
D.强化了贵族的统治
6.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
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
初一历史第1页(共6页)(能力训练一)
7.《剑桥中国隋唐史》载“唐太宗以儒家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其施政作风被后
世推崇,对中国文人来说,他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
这一历史局面是
A.民族交融
B.安史之乱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
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A.科举取士制度B.三省六部制度C.藩镇割据现象D.重文轻武政策
9.唐太宗即位后,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
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材料说明唐太宗
A.提倡节俭
B.虚心纳谏
C.重视生产
D.轻徭薄赋
10.唐初,法律规定工商业者免除交纳税收,只交纳按资产规定的户税,同时严禁
官员兼职经营商业;唐高祖诏令“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这些措施
A.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
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有利于唐朝商业发展
11.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
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A.商业贸易繁荣B.城市布局对称C.市民文化兴盛D.政治制度完备
12.唐代,一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
等活动:女性日常服饰的等级性没有那么严格,倾向于流行什么就穿什么。这
说明,唐朝时期
A.妇女得到解放
B.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C.文学艺术繁荣
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13.如右图是唐朝人口户数统计图,其中755一764年,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户口损
失近六百万户,劫后余生的不足三分之一。人10
(单位:万户)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户800
A.自然灾害
数600
B.藩镇割据
400
C.政权更替
D.长期战乱
0
649652726742755764(年)
14.“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诗句最能反映唐朝
A.民族交融加强B.社会风气开放
C.民族政策开明D.文学艺术多彩
15.学习历史要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对比下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唐朝的开元通宝(始铸于621年)
日本的和同开弥(始铸于708年)
A.当时日本国内也使用汉字
B.两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
C.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
D.日本受到唐文化的影响
初一历史第2页(共6页)(能力训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