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区初中阶段练习(2025.03)
九年级语文
一、积累运用(27分)
1.结合语境,完成下面题目。(10分)
同学们,我们一路成长,领悟了努力的要决,收获了真挚的友情。回望过去,我们经历挫折,不曾怯懦。历经风雨,不曾惆怅。中考在即,你是挑灯夜读、奋笔疾书,还是正常作息、顺其自然?是舟行海上乘风破浪,还是鱼跃龙门逆流而上?人生之路,道阻且长,我们唯有风雨兼程,方能在顺境时坦然自若,在逆境时【甲】即使历经千百次挫折,仍然毫不屈服。【乙】我们只要有肯拼搏、能吃苦,必将翱翔苍穹!
给加点字注音:怯懦( ▲ )(1分)
指出画破浪线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修改:“___▲___”应改成“___▲____”(2分)
(3)下列短语结构与“收获真情”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 道阻且长 B. 乘风破浪 C.鱼跃龙门 D.经历挫折
(4)请选出最适合替换【甲】处划线部分的成语。( ▲ ) (2分)
A.坚持不懈 B.殚精竭虑 C.百折不挠 D.胸有成竹
(5)文中【乙】处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下列对名人名作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曹刿论战》节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所编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曹刿勇于进谏,提出作战必须“取信于民”的观点。
B. 小说《溜索》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一次溜索的经历,让读者置身于怒江大峡谷中,全文尽显马帮汉子们的的英雄本色。
C. 郭沫若的《屈原》中象征手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洞庭湖、东海象征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其坚定的信念;风、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D.舒婷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体现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3. 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横线处的诗句。(9分)
主题 诗文 出处
离别之情 ①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思古之情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 ③只见草萧疏,______▲______,至今遗恨迷烟处。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孤独之悲 ④羹饭一时熟,_________▲________? 《十五从军征》
家国之思 ⑤___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 ⑥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信念之光 ⑦_________▲________,灵旗空际看。 ⑧_________▲________,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 《南安军》
报国之志 ⑨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4.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三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初中生活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前一段旅途的结束,更是新征程的开始。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的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让我们一起来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5分)
任务一: 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你根据画横线的语句内容,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1分)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后半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三年来,我们阅读了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总有一些人物、情节、场景等留在我们心底,挥之不去。以下是课本里的经典文学作品名称,请你任意选择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或主题,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作品名称。(2分)
作品:《孔乙己》《变色龙》
示例一:一个背影,凝聚父爱力量。(《背影》)
示例二:四处泪光,终悟深沉父爱。(《背影》)
拟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 活动最后,为了激励同学们积极面对未来,老师出示了两则材料,让大家探究,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路遥《平凡的世界》(右对齐)
材料二: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从投身写作,到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出版,他整整奋斗了16年。仅在前后创作10年的过程中,他遭遇17次退稿,120多万字的初稿被删去百万多字。但他仍初心不改,积极争取和奋斗,笔耕不辍,直至小说发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60分)
(一)名著阅读 (13分)
5.阅读《儒林外史》,填写下表:(6分)
人物 相关情节 相对应的人物特点 点评
周进 贡院哭撞号板。 耐心批卷,提拔范进。 皓首穷经,醉心科举 迂而不恶 作者吴敬梓塑造周进,旨在讽刺、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身心的毒害。
①___▲____ 不愿主动拜访知县; 朝廷征辟时,他③ ▲; 反对纳妾,④ ▲; 出钱帮鲍廷玺组戏班子; 勇敢地与朱熹的观点对立 淡薄功名 傲视权贵 尊重妇女、不拘礼法 ⑤_____▲_______ 敢于挑战权威 他不热衷功名,反对科举,恃才放旷,与丑态官场形成鲜明对照,突显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他同类的人物有王冕、⑥___▲____ 等
②___▲____ 支持女儿绝食殉夫,说可以名留青史,女儿绝食八日后去世,才大笑着出门了 迂腐封建 作者叙写这个情节,意在对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6.《儒林外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世的人物画卷,其中男性形象占的绝大多数,女性只有寥寥几位,但却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有的贞烈不渝,有的剽悍泼辣,有的才貌双全……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情节说说她的性格特征。(4分)
沈琼枝 鲁小姐 王三姑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物的服装颜色往往能反映人物心理。简 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决然离开,离去时的服装颜色,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请你做出选择,结合相关内容阐述理由。(3分)
方案一:朱红色,红色象征着情感热烈。方案二:墨绿色,暗色系显深沉坚定。
我选: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阅读(6分)
夜坐①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③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闻鸡:化用祖逖“闻鸡起舞”典故。
8.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3分)
本诗首联选用了淡烟、枫叶、细雨、蓼花等意象,描绘出了秋天夜景的__①__▲_____(填特点)。颔联从_②▲___(手法)写景,将秋夜所见景色描绘得真切生动。颈联中“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蜿蜒曲折,此处暗示诗人_③______▲_______。
9.本诗的尾联与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尾联相比,从抒情方式或写作手法方面,谈谈两首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文天祥传
文天祥,字宋瑞。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①。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 ”
德佑初,江上报急。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明年正月,知临安府。寻除②右丞相,入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至潮阳,见弘范③,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__▲____ ”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 ”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愿赐之一死足__▲______。”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①江万里:南宋末宰相。②除:授职。③弘范:元朝大将。
10.根据表格提示,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义。(4分)
文言现象 文言语句 方法 释义
词类活用 万里素奇天祥志节 结合语境 (1)_____▲________
古今异义 吾深恨于此 课内迁移: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 使为书招张世杰 查阅词典: ①使者②命令、让 ③出使④假使。 (3)___▲__(填序号)
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4)__▲___(填序号)
11.用“/”给画横线处断句。(限断2处)(2分)
左 右 命 之 拜 不 拜 弘 范 遂 以 客 礼 见 之
12.翻译句子。(2分)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丞相江万里对文天祥的气节十分赞赏,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拯救国家危难。
B.面对元军的进逼愈急,文天祥联合郡中好汉、民众万人、亲朋好友,并得到了积极响应。
C.文中多用文天祥的语言描写,重点突出文天祥作为民族英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
D.文天祥被左右的侍从命令向张弘范下拜,但他不拜,张弘范便以礼相待,还派他招降张世杰
14.揣摩语气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根据语境,任选一句,从“乎”“矣”“哉”中选择最恰当的语气词填入横线处,并说明理由。(3分)
A.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___▲____
B.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愿赐之一死足__▲_____。
我选择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材料一]
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184所学校入选。教育部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以中小学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主要依托,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与学支持服务方式,开展师资培训指导,扩大人工智能教育覆盖面和受益面,在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建设、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变革、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部还将积极宣传各基地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进做法,推动更多中小学校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选自《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有删改)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在线资源、教育应用和AI工具获取大量的知识,这使得传统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记忆变得相对陈旧。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人工智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但基础知识的框架和知识的积累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逐步的知识构建不仅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基石,更是大脑成长的催化剂。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前提。“我们一直在讨论许多人工智能工具可用的巨大数据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也有一个巨大的数据集,我们可以比人工智能更快地访问它。它就是人脑。”工具终究只是工具,再强大的工具也无法替代人脑。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三]
①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民网记者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这个话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下面是访谈的片段:
② 人民网记者:AI时代到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如何应对
③ 郑庆华:在知识体系建构上,教师应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在价值观培养上,教师需秉持人类高于人工智能的核心观念,人类驾驭AI,而非屈从、受控于AI。人不能是工具、手段和途径,技术只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要培养学生驾驭AI的能力,基于机器属性与人机共生的创造力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④ 人民网记者: ▲
⑤ 郑庆华:我们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又要防止技术凌驾于育人之上。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人们也不断受到各种数字化的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保持教育内在规律、育人基本属性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牢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使人向善,教人求真,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智慧、有情怀的优秀人才。
(选自《人工智能赋能创建未来教育新格局》,有删改)
15.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关于AI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这表明国家已经在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
B.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根本性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工具获取大量知识。
C. AI时代下,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在知识体系建构上加大对AI技术作用的普及,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
D.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带来了教育内在规律与育人基本属性的彻底改变,也会带来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
16. 请根据材料三中郑庆华院士的回答,为材料三中空白处拟写一个恰当的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快速发展,带来了各种数字化的挑战。请结合上述材料,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别说说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变革。(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重回老院
肖复兴
①二十年来,我记不清有多少次重回老院。不知为什么,只要路过前门,脚就会往东一拐,情不自禁地走进那条老街,一直走到老院。
②记得阔别多年第一次重回老院,是2003年的冬天。那时候,老街尚未改造,老院尚未拆迁,依旧是我小时候见到的模样。尽管有些破旧,老院却如风雨故人,那样亲切,在寒风中迎着我。
③记忆中,二道门内的影壁在晚上会遮住月光和灯光,四周幽暗。夏天,我们把捉到的萤火虫放进小玻璃瓶里,然后拿着瓶子,绕着影壁跑。绕着影壁疯跑时的呼叫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还有院里面那三棵前清留下来的老来树。记得从前,秋天一到,我们天天仰着脖子盼着枣红。终于等到枣热,一帮孩子爬上树,挥动竹竿打枣,打得马牙枣如红雨从天而落,砸在捡枣的孩下的头上、身上,大家欢快地大呼小叫。枣落一地,但谁也不会私自拿回家,我们端着流脸盆,一盆盆地给各家送去。盼枣、打枣、送枣——秋天的三部曲这才算曲终奏雅。
④老街坊不少还在,见到我很高兴。一位老街坊陪我来到这三间老屋前,告诉我现在这里住着一位外地来的画家。有意思的是,房檐下紧靠墙角挂着一个竹篮,那是当年我妈夏秋两季装菜的老物件。它灰不溜秋、破旧不堪,像一只巨大的壁虎攀附在那里,顽固地眺望着从前的时光。
⑤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老院。老院仿佛有什么魔力,吸引着我。
⑥有一次,我来到老院前,发现老门旁边新开了一扇大门。老门黑漆,斑驳脱落;新门红漆,鲜亮耀眼。一新一旧,一红一黑,相互对峙,如在布菜布特的话剧中,有了历史跨越的间离效果。
⑦只是新门紧锁,进不去,只好叩开老门。迎我的是位老街坊,她告诉我院子大多已经拆了,盖起了新房,只有他们东跨院的几家老街坊还在,所以保留下了老门,便于老街坊出入。我进了她家,她麻利儿地把床上的褥子翻了起来,让我踩在床板上,从她家的后窗翻进老院。就像小时候我们一群孩子爬上了房,踩得她家的房顶砰砰直响一样。
⑧院子原来的格局没有变,只是全部翻盖成新房。人去屋空,没有任何杂物堆积的院子,显得更为幽深,仿佛比小时候的院子大了许多。没有了以往的烟火气,空旷的院子像搬空了所有道具的舞台,显得清冷。而道最里面的东头是我家的那三问房子:灰瓦,红门,绿窗;地砖,窗台,房檐;清风,朗日,花香。房门虚掩,我推门走了进去,屋里空荡荡的。我却似乎能看到屋中央煤火炉升腾起淡蓝色的火苗,闻到母亲炝锅的葱花味儿和炉盘上烤窝头片的焦香。
⑨走出家门,站在空无一人的老院里,望着四周曾经熟悉的一切,我仿佛看到岁月留下的影像,听到时光流逝的声音。多少孩提的欢乐、少年的忧伤、青春期如春潮翻滚的多愁善感,都曾在这里漫溢。多少人来人往、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成为错综交织的老院记忆。
⑩五十一年前,我离开家去北大荒的那天。清早,隔壁的张大爷走到我的面前,递给我一个蓝色的小布包,里西包着黄土,嘱咐我到了那边若水土不服,就用点儿这土冲水喝。忆及此,我想起沈从文阔别故乡十五年后重回湘西时,曾经写过一段话:“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真的,那一刻,我的心里也软和得很。
去年冬天,我再一次回到老院。红漆大门紧闭,黑漆老门敞开着。但是,我没有走进去。我已经老了,腿脚不利索了,难以再从老街坊家的后窗翻进院里。在老院前,我站了好久。记得以前,老院大门西侧的外墙上,有一个报栏,邮递员每天都会用糨糊往上面贴一张当日的报纸,贴的报纸多了,便是厚厚的一层,没有人揭去卖废品。如今,新门占据了这段墙的位置。报栏留在了梦中,老院的一切都在梦中。
我站在那里画了一张速写。老街上,没有一个人,只有老院的两扇大门和我静静相对。有风吹过,阳光的斑点打在我的画本上。(选自2024年3月15日《光明日报》)
18.本文图绕“重回老院”展开内容,通读全文,补全下表。(3分)
重回老院的经历 老院的变化 老院带给“我”的感受
2003年冬天,第一次重回老院。 没什么改变,但有些破旧。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次,我来到老院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幽深、清冷、软和
去年冬天,“我”再一次回到老院。 红漆大门紧闭,黑漆老门敞开着,新门占据了曾经的报栏。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一次次情不自禁地回到老院,老院到底有什么魔力吸引作者?请结合文章内容归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读到文中第④节时,同学对文章中加点字“有意思”的内涵不太理解,请你解释给他听。(3分)
有意思的是,房檐下紧靠墙角挂着一个竹篮,那是当年我妈夏秋两李装菜的老物件。它灰不溜秋、破旧不堪,像一只巨大的壁虎攀附在那里,顽固地眺望着从前的时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品读下面的句子,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3分)
我却似乎能看到屋中央煤火炉升腾起淡蓝色的火苗,闻到母亲炝锅的葱花味儿和炉盘上烤窝头片的焦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回归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第⑩段中,作者引用沈从文的话“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请结合文本以及鲁迅小说《故乡》的相关内容,分别说一说两篇作品中“我”在回归故地“触着了”什么,又“看明白了”什么。(4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3分)
23.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路遥
人需要不停地在每一个岔路口做出选择,成长路上的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又是一遍又一遍自我刷新的过程……
请联系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以“选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江都区初中阶段练习答案(2025.03)
一、积累运用(27分)
1.(10分)(1)(1分)nuò
(2)(2分)决 诀
(3)(3分)D
(4)(2分)C
(5)(2分)去掉“有”,或者在“能吃苦”后面加“的精神”。
2.(3分)D
3.(9分)①山回路转不见君 ②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③水萦纡 ④不知饴阿谁?
⑤年少万兜鍪 ⑥身世浮沉雨打萍 ⑦毅魄归来日 ⑧饿死真吾志 ⑨受任于败军之际
4.(1分)任务一:展未来豪情盈心底
(2分)任务二:示例1:一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孔乙己》)
示例2—特殊言行,预示悲剧结局。(《孔乙己》)
示例3—五次变色,彰显虚伪本色。(《变色龙》)
(2分)任务三:示例1:人生(生活、工作)需要争奋斗才能走向成功。
示例2|:只有争取和奋斗,才能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阅读理解(60分)
(一)名著阅读 (13分)
5.(6分)①杜少卿②王玉辉③装病拒绝出仕④携妻游园⑤乐善好施(或仗义疏财)⑥虞育徳(庄征君)
(4分)示例一:沈琼枝才华横溢,智勇双全,自尊自立,敢作敢当。她知道自己被骗不是做正妻,而是做妾时,当夜逃婚,能在南京靠文艺立足、能用武防卫自身。(她持重老成不贪恋荣华,见名流不卑躬屈膝,如沈琼枝拜见杜娘子之时:"沈琼枝上首,杜娘子主位",体现了她不卑不亢。)
示例二:王三姑娘是"守节死义"的封建烈女。她丈夫刚去世,她就要殉节。无论公婆、父母如何劝慰,她都纹丝不动。最后这位年轻的姑娘毅然决然地选择用生命换取青史留名。
示例三:鲁小姐是痴迷于"功名至上"的八股才女。她痴迷于八股文章的研读、点校。在她的闺房里,梳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在鲁小姐心中,唯有八股才是正道,诗词歌赋不过是闲暇时的谈笑而已。
示例四:鲁小姐①才华横溢:鲁小姐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五、六岁就开始读《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开始做八股文,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记忆力。②鲁小姐痴迷八股:她对八股文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不仅自己钻研,还希望丈夫和儿子能够继承这一传统。③贤妻良母:尽管婚姻并不和谐,鲁小姐依然承担起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显示出她的贤惠和坚强。④对功名的执着:她一心艳羡功名富贵,尽管身为女子无法亲自追求,但她把自己的抱负寄托在丈夫和儿子身上。(情节、性格各占2分,言之成理即可)
7.(3分)选方案一:简 爱已成长独立,得知罗切斯特还有妻子的真相后,感觉自己受到欺骗。她对于理想爱情的炽热追求,以及自尊自爱的本性让她毅然选择离开,朱红色是她内心炽热的情感与果敢坚强的性格的外显,是一种情感,故颜色为朱红色更合适。
选方案二:简 爱得知罗切斯特还有妻子的真相后,一方面感觉自己受到欺骗,无法获得平等自尊的爱情,另一方面宗教也不允许,故理性而坚定地选择离开。墨绿色是她离开时内心的决心与坚定,是一种理性,故衣服颜色为墨绿色更为合适。
(结合情节,言之成理即可。能明确写出某种心理得3分)
诗歌阅读(6分)
8.(3分)肃杀凄凉 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实现抱负遥遥无期(或人生道路曲折前行)
9.(3分)本诗尾联运用典故(间接抒情),一扫沉郁悲凉,率真地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爱国豪情。《过零丁洋》的尾联是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坚贞不屈的气节和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气节)。(写出3点给3分)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10.(4分)(1)以……为奇 (2)遗憾 (3)② (4)①
11.(2分)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12.(2分)我受大宋的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二主呢?
13.(3分)B “并得到了积极响应”错误,结合第二段“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可知,文天祥的朋友阻止他,并没有积极响应。
14.(3分)(任选一句作答)
A句选“乎”,这句话的意思:我不能护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能这样做吗?其中“乎”字表示反问语气,表现出文天祥对反叛君主,即叫人反叛父母这一行为的不屑和愤怒,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凛然正气。
B句选“矣”,这句话的意思:我受大宋的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二主呢?只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其中“矣”,表示陈述语气,体现了文天祥不愿受降且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现出他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咸淳九年,他被举用担任湖南提刑,因而见到前任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对文天祥的志气节操感到惊奇,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忧伤地说:“我已经老了,纵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
德祐初年,江上告急。文天祥征发郡中豪杰,聚集了数万人。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痛心遗憾。所以不自量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的忠臣义士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第二年正月,(文天祥)担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担任右丞相,朝廷派他到元军军营请求讲和,跟大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趁夜色逃到真州……(文天祥)到了潮阳,见到了张弘范,张弘范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就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文天祥。(张弘范)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向他索要劝降信,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崖山被攻破,张弘范派遣使者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呆在燕京共待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二主呢?只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差役说“我的事完成了。”(他)向南方叩拜而死。
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15.(3分) D 解析:根据材料三第⑤段中“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需要保持教育内在规律、育人基本属性等方面“不变”,而在方法、手段、内容、载体、模式、管理、评价等方面创新‘求变’”可知D项说法有误。
16.(2分)示例: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关系
17.(6分)(用材料中的语句也可)
教师角度:① 培育自身数字素养,提升人工智能专业化水平;② 秉持人类高于人工智能的核心观念;③ 牢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学生角度:① 善于积累,形成牢固的知识基础;② 锻炼自己的动手实操能力;③ 提高自身驾驭AI的能力。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18.(3分)①老门旁新开了了一扇大门,院子格局未变,翻新成新房 ②亲切 ③怀念
19.(3分)示例1:老院漫溢着“我”孩提的快乐、少年的忧伤、青春期的多愁善感,记录着人来人往、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的诸多往事。
示例2:老院如风雨故人,那样亲切;老院里发生的事情,给“我”留下深刻记忆;老院让“我”感受到老街坊的友好;老院里的竹篮让“我”想起母亲,心里暖和。言之有理即可。
20.(3分)示例1:老院里的这个竹篮是当年作者的母亲用来装菜的老物件,它虽然灰头士脸、破旧不堪,却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体现了老物件对时光的坚守,也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因此“有意思”。
示例2:“有意思”流露出“我”见到熟悉的竹篮时的惊讶和喜悦之情,表达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21.(3分)调动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写出了儿时老院的烟火气息以及对过去生活的深切怀念。
22.(4分)本文作者回忆童年的点滴生活,感受到相邻之间的和睦,“触着了”世间的温情,明白了生活的美好。《故乡》揭露人民的苦难,“触着了”作者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或改变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